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五十八
我離開塔希提的日子已經到了。
根據島上好客的習慣,凡是萍水相逢和我有一面之識的人臨别時都送給我一些禮物——椰子樹葉編的筐子、露兜樹葉織的席、扇子……。
蒂阿瑞給我的是三顆小珍珠和用她一雙胖手親自做的三罐番石榴醬。
最後,當從惠靈頓開往舊金山的郵船在碼頭停泊了二十四小時,汽笛長鳴,招呼旅客上船的時候,蒂阿瑞把我摟在她肥大的胸脯裡(我有一種掉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的感覺),眼睛裡閃着淚珠,把她的紅嘴唇貼在我的嘴上。
輪船緩緩駛出鹹水湖,從珊瑚礁的一個通道小心謹慎地開到廣闊的海面上,這時,一陣憂傷突然襲上我的心頭。
空氣裡仍然彌漫着從陸地飄來的令人心醉的香氣,塔希提離我卻已經非常遙遠了。
我知道我再也不會看到它了。
我的生命史又翻過了一頁;我覺得自己距離那誰也逃脫不掉的死亡又邁近了一步。
一個月零幾天以後,我回到了倫敦。
我把幾件亟待處理的事辦好以後,想到思特裡克蘭德太太或許願意知道一下她丈夫最後幾年的情況,便給她寫了一封信。
從大戰前很長一段日子我們就沒有見面了,我不知道她這時住在什麼地方,隻好翻了一下電話簿才找到她的地址。
她在回信裡約定了一個日子,到了那一天,我便到她在坎普登山的新居——一所很整齊的小房子——去登門造訪。
這時思特裡克蘭德太太已經快六十歲了,但是她的相貌一點兒也不顯老,誰也不會相信她是五十開外的人。
她的臉比較瘦,皺紋不多,是那種年齡很難刻上鑿痕的面孔,你會覺得年輕時她一定是個美人,比她實際相貌要漂亮得多。
她的頭發沒有完全灰白,梳理得恰合自己的身份,身上的黑色長衫樣子非常時興。
我仿佛聽人說過,她的姐姐麥克安德魯太太在丈夫死後幾年也去世了,給思特裡克蘭德太太留下一筆錢。
從她現在的住房和給我們開門的使女的整齊利落的樣子看,我猜想這筆錢是足夠叫這位寡婦過着小康的日子的。
我被領進客廳以後才發現屋裡還有一位客人。
當我了解了這位客人的身份以後,我猜想思特裡克蘭德太太約我在這個時間來,不是沒有目的的。
這位來客是凡·布施·泰勒先生,一位美國人;思特裡克蘭德太太一邊表示歉意地對他展露着可愛的笑容,一邊詳細地給我介紹他的情況。
“你知道,我們英國人見聞狹窄,簡直太可怕了。
如果我不得不做些解釋,你一定得原諒我。
”接着她轉過來對我說:“凡·布施·泰勒先生就是那位美國最有名的評論家。
如果你沒有讀過他的著作,你的教育可未免太欠缺了;你必須立刻着手彌補一下。
泰勒先生現在正在寫一點兒東西,關于親愛的查理斯的。
他特地來我這裡看看我能不能幫他的忙。
” 凡·布施·泰勒先生身體非常削瘦,生着一個大秃腦袋,骨頭支棱着,頭皮閃閃發亮;大寬腦門下面一張臉面色焦黃,滿是皺紋,顯得枯幹瘦小。
他舉止文靜,彬彬有禮,說話時帶着些新英格蘭州口音。
這個人給我的印象非常僵硬刻闆,毫無熱情;我真不知道他怎麼會想到要研究查理斯·思特裡克蘭德來。
思特裡克蘭德太太在提到她死去的丈夫時,語氣非常溫柔,我暗自覺得好笑。
