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㈡。
廪帑之糜費,弦誦之寂寥,旦望谒拜,而登降不虔也。
春秋薦獻,而爼笾不肅也。
學為虛器,官為曠職,傳舎而已焉,借徑而已焉。
吾重為學校人才之歎,每思得賢教官,以望複于古。
仲符之谕東流也,故以是言,申懇懇之告。
夫環境百裡,編甿萬計,居教官者導其人于善,母㈢徒徇時之好尚,俾皆慎其修持,必有忠信之貭,懋進于聖學者。
傥仕有餘力,繹吾言而躬率之,其教官之賢也哉。
旁批:㈠貿貿,《禮記檀弓下》:“有餓者蒙袂輯屦貿貿然來”。
鄭玄注:“貿貿,目不明之貌”。
㈡優為,《禮記文王世子》:“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踐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
聞之曰,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為之,況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為之”。
謂任事綽有馀力也。
㈢母字誤,當作毋。
送張得原序 予聞髙唐張氏以儒族稱重北方,後或徙家于南。
有守道者文學鳴于淛,今當塗縣幕官仲冶乃其從子也。
仲冶明習吏律,子曰得原,結髪讀書,長益修饬,或勸舉吏,俛首應曰:“非我志也”,蓄學不辍。
吾以是觀之,知其為有志者矣。
凡力于學,豈但勞誦記,窮披尋,炫文翰,以徼利,幹寵貴乎?志有所立,自期以髙逺乎爾?天下之人孰無志也,但人各殊志,所向亦随而殊矣。
志茍定焉,向茍正焉,将何适弗臻?何願弗遂?無它,由已而不由乎人,雖子不能以得于父,父不能以奪諸子。
吾既見縣幕,自儒即吏,能進于仕,而又嘉得原變吏歸儒,能複其先業也,然吾有以卒子之志矣。
古之人才率勝于今者,初非甚髙而難及也,甚勤而求乎世也。
不急居之以恬靜,持之以堅确,成于艱難之餘,用于完實之後,故其發也,浩乎沛然而無窮,若良冶之淬砺,必铦而剸裁也。
若良農之耕稼,必熟而斂獲也。
循乎是,則異時大張氏者非子也耶?子過淛,見而從祖,請訓焉。
或不異于吾言矣。
送黎仲賢序 采石距郡城垂舎許,膏壤豐夷,憑江而出,山勢泝流巍峙,煙濤渺彌,遂限江淮之疆。
其形勝冠絶逺迩,南北清美之氣會萃于茲,欝蓄乆矣。
其地則室宇鮮華,賈貨阗溢,民物阜蕃,水焉舟楫,山焉亭觀,以給逰覽之娛。
吾疑氣之會萃欝蓄,宜發為翹磊暢邁之才,而罕見其人。
豈或潛晦俟時,學充于已,不待資乎外,将吾偶未之見也?及憲轺按部,簡拔俊能為學官,乃聞有采石之士試藝與選,喜而叩之,則知其為仲賢,竊因有感焉。
三代盛世,夫井黨庠之制行,民嗜修學甚于飲食,常登進賢徳,命以爵位,不學則棄而弗用。
生斯時者,勢不容于不學。
由禮義之習深,勸懲之道明也。
後世習降道衰,上無教,下無學,逸豫茍止,循襲浸乆,遂以為常。
一有革心向理,奮自濯磨如仲賢者出乎其間,能不堕于流俗,其可貴于三代之士審矣。
仲賢長育富家,獨樂儒素,居其職,無廪帑出内之煩,唯燖繹經傳,窺聖人之藩籬,跻君子之堂奧,匪直弄文翰而止。
吾意清美之氣,得非發于斯人哉。
考滿,餘無以為仲賢贈,雖然,無它求也。
即所居之境,仰觀山之靜重,以厚其體。
俯視江之流通,以廣其用。
黙然心契,而不以資遊覽之娛,馴是不已,惡能測其髙逺耶。
送燕叔義序 士當治世,思欲緻用,科第之艱,非可必取。
或由吏進,雖緻身異塗,較其學術才行同焉爾。
