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
關燈
小
中
大
是,則人心安得而怗伏;國言安得而寧息乎?此,珥之所深憂也。
二人是非之辨,不係於治亂,而反以辨是非之故,壞人才、傷國脈,擧世滔滔,莫覺其然,此眞兒童之見也。
乙亥年間,西人攘臂以爲:『是非不可不定。
』珥甚笑之,而不至於駭歎者,以西人雖有善士,非學問之士,不足深怪,而且如思菴、重晦輩則皆同珥竊笑,故珥不至於駭歎也。
至如去年是非之辨,雖學識如賢兄者,亦明目張膽,必欲辨之,則珥望失矣,安得不深嗟永歎乎?鄙意,二人雖有是非,其辨不關,而以辨之之故,反緻搔擾,莫如不辨,而調劑士類,激濁揚淸之爲得也。
今者則辨其澹墨者而去之;乃取其深墨者而用之,此是何等義理、識見乎?昔齊景公欲用孔子,晏平仲止之,平仲非嫉聖者,隻是見不明耳。
平仲不知聖人,而尙不失爲賢大夫,則今日不知仁伯者,何必皆是可棄之人乎?且流俗老宰,前日不得於西人,而今日得志,方欲貢忠於東,則其以調劑爲非者,理勢然也。
此乃發蒙振落者,時移勢去,則又將斥東人矣,何足恃哉?且角立之說,兄疑珥,乃與沈、尹,害士林也。
兄之觀我,無乃太薄乎?珥從前孤立,不得於西,又不得於東者,良以欲調和兩間,以靖朝廷耳。
若使附西而攻東,則寧附東而攻西矣。
與其後日,黨沈、尹,失淸名,而得美官,曷不於今日,附賢兄,而淸名、美仕兩得之乎?」所謂思菴,樸淳別號也;仁伯,金孝元字也。
又曰:「兄疑珥獨勖於兄,而不戒西人,然珥告兄之語,西人不聞也,其戒西人之語,兄豈聞之乎?大抵止人之鬪,當止其勝者。
若不勝者,則方願解鬪,寧有不聽之理乎?乙亥西人小勝;東人小敗,故其時珥隻向西人爭辨,寧有勖勵東人之說乎?今則西人一敗塗地,東人方勝,則安得不向東人爭辨乎?雖然,西人亦多錯料者,故有時相戒告,則莫不信聽。
至於沈某亦曰:『士類若排吾與三尹,而其餘西邊善流,皆通用無礙,則人心必服。
』雲。
沈言尙如此,則況他人之言乎?今日調劑之責,在東人矣。
若其後日翻覆,則亦安能逆料乎?大抵君子之道,寧人負我,毋我負人。
逆料翻覆,而先失擧措,已不是矣。
事變無窮,安知季孫之憂,不在顓曳哉?」珥此書之說,分明痛快,雖愚夫愚婦,亦可知公耳。
忘私一心,徇國之誠,而潑等悅而不繹,憚於改過,豈非私意蔽痼之甚者乎? 自珥倡爲打破東西之論,新進附會之輩,忌憚愈甚,未乘其隙。
加以癸未年間,珥極陳時輩過激之失曰:「伏望殿下,廣召大臣、臺侍,賜對榻前,明喩聖旨,俾改分辨東西之習,陟罰臧否,一循公道,消融蕩滌,鎭定調和。
而如有執迷不悟者,則裁抑之;懷私強辨者,則斥遠之,必使所同然之公是公非,得爲一時之公論,士林幸甚。
」時輩之所以謀逐珥,始萌於此疏矣。
雖然,此疏之說,乃前日曉諭東人之言,而潑輩以爲,至當之論者也。
然而潑輩之怒,不發於前日,而發於今日者,隻緣珥方爲主上所倚仗,深恐其說遂行,而己受其裁抑也。
以此觀之,則前日之所謂至當者,亦是面從之言,而非出於中情,亦可見矣,是豈朋友誠實之道乎?嗚呼!設使西人主論,又偏重,盡斥東人以邪黨,則珥之所扶者,不在於西,而必在於東矣。
此則珥之本心,於乙亥救孝元儕輩一事,可見矣。
以此觀之,則前後之迹,所以不同,而其無彼此,至公無私之心,互相發明矣。
嗚呼!始爲兩出之計,以消黨論者,珥也;乙亥之見忤於西人者,珥也;乙亥以後被斥於東人者,亦珥也。
豈非擧朝無一人爲公論者,而士類分崩,國事日非,故身任其責,而力爭之,是豈爲身謀?乃爲士類計也;爲國家計也。
如使珥或主東、或主西,無忤於時論,則是珥不過爲一邊人而止耳。
不念國家,爲一邊人,豈珥所忍爲哉?此,珥之所以從前孤立,不得於西;不得於東者也,夫豈好爲立異於時論哉?誠以褊小一邦,人才眇然,若使復區分彼此,捨一取一,則蔽賢遺才,將無以爲國故也。
嗚呼!自東西分類之後,人各懷私,黨同伐異,而朝廷之上公論不行。
西人秉政,則所推引者,西人之才行,而在東人,則揜蔽之,所詆毀者,東人之過惡,而在西人,則蓋匿之。
及乎東人得志,效尤而又甚之。
是以,公論常鬱於下,而無路得達於上,朝家進退用舍、賞刑黜陟,一任東西人所爲,而自上未嘗下手於其間。
十餘年來,東西之黨已成,出奴入主,具臣充位,相助匿非。
間有謹厚善良之人,亦未聞有憂國如家,盡忠事君,一鳴於立仗之下者,徒見其循默浮沈,懷祿保身,年除歲遷,攬取卿相而已。
