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心靈及其活動

關燈
這個弱點就會表現為一種傾向,使力比多重回到早期前生殖器的貫注(倒退作用)。

     在研究性功能期間,我們對兩個發現已能夠初步地加以确定,或者倒不如說是懷疑。

    其後将會看到,這兩個發現在我們的整個研究領域中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們所觀察到的常态和變态的表現(即主體的現象學)需要根據有關它們的動力學和經濟學的觀點來描述(就我們來說,是根據有關力比多量的分布的觀點);其次,我們所研究的失常的病因要到個體的發展曆史中去尋找&mdash&mdash也就是說,要到個體的早期生活中去尋找。

     四、精神的品質 我已經描述了精神結構的構造和其内部活動着的能量或力量,并以突出的實例探索了這些能量(主要是力比多)以某種方式把自己組織成其目的在于保存種族的生理功能。

    然而,這一結構和這些能量隻是被描述為我們精神生活的那些功能的基礎,除了這一經驗事實之外,還根本沒有論證過精神所具有的相當獨特的特性。

    現在,我将轉向的内容就是精神獨具的特性,并且根據廣泛持有的觀點,這的确僅是精神所具有的,而無關其他。

     這一研究的起點源自唯一不需任何描述和解釋的意識事實。

    如果某人談到意識,我們就會以個體的經驗立即知道這指的是什麼。

    [283]無論是在心理科學之内還是之外,許多人都滿足于這樣的假定,即僅有意識才是精神。

    真若如此的話,那心理學的任務就不過是在精神現象當中區分出知覺、情感、思維過程和意志決斷。

    不過,通常認為,這些意識過程并沒有形成完全屬于自身的完整序列。

    從而,就隻能假定存在着生理的或肉體的過程,它們伴随着精神過程。

    我們必定會把它們看作比精神序列更為完全,因為它們其中有一些有意識過程與之相對應,其他的則沒有意識過程相對應。

    如果是這樣,那就有可能在心理學中強調這些肉體過程,把它們視為精神的真正實質,并尋求對意識過程的某些不同的評估。

    可是,大多數哲學家和其他許多人對此看法不一,他們宣稱,把某種精神的東西看作是無意識的,是自相矛盾的想法。

     但是,這恰恰是精神分析無可推卸的主張,并且是精神分析的第二個基本假設。

    [284]它把猜想到的肉體伴随現象解釋為真正精神的東西,因此,它一開始并不考慮意識的品質。

    無獨有偶,某些思想家(例如李普斯)有着衆口一詞的主張。

    對什麼是精神的常見觀點的普遍不滿,導緻了一種不斷增長的迫切需要,即把無意識的概念納入心理學思想。

    當然,這一需要采取的是不确切的和模糊的形式,以至于它未能對科學産生影響。

     此時,看起來好像精神分析和哲學之間的争論涉及的僅是并不重要的定義問題&mdash&mdash即&ldquo精神的&rdquo這一名稱是應當被運用于這一現象序列,還是應當被運用于那一現象序列的問題。

    然而,事實上這一步是最為重要的。

    意識心理學從未超出顯然依賴于其他某種東西的不完整序列,而另一認為精神本身是無意識的觀點,則使心理學能夠取得像其他自然科學一樣的地位。

    它所關注的過程本身就像其他科學,例如化學和物理學所涉及的過程一樣是不可知的,但卻有可能建立支配這些過程的規律,并有可能去追尋這些過程的長期持續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性&mdash&mdash總之,有可能像所描繪的那樣,獲得對正談及的自然現象領域的&ldquo理解&rdquo。

    不提出新的假設,不創造新的概念,上述就無法實現。

    不應小看這些假設和概念,認為它們标志着我們陷入了困境,而正相反,完全可以把它們看作是對科學的充實。

    它們能夠具有與其他自然科學近乎相同的價值,即都有理智的基礎。

    當有了對經驗的進一步積累和篩選之後,我們期望這些假設和概念能夠得到修改、矯正和更準确的限定。

    我們料定,新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則(本能、神經能量等)能像古典科學的那些概念和原則(力、質量、引力等)一樣明确地得到長期運用。

