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送陳秀才序 天之賦予不靳于富貴,而獨靳于賢秀焉。
蕞爾之區,豐貨賄榮爵秩者随在而有,況通都大邑乎?若清明靈淑之氣毓美于人,噐識超異而徳藝崇茂,求諸通都大邑,寥曠幾何?故賢秀者天之所獨靳,人之所難得也。
幸焉得天之所靳,宜緻力攻學,成其始終,不然是自棄其天矣。
然學貴得師,孔子大聖,無所不學,則無所不師。
學者非有聖人之資,而緩于求師,方策之間未易識其向方。
或手一觸,目一寓,遽謂道已在是。
嗚呼,道果在是乎? 淮西學者陳師賢聞番昜㈠許君栗夫長南軒書院,渡江而東,執經從遊。
許君甞以《易經》領首薦,與餘同年。
而餘承乏,長教明道,亦以《易》授徒。
兩書院相去不數十步,師友常相會,一時文物浸盛。
師賢居侪伍間,觀其師闡理象,摛詞章,心潛意索,汲汲忘勞,豈非夙賦賢秀,而得天之所靳乎?乃能逺涉擇師,不謬于所歸,其噐識徳藝将由是而過人,有不自棄其天矣。
告别而去,其友征言為贈。
師賢明《易》,以其所知者語之:“《大象傳》乹曰自強,晉曰自昭。
天之行也,日之進也。
無使之者出于自也,自強以久,其功自昭,以撤其蔽,聖賢之學率此乎?由子之得師既美矣,體驗而蹈其實,涵融而領其奧,又已之自為,而師之力無所施矣”。
子歸同安,見其先達仲暹汪君,參究所見聞,并出吾言而評之可也。
旁批:㈠番昜,鄱陽,秦稱作番縣,西漢改番昜。
送畢仲和赴廣西序 铨選重内輕外,自古為然。
今官京師者稱美任,官中原者次之,江南又次之,接境又次之,邊逺尤次之。
故仕由江南者不得曆中原,自中原出邊逺,必超進資格,用是莫不重京師、中原,而樂趨之。
于江南接境,邊逺槩視以為輕,唯風憲則不然。
天下分道二十有二,其勢均一。
在内者固重,而在外者益不輕。
南台統十道,兩廣、海北為邉逺之境,廣西視廣東愈逺。
逺則憲府愈尊,矧溪峒猺獦,負險盜掠,職字牧者或不良于理,歲常弗甯。
朝廷遣名臣徃踐厥土,寄耳目之任,所以宣王化,紏庶僚,緩鄙民也。
贊憲府刑政者曰書吏,擇其才能以導揚威徳,去憲官最近,立于諸侯百司之上,衆所敬悚,餘故于畢仲和喜其行也。
餘與畢無素交,中山曹仲徳來曰:“畢在童年,隸經籍,長而弗懈。
攻三尺法,出入台閣。
補金陵郡史,調秋浦,薦廣西憲史。
今驅馳數千裡,其志可以有施也”。
餘聞其言,因念廣西憲府既逺而愈尊,又無重内輕外之勢,書吏雖奉承簿書,亦可貴焉。
其拔自郡吏者,一道僅三人,得與是列甚難。
今江淮以南無慮百餘郡,吏額不減數千,仲和以舉者而登諸三人之列,獨非幸欤?必将佐其官,振紀綱,明法度,貪縱者伏戾,而猖獗者順令。
使禮義之美昭于遐荒,乃憲紀之光華也。
仲徳以餘之言可告于畢也。
遂書以贻之。
送天門劉山長序 天之厚賢,豈以美秩豐祿驟享于少壯,為一時震赫而已?故常假以歲年,使練閱久,培植深,雖艱回滞抑,不撓其所守。
用是心志堅,才行充,然後無施弗能矣。
自科制興幾四十載,老成儒流有洊領鄉薦,不獲被選南宮,猶勤敏不息,意将伸道濟物,是謂心志堅而才行充者,吾于仲愚劉君見焉。