噫!微珥一人,則君臣之義,或幾乎廢,而一國之公論,自上何由而得聞乎?此所以珥死之後,無敢以此說,謦欬於殿下之側者也。
嗚呼!己卯陳疏之後,名爲東人者,以珥爲軋己,而攻之愈力;名爲西人者,亦以珥爲救己,而推之益深,臣等則以爲皆,不知珥之本心者也。
若使東人,深知珥之本心,而因珥此疏,處事得中,以副公論,則名節可保,而國事之潰裂,何至於此極乎?其中雖不無一二有士君子之意思者,而知識不遠,偏見爲主,非徒不能裁抑過激,而反爲崇長,以起癸未之紛挐,至此而東人之壞弄國事,反有甚於乙亥西人之所爲矣。
其時三司之人,雖不無一二懦弱脅從如權德輿者,而其餘則率多乘時媢嫉之輩,本非所謂士類,故宇顒之疏,以裁抑浮躁,保全士類爲說,而李潑避嫌之辭,亦不以此輩爲士類,則公論之不可掩,於此亦可見矣。
雖然,此輩初豈欲遽爲如是之擧措哉?隻緣臺閣,無重望鎭物之人,恣意作弄,以至於此耳。
及乎計窮術盡,手足盡露,不可收拾,則全然以利害爲心,不顧名義,唯以必勝爲計,凡所搆捏,無所不至。
初以安石比之,安石不足厭服人心,則又以慢擅目之。
慢擅尤不能以眩惑聖聽,則論以誤國之罪。
誤國之罪名,亦無所據然後,求其說而不得其意,以爲:「聖上之所深惡者,義謙也;士論之所共厭者,外戚也。
若以義謙爲阱而陷之,則上可以眩亂聖聽,下可以箝制人口。
」其爲設心,籲亦慘矣。
雖然,時輩之所惡,豈必在於義謙一人哉?隻緣珥經學、德望,爲一時士林領袖,而又主和平之論,趨附之輩,恐一朝和平之論得行,而已失其利,戞戞惡之。
至於末年,大被眷注,日深倚仗,則趨附之輩,聚首大恐,日夜思所以去之者,而珥行義素高,又不可以他事點汚。
故因珥小有族分於義謙,又乃援此爲說耳。
不然,其時所謂名士者,亦多有實有趨附義謙,衆所共知之人,而時輩曾無一言非之,反使之盤據臺閣,靦顔拭口,而攻珥之歇看義謙,愚臣暗昧,誠未知其何心也。
如使時輩,誠以識義謙爲可惡而攻之,則何不攻此趨附之人,而乃攻歇看之珥乎?然則時輩之所惡,實不在於義謙,而在於珥,亦可見矣。
嗚呼!此心昭然,路人所知,豈能以區區隻手,掩天下目哉?至論成渾之辭,則其曰:「托身山野,朝廷政令、人物進退,無不與知,群聚浮薄之徒,評論時事,歷詆卿相,眇視一世之人,目之以流俗者。
」實己卯年南袞輩,網打士林之說也。
嗚呼!此言豈宜出於士君子之口乎?此其妨賢病國之罪;邪遁詖淫之說,至是而敗露無餘,雖以前日之號爲東人者,苟非其時三司之子弟黨與,則莫不扼腕而憤激。
此所以朝野公論,一時齊奮,四面俱發,而直言盈庭,不可以威勢脅持者也。
然則其時三司,非徒得罪於公論,抑亦見斥於聖明。
珥復入之後,形迹一變,萬目睽睽,東人反以私意,度人皆然。
一有擧措,便生疑惑,而珥不避嫌疑,大張公論。
公論之以爲賢才可用者,不問東西,擧而進之;公論之以爲附會浮躁者,不問東西,裁而抑之。
至於稍知名義,不爲全然不佳之態者,亦不以異論而斥之,擧皆收拾而用之,則況於所謂士類者乎?持論之至公無私如此,而彼輩先懷自疑之心,乍出乍沒,卻立觀變,不肯爲釋憾解仇,共爲國事之計,噫!亦誤矣。
彼輩旣如此,而其時得罪聖明,或斥或外者,厥數甚多。
而一時人才,亦且有限,則其時注擬淸望者,雖或有一二名望未著者,若比於時輩之壞弄國事者,不亦有間乎?至於鄭澈輩,則珥非不知其所短,而語其人物,則比之於前日無才無行,而附會時論者,天淵之不侔矣。
是以,珥每見時輩攻澈過實,至以奸邪目之,獨明其不然,以爲:「澈忠淸剛介,盡心國事。
雖有狹隘之病,所短不能蔽其所長。
雖曰與義謙相知,義謙得志之日,少無昵比之迹,其氣味、心事,逈然不同。
隻緣嫉惡太甚,不能容物,與人寡合,不肯苟從衆議,故東邊士類,不知澈之心事,而徒以形迹疑之。
人才可惜,不可不用。
」力爲時輩言之。
是亦爲國家謀,珥豈私於一澈者乎?然珥辛巳啓辭謂:「澈不度事理之中,而疑士類之過激,不能虛心反求,而無所怨尤」雲則珥之於澈也,亦非偏於所好,而全然不知其病痛者也。
而況李潑答珥之書亦曰:「如金繼輝、鄭澈則雖不無激成之失,而比今日登用之輩,不侔遠矣」雲雲,而宇顒亦以爲:「澈不可終棄」雲雲。
此輩之所論,尙如此則珥之欲用鄭澈,皆據公論,亦有何罪乎?至於三尹則以爲:「此輩嘗誤事於乙亥。
」故珥秉銓之日,未嘗一擬淸要。
其時有一門生往見珥,珥問曰:「頃者吾以尹鬥壽擬刑曹參判,外議以爲何如?」對曰:「外議則未能知,此輩嘗誤事於乙亥,久在擯廢之中。
今授此官,物情必以爲未穩矣。
」珥曰:「此是時輩之論也。
