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
關燈
小
中
大
(壬辰)二十五年大明萬曆二十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壬戌,以李德馨爲大司憲。
○下前義州牧使金汝岉于禁府。
汝岉以鄭澈黨目,罷職在家。
陳奏使韓應寅過遼東湯州站,有人言:「義州修城習陣,事形可疑。
」應寅啓聞。
臺諫啓以此乃汝岉在官時所爲,論以生釁上國,遂下諸理。
趙憲與刑曹判書李增書雲: 對馬栖兵,不可謂不西,而猛士可守者,算無數四。
金義州弓馬之才,世稱巨擘,素有忠義之性。
今因奉職之際,少有不思之愆,將有倚法之削。
勍敵旁窺,壯士被刑,豈不爲明主之所追悼者乎?幸於特進之際,爲聖主叩頭丐此命,俾得禦戎於嶺海之戍,則一箭殪酋,萬隊披靡矣。
增不從。
二月 2月1日 ○朔壬辰,遣大將申砬、李鎰,巡視諸道兵備。
鎰往兩湖,砬往京畿、海西,閱月而還。
所點視者,弓矢、鎗刀而已,郡邑皆文具避法。
砬素以殘暴稱,守令畏之,發民治道,供帳之費如大臣之行。
時,朝野皆以砬勇武爲可恃,砬亦意輕倭奴,以爲不足憂,朝廷信之。
三月 3月3日 ○朔辛酉,初三日癸亥,順懷世子嬪尹氏卒。
尹氏,參判珏之女,十歲應選,冊封德嬪,翌年世子卒。
仁順王後遺命勿令出宮,上且未建儲嬪,仍處東宮。
上待遇盡誠,諸妃、嬪皆從受學。
嬪性至貞潔,自世子喪後,終身常如宅憂,絶不許親戚出入宮禁。
爲祈祝先靈,頗從事供佛,上憐之不禁。
至是,卒,諡曰恭懷。
將附葬世子園,工役大興,値倭變卒急,未及葬,而上出幸。
侍殯官吏若幹人,欲權?後苑,而梓室重,不能移運,俄而宮殿火起,官吏皆散矣。
宮人追慕悲慟以爲:「嬪生時,崇尙釋典,邂逅火葬,亦合先旨」雲。
○以金誠一爲慶尙右兵使。
時曺大坤以老病被遞,特旨以金誠一代之。
蓋誠一常言:「倭必不來,寇亦不足憂。
」又箚論嶺南築城練卒之弊。
慶尙監司金睟狀啓雲: 築城之役,由道內士大夫厭其煩弊,鼓出異議,爲此沮抑。
上以此,不直誠一所論,遂有是除。
備邊司啓以誠一,儒臣,不合此時邊帥之任,不允。
夏四月 4月14日 ○朔庚寅,十四日癸卯,倭賊大擧入寇,陷釜山鎭,僉使鄭潑戰死;陷東萊府,府使宋象賢死之。
平秀吉以我國不許借途,遂發諸島兵二十萬,親領至一岐島,以平秀家等三十六將分領,以馬島主平義智及平調信、行長、玄蘇爲導,船四五萬艘,蔽海而來,是月十三日,乘曉霧渡海。
釜山候吏,初見先來四百餘艘,轉報主鎭,邊將隻據初報爲實數,兵使狀啓:「賊艘不滿四百,一艘不過載數十人,計其大略,約可萬人。
」朝廷亦以爲然。
釜山僉使鄭潑出蒐絶影島,急還入壁,鑿沈戰船,盡率兵民守堞。
翌曉賊圍城百匝,乘西城外高處,發砲如雨。
潑守西門,拒戰良久,賊衆中矢死者甚衆。
潑矢盡,中丸死,城遂陷。
東萊府使宋象賢聞賊渡海,盡驅境內民兵及招旁縣兵,入城分守。
兵使李珏自兵營馳入,俄聞釜山陷,恇撓失措,托言我大將,當在外掎角,卽出陳于蘇山驛。
象賢苦留同守,不從。
城遂被圍,象賢登城南門,督戰半日,而城陷。
象賢甲上被朝服,坐椅不動。
島倭平成寬曾往來東萊,象賢待之厚。
至是,先入擧手牽衣指隙地,使避匿,象賢不從。
賊兵遂集,欲生執之,象賢以靴尖拒踢之,遂遇害。
城之將陷,象賢知不免,手題扇面雲:「孤城月暈,大鎭不救。
君臣義重,父子恩輕。
」付家奴,歸報其父復興。
旣死,平調信見之嘆悼,爲棺斂埋於城外,立標以識之。
象賢有賤妾,賊欲汚之,不屈而死。
倭人義之,竝象賢埋表之。
又良女妾被執,終始不屈,倭人敬之,置于別室,後竟得歸。
象賢卓犖有器局,以能詩名。
庚寅爲諫官,辛卯出爲府使,實斥之也。
甲午兵使金應瑞見淸正於蔚山,淸正具述其死義狀,且許家人收屍返葬,衛以出境,遺民陷賊者,擁路哭送。
命贈吏曹參判,官其子一人。
庶人申汝櫓從象賢,象賢遣歸。
途中聞釜山陷,謂人曰:「吾臨亂,不可負恩。
」還入城,同死雲。
○慶尙左水使樸泓卽棄城退走慶州。
倭分兵陷西生浦、多大浦,多大浦僉使尹興信拒戰死之,沿海郡縣鎭堡,望風奔潰。
○賊入密陽境,府使樸晉守鵲院江棧,棧路狹,晉發筒箭拒射,賊連日不得進。
旣而,賊兵傍陷梁山郡,遶出其後,守兵望之皆散。
晉馳還府城,焚兵庫、倉穀而遁。
李珏還營,不爲城守計,夜出其妾,取庫藏木千匹,與之載去,珏亦乘曉逃去,衆軍大潰,賊兵長驅,無敢拒者。
金海府使徐禮元棄城遁。
監司初在晉州聞變,馳往東萊,至中路聞賊兵已近,還走右道,不知所爲。
但檄列邑諭民,避賊而已。
賊報之至也,大臣、備邊司會賓廳請對,不答,上意欲鎭定也。
啓請以李鎰爲巡邊使,下中路;成應吉爲左防禦使,下左道;趙儆爲右防禦使,下西路;劉克良爲助防將,守竹嶺;邊璣爲助防將,守鳥嶺;起復前江界府使邊應星爲慶州府尹。
然皆無見兵,隻令自擇軍官以行。
自此陷敗之報續至,都城大震,時徵四方兵,未至。
李鎰率壯騎軍官六十餘人行,收兵得四千餘人,促程馳赴。
○以權徵爲京畿巡察使。
○備邊司以兵曹判書洪汝諄不能策應,啓請遞差,以金應南代之。
沈忠謙爲參判,徵諸道兵入援。
○臺諫啓請:「宜使大臣爲體察使,檢督諸將。
」李山海請遣柳成龍,從之。
金應南爲副使。
成龍問策於申砬,砬曰:「李鎰以孤軍南下,而無後繼。
體察使雖下去,非戰將,宜使武將星馳先往,爲鎰後繼。
」成龍乃與應南請對,請先遣申砬。
上召問砬,砬亦不辭,遂以爲都巡邊使。
成龍卽以所募壯士八千人,屬砬行。
將發,上引見砬,賜寶劍曰:「李鎰以下不用命者,皆斬之。
