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一頭黑發梳理得非常精巧。
在三個女性裡面,她是唯一沒有施用化妝品的,但是同别人比較起來,這樣她反而顯得更樸素、更自然。
餐室是按照當時的藝術風尚布置的,非常樸素。
白色護牆闆很高,綠色的糊牆紙上挂着嵌在精緻的黑鏡框裡的惠斯勒①的蝕刻畫。
印着孔雀圖案的綠色窗簾線條筆直地高懸着。
地毯也是綠顔色的,地毯上白色小兔在濃郁樹蔭中嬉戲的圖畫使人想到是受了威廉·莫利斯②的影響。
壁爐架上擺着白釉藍彩陶器。
當時的倫敦一定有五百間餐廳的裝演同這裡一模一樣,淡雅,别緻,卻有些沉悶。
①傑姆斯·艾波特·麥克奈爾·惠斯勒(1834—1903),美國畫家和蝕刻畫家,長期定居英國。
②威廉·莫利斯(1834—1896),英國詩人和藝術家。
離開思特裡克蘭德太太家的時候,我是同瓦特爾芙德小姐一同走的。
因為天氣很好,又加上她這頂新帽子提了興緻,我們決定散一會步,從聖傑姆斯公園穿出去。
“剛才的聚會很不錯。
”我說。
“你覺得菜做得不壞,是不是?我告訴過她,如果她想同作家來往,就得請他們吃好的。
” “你給她出的主意太妙了,”我回答。
“可是她為什麼要同作家來往呢?” 瓦特爾芙德小姐聳了聳肩膀。
“她覺得作家有意思。
她想迎合潮流。
我看她頭腦有些簡單,可憐的人,她認為我們這些作家都是了不起的人。
不管怎麼說,她喜歡請我們吃飯,我們對吃飯也沒有反感。
我喜歡她就是喜歡這一點。
” 現在回想起來,在那些慣愛結交文人名士的人中,思特裡克蘭德太太要算心地最單純的了,這些人為了把獵物捕捉到手,從漢普斯台德的遠離塵嚣的象牙塔一直搜尋到柴納街的寒酸破舊的畫室。
思特裡克蘭德太太年輕的時候住在寂靜的鄉間,從穆迪圖書館借來的書籍不隻使她閱讀到不少浪漫故事,而且也給她的腦子裡裝上了倫敦這個大城市的羅曼史。
她從心眼裡喜歡看書(這在她們這類人中是少見的,這些人大多數對作家比對作家寫的書、對畫家比對畫家畫的畫興趣更大),她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幻想的小天地,生活于其中,感到日常生活所無從享受到的自由。
當她同作家結識以後,她有一種感覺,仿佛過去隻能隔着腳燈了望的舞台,這回卻親身登上去了。
她看着這些人粉墨登場,好象自己的生活也擴大了,因為她不僅設宴招待他們,而且居然闖進這些人的重門深鎖的幽居裡去。
對于這些人遊戲人生的信條她認為無可厚非,但是她自己卻一分鐘也不想按照他們的方式調整自己的生活。
這些人道德倫理上的奇行怪癖,正如他們奇特的衣着、荒唐背理的言論一樣,使她覺得非常有趣,但是對她自己立身處世的原則卻絲毫也沒有影響。
“有沒有一位思特裡克蘭德先生啊?”我問。
“怎麼沒有啊。
他在倫敦做事。
我想是個證券經紀人吧。
沒有什麼風趣。
” “他們倆感情好嗎?” “兩個人互敬互愛。
如果你在他們家吃晚飯,你會見到他的。
但是她很少請人吃晚飯。
他不太愛說話,對文學藝術一點兒也不感興趣。
” “為什麼讨人喜歡的女人總是嫁給蠢物啊?” “因為有腦子的男人是不娶讨人喜歡的女人的。
” 我想不出什麼反駁的話來,于是我就把話頭轉開,打聽思特裡克蘭德太太有沒有孩子。
“有,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
兩個人都在上學。
” 這個題目已經沒有好說的了。