夫誤事之罪,亦有輕重,此人雖曰誤事,不至大段。
而若比於癸未東人之所爲,則三尹之失爲輕,而前日東人一切廢棄,至於不付同知,此,時輩之已甚處也。
今此人所犯不重,而又有吏才。
若至於不授刑曹,則無乃過乎?至於根壽,則其失又淡,其爲人,疎雅喜文,且有愛士之心。
而吾之未還朝也,此人已爲大司成,而此職亦非侍從、淸要之官,故置之耳。
」此所以持論之不東不西,無偏無黨者然也。
珥之始還朝也,搢紳之間有三種之說。
其一以爲:「東人相率欺罔,排陷忠賢,弄壞至此,不可輕授淸要。
」此則主西者之說也。
其一以爲:「三司之人,雖有躁妄之失,亦是士類儕輩,切不可排斥。
隻當依舊用之,無有疑間。
」此則主東者之說也。
其一以爲:「三司之人,分明誤事,反有甚於乙亥三尹之徒。
此則依三尹例,勿敍淸要,以懲兩邊生事之失。
其餘所謂東西士類,則俱收幷畜,不可偏棄,以行前日保合士類,共爲國事之策。
」此則士林公心者之說也。
珥將是三說,執兩端用其中,以第三之說爲是,以爲裁抑保合之權衡。
此,珥之從前所見,而少無一毫偏黨於其間者也。
其時有一門生問于珥曰:「先生平日秉心至公,憂國忘家,超然獨立於東西之外,欲與東邊士類,收拾西邊士類,而用之,共爲國事,乃其初志也。
而今日還朝,乃反與所謂西人者,交手共事,而東人秦視越瘠,袖手睍立,人皆以爲,西勢小盛,東勢小挫。
先生在朝,何以尙未免有偏重之患?豈所謂調劑保合之道,有所未盡而然耶?」珥曰:「噫!爾之疑,是也。
雖然,此非吾之罪也。
蓋自東西之分黨以來,西人主論,則排斥東人;東人主論,則排斥西人,各持私見,沮遏公論。
而吾獨口爭辨於其間,必以打破東西、調和士林爲說者,徒以士類不合,則終不可以爲國故也。
西人不用吾言,而敗於前,東人可以戒矣,而又尋覆轍,以有今日之敗,皆自取也。
尙誰尤哉?雖然,前日東西主論之時,則若三尹、李潑輩爲主,而我爲客,故孤蹤踽踽,言不見用,而敗相尋也。
今則不然,我方爲主,而東西之人爲客,此正調劑將成之秋也。
復何偏重之足憂乎?雖然,今日之勢,則西人以吾嘗有打破東西之論,稍稍親就;東人則以吾嘗有裁抑浮躁之論,稍稍自疎。
至於三司儕輩,則盡皆退縮,相與睢盱顧望,或有不來相訪者;或有不出供職者。
而國家許多職事,又不可爲此輩而曠瘝,則所謂西人者,亦不無一二承乏之人矣。
此所以前後形迹之異,而起外人之疑者也。
嗚呼!吾之今日欲收拾東人,豈異於前日欲收拾西邊士類乎?而時輩不知吾之本心,懷疑顧望,至於如此,則此獨吾之過乎?雖然,時輩之心公者,久久觀吾所爲,必能明我赤心,來與共事,不但如今日之卻立睨視而已也。
」以此觀之,則珥之本心,豈但欲如此而止乎?不幸,還朝之席未暖,奄然齎志而沒,此珥九泉之遺恨也。
鄭澈之爲人,孝友淸介,任職之才有餘,主論之智不足。
當是時也,珥死而渾去,國論未定,橫議方馳,人心之攜貳,莫此時若也。
雖使葛、管之才當之,猶懼鎭服之難,況如澈者乎?爲澈計者,當自知力量之不逮,奉身而退可也。
而獨當國事,自取顚沛,此實澈不自量之過也。
然澈之爲人,力量雖不足,而論議擧措,務以調和鎭定爲主。
至於三竄,亦請放還,則其無樂禍之心,於此可見。
隻緣時輩,適無一人,與澈相熟者,故徒見容貌辭氣之峭厲,誤以爲深刻之人,此則全然不知澈之爲人者也。
澈立朝二十餘年,一朝流落荒野,其貧至於炭易米、盤無醬則其淸苦一節,足以範世礪俗。
此,珥之所以終身愛重而信,非今日流俗之所可及也。
澈敗之後,李潑入來。
爲潑計者,旣與珥、渾爲舊故之交,則當有以發明珥、渾之本心,攻破黨籍之誣,以鎭人心可也。
而潑也,乃以兩司之論猶以爲未足,追論具鳳齡、洪聖民,以爲義謙黨與。
是二人者,或以經學、或以才局,皆恬於勢利,其與義謙,素無交厚之迹,國人之所知也。
而徒以異己之故,竝驅而納諸陷阱之中,不亦甚乎?至於避嫌之辭,則措語益嚴,而病敗百出,雖不?鯖?咫?而但當初三司之論,皆捏造不近之語,誣罔昭著,固不足深辨。
而潑則以珥、渾交遊中人,出而言之,探頭作論,以爲張皇眩亂之說,或可以誣世惑衆,故臣等不得不逐一而明辨之。
其曰:「珥之於西人也,實有合爲一體。
」雲者,正指鄭澈而言也。
此言誠然,則乙亥年珥與澈書,力爭時論之偏重,而極力挽回,此果所謂一體者乎?其曰:「珥之所見,與西人爲一。
」雲則此指三尹儕輩而言也。
此則其說更加一層矣。
