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
關燈
小
中
大
非孝元者,欲汲汲顯其非,反起人疑。
當初裁抑,自是得中,人皆以爲公論。
及乎攻之太甚,則士類反疑挾私釋憾。
欲彰其非,而反招是之之論,非之尤力,則必有是之益重者矣。
」〈以劾李誠中爲太甚。
〉守愼曰:「此言正是。
須向諸公明言之。
」珥見具鳳齡曰:「士林乖張,人心不安,人謂公主論,果然乎?」鳳齡曰:「吾病伏一隅,安能主論?若今日,更有所處置,則時事誤矣,當靜而鎭之。
」珥曰:「此,吾意也。
」珥見樸淳曰:「時事無可進步處,苟免禍敗足矣。
朝廷不和,是可深憂,年少士類,疑懼太甚,須使安靖可也。
」樸淳曰:「計將安出?」珥曰:「柳成龍、金誠一輩,歸鄕不來,想必爲間言所動。
此人須白上特召,而金宇顒近被主上踈待,亦白上引入經幄,與李潑持時論。
而季涵不來,亦請特召。
如是,保合人材,而用人之際,權衡平正,使人不得橫議,務在調和鎭定。
如此一二年,則朝廷淸矣。
」淳曰:「此語誠然。
恨無任此者。
」因勸珥留京甚切,珥歎曰:「在京一年,不能讀一卷書,乾沒如此,恐誤一生。
」淳曰:「君所讀書已多矣。
猶欲退而讀書,則如我,元不讀書者,何以自處耶?」珥曰:「公爲大臣,擔當國事,不可有退志,非珥比也。
」珥之歸也,李潑等就與相別。
珥曰:「吾今欲爲定論,諸公試聽之。
」皆曰:「諾。
」珥曰:「權奸濁亂久矣。
摧陷廓淸,使士論得伸,豈非方叔諸公之功乎?仁伯欲做國事,則宜無失巨室之心,而乃排抑前輩,使皆懷憤,士林自相角立,此則仁伯之罪也。
以此之故,公論裁之,出仁伯于外,已得中矣。
而猶嫉之太甚;攻之太劇,此,前輩之罪也。
如此論斷則得其情矣,自今以後,不相疑阻,坦懷處之,則更有何事?若不如此,則朝廷之憂未艾也。
疇昔則士類、俗類,隻兩邊而已,今則士類,自分兩邊,緻此者非仁伯而誰?」座客皆曰:「此,眞是公論。
今日在座者,皆如此論,則時論定矣。
」 ○以姜緖爲正言。
三月 3月1日 ○朔甲午,式年試士,取尹箕等三十三人。
○以柳成龍爲獻納。
論銓官偏黨以異論者補外,竝劾遞之。
〈時,尹晛、趙瑗等爲銓郞。
〉 六月 6月1日 ○朔壬戌,大旱。
〈自春至六月不雨。
〉○上禦經筵。
判書樸啓賢入侍,仍言:「成三問眞忠臣也。
《六臣傳》,是,南孝溫所著,自上取觀,則可知其詳也。
」上卽命取《六臣傳》看,乃大驚下敎曰:「言多謬妄,誣辱先祖,予將搜而悉焚之。
且治偶語其書者之罪。
」後日領議政洪暹入侍,極言六臣之忠,辭甚懇切,聞者惻然,上亦霽威而止。
○前掌樂正李恒卒。
恒字恒之,資稟豪邁剛毅。
少從輕俠,失學業武。
年近三十,遇有困阨,父兄警勵,卽奮然懲改,立謝其黨,始讀《大學》書。
偶見隣人壁上,揭《朱子十訓》問:「此何爲?」曰:「此己卯學者程課也。
」恒慨然曰:「幾失此生。
」遂銳意求道。
收心危坐,或誦或思,刻苦專著,徹夜不寐。
然爲母老家貧,就居泰仁鄕壠,帶經課農。