在這兩人談話的當兒,我把我們坐的這間客廳打量了一番。
思特裡克蘭德太太是個緊跟時尚的人。
她在阿施裡花園舊居時那些室内裝飾都不見了,牆上糊的不再是莫裡斯牆紙,家具上套的不再是色彩樸素的印花布,舊日裝飾着客廳四壁的阿倫德爾圖片也都撤下去了。
現在這間客廳是一片光怪陸離的顔色,我很懷疑,她知道不知道她把屋子裝點得五顔六色的這種風尚都是因為南海島嶼上一個可憐的畫家有過這種幻夢。
對我的這個疑問她自己作出了回答。
“你這些靠墊真是太了不起了,”凡·布施·泰勒先生說。
“你喜歡嗎?”她笑着說,“巴克斯特①設計的,你知道。
” ①雷昂·尼古拉耶維奇·巴克斯特(1866—1924),俄羅斯畫家和舞台設計家。
但是牆上還挂着幾張思特裡克蘭德的最好畫作的彩色複制品;這該歸功于柏林一家頗具野心的印刷商。
“你在看我的畫呢,”看到我的目光所向,她說,“當然了,他的原畫我無法弄到手,但是有了這些也足夠了。
這是出版商主動送給我的。
對我來說真是莫大的安慰。
” “每天能欣賞這些畫,實在是很大的樂趣,”凡·布施·泰勒先生說。
“一點兒不錯。
這些畫是極有裝飾意義的。
” “這也是我的一個最基本的看法,”凡·布施·泰勒先生說,“偉大的藝術從來就是最富于裝飾價值的。
” 他們的目光落在一個給孩子喂奶的裸體女人身上,女人身旁還有一個年輕女孩子跪着給小孩遞去一朵花,小孩卻根本不去注意。
一個滿臉皺紋、皮包骨的老太婆在旁邊看着她們。
這是思特裡克蘭德畫的神聖家庭。
我猜想畫中人物都是他在塔拉窩村附近那所房子裡的寄居者,而那個喂奶的女人和她懷裡的嬰
根據島上好客的習慣,凡是萍水相逢和我有一面之識的人臨别時都送給我一些禮物——椰子樹葉編的筐子、露兜樹葉織的席、扇子……。
蒂阿瑞給我的是三顆小珍珠和用她一雙胖手親自做的三罐番石榴醬。
最後,當從惠靈頓開往舊金山的郵船在碼頭停泊了二十四小時,汽笛長鳴,招呼旅客上船的時候,蒂阿瑞把我摟在她肥大的胸脯裡(我有一種掉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的感覺),眼睛裡閃着淚珠,把她的紅嘴唇貼在我的嘴上。
輪船緩緩駛出鹹水湖,從珊瑚礁的一個通道小心謹慎地開到廣闊的海面上,這時,一陣憂傷突然襲上我的心頭。
空氣裡仍然彌漫着從陸地飄來的令人心醉的香氣,塔希提離我卻已經非常遙遠了。
我知道我再也不會看到它了。
我的生命史又翻過了一頁;我覺得自己距離那誰也逃脫不掉的死亡又邁近了一步。
一個月零幾天以後,我回到了倫敦。
我把幾件亟待處理的事辦好以後,想到思特裡克蘭德太太或許願意知道一下她丈夫最後幾年的情況,便給她寫了一封信。
從大戰前很長一段日子我們就沒有見面了,我不知道她這時住在什麼地方,隻好翻了一下電話簿才找到她的地址。
她在回信裡約定了一個日子,到了那一天,我便到她在坎普登山的新居——一所很整齊的小房子——去登門造訪。
這時思特裡克蘭德太太已經快六十歲了,但是她的相貌一點兒也不顯老,誰也不會相信她是五十開外的人。
她的臉比較瘦,皺紋不多,是那種年齡很難刻上鑿痕的面孔,你會覺得年輕時她一定是個美人,比她實際相貌要漂亮得多。