嗚呼!豈其然乎?珥欲勿敍沈、尹淸要,此果西人所見乎?鄭澈猶不可謂與之一體,而況沈、尹輩乎?如此不近之說,乃敢誣罔於君父之前,豈非方寸膠擾,不復記憶前日往復之論耶?其曰:「士類每疑珥之營救西人,得開邪人入來之路。
」雲。
所謂邪人者,指義謙而言也。
義謙非徒外戚,貪權樂勢,積失士類之心,故己卯之疏又請:「永勿授外戚權柄,以杜義謙平生。
」雲,此果是,開再入之路乎?其曰:「珥於西人一隊,實有惓惓收用之議」雲則潑之前書所謂:「此論甚好,此正是善稱停今日之事勢者也。
雖以是非言之,而其他士類,自無所與,且所非者,隻一沈而已。
」宇顒書所謂:「此論甚好。
鄙意正謂當如此。
今當以三尹爲非,而其餘西人,則不當幷累而爲非也。
」雲者,其收用西邊士類之論,正與珥議,沕合無間。
而今乃執此爲罪,何其前後議論之反覆耶?至以珥己卯年在海州疏謂:「義謙爲向善謹厚之人。
」雲,此非珥之言也。
疏中隻以:「義謙爲稍有向善之心。
」雲,此則指其迹而言也。
當義謙立朝之日,一時名德,若李滉諸賢,莫不尊慕往來,乙巳遺人,亦嘗力爲推引,此所以稍有向善之心目之者也。
至於謹厚二字,則疏中實無此語。
珥非但不發於其口,亦未嘗生於其心。
故辛巳年駁義謙之辭以貪權樂勢爲罪,而其時辭大諫之疏,亦以義謙爲氣勢張皇之人。
嗚呼!貪權樂勢、氣勢張皇,是豈謹厚者之所可近乎?筆之於書者,尙敢如此,而況平日言論,無可左驗者乎?其曰:「癸未一疏,語益峻猛,至於欲斥士類之不從己者。
」雲則珥之此疏,實與前日與潑輩書,其義毫髮不爽。
其曰:「執迷不悟者,裁抑之。
」雲者,正前書所謂:「議論之過中者,裁抑之。
」之說也。
其曰:「懷私強辨者,斥遠之」雲者,正前書所謂:「乘時附會者,斥遠之。
」之說也。
珥之論一也,而潑前以爲至當;後以爲峻猛,抑何意耶?至於「欲斥士類之不從己者。
」雲則疏中本無此說也。
豈潑心有忿懥,自不覺其疏乖亂,至此極歟?其以成渾救珥之說爲:「擧朝廷士大夫,目爲朋讒奇中。
」雲則又未嘗一見成渾疏者也。
其時渾,正恐主上徒見三司之誣罔,竝與東邊士類而疑之。
故其疏曰:「雖然,今日朝論,豈皆作意罪珥至此哉?不過附會者,乘時疾攻耳。
」雲雲,愛惜士類之心,較然明甚。
此果混同無別之語乎?渾意,隻以三司附會之人爲「朋讒奇中。
」耳。
附會之人幹士類何事,而潑輩乃有此雲雲乎?又曰:「珥不顧公論,一循私情,盡斥其時攻己之人,盡用異日失志之徒。
」雲雲,此說尤爲誣罔。
珥主銓之日,如金宇顒、金弘敏、韓孝純、成泳之輩,則所謂其時攻己者,而皆用之,至於三司之人,則其誤事之失,反有甚於三尹,故韓孝純、成泳之外,依三尹例,幷不授淸要,是果盡斥攻己者乎?至於鄭澈、辛應時、李海壽之類,則所謂異日失志者,而其才其行,不下於東邊士類,故珥竝擬於淸要。
其餘一時士類之有望者,則不論東西,隨才授職,少無猜妨,通用無礙,是果盡用異日失志者乎?此正珥平日打破東西,保合士類之心,而槪現於主論之日者然也。
其中雖不無一二可用,而不及用、不可用而誤用者,亦由還朝之初,採訪未盡而然耳。
及其珥死之後,趨時附勢,反攻珥、渾,以邀其功者,間或有之。
若以此,謂珥知鑑未盡,則猶之可也,此果不顧公論,而一循私情者乎?又以爲:「同僚指論珥、渾之事,正中其病,故不以爲非。
」雲,潑果以珥爲終始締結義謙,與共謀議之人乎;果以渾爲受義謙之籠絡者乎?潑果以爲然則是,從前推尊珥、渾之說,皆是自欺而欺人者也。
以爲不然則又安得以爲正中其病乎?進退無據,不成議論如此,而欲人之服也,難矣哉。
又以「珥、渾爲不請追回三竄。
」雲,此則潑必不聞珥、渾還朝所啓之辭也。
珥、渾引見之日,力請寬赦,而未蒙允音,則退而相謂曰:「三人雖不可謂無罪,以言獲罪,至於投之魑魅之鄕,非所以示後嗣。
必須固請末減然後,事方得中。
此事不可不力言之。
」雲雲。
無何,珥卒而渾去,遂不果。
如使珥不死,則必能申前日之說,而以得請爲期矣。
至於誤着「稱量輕重。
」之語以爲:「珥欲與臺諫訟辨曲直。
」雲。
珥意以爲:「慢君擅國,乃人臣一罪也。
不可負此罪名,冒昧出仕。
」而是時,邊事力急,事多積滯,三公啓請出仕,而自上敦諭令出,故不得已啓辭曰:「伏望聖慈,擧臣之罪,諮詢左右,爰及諸大夫,使之稱量輕重,如以爲可貰則臣雖未安,敢不黽勉隨行乎?」雲雲。
珥意,隻願朝廷稱量己罪之輕重,幸以爲不至於大罪然後,乃敢出而供職,以承上敎耳,豈敢與臺諫,較量輕重乎?珥之所語,苟非文理不通之人,則必不至如此錯看。
而其時三司及潑與金弘敏輩,獨不能解見,豈其方寸先亂,失其常度而然耶?嗚呼!筆之於書,如此分明之事,尙不免
