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回 救國難慷慨劾群兇 戰列強涕淚告先廟

關燈
說話天津已陷,聯軍因京津鐵路已斷,停頓未進。

    驚報傳入北京,皇太後召見大學士六部九卿,重議和戰大計。

    諸臣畢集,皇太後道:“皇上意在和,不欲跟夷人開戰。

    你們有意見,可與皇上講罷。

    ”德宗道:“我國積弱至此,費糧饷練成的兵,尚且不能夠一戰,用幾個亂民,僥幸求勝,哪裡靠的住?”載漪道:“義民摅忠憤以衛國家,不因這個機會,用他報雪國恥,倒把他當做亂民,用法誅戮,人心一失,将不可以為國。

    ”德宗道:“亂民都是烏合之衆,各國兵一精一器利,哪裡擋的住?奈何把民命視為兒戲?”太後怕載漪辯窮,目顧戶部尚書立山道:“你看如何?”這立山從部員做到尚書,當着好幾年内務府大臣,侵蝕内帑,緻富千萬,為人心計一精一工,很得太後的一寵一任。

    現在問他,原要他幫助載漪,不意他不懂意旨,回奏道:“拳民雖沒什麼不是,但是他的法術,都不很有效。

    ”載漪憤然道:“用他的心罷了,何必問驗不驗呢?立山必跟夷人私通,竟敢在朝中強辯。

    請皇太後派立山去退夷兵,夷人定然答應的。

    ”立山道:“第一個主張開戰是端王一爺,端王一爺應該去。

    奴才主張的是和議,又素來不習洋務,不足勝任。

    ”載漪道:“立山是漢一奸一,請皇太後立付典刑!”太後道:“原不過是商量,既是你們意見不合,過一天再談罷。

    ”随命那桐、許景澄,前往楊村,說敵兵不要入京。

    命立山同了兵部尚書徐用儀,内閣學士聯元,到各國使館,叫他不要調兵來,洋兵入京,邦交就要決裂。

     那、許兩人,出京沒有幾多路,就遇着了拳民,那桐逃了回來,景澄幾乎喪命。

    次日又開禦前會議,載漪力請圍攻使館,殺盡使臣。

    太後準奏,才欲下诏,聯元力言不可,倘然使臣不保,他日洋兵入城,雞犬皆盡矣。

    載漪怒道:“聯元才從使館回來,懷了貳心了,罪應正法。

    ”太後大怒,立命牽出斬首,左右力救而罷。

    大學士王文韶道:“中國自甲午以後,财盡兵單。

    現在遍與各國啟釁,衆寡強弱,顯然不侔,将何以善後?願皇太後三思!”太後大怒而起,拍着桌子罵道:“你所講的話,我都聽的熟了,你替夷人做說客麼?”德宗執住許景澄手泣語道:“一人死不足惜,如天下何?”景澄牽住帝衣而泣。

     太後怒叱道:“許景澄無禮!” 罷朝之後,載漪因立山的住宅,一逼一近西什庫教堂,拳民圍攻使館教堂,久不能下,載漪疑是立山掘通地道,暗中接濟,叫拳民搜他的家。

    拳民見他家資富厚,掠了個盡。

    又把立山擁入端王府,載漪叫付诏獄,随即請旨殺掉,又叫人把聯元也殺了。

    原來這兩人的死都有特别緣故,立山因養心殿嚴冬窗破,德宗嫌冷,擅糊了紙。

    太後大怒,先把德宗大罵一頓,再召見立山,連批其頰,禍且不測。

    李蓮英素厚立山,大呼道:“立山滾出!”立山省悟,因仰跌地上,翻轉數回而出,太後心裡終惦着他。

    又因與載漪同嫖一一妓一,一妓一女偏與立山要好,載漪因此就公報私仇。

    聯元為惡了老師崇绮,為祟绮所密劾,故二人都不能免。

    太常寺卿袁昶,連上兩疏,力言拳匪宜剿,使臣不當殺。

    太後都置之不理。

    至是歎道:“時事如此,中國不可為矣!”許景澄道:“咱們不如痛痛切切再上一疏,太後聖明,或者能夠悔悟,也未可知。

    ”袁昶道:“這也隻好憑天命罷! ”于是兩人聯銜上一疏,其辭道: 竊自拳匪肇亂,甫經月餘,神京震動,四海響應,兵連禍結,牽動全球。

    為千古未有之奇事,必釀成千古未有之奇災。

    昔成豐年間之發匪,負隅十餘年,躁躏十數省。

    上溯嘉慶年間之川陝教匪,淪陷四省,竊據三四載。

    考之方略,見當時興師振旅,竭中原全力,僅乃克之。

    至今視之,則前數者皆手足之疾,未若拳匪為腹心之疾也。

     廄發撚教匪之亂,上自朝廷,下至闾閻,莫不知其為匪。

     而今之拳匪,竟有身為大員,謬視為義民,不肯以匪目之;亦有知其匪不敢以匪加之者。

    無識至此,不特為各國所仇,且為各國所笑。

    查拳亂之始,非有槍炮之堅利,戰陣之訓練,從以“扶清滅洋”四字,召号不逞之徒,烏合肇事。

    若得一牧令将弁之能者,蕩平之而有餘。

    前山東巡撫毓賢,養癰于先;直隸總督裕祿,禮迎于後,給以戰具,附虎以翼。

    “扶清滅洋”四字,試問從何解說?謂國家二百餘年,深思厚澤,浃于人心。

    食一毛一踐土者,思效力馳驅以答覆載之德,斯可矣。

    若謂國家多事,時局艱難,草野之民,具有大力,能扶危而為安,曰扶之而先傾之,其心不可問,其官尤可誅!臣等雖不肖,亦知洋人窟一穴一内地,誠非中國之利。

    然必修明内政,慎重邦交,觀釁而動,擇各國之易與者,一震威權,用雪積憤。

    設當外寇入犯時,有能奮發忠義,為滅此朝食之謀,臣等無論其力量何如,更不敢不服其氣慨!今朝廷方與各國講信修睦,忽創滅洋之說,是為橫挑邊釁,以天下為戲。

    且所滅之洋,指在中國之洋人而言。

    抑括五洲各國之洋人而言,僅滅在中國之洋人,不若禁其續至。

    若盡求五洲各國,則洋人之多于華人,奚啻十倍?其能盡與否,不待智者而知之。

     不料毓賢、裕祿,為封疆大員,識不及此。

    裕祿且招攬拳匪頭目,待如上賓。

    鄉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