餘友燕叔義英朗疏敏,耽學善文,業周易,窮四書旨趣,旁涉羣史,百子諸家者流,記覽韫積,淵涵而谷納,辯議馳騁出入,援據上下數千餘年事變治忽,若近在幾席。
嘗有志于決科矣,及科制辍于至元,今中丞夢臣張公承旨繼學,王公官行台,俾從吏。
升郡,調徽理刑獄,有聲,調姑孰,司繭絲粟米之征,蠧止恵流,捴管賈侯惟貞薦為廣東憲史。
科制既複,貢士不聴吏于憲司,以命士九品、郡曹二考亷能者充,它職弗與,憲史之擇不下貢舉之艱。
叔義去科苐而就吏,行志于清要,馴緻膴仕,視決科者均也。
凡識叔義者或稱為經生,或稱為文士,或稱為詩人,又或稱為守法之吏,舉衆美而歸焉,不啻與決科者均,當有以過之矣。
夫嶺海以南,去天萬裡,畨禺之民唯知尊憚,風憲其官聨,皆朝廷遴選,将必有如前三公之知已。
往佐幕下,亷以厲其操,誠以擴其公,莊靜慎重,任激揚之責,風動荒徼,則吾黨之所望也。
重叔義之行者,合辭征文以贈别,是為序。
送沃哷彥文序 皇朝官制,亷訪司秩三品,尊嚴于庶府,專勸懲之柄。
書吏奉邦憲,贊佐政刑,宜得端潔幹達之才以舉其職,肅一道之表儀,求之于時,而彥文幾乎是矣。
彥文始祖沃哷氏,掌完顔國馬政,貌類其君,代死于遼,遂啟金運。
及賞功爵,其長子請讓二弟,卒得均賞。
夫忠于君而棄其身,念其親而先其弟,危行着聞,綱常有賴,軒裳奕葉。
後金彌顯,大父従淮安王征伐,以勞拜官,五牧州郡。
父典教廣信,退隠髙尚。
兄彥時登進士,第彥文自少勵學,侍父在信。
時太守秦侯元之拔為郡史,以其才有足用也。
調姑孰,賈侯惟貞守郡,察其操守,薦升書吏。
餘與彥文雅交,每相見辄劇談歡洽,坐終日。
僑舎空寂,無赢餘之資。
今赴湖南憲司,則勸懲之柄,由人而加重,又可幸彼之得吏,而憾餘之失友也。
歲晚告别,征餘贈言。
餘惟彥文承世家之休光,沐儒林之膏潤,置身清要,益充令徳,浸緻顯達,光紹前烈,勿以逺役為嫌也。
遂申言以勸其行。
廪帑之糜費,弦誦之寂寥,旦望谒拜,而登降不虔也。
春秋薦獻,而爼笾不肅也。
學為虛器,官為曠職,傳舎而已焉,借徑而已焉。
吾重為學校人才之歎,每思得賢教官,以望複于古。
仲符之谕東流也,故以是言,申懇懇之告。
夫環境百裡,編甿萬計,居教官者導其人于善,母㈢徒徇時之好尚,俾皆慎其修持,必有忠信之貭,懋進于聖學者。
傥仕有餘力,繹吾言而躬率之,其教官之賢也哉。
旁批:㈠貿貿,《禮記檀弓下》:“有餓者蒙袂輯屦貿貿然來”。
鄭玄注:“貿貿,目不明之貌”。
㈡優為,《禮記文王世子》:“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踐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
聞之曰,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為之,況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為之”。
謂任事綽有馀力也。
㈢母字誤,當作毋。
送張得原序 予聞髙唐張氏以儒族稱重北方,後或徙家于南。
有守道者文學鳴于淛,今當塗縣幕官仲冶乃其從子也。
仲冶明習吏律,子曰得原,結髪讀書,長益修饬,或勸舉吏,俛首應曰:“非我志也”,蓄學不辍。
吾以是觀之,知其為有志者矣。
凡力于學,豈但勞誦記,窮披尋,炫文翰,以徼利,幹寵貴乎?志有所立,自期以髙逺乎爾?天下之人孰無志也,但人各殊志,所向亦随而殊矣。
志茍定焉,向茍正焉,将何适弗臻?何願弗遂?無它,由已而不由乎人,雖子不能以得于父,父不能以奪諸子。
吾既見縣幕,自儒即吏,能進于仕,而又嘉得原變吏歸儒,能複其先業也,然吾有以卒子之志矣。