二人是非之辨,不係於治亂,而反以辨是非之故,壞人才、傷國脈,擧世滔滔,莫覺其然,此眞兒童之見也。
乙亥年間,西人攘臂以爲:『是非不可不定。
』珥甚笑之,而不至於駭歎者,以西人雖有善士,非學問之士,不足深怪,而且如思菴、重晦輩則皆同珥竊笑,故珥不至於駭歎也。
至如去年是非之辨,雖學識如賢兄者,亦明目張膽,必欲辨之,則珥望失矣,安得不深嗟永歎乎?鄙意,二人雖有是非,其辨不關,而以辨之之故,反緻搔擾,莫如不辨,而調劑士類,激濁揚淸之爲得也。
今者則辨其澹墨者而去之;乃取其深墨者而用之,此是何等義理、識見乎?昔齊景公欲用孔子,晏平仲止之,平仲非嫉聖者,隻是見不明耳。
平仲不知聖人,而尙不失爲賢大夫,則今日不知仁伯者,何必皆是可棄之人乎?且流俗老宰,前日不得於西人,而今日得志,方欲貢忠於東,則其以調劑爲非者,理勢然也。
此乃發蒙振落者,時移勢去,則又將斥東人矣,何足恃哉?且角立之說,兄疑珥,乃與沈、尹,害士林也。
兄之觀我,無乃太薄乎?珥從前孤立,不得於西,又不得於東者,良以欲調和兩間,以靖朝廷耳。
若使附西而攻東,則寧附東而攻西矣。
與其後日,黨沈、尹,失淸名,而得美官,曷不於今日,附賢兄,而淸名、美仕兩得之乎?」所謂思菴,樸淳別號也;仁伯,金孝元字也。
又曰:「兄疑珥獨勖於兄,而不戒西人,然珥告兄之語,西人不聞也,其戒西人之語,兄豈聞之乎?大抵止人之鬪,當止其勝者。
若不勝者,則方願解鬪,寧有不聽之理乎?乙亥西人小勝;東人小敗,故其時珥隻向西人爭辨,寧有勖勵東人之說乎?今則西人一敗塗地,東人方勝,則安得不向東人爭辨乎?雖然,西人亦多錯料者,故有時相戒告,則莫不信聽。
至於沈某亦曰:『士類若排吾與三尹,而其餘西邊善流,皆通用無礙,則人心必服。
』雲。
沈言尙如此,則況他人之言乎?今日調劑之責,在東人矣。
若其後日翻覆,則亦安能逆料乎?大抵君子之道,寧人負我,毋我負人。
逆料翻覆,而先失擧措,已不是矣。
事變無窮,安知季孫之憂,不在顓曳哉?」珥此書之說,分明痛快,雖愚夫愚婦,亦可知公耳。
忘私一心,徇國之誠,而潑等悅而不繹,憚於改過,豈非私意蔽痼之甚者乎? 自珥倡爲打破東西之論,新進附會之輩,忌憚愈甚,未乘其隙。
加以癸未年間,珥極陳時輩過激之失曰:「伏望殿下,廣召大臣、臺侍,賜對榻前,明喩聖旨,俾改分辨東西之習,陟罰臧否,一循公道,消融蕩滌,鎭定調和。
而如有執迷不悟者,則裁抑之;懷私強辨者,則斥遠之,必使所同然之公是公非,得爲一時之公論,士林幸甚。
」時輩之所以謀逐珥,始萌於此疏矣。
雖然,此疏之說,乃前日曉諭東人之言,而潑輩以爲,至當之論者也。
然而潑輩之怒,不發於前日,而發於今日者,隻緣珥方爲主上所倚仗,深恐其說遂行,而己受其裁抑也。
以此觀之,則前日之所謂至當者,亦是面從之言,而非出於中情,亦可見矣,是豈朋友誠實之道乎?嗚呼!設使西人主論,又偏重,盡斥東人以邪黨,則珥之所扶者,不在於西,而必在於東矣。
此則珥之本心,於乙亥救孝元儕輩一事,可見矣。
以此觀之,則前後之迹,所以不同,而其無彼此,至公無私之心,互相發明矣。
嗚呼!始爲兩出之計,以消黨論者,珥也;乙亥之見忤於西人者,珥也;乙亥以後被斥於東人者,亦珥也。
豈非擧朝無一人爲公論者,而士類分崩,國事日非,故身任其責,而力爭之,是豈爲身謀?乃爲士類計也;爲國家計也。
如使珥或主東、或主西,無忤於時論,則是珥不過爲一邊人而止耳。
不念國家,爲一邊人,豈珥所忍爲哉?此,珥之所以從前孤立,不得於西;不得於東者也,夫豈好爲立異於時論哉?誠以褊小一邦,人才眇然,若使復區分彼此,捨一取一,則蔽賢遺才,將無以爲國故也。
嗚呼!自東西分類之後,人各懷私,黨同伐異,而朝廷之上公論不行。
西人秉政,則所推引者,西人之才行,而在東人,則揜蔽之,所詆毀者,東人之過惡,而在西人,則蓋匿之。
及乎東人得志,效尤而又甚之。
是以,公論常鬱於下,而無路得達於上,朝家進退用舍、賞刑黜陟,一任東西人所爲,而自上未嘗下手於其間。
十餘年來,東西之黨已成,出奴入主,具臣充位,相助匿非。
間有謹厚善良之人,亦未聞有憂國如家,盡忠事君,一鳴於立仗之下者,徒見其循默浮沈,懷祿保身,年除歲遷,攬取卿相而已。
噫!微珥一人,則君臣之義,或幾乎廢,而一國之公論,自上何由而得聞乎?此所以珥死之後,無敢以此說,謦欬於殿下之側者也。
