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講 心理人格的剖析[41]

關燈
更多的說明。

    附帶提一下,你們知道,我們可以将不同于潛意識的特征歸之于本我,而且你們也可認識到,在不具備那種相同的原始和非理性的特征時,自我和超我的各個部分也有成為潛意識的可能性。

    [62] 通過研究自我和心理結構的最表層部分即被稱為&ldquo知覺意識&rdquo(Pcpt.-Cs)[63]部分的關系,我們可以把自我從本我和超我中區分出來,就這點而言,我們可以更好地揭示實際自我的特征。

     這個系統轉向外部世界,它是知覺因此産生的中介物,在它進行活動的期間,意識現象便從中産生了。

    它是全部心理結構的感覺器官;并且它不僅感受到來自外界的刺激,而且也感受到來自心理内部的刺激。

    我們幾乎不必尋找這個觀點的論證:自我是本我中由于接近外部世界而為其影響所改變的那個部分,它适合于接納刺激,并作為一種防止刺激的保護物,其功用可以比作環繞于一個生命物質周圍的外層。

    對自我而言,與外層的關系變成了決定因素;它接受了将外部世界呈現給本我的任務&mdash&mdash這對本我來說是幸運的,因為本我盲目追求本能的滿足時,常常會忽略最強大的外部力量,從而不可避免地導緻自身的毀滅。

    在完成這個功能時,自我必須觀察外部世界,把外部世界的精确圖景存貯在它的知覺記憶裡,并且通過實行&ldquo現實檢驗&rdquo(reality-testing)[64]的功能,去掉任何附加于外界圖景中的、來自内部興奮的東西。

    自我在本我的命令下控制着種種聯系活動的途徑;但在需要與行動之間,插進了一個起到延緩作用的思維活動形式[65],在這期間,它利用了經驗的記憶殘迹。

    用這種方式,它廢除了無限制支配本我中事件的快樂原則,而代之以現實原則(realityprinciple),該原則保證更強的确定性和更大的成功。

     難以描述的時間的關系也通過知覺系統介紹進自我中,幾乎毋庸置疑,該系統的運作模式就是提供了時間觀念起源的東西。

    [66]但是,自我與本我的區别特别在于,自我傾向于綜合其内容,綜合其心理過程,而這是本我完全缺乏的。

    當我們不久要開始處理心理生活的種種本能時,我希望我們能成功地發現自我的這個基本特征的根源。

    [67]它獨自産生高度的組織(這個組織是自我為取得最佳成果所必需的)。

    自我從知覺本能發展到控制本能;但自我隻有通過作為本能[68]的代表,并在一個相當大的集合體中為本能安置恰當的位置,再将它放進一個有條理的聯系中,才能控制本能。

    用一句流行的話講,自我代表理性和審慎,而本我代表桀骜不馴的激情。

     至今為止,對自我的優點和功能,我們已有了一個印象;現在是開始思考自我另一方面的時候了。

    畢竟自我僅是本我的一部分,是因接近外部世界、受其危險的威脅而産生的有利于自我改變的那一部分。

    從動力的觀點看,自我是微小的,其能量是從本我中借來的,而且我們并不是完全沒有看到這些方法&mdash&mdash可稱其為詭計&mdash&mdash它利用這些方法,從本我中攫取盡可能多的能量。