積十餘年,學問大達,家業亦饒,一時賢士,多從之遊。
嘗步往善山,從樸英質問,久而歸曰:「從同志無益,不如端斂一室,喫緊著功也。
」及道譽流聞,登門請業者衆。
遂嚴立師道,提策戒勉,以變化氣質爲主,搢紳、名流,翕然推美。
明廟末年,驛召登對,除林川郡守,或譏其不治,卽棄歸。
上之卽位,恩禮加厚,累召竟不至。
學者稱爲一齋先生。
〈李浚慶聞人稱一齋,叱曰:「一齋一齋,盜竊乃一才也。
」恒家饒食,不悅者疵其營産,故浚慶雲然。
〉 秋七月 7月1日 ○朔壬辰,義州牧使郭越,上疏論時弊,疏中論李浚慶之非,且論白仁傑欲嫁禍士林,而秘謀不掩,羞愧自退雲。
上怒,召三公敎曰:「李浚慶柱石元老,而越乃敢追詆;白仁傑精忠貫日,而越指謂交通宮禁,嫁禍士林,其情叵測。
欲拿來窮問,卿等意如何?」洪暹、盧守愼等啓曰:「此言乃閭閻間不根之說也。
越輕信道聽,乃敢上達,果爲踈脫。
然須優容,以廣言路。
」上乃止。
○吏文學官林芑上疏,大槪以爲: 爲人後者,爲之子之論,非聖人之法。
主上當爲德興之子,極其尊崇之禮。
文昭殿,仁廟之主不當竝附。
又言: 士習不美,讀《心經》、《近思錄》,釣名欺世,以長虛僞之風。
且多建書院,貽弊民間。
又言: 程、朱得僞學之名,乃其自取也。
都承旨鄭琢,與芑有舊,知芑疏上必得罪,故還付芑,使改製來呈。
芑略改太甚者復呈,政院留疏不敢卽入。
諫院聞之啓曰:「林芑陰懷悖逆之心,皷動兇邪之說,誑惑視聽,至於陳疏,冀以上聞,其貽患朝廷;嫁禍士林之計慘矣。
請拿鞫處法
當初裁抑,自是得中,人皆以爲公論。
及乎攻之太甚,則士類反疑挾私釋憾。
欲彰其非,而反招是之之論,非之尤力,則必有是之益重者矣。
」〈以劾李誠中爲太甚。
〉守愼曰:「此言正是。
須向諸公明言之。
」珥見具鳳齡曰:「士林乖張,人心不安,人謂公主論,果然乎?」鳳齡曰:「吾病伏一隅,安能主論?若今日,更有所處置,則時事誤矣,當靜而鎭之。
」珥曰:「此,吾意也。
」珥見樸淳曰:「時事無可進步處,苟免禍敗足矣。
朝廷不和,是可深憂,年少士類,疑懼太甚,須使安靖可也。
」樸淳曰:「計將安出?」珥曰:「柳成龍、金誠一輩,歸鄕不來,想必爲間言所動。
此人須白上特召,而金宇顒近被主上踈待,亦白上引入經幄,與李潑持時論。
而季涵不來,亦請特召。
如是,保合人材,而用人之際,權衡平正,使人不得橫議,務在調和鎭定。
如此一二年,則朝廷淸矣。
」淳曰:「此語誠然。
恨無任此者。
」因勸珥留京甚切,珥歎曰:「在京一年,不能讀一卷書,乾沒如此,恐誤一生。
」淳曰:「君所讀書已多矣。
猶欲退而讀書,則如我,元不讀書者,何以自處耶?」珥曰:「公爲大臣,擔當國事,不可有退志,非珥比也。
」珥之歸也,李潑等就與相別。
珥曰:「吾今欲爲定論,諸公試聽之。
」皆曰:「諾。
」珥曰:「權奸濁亂久矣。
摧陷廓淸,使士論得伸,豈非方叔諸公之功乎?仁伯欲做國事,則宜無失巨室之心,而乃排抑前輩,使皆懷憤,士林自相角立,此則仁伯之罪也。