嗚呼!己卯陳疏之後,名爲東人者,以珥爲軋己,而攻之愈力;名爲西人者,亦以珥爲救己,而推之益深,臣等則以爲皆,不知珥之本心者也。
若使東人,深知珥之本心,而因珥此疏,處事得中,以副公論,則名節可保,而國事之潰裂,何至於此極乎?其中雖不無一二有士君子之意思者,而知識不遠,偏見爲主,非徒不能裁抑過激,而反爲崇長,以起癸未之紛挐,至此而東人之壞弄國事,反有甚於乙亥西人之所爲矣。
其時三司之人,雖不無一二懦弱脅從如權德輿者,而其餘則率多乘時媢嫉之輩,本非所謂士類,故宇顒之疏,以裁抑浮躁,保全士類爲說,而李潑避嫌之辭,亦不以此輩爲士類,則公論之不可掩,於此亦可見矣。
雖然,此輩初豈欲遽爲如是之擧措哉?隻緣臺閣,無重望鎭物之人,恣意作弄,以至於此耳。
及乎計窮術盡,手足盡露,不可收拾,則全然以利害爲心,不顧名義,唯以必勝爲計,凡所搆捏,無所不至。
初以安石比之,安石不足厭服人心,則又以慢擅目之。
慢擅尤不能以眩惑聖聽,則論以誤國之罪。
誤國之罪名,亦無所據然後,求其說而不得其意,以爲:「聖上之所深惡者,義謙也;士論之所共厭者,外戚也。
若以義謙爲阱而陷之,則上可以眩亂聖聽,下可以箝制人口。
」其爲設心,籲亦慘矣。
雖然,時輩之所惡,豈必在於義謙一人哉?隻緣珥經學、德望,爲一時士林領袖,而又主和平之論,趨附之輩,恐一朝和平之論得行,而已失其利,戞戞惡之。
至於末年,大被眷注,日深倚仗,則趨附之輩,聚首大恐,日夜思所以去之者,而珥行義素高,又不可以他事點汚。
故因珥小有族分於義謙,又乃援此爲說耳。
不然,其時所謂名士者,亦多有實有趨附義謙,衆所共知之人,而時輩曾無一言非之,反使之盤據臺閣,靦顔拭口,而攻珥之歇看義謙,愚臣暗昧,誠未知其何心也。
如使時輩,誠以識義謙爲可惡而攻之,則何不攻此趨附之人,而乃攻歇看之珥乎?然則時輩之所惡,實不在於義謙,而在於珥,亦可見矣。
嗚呼!此心昭然,路人所知,豈能以區區隻手,掩天下目哉?至論成渾之辭,則其曰:「托身山野,朝廷政令、人物進退,無不與知,群聚浮薄之徒,評論時事,歷詆卿相,眇視一世之人,目之以流俗者。
」實己卯年南袞輩,網打士林之說也。
嗚呼!此言豈宜出於士君子之口乎?此其妨賢病國之罪;邪遁詖淫之說,至是而敗露無餘,雖以前日之號爲東人者,苟非其時三司之子弟黨與,則莫不扼腕而憤激。
此所以朝野公論,一時齊奮,四面俱發,而直言盈庭,不可以威勢脅持者也。
然則其時三司,非徒得罪於公論,抑亦見斥於聖明。
珥復入之後,形迹一變,萬目睽睽,東人反以私意,度人皆然。
一有擧措,便生疑惑,而珥不避嫌疑,大張公論。
公論之以爲賢才可用者,不問東西,擧而進之;公論之以爲附會浮躁者,不問東西,裁而抑之。
至於稍知名義,不爲全然不佳之態者,亦不以異論而斥之,擧皆收拾而用之,則況於所謂士類者乎?持論之至公無私如此,而彼輩先懷自疑之心,乍出乍沒,卻立觀變,不肯爲釋憾解仇,共爲國事之計,噫!亦誤矣。
彼輩旣如此,而其時得罪聖明,或斥或外者,厥數甚多。
而一時人才,亦且有限,則其時注擬淸望者,雖或有一二名望未著者,若比於時輩之壞弄國事者,不亦有間乎?至於鄭澈輩,則珥非不知其所短,而語其人物,則比之於前日無才無行,而附會時論者,天淵之不侔矣。
是以,珥每見時輩攻澈過實,至以奸邪目之,獨明其不然,以爲:「澈忠淸剛介,盡心國事。
雖有狹隘之病,所短不能蔽其所長。
雖曰與義謙相知,義謙得志之日,少無昵比之迹,其氣味、心事,逈然不同。
隻緣嫉惡太甚,不能容物,與人寡合,不肯苟從衆議,故東邊士類,不知澈之心事,而徒以形迹疑之。
人才可惜,不可不用。
」力爲時輩言之。
是亦爲國家謀,珥豈私於一澈者乎?然珥辛巳啓辭謂:「澈不度事理之中,而疑士類之過激,不能虛心反求,而無所怨尤」雲則珥之於澈也,亦非偏於所好,而全然不知其病痛者也。
而況李潑答珥之書亦曰:「如金繼輝、鄭澈則雖不無激成之失,而比今日登用之輩,不侔遠矣」雲雲,而宇顒亦以爲:「澈不可終棄」雲雲。
此輩之所論,尙如此則珥之欲用鄭澈,皆據公論,亦有何罪乎?至於三尹則以爲:「此輩嘗誤事於乙亥。
」故珥秉銓之日,未嘗一擬淸要。
其時有一門生往見珥,珥問曰:「頃者吾以尹鬥壽擬刑曹參判,外議以爲何如?」對曰:「外議則未能知,此輩嘗誤事於乙亥,久在擯廢之中。
今授此官,物情必以爲未穩矣。
」珥曰:「此是時輩之論也。
夫誤事之罪,亦有輕重,此人雖曰誤事,不至大段。
而若比於癸未東人之所爲,則三尹之失爲輕,而前日東人一切廢棄,至於不付同知,此,時輩之已甚處也。