」時,上以金汝岉才勇可惜,命於防禦緊要處定配,立功自效。
汝岉出獄,成龍召與計事大奇之,啓曰:「臣今始見汝岉論兵事,不但武勇、才略過人,請置幕中,資其籌策。
」上許之。
砬又請:「臣曾鎭西路,知汝岉非但才勇,乃忠義之士。
請付臣先行。
」上又從之。
砬所將,都中武士、材官,竝外司庶流、閑良人能射者數千人。
令朝官各出戰馬一匹助之行,收旁邑兵,僅八千人。
○熒惑又犯南鬥。
時,都城內有惡鳥嗚呼,聲若各各和同,上林苑鳴聲尤多,至車駕出幸而止。
○倭入尙州,李鎰兵潰走還。
初,慶尙監司金睟聞賊變,卽依《制勝方略》分軍,移文列邑,各率所屬兵,進屯信地。
故嶺底聞慶以下諸守令,皆領兵赴大丘,屯兵露次原野,無所統屬,以待巡邊使來,而賊鋒遽逼,衆軍驚動,中夜自潰,守令等單騎奔還。
乃後李鎰始逾嶺,入聞慶縣,已空無一人。
乃自發倉穀餉軍,至尙州,牧使金澥託以迎候使行,遁入山谷。
鎰捉入判官權吉,責出兵不得,欲斬之,吉願自出招集,乃達夜搜索村落間,得數百人,皆農民也。
鎰又發倉廩,誘募散民,得數百人,倉卒徧伍,合兵僅六千餘人。
時,賊已至善山,暮有開寧人來報賊近,鎰以爲惑衆,而斬之。
鎰軍無斥候,百姓又不敢告,賊兵已屯州南二十裡川上,而不知也。
鎰方習陣于州北川邊,俄而州城中數處火起,鎰始使軍官樸挺豪等往探,賊已伏林間,卽發銃殺之,取首而去。
挺豪本勇士有名,軍人望見氣奪。
賊遂大集,砲丸齊發,左右圍住,軍人惶怯發矢,不能滿彎。
軍大亂,鎰卽撥馬逃去,軍兵皆殲。
從事官弘文校理樸箎、尹暹、防禦使從事官兵曹佐郞李慶流、判官權吉皆死。
鎰與一軍官、一奴子裸身行走到聞慶,狀啓待罪,還踰鳥嶺,趨申砬軍。
○遣同知李德馨使倭軍。
尙州之敗,倭譯官景應舜在陣被執。
平行長以秀吉書契及送禮曹公文,授應舜出送曰:「在東萊時,生得蔚山郡守,傳送書契,而至今未報。
〈郡守李彥諴自賊中回,畏得罪,自雲逃來,秘其書不傳,朝廷不知。
〉朝鮮若有意講和,可令李德馨於二十八日,會我於忠州。
」應舜至京時,事急計窘,意或因此緩兵,德馨亦自請行,令禮曹裁答書,挾應舜行。
〈此後,訛言肆行言:「倭將逼擁德馨爲主,金誠一爲相。
」遠近傳播,人心熒惑,北道兵民尤信,向其時國家之不得於民情如此。
〉○議守都城。
以右相李陽元爲守城大將,李戩、邊彥琇、申恪爲左、右、中衛大將,商山君樸忠侃爲京城巡檢使,漆溪君尹卓然爲副,起復前判書金命元爲都元帥,守漢江。
令京畿監司發民軍,掘淺灘,以防賊渡。
陽元等啓:「兵曹所抄軍四千五百名,而都城凡三萬堞,弓家七千二百,雖一弓家一名,猶不能半,請速加抄增募。
」乃令城底士民,各守其面,令都民家出木防牌。
時,外方兵未集,都城前後括丁幾盡,都元帥亦無兵矣。
自尙州敗報至,申砬又密奏:「賊勢甚盛。
請退守都城。
」內間已有去邠之意,惟首相知之。
城中洶洶,避亂者相踵,乃戒嚴城門。
司憲府啓請:「下敎以鎭人心,潛逃出城者,斬以示警。
令近道搜出避亂人隱接者,家長從軍示罰。
」然不能禁矣。
○上下敎曰:「都下日益騷擾,此由處置失宜而然。
今者江津去船,畿峴塞路,使行旅不通,又使驛卒搜括山谷,伺察避亂人,至汚辱婦女,大亂之道也。
軍國重事,自有主者,而論議紛紜,莫能歸一。
防牌木昨日出令,今已督納,人何以辦應?其令兵曹給木貿用。
」 ○命逮慶尙右兵使金誠一鞫問,未至釋之,還爲本道招諭使,以鹹安郡守柳崇仁代爲兵使。
先是,上以誠一前使日本還,言賊必不能來寇,以懈人心,誤國事。
命遣義禁府都事拿來,事將不測,俄有誠一遇賊交鋒狀奏。
柳成龍言誠一忠節可恃,上爲霽怒,有是命。
初,誠一至尙州聞賊變,馳到本營,留前兵使曺大坤,共治兵。
賊自金海已入右道,誠一猝與賊候遻,左右欲退避,誠一下馬,踞胡床不動,使軍官李宗仁馳射一賊殪之,賊不敢逼,衆心賴而稍定。
聞拿命,馳到稷山,又聞招諭之命,還赴本道,招募義兵,稍成形勢,一道倚重。
○杞城府院君兪泓上疏,請固守京城,同死社稷,且曰: 繩鞋非宮禁所用,白金非禦敵之物。
方羽檄交急,而輒命貿易,殿下安得爲此亡國之擧乎? 上召見慰諭曰:「予捨此安之?繩鞋乃貿給征兵,白金乃變前所貿。
此是造言,卿勿疑也。
」 ○臺諫劾首相李山海誤國緻寇,請罷,不許。
○命罷海道舟師,將士登陸戰守。
全羅水使李舜臣遽奏:「水陸戰守,不可偏廢。
」由是,湖南舟師獨全。
○賊兵入忠州,申砬敗死。
初,砬軍次丹月驛,獨與數人,馳至鳥嶺,看審形勢。
俄而李鎰至,跪呼請死,砬執手問曰:「賊勢何如?」鎰曰:「以不敎之民,當無敵之賊,無可爲者矣。
」砬索然意沮。
金汝岉曰:「彼衆我寡,難以抵鋒,宜守此險阨以禦之。
」又欲據高丘逆擊之,砬皆不從曰:「此地不可用騎,當於原野一戰。
」遂狀啓請貸李鎰,從軍自效,遂引軍還入忠州城。
汝岉知必敗,乃遣奴寄書于子瑬曰: 三道徵兵,無一人至者。
男兒死國,固其所也。
國恥未雪,壯心成灰,仰天噓氣而已。
又戒家屬曰: 我則死於此,一家宜赴行在,勿逃亂于他所也。
砬所親軍官密告賊已踰嶺,砬以爲妄言而斬之。
狀啓賊未離尙州,仍引兵出屯彈琴臺,〈在忠州邑內五裡。
〉背江而陣,前臨多稻田,實不便於馳騁矣。
是月二十七日,賊已踰嶺,至丹月驛。
牧使李宗長及李鎰皆以斥候在前,爲賊所綴,探報斷絶,砬又不知。
翌曉賊兵分路,大陣直入忠州城,左軍循達川沿江而下,右軍循山而東,從上流渡江,戈戟耀日,砲響震天。
砬不知所爲,直鞭馬進向州城,軍不成列,稍稍散匿。
城中賊發角三聲,一時出擊,砬衆大潰,而賊已四圍,砬還趨結陣處,人爭投水,流屍蔽江。