古之人才率勝于今者,初非甚髙而難及也,甚勤而求乎世也。
不急居之以恬靜,持之以堅确,成于艱難之餘,用于完實之後,故其發也,浩乎沛然而無窮,若良冶之淬砺,必铦而剸裁也。
若良農之耕稼,必熟而斂獲也。
循乎是,則異時大張氏者非子也耶?子過淛,見而從祖,請訓焉。
或不異于吾言矣。
送黎仲賢序 采石距郡城垂舎許,膏壤豐夷,憑江而出,山勢泝流巍峙,煙濤渺彌,遂限江淮之疆。
其形勝冠絶逺迩,南北清美之氣會萃于茲,欝蓄乆矣。
其地則室宇鮮華,賈貨阗溢,民物阜蕃,水焉舟楫,山焉亭觀,以給逰覽之娛。
吾疑氣之會萃欝蓄,宜發為翹磊暢邁之才,而罕見其人。
豈或潛晦俟時,學充于已,不待資乎外,将吾偶未之見也?及憲轺按部,簡拔俊能為學官,乃聞有采石之士試藝與選,喜而叩之,則知其為仲賢,竊因有感焉。
三代盛世,夫井黨庠之制行,民嗜修學甚于飲食,常登進賢徳,命以爵位,不學則棄而弗用。
生斯時者,勢不容于不學。
由禮義之習深,勸懲之道明也。
後世習降道衰,上無教,下無學,逸豫茍止,循襲浸乆,遂以為常。
一有革心向理,奮自濯磨如仲賢者出乎其間,能不堕于流俗,其可貴于三代之士審矣。
仲賢長育富家,獨樂儒素,居其職,無廪帑出内之煩,唯燖繹經傳,窺聖人之藩籬,跻君子之堂奧,匪直弄文翰而止。
吾意清美之氣,得非發于斯人哉。
考滿,餘無以為仲賢贈,雖然,無它求也。
即所居之境,仰觀山之靜重,以厚其體。
俯視江之流通,以廣其用。
黙然心契,而不以資遊覽之娛,馴是不已,惡能測其髙逺耶。
送燕叔義序 士當治世,思欲緻用,科第之艱,非可必取。
或由吏進,雖緻身異塗,較其學術才行同焉爾。
餘友燕叔義英朗疏敏,耽學善文,業周易,窮四書旨趣,旁涉羣史,百子諸家者流,記覽韫積,淵涵而谷納,辯議馳騁出入,援據上下數千餘年事變治忽,若近在幾席。
嘗有志于決科矣,及科制辍于至元,今中丞夢臣張公承旨繼學,王公官行台,俾從吏。
升郡,調徽理刑獄,有聲,調姑孰,司繭絲粟米之征,蠧止恵流,捴管賈侯惟貞薦為廣東憲史。
科制既複,貢士不聴吏于憲司,以命士九品、郡曹二考亷能者充,它職弗與,憲史之擇不下貢舉之艱。
叔義去科苐而就吏,行志于清要,馴緻膴仕,視決科者均也。
凡識叔義者或稱為經生,或稱為文士,或稱為詩人,又或稱為守法之吏,舉衆美而歸焉,不啻與決科者均,當有以過之矣。
夫嶺海以南,去天萬裡,畨禺之民唯知尊憚,風憲其官聨,皆朝廷遴選,将必有如前三公之知已。
往佐幕下,亷以厲其操,誠以擴其公,莊靜慎重,任激揚之責,風動荒徼,則吾黨之所望也。
重叔義之行者,合辭征文以贈别,是為序。
送沃哷彥文序 皇朝官制,亷訪司秩三品,尊嚴于庶府,專勸懲之柄。
書吏奉邦憲,贊佐政刑,宜得端潔幹達之才以舉其職,肅一道之表儀,求之于時,而彥文幾乎是矣。
彥文始祖沃哷氏,掌完顔國馬政,貌類其君,代死于遼,遂啟金運。
及賞功爵,其長子請讓二弟,卒得均賞。
夫忠于君而棄其身,念其親而先其弟,危行着聞,綱常有賴,軒裳奕葉。
後金彌顯,大父従淮安王征伐,以勞拜官,五牧州郡。
父典教廣信,退隠髙尚。
兄彥時登進士,第彥文自少勵學,侍父在信。
時太守秦侯元之拔為郡史,以其才有足用也。
調姑孰,賈侯惟貞守郡,察其操守,薦升書吏。
餘與彥文雅交,每相見辄劇談歡洽,坐終日。
僑舎空寂,無赢餘之資。
今赴湖南憲司,則勸懲之柄,由人而加重,又可幸彼之得吏,而憾餘之失友也。
歲晚告别,征餘贈言。
餘惟彥文承世家之休光,沐儒林之膏潤,置身清要,益充令徳,浸緻顯達,光紹前烈,勿以逺役為嫌也。
遂申言以勸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