今此人所犯不重,而又有吏才。
若至於不授刑曹,則無乃過乎?至於根壽,則其失又淡,其爲人,疎雅喜文,且有愛士之心。
而吾之未還朝也,此人已爲大司成,而此職亦非侍從、淸要之官,故置之耳。
」此所以持論之不東不西,無偏無黨者然也。
珥之始還朝也,搢紳之間有三種之說。
其一以爲:「東人相率欺罔,排陷忠賢,弄壞至此,不可輕授淸要。
」此則主西者之說也。
其一以爲:「三司之人,雖有躁妄之失,亦是士類儕輩,切不可排斥。
隻當依舊用之,無有疑間。
」此則主東者之說也。
其一以爲:「三司之人,分明誤事,反有甚於乙亥三尹之徒。
此則依三尹例,勿敍淸要,以懲兩邊生事之失。
其餘所謂東西士類,則俱收幷畜,不可偏棄,以行前日保合士類,共爲國事之策。
」此則士林公心者之說也。
珥將是三說,執兩端用其中,以第三之說爲是,以爲裁抑保合之權衡。
此,珥之從前所見,而少無一毫偏黨於其間者也。
其時有一門生問于珥曰:「先生平日秉心至公,憂國忘家,超然獨立於東西之外,欲與東邊士類,收拾西邊士類,而用之,共爲國事,乃其初志也。
而今日還朝,乃反與所謂西人者,交手共事,而東人秦視越瘠,袖手睍立,人皆以爲,西勢小盛,東勢小挫。
先生在朝,何以尙未免有偏重之患?豈所謂調劑保合之道,有所未盡而然耶?」珥曰:「噫!爾之疑,是也。
雖然,此非吾之罪也。
蓋自東西之分黨以來,西人主論,則排斥東人;東人主論,則排斥西人,各持私見,沮遏公論。
而吾獨口爭辨於其間,必以打破東西、調和士林爲說者,徒以士類不合,則終不可以爲國故也。
西人不用吾言,而敗於前,東人可以戒矣,而又尋覆轍,以有今日之敗,皆自取也。
尙誰尤哉?雖然,前日東西主論之時,則若三尹、李潑輩爲主,而我爲客,故孤蹤踽踽,言不見用,而敗相尋也。
今則不然,我方爲主,而東西之人爲客,此正調劑將成之秋也。
復何偏重之足憂乎?雖然,今日之勢,則西人以吾嘗有打破東西之論,稍稍親就;東人則以吾嘗有裁抑浮躁之論,稍稍自疎。
至於三司儕輩,則盡皆退縮,相與睢盱顧望,或有不來相訪者;或有不出供職者。
而國家許多職事,又不可爲此輩而曠瘝,則所謂西人者,亦不無一二承乏之人矣。
此所以前後形迹之異,而起外人之疑者也。
嗚呼!吾之今日欲收拾東人,豈異於前日欲收拾西邊士類乎?而時輩不知吾之本心,懷疑顧望,至於如此,則此獨吾之過乎?雖然,時輩之心公者,久久觀吾所爲,必能明我赤心,來與共事,不但如今日之卻立睨視而已也。
」以此觀之,則珥之本心,豈但欲如此而止乎?不幸,還朝之席未暖,奄然齎志而沒,此珥九泉之遺恨也。
鄭澈之爲人,孝友淸介,任職之才有餘,主論之智不足。
當是時也,珥死而渾去,國論未定,橫議方馳,人心之攜貳,莫此時若也。
雖使葛、管之才當之,猶懼鎭服之難,況如澈者乎?爲澈計者,當自知力量之不逮,奉身而退可也。
而獨當國事,自取顚沛,此實澈不自量之過也。
然澈之爲人,力量雖不足,而論議擧措,務以調和鎭定爲主。
至於三竄,亦請放還,則其無樂禍之心,於此可見。
隻緣時輩,適無一人,與澈相熟者,故徒見容貌辭氣之峭厲,誤以爲深刻之人,此則全然不知澈之爲人者也。
澈立朝二十餘年,一朝流落荒野,其貧至於炭易米、盤無醬則其淸苦一節,足以範世礪俗。
此,珥之所以終身愛重而信,非今日流俗之所可及也。
澈敗之後,李潑入來。
爲潑計者,旣與珥、渾爲舊故之交,則當有以發明珥、渾之本心,攻破黨籍之誣,以鎭人心可也。
而潑也,乃以兩司之論猶以爲未足,追論具鳳齡、洪聖民,以爲義謙黨與。
是二人者,或以經學、或以才局,皆恬於勢利,其與義謙,素無交厚之迹,國人之所知也。
而徒以異己之故,竝驅而納諸陷阱之中,不亦甚乎?至於避嫌之辭,則措語益嚴,而病敗百出,雖不?鯖?咫?而但當初三司之論,皆捏造不近之語,誣罔昭著,固不足深辨。
而潑則以珥、渾交遊中人,出而言之,探頭作論,以爲張皇眩亂之說,或可以誣世惑衆,故臣等不得不逐一而明辨之。
其曰:「珥之於西人也,實有合爲一體。
」雲者,正指鄭澈而言也。
此言誠然,則乙亥年珥與澈書,力爭時論之偏重,而極力挽回,此果所謂一體者乎?其曰:「珥之所見,與西人爲一。
」雲則此指三尹儕輩而言也。
此則其說更加一層矣。
嗚呼!豈其然乎?珥欲勿敍沈、尹淸要,此果西人所見乎?鄭澈猶不可謂與之一體,而況沈、尹輩乎?如此不近之說,乃敢誣罔於君父之前,豈非方寸膠擾,不復記憶前日往復之論耶?其曰:「士類每疑珥之營救西人,得開邪人入來之路。
」雲。
所謂邪人者,指義謙而言也。