砬與汝岉馳射殺賊數十人後,皆赴水死。
砬有姊子從行欲走免,砬怒曰:「汝何生爲?」捽頭同溺焉。
壯士脫免者數三人。
李鎰從間路入山,遇倭數三,射殺得一級,渡江馳啓。
朝廷始知砬敗死,兵曹遂貰鎰罪,以所獻倭首,懸南城門。
○金汝岉豪爽不羈,驍勇絶倫,善射禦,以將略自負,有忠孝大節。
初以文名登朝,上每欲擢用,而輒爲當路所沮。
朝野皆推爲大將才,而竟爲文法所絓,釋囚從軍,不得展其才志而死,國人追悼惜之。
○忠州士民、官屬,恃大軍來鎭,皆不避亂,盡被屠夷,甚於他邑。
○賊初到嶺口,見山勢險阻,疑有伏兵,再三窺覘,寂無兵形,乃敢進兵。
其後,皇朝都督李如松行過島嶺歎曰:「有如此形勢,而不知守,申摠兵可謂無謀矣。
」 ○以吏曹判書李元翼爲平安道都巡察使,崔興源爲黃海道、京畿都巡察使,皆卽日發遣。
以將有西幸之議,而元翼曾爲安州牧使,興源爲黃海監司,皆有惠政,爲民心所附,故使之先往撫諭,以備巡幸。
都城猶閉四門,禁人出避,都中士民,夜縋城出,有眷屬相失者。
刼賊處處間出,掠人財貨,婦女或被掠,哭聲滿路。
臺諫及原任大臣、宗室,扣閤請勿去社稷,儒生或上疏,然已無可爲矣。
上決策西幸,大臣入對,請建儲嗣,以係人心。
上曰:「中宮春秋未暮,故不早定儲矣。
今國勢如此,當依僉議。
光海君某聰明孝敬,可封爲世子。
」大臣拜賀曰:「宗社之福也。
」是日,光海入大內受命,初置宮僚,百官陳賀,而未及備冊禮焉。
○上長子臨海君珒荒怠不學,縱奴作弊尤甚。
光海飭行服學,中外屬心,故上擇立之。
李山海時爲首相,議不出己,而猶自謂有定策功,交亂之兆,漸於是矣。
○命百官戎服。
〈不定服色。
黑笠、貼裏,衣廣絲帶帶劍。
〉○是月二十九日夕,上聞忠州敗報,出禦東廂,議決西幸之計。
大臣等啓:「事勢至此,車駕暫幸平壤,請兵天朝,以圖恢復。
」掌令權恢請對,請守京城。
柳成龍啓曰:「恢言甚忠,但事勢不得不然。
」仍請分遣王子於諸道,呼召勤王兵,以圖恢復,世子隨駕以行,上許之。
命臨海君往鹹鏡道,金貴榮、尹卓然從行;順和君??往江原道,長溪府院君黃廷彧與其子前承旨赫、同知李墍從行,蓋赫女爲順和夫人,墍居原州,故竝遣之。
墍到江原道,托病不從。
未幾,倭入江原道,故順和君亦踰嶺向北,與臨海同行,命金貴榮、黃廷彧協同護行。
○以李陽元爲留都大將,大臣李山海以下及宰臣數十人,竝以扈從啓下。
左相柳成龍以體察使,未行而寇逼,乃命留守。
都承旨李恒福謂同僚盧稷曰:「駕命下而闕內已空,出城之日,從行者必少。
若西行不止,盡塞而止,則一水之外,卽上國之疆,到彼應有酬酢責應。
方今廷臣明敏練達,識古誼、善辭命,無如柳相。
駕行則京城必不守,柳相留此,不過爲敗績之臣。
若扈駕以行,則必多裨益。
」卽啓請從行,許之,改命陽元。
○特命釋尹鬥壽罪,召至京,復官封。
○禮曹判書權克智卒。
克智老病聞亂,憂憤而卒死之。
翌日上西幸,女壻李廷龜鑽埋于近壠,被賊發掘,久乃收葬。
○是月晦日,上西幸。
上旣決西幸之議,闕內吏僕等,喧譁而退。
俄而衛士盡散,更鼓斷絶。
夜深,李鎰狀啓始至雲:「賊今明日必至都城。
」狀入良久而上出敦義門西行。
令祠官奉宗社主版先行,世子隨後駕出,王子信城君珝、定遠君琈從之。
上戎服執鞭,王妣步出仁和門,女侍數十從之。
夜黑雨暗,咫尺不辨。
惟都承旨李恒福執燭前導,王妃問知姓名慰勉之。
宗廟各室印寶外儀仗皆棄,文昭殿位版,守官埋置而逃,其後位版得出,而文昭殿祭禮遂罷不擧,時詘故也。
○都城宮省火。
車駕將出,都中有姦民,先入內帑庫,爭取寶物者。
已而駕出,亂民大起,先焚掌隷院、刑曹,以二局公、私奴婢文籍所在也。
遂大掠宮省、倉庫,仍放火滅迹。
景福、昌德、昌慶三宮,一時俱燼。
昌慶宮卽順懷世子嬪欑宮所在也。
歷代寶玩及文武樓、弘文館所藏書籍、春秋館各朝《實錄》、他庫所藏前朝史草、〈修《高麗史》時所草。
〉《承政院日記》,皆燒盡無遺。
內外倉庫、各署所藏,竝被盜先焚。
臨海君家、兵曹判書洪汝諄家亦被焚,以二家常時號多畜財故也。
留都大將斬數人以警衆,亂民屯聚,不能禁。
○平明駕踰沙峴。
是日大雨,京畿監司權徴追至,進所着雨衣。
〈先是,城中童謠有京畿監司雨裝、直領大懸紐之語,至是果驗。
〉一行沾濕,至碧蹄驛小休卽出,衆官從行者,多還入城挈家避亂,臺閣文官從者絶少。
宮人從行,馬陷泥淖,往往落後,哭聲相聞。
至碧蹄驛,召見尹鬥壽,解佩刀與之曰:「卿兄弟可勿離予。
」行至臨津,上獨與李山海、李恒福同舟以濟。
日昏雨注,前後迷路,臨津南岸有丞亭,積材木,命焚之。
火光通燭遠近,遂尋路而行,夜深次東坡驛。
坡州牧使、長湍府使預設禦廚,將進供,扈衛下人亂入搶食,上供遂闕,長湍府使懼而逃。
國朝治平以來,務銷內兵,至於宿衛將卒,亦無紀律鈐轄,故臨危渙散,甚於見敵之兵,玆非德刑俱否故耶? 五月 5月1日 ○朔庚申,上發東坡館。
是朝,上召見大臣李山海、柳成龍,引手叩膺呼苦曰:「李某、柳某,事乃至此,予何往乎?毋憚忌諱,悉心以言。
」又招尹鬥壽進前問之,諸臣俯伏流涕,不能遽對。
上顧問李恒福曰:「承旨意如何?」對曰:「可且駐駕義州。
若勢窮力屈,八路俱陷,則便可赴訴天朝。
」鬥壽曰:「北道士馬精強,鹹興、鏡城皆天險足恃,可踰嶺北行。
」上曰:「承旨言如何?」成龍曰:「不可。
大駕離東土一步,則朝鮮非我有也。
」上曰:「內附本予意也。
」成龍曰:「不可。
」恒福曰:「臣之所言,非直欲渡江也,從十分窮極地說來也。
」與成龍反覆爭辨。
成龍曰:「今東北諸道如故,湖南忠義之士不日蜂起,何可遽論此事?」李山海終不對。