君鄞人,蚤治《詩》《書》,既悟旨歸,又以聖人微權寄諸《春秋》,乃探讨筆削遺意,博搜諸傳,精核淹暢,學者北面而心服。
至順壬申秋,與貢江浙行省後十有二年,為至正甲申,再與貢,然皆弗合于春官。
當其得儁千萬人間,而文藝恒有餘,豈于三四拔一之頃,反有所不足耶?故朝議知下第之士,坐以額沮,慮其遺才,悉授學官,君因得長天門書院。
天門東望姑孰城一舍,昔宋季地蹙兵警,且教養弗辍,寓士滿庠舍。
近年以來,曠典多矣。
自君視事,崇飾廟庭,增廣齋廬。
日莅論堂,以理性之奧,彛倫之懿,啟迪後覺。
逺履翕趨,風教大行。
此雖小試其能,蓋己動人耳目。
則凡重任之克負,其不兆于茲乎?異時敷施治道,衣食生民,功被當世,以埀方來。
故知天之厚賢,其不速而逺也審矣。
滿代言别,仆忝同貢之好,而相智㈠取深,是為序。
旁批:㈠相智,相知也,智通知。
送東川山長張彥深序 守官而敬其事,雖地居幽逺,若可曠緩而不怠,積業累功,久而自着,理勢宜然。
推是心也,雖古忠臣志士何以異哉?太平書院四:天門、采石、丹陽皆在廛井,據水陸要會,憲節循視,郡守臨勵,使官賓客,舟楫車騎,徃來接迹。
長教者勤于當務,不獨可以塞責,亦得見知于時。
唯東川精舍邈焉奧區,冠蓋搢紳,無因而前。
學官寒寂,勢寡位下。
或才徳蕪餒,則沮苶㈠弗振,用是敬其事者鮮矣。
仆甞識張君彥深于金陵,神表清峻,有足動人。
其教江寕時,甞攝邑令,代行尉事,臨政通敏,整武偹,禁奸攘,踰歲大治。
調東川山長,可謂幽逺而宜曠緩。
乃劬躬厥職,未甞一日廢。
使經籍宗旨,禮法正論,宣
送陳秀才序 天之賦予不靳于富貴,而獨靳于賢秀焉。
蕞爾之區,豐貨賄榮爵秩者随在而有,況通都大邑乎?若清明靈淑之氣毓美于人,噐識超異而徳藝崇茂,求諸通都大邑,寥曠幾何?故賢秀者天之所獨靳,人之所難得也。
幸焉得天之所靳,宜緻力攻學,成其始終,不然是自棄其天矣。
然學貴得師,孔子大聖,無所不學,則無所不師。
學者非有聖人之資,而緩于求師,方策之間未易識其向方。
或手一觸,目一寓,遽謂道已在是。
嗚呼,道果在是乎? 淮西學者陳師賢聞番昜㈠許君栗夫長南軒書院,渡江而東,執經從遊。
許君甞以《易經》領首薦,與餘同年。
而餘承乏,長教明道,亦以《易》授徒。
兩書院相去不數十步,師友常相會,一時文物浸盛。
師賢居侪伍間,觀其師闡理象,摛詞章,心潛意索,汲汲忘勞,豈非夙賦賢秀,而得天之所靳乎?乃能逺涉擇師,不謬于所歸,其噐識徳藝将由是而過人,有不自棄其天矣。
告别而去,其友征言為贈。
師賢明《易》,以其所知者語之:“《大象傳》乹曰自強,晉曰自昭。
天之行也,日之進也。
無使之者出于自也,自強以久,其功自昭,以撤其蔽,聖賢之學率此乎?由子之得師既美矣,體驗而蹈其實,涵融而領其奧,又已之自為,而師之力無所施矣”。
子歸同安,見其先達仲暹汪君,參究所見聞,并出吾言而評之可也。
旁批:㈠番昜,鄱陽,秦稱作番縣,西漢改番昜。
送畢仲和赴廣西序 铨選重内輕外,自古為然。
今官京師者稱美任,官中原者次之,江南又次之,接境又次之,邊逺尤次之。
故仕由江南者不得曆中原,自中原出邊逺,必超進資格,用是莫不重京師、中原,而樂趨之。