義謙非徒外戚,貪權樂勢,積失士類之心,故己卯之疏又請:「永勿授外戚權柄,以杜義謙平生。
」雲,此果是,開再入之路乎?其曰:「珥於西人一隊,實有惓惓收用之議」雲則潑之前書所謂:「此論甚好,此正是善稱停今日之事勢者也。
雖以是非言之,而其他士類,自無所與,且所非者,隻一沈而已。
」宇顒書所謂:「此論甚好。
鄙意正謂當如此。
今當以三尹爲非,而其餘西人,則不當幷累而爲非也。
」雲者,其收用西邊士類之論,正與珥議,沕合無間。
而今乃執此爲罪,何其前後議論之反覆耶?至以珥己卯年在海州疏謂:「義謙爲向善謹厚之人。
」雲,此非珥之言也。
疏中隻以:「義謙爲稍有向善之心。
」雲,此則指其迹而言也。
當義謙立朝之日,一時名德,若李滉諸賢,莫不尊慕往來,乙巳遺人,亦嘗力爲推引,此所以稍有向善之心目之者也。
至於謹厚二字,則疏中實無此語。
珥非但不發於其口,亦未嘗生於其心。
故辛巳年駁義謙之辭以貪權樂勢爲罪,而其時辭大諫之疏,亦以義謙爲氣勢張皇之人。
嗚呼!貪權樂勢、氣勢張皇,是豈謹厚者之所可近乎?筆之於書者,尙敢如此,而況平日言論,無可左驗者乎?其曰:「癸未一疏,語益峻猛,至於欲斥士類之不從己者。
」雲則珥之此疏,實與前日與潑輩書,其義毫髮不爽。
其曰:「執迷不悟者,裁抑之。
」雲者,正前書所謂:「議論之過中者,裁抑之。
」之說也。
其曰:「懷私強辨者,斥遠之」雲者,正前書所謂:「乘時附會者,斥遠之。
」之說也。
珥之論一也,而潑前以爲至當;後以爲峻猛,抑何意耶?至於「欲斥士類之不從己者。
」雲則疏中本無此說也。
豈潑心有忿懥,自不覺其疏乖亂,至此極歟?其以成渾救珥之說爲:「擧朝廷士大夫,目爲朋讒奇中。
」雲則又未嘗一見成渾疏者也。
其時渾,正恐主上徒見三司之誣罔,竝與東邊士類而疑之。
故其疏曰:「雖然,今日朝論,豈皆作意罪珥至此哉?不過附會者,乘時疾攻耳。
」雲雲,愛惜士類之心,較然明甚。
此果混同無別之語乎?渾意,隻以三司附會之人爲「朋讒奇中。
」耳。
附會之人幹士類何事,而潑輩乃有此雲雲乎?又曰:「珥不顧公論,一循私情,盡斥其時攻己之人,盡用異日失志之徒。
」雲雲,此說尤爲誣罔。
珥主銓之日,如金宇顒、金弘敏、韓孝純、成泳之輩,則所謂其時攻己者,而皆用之,至於三司之人,則其誤事之失,反有甚於三尹,故韓孝純、成泳之外,依三尹例,幷不授淸要,是果盡斥攻己者乎?至於鄭澈、辛應時、李海壽之類,則所謂異日失志者,而其才其行,不下於東邊士類,故珥竝擬於淸要。
其餘一時士類之有望者,則不論東西,隨才授職,少無猜妨,通用無礙,是果盡用異日失志者乎?此正珥平日打破東西,保合士類之心,而槪現於主論之日者然也。
其中雖不無一二可用,而不及用、不可用而誤用者,亦由還朝之初,採訪未盡而然耳。
及其珥死之後,趨時附勢,反攻珥、渾,以邀其功者,間或有之。
若以此,謂珥知鑑未盡,則猶之可也,此果不顧公論,而一循私情者乎?又以爲:「同僚指論珥、渾之事,正中其病,故不以爲非。
」雲,潑果以珥爲終始締結義謙,與共謀議之人乎;果以渾爲受義謙之籠絡者乎?潑果以爲然則是,從前推尊珥、渾之說,皆是自欺而欺人者也。
以爲不然則又安得以爲正中其病乎?進退無據,不成議論如此,而欲人之服也,難矣哉。
又以「珥、渾爲不請追回三竄。
」雲,此則潑必不聞珥、渾還朝所啓之辭也。
珥、渾引見之日,力請寬赦,而未蒙允音,則退而相謂曰:「三人雖不可謂無罪,以言獲罪,至於投之魑魅之鄕,非所以示後嗣。
必須固請末減然後,事方得中。
此事不可不力言之。
」雲雲。
無何,珥卒而渾去,遂不果。
如使珥不死,則必能申前日之說,而以得請爲期矣。
至於誤着「稱量輕重。
」之語以爲:「珥欲與臺諫訟辨曲直。
」雲。
珥意以爲:「慢君擅國,乃人臣一罪也。
不可負此罪名,冒昧出仕。
」而是時,邊事力急,事多積滯,三公啓請出仕,而自上敦諭令出,故不得已啓辭曰:「伏望聖慈,擧臣之罪,諮詢左右,爰及諸大夫,使之稱量輕重,如以爲可貰則臣雖未安,敢不黽勉隨行乎?」雲雲。
珥意,隻願朝廷稱量己罪之輕重,幸以爲不至於大罪然後,乃敢出而供職,以承上敎耳,豈敢與臺諫,較量輕重乎?珥之所語,苟非文理不通之人,則必不至如此錯看。
而其時三司及潑與金弘敏輩,獨不能解見,豈其方寸先亂,失其常度而然耶?嗚呼!筆之於書,如此分明之事,尙不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