成龍退而責恒福曰:「何爲輕發棄國之論乎?君雖從死於道路,不過爲婦寺之忠。
此言一出,人心瓦解,誰能收拾?」恒福謝之。
○上將向開城,從行京畿吏卒逃散。
適黃海監司趙仁得將入援,瑞興府使南嶷率兵數百先至,得扈衛以行。
內侍傳言:「宮人自昨日闕食,須得少米療飢可行。
」遂索瑞興兵卒所齎糲米數鬥飯之。
至招賢站,〈長湍。
〉趙仁得設幕支供,百官始得食,夕次開城府。
○以尹鬥壽爲禦營大將,扈衛兵皆屬。
○臺諫交章,劾首相李山海交結宮禁,誤國緻寇之罪,不許。
時,三司方入侍,兵曹正郞具宬在從行,直前啓曰:「李山海以首相,緻此播越,而迄未緻討,此由臺諫多其私人故也。
」仍手排掌令黃鵬曰:「此漢乃山海之姪,宜先去此人。
」三司仍退出,上色悸謂承旨曰:「此事何如?」申磼曰:「宬,臣之姪也。
年少浮妄,安敢妄論大臣乎?」上命罷宬職。
三司遂發論請罪,不許。
自是兩司連啓,山海竟竄配平海。
賊未入關東,山海先就配,僻地避亂,亂定放還,國人以爲有福。
○以柳成龍爲領議政,崔興源爲左議政,尹鬥壽爲右議政,李陽元遞相。
○上禦開城南門樓,聚人民慰諭,有旨令各陳所懷。
父老等前言願召鄭政丞,謂鄭澈也。
上曰:「知道。
」卽命釋澈,下旨曰:「知卿有忠孝大節,可速赴行在。
」自是,己醜、辛卯被罪人,皆得放還敍用。
兩司劾領相柳成龍罷職。
崔興源陞領議政,尹鬥壽陞左議政,兪泓爲右議政。
申磼憤李山海被罪倡言:「首相以誤國被罪,則亞相安得獨免?」兩司遂劾成龍。
李恒福、洪履祥等力救,罷職而止。
時,行在聞賊兵尙未入京,皆咎遷幸之遽,上命申磼往察京城形勢,未至而還。
○是月初三日,倭入京城,李陽元、金命元退走。
初,賊自東萊分三路以進,一路由中道梁山、密陽、淸道、大丘、仁同、善山,至尙州,敗李鎰軍。
一路由左道長鬐、機長,陷左兵營,蔚山、慶州、永川、新寧、義興、軍威、比安,渡龍宮、河豐津,出聞慶,與中路兵合,踰島嶺,入忠州。
又自忠州分兩路,一趨驪州渡江,由楊根渡龍津,出京城東路,一趨竹山、龍仁至漢江。
又一路由金海出右道,從星州、茂溪縣渡江,歷知禮、金山,踰秋風嶺,出忠淸道永同縣,入淸州,轉向京畿。
旌旗、劍戟千裡不絶,砲聲相聞。
所過或十裡,五、六十裡,據險設營,夜則擧火相應。
賊至漢江南,都元帥金命元率兵千餘,屯濟川亭,賊發砲飛丸,亂落亭上,命元不敢拒敵,悉沈軍器于江中,退赴行在。
賊遂渡江,李陽元自城內,向關東走。
賊疑城中有伏,初不敢入,潛令人入探,上南山擧燧,然後先從興仁門入。
〈是,術士傳言,壬辰之歲,黑衣之賊,從東門入。
倭人亦謹方位之術,每犯大城,必蔔擇所從入,或終不入焉。
〉 ○命都元帥金命元守臨津。
命元至臨津,狀啓言賊狀。
上以命元無兵,不問退遁之罪,命更徵京畿、海西兵,把守臨津。
南兵使申硈方遞職還,命爲守禦使,同守臨津,以遏西下之路。
劉克良亦領兵來屬。
○下罪己書于八路,遣使召募義兵。
○上留開城二日,發向西路,次金郊驛。
是日聞賊已入京城西向,上倉皇促行。
時,廟社主奉安于開城穆淸殿,仍瘞之。
上到寶山站,尹鬥壽聞之,亟請遣禮曹參議奉出以來。
〈時,貞惠翁主尙幼,行中紛沓不能備騎,上命從官自願率往,從他路避兵,當有重賞。
內需司官尹百祥應旨,轉入黃海山路,艱關避賊,冬從間路赴義州。
翁主後嫁海嵩尉。
〉○以李山甫爲大司諫,俄陞吏曹參判。
○上至平壤。
時,聞賊兵西出,上促駕疾驅,自開城四日,而至平壤。
在途艱關,從官多餒,禦供或闕,野人有進脫粟飯者。
○命從臣進秩有差,又敎曰:「吏曹參判李恒福志慮貞亮,超然物表,顚沛之際,尤當大用,何可拘以資級?遇判書有闕,亦可擢補,或委他重任,卿等知予意也。
」 ○遣使斬副元帥申恪。
恪初以副帥,從金命元,防漢江。
命元軍潰,恪從李陽元于楊州,收拾散兵。
適會鹹鏡兵使李渾入援,合軍成陣,遇倭兵散掠閭閻,邀擊于楊州蟹嶺敗之,斬首七十級。
自倭犯國,始有此捷,遠近聞之聳動。
陽元時在山谷間,狀報阻絶。
金命元以恪託從陽元而跳去,狀啓請罪,兪泓信之,請遣宣傳官,卽所在誅之。
宣傳旣行,而捷書至,上踵遣宣傳官止之,而不及。
恪雖武人,奉公廉勤,而死非其罪,國人冤之。
○賊焚宗廟。
賊初入城,宮闕燒盡,而宗廟獨存。
倭大將平秀家處其中,夜間多怪,從卒有暴死者。
人言此朝鮮宗廟,有神靈。
秀家懼,遂焚宗廟,而移寓南坊。
〈卽南別宮。
〉都城士族初皆遠避,市民、賤人亦散出近畿。
倭人掛榜招集,稍稍還入,坊市皆滿。
賊守城門,凡帶賊帖者不禁,故我民皆受賊帖。
惡少、無賴者皆附賊嚮導,作惡者甚衆。
倭人嚴禁戒,開告訐,姦民以此受賞。
偶語異色者,皆不免燒殺,東門外髑髏,堆積如丘。
前工曹參議成世寧妓妾有養女,爲倭將所嬖,世寧與其弟世康皆年老,避在楊州山中,因緣其女,還入宅居如舊,倭人尊待之,文官附賊者,惟世寧而已。
○慶尙左兵使李珏、水使樸泓、防禦使成應吉、助防將樸宗男、邊應星、安東府使鄭熙績等,皆託言勤王,棄鎭踰嶺而遁。
熙績率妻子,遠入吉州,珏爲金命元所誅。
○始頒策封世子敎文于八路,大赦。
文曰: 席基緖而忘危,旣値幹戈之逼。
簡元良而貳極,聿係臣民之望。
位雖非安,亂豈忘慶?玆當播越之日,誕布告諭之章。
眇予不明,遭家多難,二十五年祗畏,雖欲自盡乎吾心,億萬生靈佌離,奈此方來之民怨?幸玆麟趾之播詠,實賴燕翼之有貽。
撫民縱愧于其方,建儲尙念其當早。
冊禮宜謹,漢臣之章奏徒勤;日月久稽,範鎭之鬚髮已換。
但玆蠻獠之外侮,適値邦家之內訌,侵鎬及方,列城之保障齊潰;剝床以膚,七廟之衣冠將遷。
