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關燈
領來的,頓時把他看成是上邊來調查情況的幹部。

    中午,很好地管了飯,玉米面糊糊,烙了白面餅。

    盧小龍注意到一張白面餅就隻放在了他面前,二妮的父母以及二妮都隻喝玉米面糊糊。

    盧小龍堅決地将面餅分成四份,放到他們面前時,他們都推說白面吃不慣。

    二妮看了一眼白面餅,端着碗跑到門外。

    盧小龍拿起一塊餅子走出窯洞,塞到二妮手中。

    二妮看了看盧小龍,又看了看爹,轉身又進了窯洞,把餅子放到炕桌上,這才端着飯碗出去了。

     午飯後,盧小龍和他們一起幹活。

    四戶人家,就是四五個勞力,将牛圈裡的糞土挖起來裝到筐中,擔到窯洞前的平地上堆起來,再刨點松土墊到牛圈裡,讓牛在上邊屎尿、踐踏漚成肥。

    堆在平地上的肥料用土蓋了拍嚴,免得被一冬的風吹跑,春天了再把它擔到地裡去。

    這點活不夠一下午幹的,當隊長的郭道友又領着四五個勞力與盧小龍一起到村前邊的梯田裡壘堰。

    站在高處往山下望,一條條梯田像體育場的看台一層層落下去,直到深深的山溝裡,對面山坡上又有一條條梯田像體育場的看台一層層高起來,高高遠遠地到了對面山頂上。

     盧小龍問:“為什麼不住到溝底?”郭道友說:“沒法住。

    ”盧小龍又問:“對面坡上的梯田怎麼過去種?”郭道友回答:“下去,再上去種。

    ”盧小龍放開眼看看,發現梯田在山上占的面積很有限,遠遠近近大多數山坡都光秃秃的,有的十分陡峭,更不是種的地方。

    他們五六個人掄着鋤頭鐵銑緊一陣慢一陣地幹活時,太陽已經滑到西邊山頂下面,山頭一下暗了不少。

    放眼望去,這是一個山頭連山頭的世界,遠遠看着郭家嶺的幾孔窯洞,十分偏僻荒冷。

    又幹了一會兒,天半黑下來,郭道友說了一聲:“評工分吧。

    ”五六個人在寒風嗖嗖的梯田裡坐了下來,每個人拿出一個巴掌大的小本子,交到郭道友手中,一個人一個人評分。

    第一個被評的是叫來發的長臉農民,大夥把他從上午到下午幹活的情況說了一遍,有人說:“給九分五。

    ”郭道友問大家有沒有意見,又有人說:“九分六吧。

    ”人們議論一番,郭道友說:“就九分六吧。

    ”在來發的工分本上,記上了今天掙的工分:九分六,然後,将薄薄的工分本還到來發手中。

    又給第二個人評分。

    一個一個評下來,大多是九分五、九分六。

     最後,郭道友說:“該評我了。

    ”大夥有說九分八的,有說九分九的,有說十分的。

    郭道友說:“我今天也就隻能評個九分七吧。

    ”他在自己的工分本上寫上了九分七。

    盧小龍對這一套十分熟悉,十分就是一個整勞動日,也是社員勞動一天的最高分,年終就是憑着這些工分分糧、分紅。

     分評完了,郭道友又問盧小龍:“您給大夥講點話不?”盧小龍笑着擺了擺手,說道:“收工吧。

    ”一群人挑起筐,扛起鋤頭鐵鍬往回走。

    天全黑了,遠近的山灰蒙蒙地飄在黑暗中,坡上坡下走了幾個彎,十來孔窯洞便都黑着面孔出現在眼前。

    舍不得點油燈,各家各戶都摸着黑吃飯,竈膛裡的柴火都沒有滅盡,多少還能借一點火亮。

    沒多一會兒,家家戶戶的男人們都端着大碗蹲到窯洞門外喝玉米面粥,盧小龍堅持同吃同住同勞動,也端着大碗在窯洞口稀裡嘩啦地喝開了。

    他在想:自己這樣一個大隊一個大隊地調查下去,最終能夠調查出什麼結果? 他剛喝完一碗,二妮就跑過來拿過他的空碗去給他盛。

    他說:“再有半碗就行了。