她的頭發沒有完全灰白,梳理得恰合自己的身份,身上的黑色長衫樣子非常時興。
我仿佛聽人說過,她的姐姐麥克安德魯太太在丈夫死後幾年也去世了,給思特裡克蘭德太太留下一筆錢。
從她現在的住房和給我們開門的使女的整齊利落的樣子看,我猜想這筆錢是足夠叫這位寡婦過着小康的日子的。
我被領進客廳以後才發現屋裡還有一位客人。
當我了解了這位客人的身份以後,我猜想思特裡克蘭德太太約我在這個時間來,不是沒有目的的。
這位來客是凡·布施·泰勒先生,一位美國人;思特裡克蘭德太太一邊表示歉意地對他展露着可愛的笑容,一邊詳細地給我介紹他的情況。
“你知道,我們英國人見聞狹窄,簡直太可怕了。
如果我不得不做些解釋,你一定得原諒我。
”接着她轉過來對我說:“凡·布施·泰勒先生就是那位美國最有名的評論家。
如果你沒有讀過他的著作,你的教育可未免太欠缺了;你必須立刻着手彌補一下。
泰勒先生現在正在寫一點兒東西,關于親愛的查理斯的。
他特地來我這裡看看我能不能幫他的忙。
” 凡·布施·泰勒先生身體非常削瘦,生着一個大秃腦袋,骨頭支棱着,頭皮閃閃發亮;大寬腦門下面一張臉面色焦黃,滿是皺紋,顯得枯幹瘦小。
他舉止文靜,彬彬有禮,說話時帶着些新英格蘭州口音。
這個人給我的印象非常僵硬刻闆,毫無熱情;我真不知道他怎麼會想到要研究查理斯·思特裡克蘭德來。
思特裡克蘭德太太在提到她死去的丈夫時,語氣非常溫柔,我暗自覺得好笑。
在這兩人談話的當兒,我把我們坐的這間客廳打量了一番。
思特裡克蘭德太太是個緊跟時尚的人。
她在阿施裡花園舊居時那些室内裝飾都不見了,牆上糊的不再是莫裡斯牆紙,家具上套的不再是色彩樸素的印花布,舊日裝飾着客廳四壁的阿倫德爾圖片也都撤下去了。
現在這間客廳是一片光怪陸離的顔色,我很懷疑,她知道不知道她把屋子裝點得五顔六色的這種風尚都是因為南海島嶼上一個可憐的畫家有過這種幻夢。
對我的這個疑問她自己作出了回答。
“你這些靠墊真是太了不起了,”凡·布施·泰勒先生說。
“你喜歡嗎?”她笑着說,“巴克斯特①設計的,你知道。
” ①雷昂·尼古拉耶維奇·巴克斯特(1866—1924),俄羅斯畫家和舞台設計家。
但是牆上還挂着幾張思特裡克蘭德的最好畫作的彩色複制品;這該歸功于柏林一家頗具野心的印刷商。
“你在看我的畫呢,”看到我的目光所向,她說,“當然了,他的原畫我無法弄到手,但是有了這些也足夠了。
這是出版商主動送給我的。
對我來說真是莫大的安慰。
” “每天能欣賞這些畫,實在是很大的樂趣,”凡·布施·泰勒先生說。
“一點兒不錯。
這些畫是極有裝飾意義的。
” “這也是我的一個最基本的看法,”凡·布施·泰勒先生說,“偉大的藝術從來就是最富于裝飾價值的。
” 他們的目光落在一個給孩子喂奶的裸體女人身上,女人身旁還有一個年輕女孩子跪着給小孩遞去一朵花,小孩卻根本不去注意。
一個滿臉皺紋、皮包骨的老太婆在旁邊看着她們。
這是思特裡克蘭德畫的神聖家庭。
我猜想畫中人物都是他在塔拉窩村附近那所房子裡的寄居者,而那個喂奶的女人和她懷裡的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