天步蒼皇,人心危懼,予何執讓之徒固?是宜定本之當遄。
第二子光海琿,天資英明,學問精敏,仁孝夙著,久屬億兆之望
○下前義州牧使金汝岉于禁府。
汝岉以鄭澈黨目,罷職在家。
陳奏使韓應寅過遼東湯州站,有人言:「義州修城習陣,事形可疑。
」應寅啓聞。
臺諫啓以此乃汝岉在官時所爲,論以生釁上國,遂下諸理。
趙憲與刑曹判書李增書雲: 對馬栖兵,不可謂不西,而猛士可守者,算無數四。
金義州弓馬之才,世稱巨擘,素有忠義之性。
今因奉職之際,少有不思之愆,將有倚法之削。
勍敵旁窺,壯士被刑,豈不爲明主之所追悼者乎?幸於特進之際,爲聖主叩頭丐此命,俾得禦戎於嶺海之戍,則一箭殪酋,萬隊披靡矣。
增不從。
二月 2月1日 ○朔壬辰,遣大將申砬、李鎰,巡視諸道兵備。
鎰往兩湖,砬往京畿、海西,閱月而還。
所點視者,弓矢、鎗刀而已,郡邑皆文具避法。
砬素以殘暴稱,守令畏之,發民治道,供帳之費如大臣之行。
時,朝野皆以砬勇武爲可恃,砬亦意輕倭奴,以爲不足憂,朝廷信之。
三月 3月3日 ○朔辛酉,初三日癸亥,順懷世子嬪尹氏卒。
尹氏,參判珏之女,十歲應選,冊封德嬪,翌年世子卒。
仁順王後遺命勿令出宮,上且未建儲嬪,仍處東宮。
上待遇盡誠,諸妃、嬪皆從受學。
嬪性至貞潔,自世子喪後,終身常如宅憂,絶不許親戚出入宮禁。
爲祈祝先靈,頗從事供佛,上憐之不禁。
至是,卒,諡曰恭懷。
將附葬世子園,工役大興,値倭變卒急,未及葬,而上出幸。
侍殯官吏若幹人,欲權?後苑,而梓室重,不能移運,俄而宮殿火起,官吏皆散矣。
宮人追慕悲慟以爲:「嬪生時,崇尙釋典,邂逅火葬,亦合先旨」雲。
○以金誠一爲慶尙右兵使。
時曺大坤以老病被遞,特旨以金誠一代之。
蓋誠一常言:「倭必不來,寇亦不足憂。
」又箚論嶺南築城練卒之弊。
慶尙監司金睟狀啓雲: 築城之役,由道內士大夫厭其煩弊,鼓出異議,爲此沮抑。
上以此,不直誠一所論,遂有是除。
備邊司啓以誠一,儒臣,不合此時邊帥之任,不允。
夏四月 4月14日 ○朔庚寅,十四日癸卯,倭賊大擧入寇,陷釜山鎭,僉使鄭潑戰死;陷東萊府,府使宋象賢死之。
平秀吉以我國不許借途,遂發諸島兵二十萬,親領至一岐島,以平秀家等三十六將分領,以馬島主平義智及平調信、行長、玄蘇爲導,船四五萬艘,蔽海而來,是月十三日,乘曉霧渡海。
釜山候吏,初見先來四百餘艘,轉報主鎭,邊將隻據初報爲實數,兵使狀啓:「賊艘不滿四百,一艘不過載數十人,計其大略,約可萬人。
」朝廷亦以爲然。
釜山僉使鄭潑出蒐絶影島,急還入壁,鑿沈戰船,盡率兵民守堞。
翌曉賊圍城百匝,乘西城外高處,發砲如雨。
潑守西門,拒戰良久,賊衆中矢死者甚衆。
潑矢盡,中丸死,城遂陷。
東萊府使宋象賢聞賊渡海,盡驅境內民兵及招旁縣兵,入城分守。
兵使李珏自兵營馳入,俄聞釜山陷,恇撓失措,托言我大將,當在外掎角,卽出陳于蘇山驛。
象賢苦留同守,不從。
城遂被圍,象賢登城南門,督戰半日,而城陷。
象賢甲上被朝服,坐椅不動。
島倭平成寬曾往來東萊,象賢待之厚。
至是,先入擧手牽衣指隙地,使避匿,象賢不從。
賊兵遂集,欲生執之,象賢以靴尖拒踢之,遂遇害。
城之將陷,象賢知不免,手題扇面雲:「孤城月暈,大鎭不救。
君臣義重,父子恩輕。
」付家奴,歸報其父復興。
旣死,平調信見之嘆悼,爲棺斂埋於城外,立標以識之。
象賢有賤妾,賊欲汚之,不屈而死。
倭人義之,竝象賢埋表之。
又良女妾被執,終始不屈,倭人敬之,置于別室,後竟得歸。
象賢卓犖有器局,以能詩名。
庚寅爲諫官,辛卯出爲府使,實斥之也。
甲午兵使金應瑞見淸正於蔚山,淸正具述其死義狀,且許家人收屍返葬,衛以出境,遺民陷賊者,擁路哭送。
命贈吏曹參判,官其子一人。
庶人申汝櫓從象賢,象賢遣歸。
途中聞釜山陷,謂人曰:「吾臨亂,不可負恩。
」還入城,同死雲。
○慶尙左水使樸泓卽棄城退走慶州。
倭分兵陷西生浦、多大浦,多大浦僉使尹興信拒戰死之,沿海郡縣鎭堡,望風奔潰。
○賊入密陽境,府使樸晉守鵲院江棧,棧路狹,晉發筒箭拒射,賊連日不得進。
旣而,賊兵傍陷梁山郡,遶出其後,守兵望之皆散。
晉馳還府城,焚兵庫、倉穀而遁。
李珏還營,不爲城守計,夜出其妾,取庫藏木千匹,與之載去,珏亦乘曉逃去,衆軍大潰,賊兵長驅,無敢拒者。
金海府使徐禮元棄城遁。
監司初在晉州聞變,馳往東萊,至中路聞賊兵已近,還走右道,不知所爲。
但檄列邑諭民,避賊而已。
賊報之至也,大臣、備邊司會賓廳請對,不答,上意欲鎭定也。
啓請以李鎰爲巡邊使,下中路;成應吉爲左防禦使,下左道;趙儆爲右防禦使,下西路;劉克良爲助防將,守竹嶺;邊璣爲助防將,守鳥嶺;起復前江界府使邊應星爲慶州府尹。
然皆無見兵,隻令自擇軍官以行。
自此陷敗之報續至,都城大震,時徵四方兵,未至。
李鎰率壯騎軍官六十餘人行,收兵得四千餘人,促程馳赴。
○以權徵爲京畿巡察使。
○備邊司以兵曹判書洪汝諄不能策應,啓請遞差,以金應南代之。
沈忠謙爲參判,徵諸道兵入援。
○臺諫啓請:「宜使大臣爲體察使,檢督諸將。
」李山海請遣柳成龍,從之。
金應南爲副使。
成龍問策於申砬,砬曰:「李鎰以孤軍南下,而無後繼。
體察使雖下去,非戰將,宜使武將星馳先往,爲鎰後繼。
」成龍乃與應南請對,請先遣申砬。
上召問砬,砬亦不辭,遂以爲都巡邊使。
成龍卽以所募壯士八千人,屬砬行。
將發,上引見砬,賜寶劍曰:「李鎰以下不用命者,皆斬之。
」時,上以金汝岉才勇可惜,命於防禦緊要處定配,立功自效。
汝岉出獄,成龍召與計事大奇之,啓曰:「臣今始見汝岉論兵事,不但武勇、才略過人,請置幕中,資其籌策。
」上許之。
