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

關燈
,則民力紓而流亡漸還,今雖減額,而後必增,隻務虛額而不實,則此等流移,害及族、隣,而遺民盡至失所。

    然則增額乃所以減之也。

    」李珥等因言:「國家於私賤立法獨偏,旣從母,又從父。

    其弊至於良民盡入私家,而軍丁日少。

    」上曰:「此法誠未便。

    大抵法典不可變,然若此法似當變通。

    」群臣因贊其變通之便,乃命收議。

    上又問:「從父乎?從母乎?」諸人皆曰:「從母便。

    」宇顒曰:「從父,是義理所當然。

    豈可從母,違背人理乎?」諸人皆以爲迂闊,竟以議不一,寢不行。

     ○金宇顒白上曰:「學問雖多端,要在講論古人之言,收拾向裏,以爲身心上切己工夫耳。

    不然則雖讀古書,何益?近日伏覩,聖學高明,所知極廣矣。

    然政事間未見其效,無乃有書自書;我自我之病乎?」李珥曰:「今日國無紀綱,無可爲者。

    若今因循,則更無所望。

    紀綱不可以法令、刑罰,強立之也。

    朝廷善善惡惡,得其公正,私情不行然後,紀綱立矣。

    今者公不能勝私;正不能勝邪,紀綱何由而立乎?昔者楚莊王、齊威王,非至賢之君也,尙能振起,垂亡之國終成富強之業。

    今者殿下,雖自托不敏,豈居二君之下乎?」宇顒曰:「殿下立志,用力於正心、誠意,則事業當期堯、舜、湯武,楚莊、齊威,不足言也。

    」珥曰:「自古人之所見不同,迂儒則以爲;『堯、舜之治,朝夕可做。

    』流俗則以爲『古道決不可行於今日。

    』此皆非也。

    爲治須以唐、虞爲期,而事功須以漸進也。

    自上若欲有爲,則必先躬行,本源澄澈然後,爲治之具次第擧行,而群下聳動矣。

    旣先修己,必須尊賢。

    所謂尊賢者,非爵之而已,必用其言,施之事爲然後,方是尊賢也。

    殿下固是好賢矣。

    但召見而命之爵而已,未聞用其言也。

    彼誠守道之士,則豈爲虛禮而來仕乎?且未出身人,若有才德,則用爲臺官,此,國家恒規也。

    」上曰:「此事固然,用賢固好矣。

    但不經事之人,恐其作事過重也。

    」珥曰:「殿下每憂其過,而不憂今日之全不做事,何也?」上曰:「固執之人,不聽其裁制,必行己志,則奈何?」珥曰:「豈至於太過乎?世衰道微,紛紛士子,隻知科擧爲發身之路,彼第一等人物,必不屑屑於此也。

    或疑未出身者爲臺官,則不善者混進,若公論大行,則此等必選其人,不然則文士亦多有不善者居要地矣。

    」上曰:「此言是也。

    」珥曰:「今日之務,莫急於恢張公道,而必須自上無一毫私意然後,使人感發矣。

    近日臺諫所啓,若涉宮禁、內需等事,殿下必牢拒,群下疑殿下之有私,安所取則乎?」 ○上於經筵,問李滉門人立朝者有幾,柳希春以鄭惟一、具鳳齡對。

    宇顒曰:「金誠一亦其人也。

    」希春曰:「宇顒恐亦是滉門人也。

    」宇顒曰:「小臣所居稍遠,未及受業於其門,故徵士曺植,實臣之所事也。

    」上因問:「植之學如何?」對曰:「其緻知之功,似不若滉之博大也。

    然其躬行踐履之工甚篤,精神氣魄,有動窹人處。

    故遊其門者,多有節行,可任事之人。

    若臣者,資材駑拙,未有一得也。

     冬十月 10月1日 ○朔戊申,以直提學李珥陞爲同副承旨。

     ○復召成運,不至。

    上聞運家貧,未有寒衣,賜表裏一襲。

     ○以許曄爲副提學,以司藝李濟臣爲正言。

     ○以前參議金繼輝進階嘉善,爲慶尙道觀察使。

    嶺南地鉅人衆,簿領叢委,繼輝口酬手題,剖決如流,談者方之劉穆之。

    初至界上,吏以列邑軍簿進呈,繼輝一閱便了。

    未幾,吏失一縣簿,將符縣更上,繼輝遽命吏執筆,口授其簿,無一字差。

    民有牒訴,輒暗記時月名字,故後有再呈者,則進而責之曰:「汝於某月日,有此狀訴,今何再瀆耶?」民間聞之,稱其神明不可欺。

    庭無留氓;案無停牘,治爲諸道最。

     十一月 11月1日 ○朔丁醜,李珥更請以未出身人通臺諫之路,上問盧守愼曰:「此言何如?」守愼曰:「臣意亦以爲然。

    但當出自聖斷,不可牽制於人言。

    」上乃下其議于大臣,大臣皆是其計。

    李鐸言之尤力,上乃允之。

     ○上夜禦丕顯閣,召近臣講書。

    李珥曰:「自上言語甚簡,群臣之言略不俯答,聖意以爲,不足答歟?古人曰:『勿輕天下士。

    』群臣之言豈可不答乎?近以未出身人擇差臺官之命下矣。

    以祖宗之法觀之,則此不爲異。

    但今擧久廢之規,故群下知殿下有回治之志,莫不喜悅。

    但凡事,必待自下建白,無出自聖衷者,故群下不知上意所在。

    若殿下躬行之實,昭著於外,則下有甚焉者,聞風興起矣。

    」金誠一曰:「守令無有一人擔當國事者,國計、民生,自上所已知也。

    如此則不出十年,危亡之禍立至矣。

    朝廷之命,壅而不行,上下之勢,散而不統,經席之上雖有一二建白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