     任何科學都是建立在觀察和經驗的基礎上,這些觀察和經驗是通過我們的精神結構的中介得出的。

    可是,我們的學科就是以精神結構本身作為研究的對象,所以,不同就出現于此。

     我們通過同一知覺結構做出的觀察,正是借助于&ldquo精神&rdquo事件序列的中斷。

    我們通過做出盡可能的推論并把它表現為意識材料,來填補漏掉的部分。

    以這種方式,我們就好像是在構造意識事件的序列,來補充無意識的精神過程。

    我們的精神科學的相對确定性就是基于這些推論的粘合力。

    任何一個深入到我們的工作之中的人都會發現,我們的技術立足的根基可以抵禦任何批評。

     在這一工作中,我們描繪為精神品質的那些區别足以引起我們的注意。

    對我們所稱的&ldquo意識&rdquo,無須去表明它的特性,它與哲學家談論的以及通常認為的意識一樣。

    意識之外的精神過程就是我們提出的&ldquo潛意識&rdquo。

    我們立即就會對這種潛意識做出重要的區分。

    某些潛意識過程很容易轉變為意識,然後它們又可以退出意識,但能夠再度順利地轉變為意識,正如常人所說,它們能夠得到再現或者回憶。

    這向我們提示了,意識總的來說是非常變動不居的狀态。

    成為意識的僅僅是暫時的。

    如果我們的知覺沒有證實這一點,那矛盾也是表面上的,這可由下述事實得到解釋,即引起知覺的刺激可以持續相當長的時期,以至于在此期間,對刺激的知覺可以得到重複。

    所造成的整個情形都很明顯地與我們思想過程的意識覺知相聯系,這些意識覺知也可以持續一段時間,而且同樣可以轉瞬即逝。

    所以,任何以這種方式活動,從而能很容易地從潛意識狀态轉換成意識狀态的潛意識,都最好叫做&ldquo可以成為意識的&rdquo,或叫做前意識(preconscious)。

    經驗告訴我們,即使前意識通常将像我們說的那樣開通自己進入意識的道路,那也幾乎沒有哪一種精神過程不能伺機成為前意識,無論它多麼複雜。

    其他還沒有那麼容易的機會成為意識的精神過程和精神材料,但它們必須得到推論、認識,并以上述的方式轉變為意識形式。

    我們把這樣的材料命名為嚴格意義上的潛意識(unconscious)。

     至此,我們已賦予精神過程三種品質:它們或者是意識,或者是前意識,或者是潛意識。

    在具有這些品質的三種材料之間做出的區分既不是絕對的,也不是不變的。

    正如我們所知,前意識的東西轉化為意識,可以沒有我們的任何參與,而潛意識的東西要通過我們的努力才能變成為意識。

    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即我們常常要克服特别強烈的抵抗。

    當我們打算以此施于他人時,我們不應當忘記,對他的知覺裂隙的填充&mdash&mdash我們提供給他以構造&mdash&mdash這并不意味着我們已使他的潛意識材料進入了意識。

    到現在為止,完全可以确定的是,他所具有的材料有兩種記錄:一為我們給予它的有意識的重新構造,再一為它的原始的潛意識狀态。

    我們的持續努力,最終會成功地把這種潛意識材料轉變成為他自身的意識,其結果會導緻兩種記錄的合一。

     我們必須做出多大努力因人而異,據此,我們會估量出對潛意識材料變成意識的抵抗。

    例如,在分析治療中,由于我們的努力而達到的也能自發地出現:即平時為潛意識的材料會使自身轉化為前意識的材料,然後又變成意識&mdash&mdash這種事很大程度上出現于精神病狀态當中。

    由此我們推知,保持某些内部抵抗是正常狀态所絕對必需的條件。

    随着潛意識材料的推進,這種抵抗的放松有規律地發生于睡眠狀态中,從而造成了建構夢的必要前提。

    相反,由于抵抗,前意識的材料能夠暫時變得不可接近,并受到阻隔,此時發生的是某些事情被暫時遺忘了或者沒有記住。

    要麼,前意識的思想甚至能夠暫時被遣回潛意識中,這似乎是诙諧的前提。

    我們将會看到,前意識的材料或過程轉回到潛意識的狀态是神經錯亂的重要誘因。

     以這種由繁而簡的方式,對精神所具有的三種品質做出描述,很可能會引起極大的混亂,而不會有助于澄清問題。

    但是不應忘記,實際上它根本不是理論,而是對我們觀察到的事實的初步盤點,它盡量與那些事實相符,并且不打算加以解釋。

    它揭示出的複雜性會使我們的研究必須克服的特殊困難更為突出。

    不過可以設想,如果我們描述出精神品質與所假設的精神結構的區域或組成之間的關系&mdash&mdash盡管這些關系也遠不是簡單的&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