于江南接境,邊逺槩視以為輕,唯風憲則不然。
天下分道二十有二,其勢均一。
在内者固重,而在外者益不輕。
南台統十道,兩廣、海北為邉逺之境,廣西視廣東愈逺。
逺則憲府愈尊,矧溪峒猺獦,負險盜掠,職字牧者或不良于理,歲常弗甯。
朝廷遣名臣徃踐厥土,寄耳目之任,所以宣王化,紏庶僚,緩鄙民也。
贊憲府刑政者曰書吏,擇其才能以導揚威徳,去憲官最近,立于諸侯百司之上,衆所敬悚,餘故于畢仲和喜其行也。
餘與畢無素交,中山曹仲徳來曰:“畢在童年,隸經籍,長而弗懈。
攻三尺法,出入台閣。
補金陵郡史,調秋浦,薦廣西憲史。
今驅馳數千裡,其志可以有施也”。
餘聞其言,因念廣西憲府既逺而愈尊,又無重内輕外之勢,書吏雖奉承簿書,亦可貴焉。
其拔自郡吏者,一道僅三人,得與是列甚難。
今江淮以南無慮百餘郡,吏額不減數千,仲和以舉者而登諸三人之列,獨非幸欤?必将佐其官,振紀綱,明法度,貪縱者伏戾,而猖獗者順令。
使禮義之美昭于遐荒,乃憲紀之光華也。
仲徳以餘之言可告于畢也。
遂書以贻之。
送天門劉山長序 天之厚賢,豈以美秩豐祿驟享于少壯,為一時震赫而已?故常假以歲年,使練閱久,培植深,雖艱回滞抑,不撓其所守。
用是心志堅,才行充,然後無施弗能矣。
自科制興幾四十載,老成儒流有洊領鄉薦,不獲被選南宮,猶勤敏不息,意将伸道濟物,是謂心志堅而才行充者,吾于仲愚劉君見焉。
君鄞人,蚤治《詩》《書》,既悟旨歸,又以聖人微權寄諸《春秋》,乃探讨筆削遺意,博搜諸傳,精核淹暢,學者北面而心服。
至順壬申秋,與貢江浙行省後十有二年,為至正甲申,再與貢,然皆弗合于春官。
當其得儁千萬人間,而文藝恒有餘,豈于三四拔一之頃,反有所不足耶?故朝議知下第之士,坐以額沮,慮其遺才,悉授學官,君因得長天門書院。
天門東望姑孰城一舍,昔宋季地蹙兵警,且教養弗辍,寓士滿庠舍。
近年以來,曠典多矣。
自君視事,崇飾廟庭,增廣齋廬。
日莅論堂,以理性之奧,彛倫之懿,啟迪後覺。
逺履翕趨,風教大行。
此雖小試其能,蓋己動人耳目。
則凡重任之克負,其不兆于茲乎?異時敷施治道,衣食生民,功被當世,以埀方來。
故知天之厚賢,其不速而逺也審矣。
滿代言别,仆忝同貢之好,而相智㈠取深,是為序。
旁批:㈠相智,相知也,智通知。
送東川山長張彥深序 守官而敬其事,雖地居幽逺,若可曠緩而不怠,積業累功,久而自着,理勢宜然。
推是心也,雖古忠臣志士何以異哉?太平書院四:天門、采石、丹陽皆在廛井,據水陸要會,憲節循視,郡守臨勵,使官賓客,舟楫車騎,徃來接迹。
長教者勤于當務,不獨可以塞責,亦得見知于時。
唯東川精舍邈焉奧區,冠蓋搢紳,無因而前。
學官寒寂,勢寡位下。
或才徳蕪餒,則沮苶㈠弗振,用是敬其事者鮮矣。
仆甞識張君彥深于金陵,神表清峻,有足動人。
其教江寕時,甞攝邑令,代行尉事,臨政通敏,整武偹,禁奸攘,踰歲大治。
調東川山長,可謂幽逺而宜曠緩。
乃劬躬厥職,未甞一日廢。
使經籍宗旨,禮法正論,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