    例如,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認同實際的或被抛棄的對象。

    對對象的精神貫注源自于本我的本能欲望。

    首先,自我必須注意到它們。

    但通過認同對象,自我便取代對象而使自己受到本我的歡迎,并力求使本我的力比多轉向自我本身。

    我們已經看到[第64頁]在自我的生命旅程中,自我常常從過去選中的對象的遺物中攝取大量的能量。

    總體看來,自我必須執行本我的意圖,通過找到能使這些意圖圓滿實現的環境來完成它的任務。

    自我與本我的關系可以用騎手與馬的關系來比喻。

    馬提供運動能量,而騎手具有決定目标和引導這個強健動物的活動的特權。

    但在自我和本我之間,卻常出現不理想的情形:騎手被迫引導馬在馬自己想走的路上奔馳。

     本我中還有一部分,自我因壓抑而産生抵抗,進而使自己從那一部分分離出來。

    但壓抑并沒有擴展到本我,于是被壓抑的内容便并入到本我的其餘部分。

     有一句格言告誡我們,一仆不能同時侍二主。

    可憐的自我處境甚至更糟:它侍候三個嚴厲的主人,而且要盡力使三個主人的主張與要求達到彼此和諧。

    這些主張卻總是背道而馳,且好像總是互不相容。

    因而自我經常不能完成任務,這也就不奇怪了。

    這三個暴君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

    當我們認識到自我在努力同時滿足它們&mdash&mdash或同時服從它們時,我們就不會對這個自我人格化并看作分離的結構而感到任何遺憾。

    自我覺得自己三面被困,受到三種危險的威脅。

    假如它難以忍受其壓力,就會産生焦慮。

    由于自我起源于知覺系統的經驗,所以它擔任着表達外部世界需要的職責,但它也努力争取成為本我的一個忠實奴仆,保持與本我的良好關系,把自己作為對象推薦給本我,并把它的力比多吸引過來。

    在它企圖調節本我和現實的過程中,它常常被迫用自己的前意識(Pcs)的文飾作用來遮掩本我的潛意識要求,掩飾本我與現實的沖突,并且即使在本我仍固執己見而不願屈服時,它也會用外交的巧妙手段宣稱自己正在關注現實。

    另一方面,自我所采取的每一步,都受到要求嚴格的超我的監視;超我絲毫不考慮自我在本我和外部世界方面所遇的困難,為自我的行為規定了明确的準則;而且自我一旦不服從這些準則,超我就用強烈的自卑感和罪疚感來懲罰它。

    這樣,自我被本我所驅使,受超我所限制,為現實所排斥,為完成其經濟的任務而奮鬥,以便使它遭受到的種種力量和影響達到和諧;我們能理解,為什麼我們常會忍不住歎息:&ldquo生活不容易啊!&rdquo如果自我被迫承認自己弱小,它就會産生焦慮&mdash&mdash有關外部世界的現實性焦慮、有關超我的道德性焦慮和有關本我中激情力量的神經性焦慮。

     我想根據上面描述,以一種簡單的示意圖,描繪心理人格的構成關系,呈述如下: 正如你們此處所見,超我融入到本我中;作為俄狄浦斯的繼承者,它的确與本我有着緊密的關系;它比自我距離知覺系統更遠。

    [69]隻有通過自我,本我才能與外部世界進行交往&mdash&mdash至少依此示意圖看來是如此。

    當然,目前很難說清該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但在某一方面它肯定是錯誤的,即作為潛意識的本我所占據的空間應該無可比拟地大于自我或前意識所占據的空間。

    我必須提醒你們在思維中對此加以改正。

     在總結這些聽起來肯定令人興奮的,但可能不很明确的論述時,我在這裡向你們提出另外一些告誡。

    在考慮到将人格分為自我、超我和本我時,你們當然不會把它想象為具有明确的分界線,就像政治地理學中那些人工繪制圖一樣。

    我們無法像在圖畫或原始的繪畫中那樣,用直線的輪廓描繪出心理的種種特征,但我們可以像現代畫家那樣,用各種色彩區域相融的方法來描繪。

    在完成分離之後,我們應該使被分離的東西再次融合。

    對于采用圖示表達像心理過程這樣易變的東西的最初嘗試,你們的評判不應過于苛刻。

    這種分化的産生極可能因人而異;在其實際活動中,它們也可能變化和經曆短暫的停滞階段。

    尤其對在分化發展過程中最後的且最微妙的分化&mdash&mdash自我與超我的分化&mdash&mdash這類情形來說,可能更是如此。

    無疑,心理疾病也可能導緻同樣的結果。

    也很容易想象,某些神秘的方法可以成功地擾亂心理各個不同區域間的正常關系。

    例如,知覺或許能夠把握本來難以接近的、在自我深層和本我中發生的事件。

    然而,這個方法能否引導我們達到期望中的終極真理,卻大可懷疑。

    但是,精神分析的治療選擇了一種類似的方法,對于這一點是可以承認的;因為精神分析的治療目的的确在于增強自我,使之更加獨立于超我,拓寬它的知覺領域,擴大它的組織,以使它能夠占有本我的新領域。

    [70]哪裡有本我,哪裡就有自我,這是一種矯正性工作&mdash&mdash就像蘇伊德海[71]的排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