以此之故,公論裁之,出仁伯于外,已得中矣。
而猶嫉之太甚;攻之太劇,此,前輩之罪也。
如此論斷則得其情矣,自今以後,不相疑阻,坦懷處之,則更有何事?若不如此,則朝廷之憂未艾也。
疇昔則士類、俗類,隻兩邊而已,今則士類,自分兩邊,緻此者非仁伯而誰?」座客皆曰:「此,眞是公論。
今日在座者,皆如此論,則時論定矣。
」 ○以姜緖爲正言。
三月 3月1日 ○朔甲午,式年試士,取尹箕等三十三人。
○以柳成龍爲獻納。
論銓官偏黨以異論者補外,竝劾遞之。
〈時,尹晛、趙瑗等爲銓郞。
〉 六月 6月1日 ○朔壬戌,大旱。
〈自春至六月不雨。
〉○上禦經筵。
判書樸啓賢入侍,仍言:「成三問眞忠臣也。
《六臣傳》,是,南孝溫所著,自上取觀,則可知其詳也。
」上卽命取《六臣傳》看,乃大驚下敎曰:「言多謬妄,誣辱先祖,予將搜而悉焚之。
且治偶語其書者之罪。
」後日領議政洪暹入侍,極言六臣之忠,辭甚懇切,聞者惻然,上亦霽威而止。
○前掌樂正李恒卒。
恒字恒之,資稟豪邁剛毅。
少從輕俠,失學業武。
年近三十,遇有困阨,父兄警勵,卽奮然懲改,立謝其黨,始讀《大學》書。
偶見隣人壁上,揭《朱子十訓》問:「此何爲?」曰:「此己卯學者程課也。
」恒慨然曰:「幾失此生。
」遂銳意求道。
收心危坐,或誦或思,刻苦專著,徹夜不寐。
然爲母老家貧,就居泰仁鄕壠,帶經課農。
積十餘年,學問大達,家業亦饒,一時賢士,多從之遊。
嘗步往善山,從樸英質問,久而歸曰:「從同志無益,不如端斂一室,喫緊著功也。
」及道譽流聞,登門請業者衆。
遂嚴立師道,提策戒勉,以變化氣質爲主,搢紳、名流,翕然推美。
明廟末年,驛召登對,除林川郡守,或譏其不治,卽棄歸。
上之卽位,恩禮加厚,累召竟不至。
學者稱爲一齋先生。
〈李浚慶聞人稱一齋,叱曰:「一齋一齋,盜竊乃一才也。
」恒家饒食,不悅者疵其營産,故浚慶雲然。
〉 秋七月 7月1日 ○朔壬辰,義州牧使郭越,上疏論時弊,疏中論李浚慶之非,且論白仁傑欲嫁禍士林,而秘謀不掩,羞愧自退雲。
上怒,召三公敎曰:「李浚慶柱石元老,而越乃敢追詆;白仁傑精忠貫日,而越指謂交通宮禁,嫁禍士林,其情叵測。
欲拿來窮問,卿等意如何?」洪暹、盧守愼等啓曰:「此言乃閭閻間不根之說也。
越輕信道聽,乃敢上達,果爲踈脫。
然須優容,以廣言路。
」上乃止。
○吏文學官林芑上疏,大槪以爲: 爲人後者,爲之子之論,非聖人之法。
主上當爲德興之子,極其尊崇之禮。
文昭殿,仁廟之主不當竝附。
又言: 士習不美,讀《心經》、《近思錄》,釣名欺世,以長虛僞之風。
且多建書院,貽弊民間。
又言: 程、朱得僞學之名,乃其自取也。
都承旨鄭琢,與芑有舊,知芑疏上必得罪,故還付芑,使改製來呈。
芑略改太甚者復呈,政院留疏不敢卽入。
諫院聞之啓曰:「林芑陰懷悖逆之心,皷動兇邪之說,誑惑視聽,至於陳疏,冀以上聞,其貽患朝廷;嫁禍士林之計慘矣。
請拿鞫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