砬又請:「臣曾鎭西路,知汝岉非但才勇,乃忠義之士。
請付臣先行。
」上又從之。
砬所將,都中武士、材官,竝外司庶流、閑良人能射者數千人。
令朝官各出戰馬一匹助之行,收旁邑兵,僅八千人。
○熒惑又犯南鬥。
時,都城內有惡鳥嗚呼,聲若各各和同,上林苑鳴聲尤多,至車駕出幸而止。
○倭入尙州,李鎰兵潰走還。
初,慶尙監司金睟聞賊變,卽依《制勝方略》分軍,移文列邑,各率所屬兵,進屯信地。
故嶺底聞慶以下諸守令,皆領兵赴大丘,屯兵露次原野,無所統屬,以待巡邊使來,而賊鋒遽逼,衆軍驚動,中夜自潰,守令等單騎奔還。
乃後李鎰始逾嶺,入聞慶縣,已空無一人。
乃自發倉穀餉軍,至尙州,牧使金澥託以迎候使行,遁入山谷。
鎰捉入判官權吉,責出兵不得,欲斬之,吉願自出招集,乃達夜搜索村落間,得數百人,皆農民也。
鎰又發倉廩,誘募散民,得數百人,倉卒徧伍,合兵僅六千餘人。
時,賊已至善山,暮有開寧人來報賊近,鎰以爲惑衆,而斬之。
鎰軍無斥候,百姓又不敢告,賊兵已屯州南二十裡川上,而不知也。
鎰方習陣于州北川邊,俄而州城中數處火起,鎰始使軍官樸挺豪等往探,賊已伏林間,卽發銃殺之,取首而去。
挺豪本勇士有名,軍人望見氣奪。
賊遂大集,砲丸齊發,左右圍住,軍人惶怯發矢,不能滿彎。
軍大亂,鎰卽撥馬逃去,軍兵皆殲。
從事官弘文校理樸箎、尹暹、防禦使從事官兵曹佐郞李慶流、判官權吉皆死。
鎰與一軍官、一奴子裸身行走到聞慶,狀啓待罪,還踰鳥嶺,趨申砬軍。
○遣同知李德馨使倭軍。
尙州之敗,倭譯官景應舜在陣被執。
平行長以秀吉書契及送禮曹公文,授應舜出送曰:「在東萊時,生得蔚山郡守,傳送書契,而至今未報。
〈郡守李彥諴自賊中回,畏得罪,自雲逃來,秘其書不傳,朝廷不知。
〉朝鮮若有意講和,可令李德馨於二十八日,會我於忠州。
」應舜至京時,事急計窘,意或因此緩兵,德馨亦自請行,令禮曹裁答書,挾應舜行。
〈此後,訛言肆行言:「倭將逼擁德馨爲主,金誠一爲相。
」遠近傳播,人心熒惑,北道兵民尤信,向其時國家之不得於民情如此。
〉○議守都城。
以右相李陽元爲守城大將,李戩、邊彥琇、申恪爲左、右、中衛大將,商山君樸忠侃爲京城巡檢使,漆溪君尹卓然爲副,起復前判書金命元爲都元帥,守漢江。
令京畿監司發民軍,掘淺灘,以防賊渡。
陽元等啓:「兵曹所抄軍四千五百名,而都城凡三萬堞,弓家七千二百,雖一弓家一名,猶不能半,請速加抄增募。
」乃令城底士民,各守其面,令都民家出木防牌。
時,外方兵未集,都城前後括丁幾盡,都元帥亦無兵矣。
自尙州敗報至,申砬又密奏:「賊勢甚盛。
請退守都城。
」內間已有去邠之意,惟首相知之。
城中洶洶,避亂者相踵,乃戒嚴城門。
司憲府啓請:「下敎以鎭人心,潛逃出城者,斬以示警。
令近道搜出避亂人隱接者,家長從軍示罰。
」然不能禁矣。
○上下敎曰:「都下日益騷擾,此由處置失宜而然。
今者江津去船,畿峴塞路,使行旅不通,又使驛卒搜括山谷,伺察避亂人,至汚辱婦女,大亂之道也。
軍國重事,自有主者,而論議紛紜,莫能歸一。
防牌木昨日出令,今已督納,人何以辦應?其令兵曹給木貿用。
」 ○命逮慶尙右兵使金誠一鞫問,未至釋之,還爲本道招諭使,以鹹安郡守柳崇仁代爲兵使。
先是,上以誠一前使日本還,言賊必不能來寇,以懈人心,誤國事。
命遣義禁府都事拿來,事將不測,俄有誠一遇賊交鋒狀奏。
柳成龍言誠一忠節可恃,上爲霽怒,有是命。
初,誠一至尙州聞賊變,馳到本營,留前兵使曺大坤,共治兵。
賊自金海已入右道,誠一猝與賊候遻,左右欲退避,誠一下馬,踞胡床不動,使軍官李宗仁馳射一賊殪之,賊不敢逼,衆心賴而稍定。
聞拿命,馳到稷山,又聞招諭之命,還赴本道,招募義兵,稍成形勢,一道倚重。
○杞城府院君兪泓上疏,請固守京城,同死社稷,且曰: 繩鞋非宮禁所用,白金非禦敵之物。
方羽檄交急,而輒命貿易,殿下安得爲此亡國之擧乎? 上召見慰諭曰:「予捨此安之?繩鞋乃貿給征兵,白金乃變前所貿。
此是造言,卿勿疑也。
」 ○臺諫劾首相李山海誤國緻寇,請罷,不許。
○命罷海道舟師,將士登陸戰守。
全羅水使李舜臣遽奏:「水陸戰守,不可偏廢。
」由是,湖南舟師獨全。
○賊兵入忠州,申砬敗死。
初,砬軍次丹月驛,獨與數人,馳至鳥嶺,看審形勢。
俄而李鎰至,跪呼請死,砬執手問曰:「賊勢何如?」鎰曰:「以不敎之民,當無敵之賊,無可爲者矣。
」砬索然意沮。
金汝岉曰:「彼衆我寡,難以抵鋒,宜守此險阨以禦之。
」又欲據高丘逆擊之,砬皆不從曰:「此地不可用騎,當於原野一戰。
」遂狀啓請貸李鎰,從軍自效,遂引軍還入忠州城。
汝岉知必敗,乃遣奴寄書于子瑬曰: 三道徵兵,無一人至者。
男兒死國,固其所也。
國恥未雪,壯心成灰,仰天噓氣而已。
又戒家屬曰: 我則死於此,一家宜赴行在,勿逃亂于他所也。
砬所親軍官密告賊已踰嶺,砬以爲妄言而斬之。
狀啓賊未離尙州,仍引兵出屯彈琴臺,〈在忠州邑內五裡。
〉背江而陣,前臨多稻田,實不便於馳騁矣。
是月二十七日,賊已踰嶺,至丹月驛。
牧使李宗長及李鎰皆以斥候在前,爲賊所綴,探報斷絶,砬又不知。
翌曉賊兵分路,大陣直入忠州城,左軍循達川沿江而下,右軍循山而東,從上流渡江,戈戟耀日,砲響震天。
砬不知所爲,直鞭馬進向州城,軍不成列,稍稍散匿。
城中賊發角三聲,一時出擊,砬衆大潰,而賊已四圍,砬還趨結陣處,人爭投水,流屍蔽江。
砬與汝岉馳射殺賊數十人後,皆赴水死。
砬有姊子從行欲走免,砬怒曰:「汝何生爲?」捽頭同溺焉。
壯士脫免者數三人。
李鎰從間路入山,遇倭數三,射殺得一級,渡江馳啓。
朝廷始知砬敗死,兵曹遂貰鎰罪,以所獻倭首,懸南城門。