我們又扯起别的事來。
在三個女性裡面,她是唯一沒有施用化妝品的,但是同别人比較起來,這樣她反而顯得更樸素、更自然。
餐室是按照當時的藝術風尚布置的,非常樸素。
白色護牆闆很高,綠色的糊牆紙上挂着嵌在精緻的黑鏡框裡的惠斯勒①的蝕刻畫。
印着孔雀圖案的綠色窗簾線條筆直地高懸着。
地毯也是綠顔色的,地毯上白色小兔在濃郁樹蔭中嬉戲的圖畫使人想到是受了威廉·莫利斯②的影響。
壁爐架上擺着白釉藍彩陶器。
當時的倫敦一定有五百間餐廳的裝演同這裡一模一樣,淡雅,别緻,卻有些沉悶。
①傑姆斯·艾波特·麥克奈爾·惠斯勒(1834—1903),美國畫家和蝕刻畫家,長期定居英國。
②威廉·莫利斯(1834—1896),英國詩人和藝術家。
離開思特裡克蘭德太太家的時候,我是同瓦特爾芙德小姐一同走的。
因為天氣很好,又加上她這頂新帽子提了興緻,我們決定散一會步,從聖傑姆斯公園穿出去。
“剛才的聚會很不錯。
”我說。
“你覺得菜做得不壞,是不是?我告訴過她,如果她想同作家來往,就得請他們吃好的。
” “你給她出的主意太妙了,”我回答。
“可是她為什麼要同作家來往呢?” 瓦特爾芙德小姐聳了聳肩膀。
“她覺得作家有意思。
她想迎合潮流。
我看她頭腦有些簡單,可憐的人,她認為我們這些作家都是了不起的人。
不管怎麼說,她喜歡請我們吃飯,我們對吃飯也沒有反感。
我喜歡她就是喜歡這一點。
” 現在回想起來,在那些慣愛結交文人名士的人中,思特裡克蘭德太太要算心地最單純的了,這些人為了把獵物捕捉到手,從漢普斯台德的遠離塵嚣的象牙塔一直搜尋到柴納街的寒酸破舊的畫室。
思特裡克蘭德太太年輕的時候住在寂靜的鄉間,從穆迪圖書館借來的書籍不隻使她閱讀到不少浪漫故事,而且也給她的腦子裡裝上了倫敦這個大城市的羅曼史。
她從心眼裡喜歡看書(這在她們這類人中是少見的,這些人大多數對作家比對作家寫的書、對畫家比對畫家畫的畫興趣更大),她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幻想的小天地,生活于其中,感到日常生活所無從享受到的自由。
當她同作家結識以後,她有一種感覺,仿佛過去隻能隔着腳燈了望的舞台,這回卻親身登上去了。
她看着這些人粉墨登場,好象自己的生活也擴大了,因為她不僅設宴招待他們,而且居然闖進這些人的重門深鎖的幽居裡去。
對于這些人遊戲人生的信條她認為無可厚非,但是她自己卻一分鐘也不想按照他們的方式調整自己的生活。
這些人道德倫理上的奇行怪癖,正如他們奇特的衣着、荒唐背理的言論一樣,使她覺得非常有趣,但是對她自己立身處世的原則卻絲毫也沒有影響。
“有沒有一位思特裡克蘭德先生啊?”我問。
“怎麼沒有啊。
他在倫敦做事。
我想是個證券經紀人吧。
沒有什麼風趣。
” “他們倆感情好嗎?” “兩個人互敬互愛。
如果你在他們家吃晚飯,你會見到他的。
但是她很少請人吃晚飯。
他不太愛說話,對文學藝術一點兒也不感興趣。
” “為什麼讨人喜歡的女人總是嫁給蠢物啊?” “因為有腦子的男人是不娶讨人喜歡的女人的。
” 我想不出什麼反駁的話來,于是我就把話頭轉開,打聽思特裡克蘭德太太有沒有孩子。
“有,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
兩個人都在上學。
” 這個題目已經沒有好說的了。
我們又扯起别的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