    ”二妮給他端來滿滿的一海碗,他撥了半碗給蹲在一旁的郭道友。

    郭道友看了他一眼,說:“别不吃飽。

    ”盧小龍端着大碗走到周圍幾家窯洞門口蹲一蹲,聊一聊,發現家家碗裡的玉米面糊糊都是稀湯寡水。

    盧小龍看了看自己碗裡的稠糊糊,一下就明白了這是郭道友因為自己特意做的稠飯。

    他用筷子撥拉了幾個人飯碗裡的稀湯水,問道:“幹一天活吃這能行嗎?”人們端着海碗在月光下憨厚地一笑,說:“湯飽,湯飽,吃幹有多少?”盧小龍轉了一圈,又回到郭道友家門口蹲下,說:“你說,咱們種地的人為什麼總是喂不飽自己的肚子呢?” 郭道友喝着糊糊慢吞吞地回答:“老天不照應呗。

    ”“從來沒有吃飽過嗎?”盧小龍問。

    郭道友說:“剛土改完單幹時,吃飽過。

    ”盧小龍問:“那時老天就照應?”郭道友挺麻木地回答:“興許是。

    ”盧小龍問:“咱們這兒餓死過人嗎?”郭道友臉色有些黯然,過了一會兒才答道:“餓死過,前幾年。

    ” 飯吃完了,各家竈裡的火都滅了,做飯燒暖的炕就等着種地的人卧了。

    盧小龍要和大夥聊聊,郭道友便在自家的炕頭點了一盞油燈,白天幹活的幾個男人過來,就着油燈抽開了煙袋鍋。

    他們有的盤腿坐在炕上,有的在地下坐個小闆凳,盧小龍坐在炕上問着一些問題,大夥你一句我一句說着,盧小龍趴在小炕桌上就着油燈簡單記錄着。

    煤油燈照亮着周圍一張張衰老的面孔,郭道友坐在炕桌旁一言不發地吧嗒吧嗒抽着旱煙袋,二妮趴在盧小龍和郭道友身後,看着一圈人說話,還爬近一點,貼在盧小龍身後羨慕地看他在本上飛快地寫字。

    盧小龍扭頭看了她一眼,她也看了盧小龍一眼,盧小龍沖她逗樂地笑了笑,她也開心地露出笑容,仍舊目不轉睛地看着盧小龍記錄。

    這樣聊了十來袋煙的功夫,也就聊完了,大夥敲着旱煙袋咳嗽着,打着哈欠,下炕的下炕,站起來的站起來,各自回家睡了。

     盧小龍謝着将人們送出窯洞,郭道友挺忠厚地看着他,動着厚嘴唇說道:“你也睡吧,我給你安排下地方了。

    ”盧小龍早已做好了和這家人擠一個炕上的思想準備,郭道友卻趿拉上鞋,端着油燈,領着盧小龍到了隔壁的一間窯洞裡。

    推開門,地上堆了一些缸、犁、鋤頭、鐵鍁、耙子,炕上也有一張短腿小方桌。

    郭道友将油燈放在炕桌上,摸了摸炕頭,說:“給你燒過火暖炕了,你挑着睡吧,挑熱就睡炕頭,挑涼就往裡睡點。

    ”又指了一下炕頭上的一條粗布被子,說:“就蓋它吧。

    ”盧小龍知道窮地方的農民炕上沒有褥子,一條被子就都齊了,他連連說:“行,行,你去睡吧,這裡我自己來。

    ” 郭道友拉上門走了,盧小龍盤腿在炕上坐下。

    油燈挺亮,玻璃燈罩擦得幹幹淨淨,油燈的火苗穩穩地在燈罩裡燃亮着,玻璃燈罩像個透明的小煙囪,将熱氣從上面噴出來。

    他從帆布包裡拿出三四個硬皮筆記本,一個一個翻看着自己幾個月來的調查所得。

    他又從挎包裡拿出一摞信紙,開始給沈麗寫信。

    他寫信的方式和寫日記差不多,每天寫一段,也可能是見聞,也可能是感想,也可能是思索,也可能是對沈麗的傾訴,也可能是對沈麗的思念,寫上一些天,有了厚厚一摞,碰到有郵箱的地方就把它寄出去。

    他不需要沈麗回信,沈麗也無法回信,他隻是不斷地寫着,這多少成了他流浪生活的内容之一。

    他把今天一天的見聞簡單寫完了,就把信紙又收回挎包,再拿出一摞稿紙,上面有他正在逐步形成的提綱,題目是:《對人民公社體制的調查與思考》。

    他翻看了一下自己陸續寫就的提綱,已經寫了幾十頁,看了一會兒,又放到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