○金汝岉豪爽不羈,驍勇絶倫,善射禦,以將略自負,有忠孝大節。
初以文名登朝,上每欲擢用,而輒爲當路所沮。
朝野皆推爲大將才,而竟爲文法所絓,釋囚從軍,不得展其才志而死,國人追悼惜之。
○忠州士民、官屬,恃大軍來鎭,皆不避亂,盡被屠夷,甚於他邑。
○賊初到嶺口,見山勢險阻,疑有伏兵,再三窺覘,寂無兵形,乃敢進兵。
其後,皇朝都督李如松行過島嶺歎曰:「有如此形勢,而不知守,申摠兵可謂無謀矣。
」 ○以吏曹判書李元翼爲平安道都巡察使,崔興源爲黃海道、京畿都巡察使,皆卽日發遣。
以將有西幸之議,而元翼曾爲安州牧使,興源爲黃海監司,皆有惠政,爲民心所附,故使之先往撫諭,以備巡幸。
都城猶閉四門,禁人出避,都中士民,夜縋城出,有眷屬相失者。
刼賊處處間出,掠人財貨,婦女或被掠,哭聲滿路。
臺諫及原任大臣、宗室,扣閤請勿去社稷,儒生或上疏,然已無可爲矣。
上決策西幸,大臣入對,請建儲嗣,以係人心。
上曰:「中宮春秋未暮,故不早定儲矣。
今國勢如此,當依僉議。
光海君某聰明孝敬,可封爲世子。
」大臣拜賀曰:「宗社之福也。
」是日,光海入大內受命,初置宮僚,百官陳賀,而未及備冊禮焉。
○上長子臨海君珒荒怠不學,縱奴作弊尤甚。
光海飭行服學,中外屬心,故上擇立之。
李山海時爲首相,議不出己,而猶自謂有定策功,交亂之兆,漸於是矣。
○命百官戎服。
〈不定服色。
黑笠、貼裏,衣廣絲帶帶劍。
〉○是月二十九日夕,上聞忠州敗報,出禦東廂,議決西幸之計。
大臣等啓:「事勢至此,車駕暫幸平壤,請兵天朝,以圖恢復。
」掌令權恢請對,請守京城。
柳成龍啓曰:「恢言甚忠,但事勢不得不然。
」仍請分遣王子於諸道,呼召勤王兵,以圖恢復,世子隨駕以行,上許之。
命臨海君往鹹鏡道,金貴榮、尹卓然從行;順和君??往江原道,長溪府院君黃廷彧與其子前承旨赫、同知李墍從行,蓋赫女爲順和夫人,墍居原州,故竝遣之。
墍到江原道,托病不從。
未幾,倭入江原道,故順和君亦踰嶺向北,與臨海同行,命金貴榮、黃廷彧協同護行。
○以李陽元爲留都大將,大臣李山海以下及宰臣數十人,竝以扈從啓下。
左相柳成龍以體察使,未行而寇逼,乃命留守。
都承旨李恒福謂同僚盧稷曰:「駕命下而闕內已空,出城之日,從行者必少。
若西行不止,盡塞而止,則一水之外,卽上國之疆,到彼應有酬酢責應。
方今廷臣明敏練達,識古誼、善辭命,無如柳相。
駕行則京城必不守,柳相留此,不過爲敗績之臣。
若扈駕以行,則必多裨益。
」卽啓請從行,許之,改命陽元。
○特命釋尹鬥壽罪,召至京,復官封。
○禮曹判書權克智卒。
克智老病聞亂,憂憤而卒死之。
翌日上西幸,女壻李廷龜鑽埋于近壠,被賊發掘,久乃收葬。
○是月晦日,上西幸。
上旣決西幸之議,闕內吏僕等,喧譁而退。
俄而衛士盡散,更鼓斷絶。
夜深,李鎰狀啓始至雲:「賊今明日必至都城。
」狀入良久而上出敦義門西行。
令祠官奉宗社主版先行,世子隨後駕出,王子信城君珝、定遠君琈從之。
上戎服執鞭,王妣步出仁和門,女侍數十從之。
夜黑雨暗,咫尺不辨。
惟都承旨李恒福執燭前導,王妃問知姓名慰勉之。
宗廟各室印寶外儀仗皆棄,文昭殿位版,守官埋置而逃,其後位版得出,而文昭殿祭禮遂罷不擧,時詘故也。
○都城宮省火。
車駕將出,都中有姦民,先入內帑庫,爭取寶物者。
已而駕出,亂民大起,先焚掌隷院、刑曹,以二局公、私奴婢文籍所在也。
遂大掠宮省、倉庫,仍放火滅迹。
景福、昌德、昌慶三宮,一時俱燼。
昌慶宮卽順懷世子嬪欑宮所在也。
歷代寶玩及文武樓、弘文館所藏書籍、春秋館各朝《實錄》、他庫所藏前朝史草、〈修《高麗史》時所草。
〉《承政院日記》,皆燒盡無遺。
內外倉庫、各署所藏,竝被盜先焚。
臨海君家、兵曹判書洪汝諄家亦被焚,以二家常時號多畜財故也。
留都大將斬數人以警衆,亂民屯聚,不能禁。
○平明駕踰沙峴。
是日大雨,京畿監司權徴追至,進所着雨衣。
〈先是,城中童謠有京畿監司雨裝、直領大懸紐之語,至是果驗。
〉一行沾濕,至碧蹄驛小休卽出,衆官從行者,多還入城挈家避亂,臺閣文官從者絶少。
宮人從行,馬陷泥淖,往往落後,哭聲相聞。
至碧蹄驛,召見尹鬥壽,解佩刀與之曰:「卿兄弟可勿離予。
」行至臨津,上獨與李山海、李恒福同舟以濟。
日昏雨注,前後迷路,臨津南岸有丞亭,積材木,命焚之。
火光通燭遠近,遂尋路而行,夜深次東坡驛。
坡州牧使、長湍府使預設禦廚,將進供,扈衛下人亂入搶食,上供遂闕,長湍府使懼而逃。
國朝治平以來,務銷內兵,至於宿衛將卒,亦無紀律鈐轄,故臨危渙散,甚於見敵之兵,玆非德刑俱否故耶? 五月 5月1日 ○朔庚申,上發東坡館。
是朝,上召見大臣李山海、柳成龍,引手叩膺呼苦曰:「李某、柳某,事乃至此,予何往乎?毋憚忌諱,悉心以言。
」又招尹鬥壽進前問之,諸臣俯伏流涕,不能遽對。
上顧問李恒福曰:「承旨意如何?」對曰:「可且駐駕義州。
若勢窮力屈,八路俱陷,則便可赴訴天朝。
」鬥壽曰:「北道士馬精強,鹹興、鏡城皆天險足恃,可踰嶺北行。
」上曰:「承旨言如何?」成龍曰:「不可。
大駕離東土一步,則朝鮮非我有也。
」上曰:「內附本予意也。
」成龍曰:「不可。
」恒福曰:「臣之所言,非直欲渡江也,從十分窮極地說來也。
」與成龍反覆爭辨。
成龍曰:「今東北諸道如故,湖南忠義之士不日蜂起,何可遽論此事?」李山海終不對。
成龍退而責恒福曰:「何爲輕發棄國之論乎?君雖從死於道路,不過爲婦寺之忠。
此言一出,人心瓦解,誰能收拾?」恒福謝之。
○上將向開城,從行京畿吏卒逃散。
適黃海監司趙仁得將入援,瑞興府使南嶷率兵數百先至,得扈衛以行。
