◎ 崔紹

關燈
在?紹曰:“闊别已久,知家寄杭州。

    ”大王又曰:“莫怪此來,奉天符令勘,今則卻還人道。

    ”便回顧王判官雲:“崔子停止何處?”判官曰:“便在某廳中安置。

    ”天王雲:“甚好。

    ”紹複咨啟大王:“大王在生,名德至重,官位極崇,則合卻歸人天,為貴人身,何得在陰司職?”大王笑曰:“此官職至不易得,先是杜司徒任此職,總濫蒙司徒知愛,舉以自代,所以得處此位,豈容易緻哉?”紹複問曰:“司徒替何人?”曰:“替李若初。

    若初性嚴寡恕,所以上帝不遣久處此,杜公替之。

    ”紹又曰:“無因得一至此,更欲咨問大王。

    紹聞冥司有世人生籍,紹不才,兼本抱疾,不敢望人間官職。

    然顧有親故,願一知之,不知可否?”曰:“他人則不可得見,緣與公是親情,特為緻之。

    ”大王顧謂王判官曰:“従許一見之,切須誡約,不得令漏洩。

    漏洩之,則終身喑啞。

    ”又曰:“不知紹先父在此,複以受生?”大王曰:“見在此充職。

    ”紹涕泣曰:“願一拜觐,不知可否?”王曰:“亡殁多年,不得相見。

    ”紹起辭大王,其一字天王,送紹到王判官廳中。

    鋪陳贍給,一似人間。

    判官遂引紹到一瓦廊下,廊下又有一樓,便引紹入門。

    滿壁悉是金榜銀榜,備列人間貴人姓名。

    将相二色,名列金榜。

    将相以下,悉列銀榜。

    更有長鐵榜,列州縣府僚屬姓名。

    所見三榜之人,悉是在世人。

    若謝世者,則随所落籍。

    王判官謂紹曰:“見之則可,慎勿向世間說榜上人官職。

    已在位者,猶可言之。

    未當位者,不可漏洩,當犯大王向來之誡。

    世人能行好心,必受善報。

    其陰司誅責惡心人頗甚。

    ”紹在王判官廳中,停止三日,旦暮嚴,打警鼓數百面,唯不吹角而已。

    紹問判官曰:“冥司諸事,一切盡似人間,惟空鼓而無角,不知何謂?”判官曰:“夫角聲者,象龍吟也。

    龍者,金精也。

    金精者,陽之精也。

    陰府者,至陰之司。

    所以至陰之所,不欲聞至陽之聲。

    ”紹又問判官曰:“聞陰司有地獄,不知何在?”判官曰:“地獄名目不少,去此不遠,罪人随業輕重而入之。

    ”又問:“此處城池人物,何盛如是?”判官曰:“此王城也,何得怪盛。

    ”紹又問:“王城之人如海,豈得俱無罪乎?而不入地猶耶?”判官曰:“得處王城者,是業輕之人,不合入地獄。

    候有生關,則随分高下,各得受生。

    ”又康州流人宋州院官田洪評事,流到州二年,與紹鄰居,紹洪複累世通舊,情愛頗洽。

    紹發康州之日,評事猶甚康甯。

    去後半月,染疾而卒。

    紹未回,都不知之。

    及追到冥司,已見田生在彼,田崔相見,彼此涕泣。

    田謂紹曰:“洪别公後來,未經旬日,身已謝世矣。

    不知公何事,忽然到此?”紹曰:“被大王追勘少事,事亦尋了,即得放回。

    ”洪曰:“有少情事,切敢奉托,洪本無子,養外孫鄭氏之子為兒,已喚緻得。

    年六十,方自有一子。

    今被冥司責以奪他人之嗣,以異姓承家。

    既自有子,又不令外孫歸本族,見為此事,被勘劾頗甚。

    令公卻回,望為洪百計緻一書,與洪兒子,速令鄭氏子歸本宗。

    又與洪傳語康州賈使君,洪垂盡之年,竄逐遠地,主人情厚,每事相依。

    及身殁之後,又發遣小兒北歸,使道體歸葬本土,眷屬免滞荒陬。

    雖仁者用心,固合如是,在洪淺劣,何以當之?但荷恩于重泉,恨無力報。

    ”言訖,二人恸哭而别。

    居三日,王判官曰:“歸可矣,不可久處于此。

    ”一字天王與紹欲回,大王出送。

    天王行李頗盛,道引騎従,阗塞街衢。

    天王乘一小山自行,大王處分,與紹馬騎。

    盡諸城門,大王下馬,拜别天王。

    天王坐山不下,然従紹相别,紹跪拜,大王亦還拜訖。

    大王便回,紹與天王自歸。

    行至半路,見四人,皆人身而魚首,著慘綠衫,把笏,衫上微有血污,臨一峻坑立。

    泣拜諸紹曰:“性命危急,欲堕此坑,非公不能相活。

    ”紹曰:“仆何力以救公?”四人曰:“公但許諾則得。

    ”紹曰:“灼然得。

    ”四人拜謝。

    又雲:“性命已蒙君放訖,更欲啟難發之口,有無厭之求,公莫怪否?”紹曰:“但力及者,盡力而應之。

    ”曰:“四人共就公乞一部《金光明經》,則得度脫罪身矣,紹複許。

    ”言畢,四人皆不見。

    卻回至雷州客館,見本身偃卧于床,以被蒙覆手足。

    天王曰:“此則公身也,但徐徐入之,莫懼。

    ”如天王言,入本身便活,及蘇。

    問家人輩,死已七日矣。

    唯心及口鼻微暖,蘇後一日許。

    猶依稀見天王在眼前,又見階前有一木盆,盆中以水養四鯉魚,紹問此是何魚,家人曰:“本買充廚膳,以郎君疾殛,不及修理。

    ”紹曰:“得非臨坑四人乎?”遂命投之于陂池中,兼發願與寫《金光明經》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