內侍傳言:「宮人自昨日闕食,須得少米療飢可行。
」遂索瑞興兵卒所齎糲米數鬥飯之。
至招賢站,〈長湍。
〉趙仁得設幕支供,百官始得食,夕次開城府。
○以尹鬥壽爲禦營大將,扈衛兵皆屬。
○臺諫交章,劾首相李山海交結宮禁,誤國緻寇之罪,不許。
時,三司方入侍,兵曹正郞具宬在從行,直前啓曰:「李山海以首相,緻此播越,而迄未緻討,此由臺諫多其私人故也。
」仍手排掌令黃鵬曰:「此漢乃山海之姪,宜先去此人。
」三司仍退出,上色悸謂承旨曰:「此事何如?」申磼曰:「宬,臣之姪也。
年少浮妄,安敢妄論大臣乎?」上命罷宬職。
三司遂發論請罪,不許。
自是兩司連啓,山海竟竄配平海。
賊未入關東,山海先就配,僻地避亂,亂定放還,國人以爲有福。
○以柳成龍爲領議政,崔興源爲左議政,尹鬥壽爲右議政,李陽元遞相。
○上禦開城南門樓,聚人民慰諭,有旨令各陳所懷。
父老等前言願召鄭政丞,謂鄭澈也。
上曰:「知道。
」卽命釋澈,下旨曰:「知卿有忠孝大節,可速赴行在。
」自是,己醜、辛卯被罪人,皆得放還敍用。
兩司劾領相柳成龍罷職。
崔興源陞領議政,尹鬥壽陞左議政,兪泓爲右議政。
申磼憤李山海被罪倡言:「首相以誤國被罪,則亞相安得獨免?」兩司遂劾成龍。
李恒福、洪履祥等力救,罷職而止。
時,行在聞賊兵尙未入京,皆咎遷幸之遽,上命申磼往察京城形勢,未至而還。
○是月初三日,倭入京城,李陽元、金命元退走。
初,賊自東萊分三路以進,一路由中道梁山、密陽、淸道、大丘、仁同、善山,至尙州,敗李鎰軍。
一路由左道長鬐、機長,陷左兵營,蔚山、慶州、永川、新寧、義興、軍威、比安,渡龍宮、河豐津,出聞慶,與中路兵合,踰島嶺,入忠州。
又自忠州分兩路,一趨驪州渡江,由楊根渡龍津,出京城東路,一趨竹山、龍仁至漢江。
又一路由金海出右道,從星州、茂溪縣渡江,歷知禮、金山,踰秋風嶺,出忠淸道永同縣,入淸州,轉向京畿。
旌旗、劍戟千裡不絶,砲聲相聞。
所過或十裡,五、六十裡,據險設營,夜則擧火相應。
賊至漢江南,都元帥金命元率兵千餘,屯濟川亭,賊發砲飛丸,亂落亭上,命元不敢拒敵,悉沈軍器于江中,退赴行在。
賊遂渡江,李陽元自城內,向關東走。
賊疑城中有伏,初不敢入,潛令人入探,上南山擧燧,然後先從興仁門入。
〈是,術士傳言,壬辰之歲,黑衣之賊,從東門入。
倭人亦謹方位之術,每犯大城,必蔔擇所從入,或終不入焉。
〉 ○命都元帥金命元守臨津。
命元至臨津,狀啓言賊狀。
上以命元無兵,不問退遁之罪,命更徵京畿、海西兵,把守臨津。
南兵使申硈方遞職還,命爲守禦使,同守臨津,以遏西下之路。
劉克良亦領兵來屬。
○下罪己書于八路,遣使召募義兵。
○上留開城二日,發向西路,次金郊驛。
是日聞賊已入京城西向,上倉皇促行。
時,廟社主奉安于開城穆淸殿,仍瘞之。
上到寶山站,尹鬥壽聞之,亟請遣禮曹參議奉出以來。
〈時,貞惠翁主尙幼,行中紛沓不能備騎,上命從官自願率往,從他路避兵,當有重賞。
內需司官尹百祥應旨,轉入黃海山路,艱關避賊,冬從間路赴義州。
翁主後嫁海嵩尉。
〉○以李山甫爲大司諫,俄陞吏曹參判。
○上至平壤。
時,聞賊兵西出,上促駕疾驅,自開城四日,而至平壤。
在途艱關,從官多餒,禦供或闕,野人有進脫粟飯者。
○命從臣進秩有差,又敎曰:「吏曹參判李恒福志慮貞亮,超然物表,顚沛之際,尤當大用,何可拘以資級?遇判書有闕,亦可擢補,或委他重任,卿等知予意也。
」 ○遣使斬副元帥申恪。
恪初以副帥,從金命元,防漢江。
命元軍潰,恪從李陽元于楊州,收拾散兵。
適會鹹鏡兵使李渾入援,合軍成陣,遇倭兵散掠閭閻,邀擊于楊州蟹嶺敗之,斬首七十級。
自倭犯國,始有此捷,遠近聞之聳動。
陽元時在山谷間,狀報阻絶。
金命元以恪託從陽元而跳去,狀啓請罪,兪泓信之,請遣宣傳官,卽所在誅之。
宣傳旣行,而捷書至,上踵遣宣傳官止之,而不及。
恪雖武人,奉公廉勤,而死非其罪,國人冤之。
○賊焚宗廟。
賊初入城,宮闕燒盡,而宗廟獨存。
倭大將平秀家處其中,夜間多怪,從卒有暴死者。
人言此朝鮮宗廟,有神靈。
秀家懼,遂焚宗廟,而移寓南坊。
〈卽南別宮。
〉都城士族初皆遠避,市民、賤人亦散出近畿。
倭人掛榜招集,稍稍還入,坊市皆滿。
賊守城門,凡帶賊帖者不禁,故我民皆受賊帖。
惡少、無賴者皆附賊嚮導,作惡者甚衆。
倭人嚴禁戒,開告訐,姦民以此受賞。
偶語異色者,皆不免燒殺,東門外髑髏,堆積如丘。
前工曹參議成世寧妓妾有養女,爲倭將所嬖,世寧與其弟世康皆年老,避在楊州山中,因緣其女,還入宅居如舊,倭人尊待之,文官附賊者,惟世寧而已。
○慶尙左兵使李珏、水使樸泓、防禦使成應吉、助防將樸宗男、邊應星、安東府使鄭熙績等,皆託言勤王,棄鎭踰嶺而遁。
熙績率妻子,遠入吉州,珏爲金命元所誅。
○始頒策封世子敎文于八路,大赦。
文曰: 席基緖而忘危,旣値幹戈之逼。
簡元良而貳極,聿係臣民之望。
位雖非安,亂豈忘慶?玆當播越之日,誕布告諭之章。
眇予不明,遭家多難,二十五年祗畏,雖欲自盡乎吾心,億萬生靈佌離,奈此方來之民怨?幸玆麟趾之播詠,實賴燕翼之有貽。
撫民縱愧于其方,建儲尙念其當早。
冊禮宜謹,漢臣之章奏徒勤;日月久稽,範鎭之鬚髮已換。
但玆蠻獠之外侮,適値邦家之內訌,侵鎬及方,列城之保障齊潰;剝床以膚,七廟之衣冠將遷。
天步蒼皇,人心危懼,予何執讓之徒固?是宜定本之當遄。
第二子光海琿,天資英明,學問精敏,仁孝夙著,久屬億兆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