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 良将少善果
關燈
小
中
大
按照徐盛、潘璋諸将的意見,是準備打到白帝城活捉大耳賊的,但是陸遜并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曹丕大合士衆,外托助國讨備,内實有奸心,謹決計辄還”,卻是看清楚了曹丕的不懷好意。
在東吳向魏國求救的時候,劉晔給曹丕出主意,讓曹丕趁火打劫,和劉備夾攻東吳,然後再吞并劉備。
曹丕可不是一些人認為的那樣婦人之仁,輕信了孫權的投降而沒有聽劉晔的話。
自私成性的曹丕才不會那麼相信别人。
曹丕當時的考慮有三,一個是他才代漢自立,還有自己的兄弟要對付,應該以穩固自己的統治為主,不宜馬上興師;一個是考慮到如果那樣的話,東吳是滅了,大耳賊率領的勝利之師士氣高漲、地盤擴大一倍不止,而他得半個東吳實力上的增長率遠不如西蜀,未必就能夠取勝老兵油子劉備;最後一個是不知道受兩面夾攻的孫權會不會一賭氣真地降了劉備,而且在一起讨伐東吳的時候和蜀軍的關系也實在不好确定。
因此曹丕是選擇了坐山觀虎鬥,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獲勝,都免不了損失兵力,也都免不了在追擊的過程中補給線拉長,他就可以攔腰一刀,先收拾勝利方,然後再撿失敗方的便宜,就很有可能一統天下。
所以他在襄陽和新城都有大軍,在濡須口也沒有忘了派上一哨人馬。
東吳獲勝的消息傳到曹丕的耳朵裡,曹丕肯定是樂得手舞足蹈,就等着東吳和西蜀在白帝城火并,他好漁翁得利。
可惜,陸遜早已經看出了魏國的疑點。
因為魏國要是真想救東吳,應該在夷陵對峙的時候派遣襄陽和新城的部隊對蜀軍抄後路,就劉備放在江北的黃權的那點人根本就不是魏國的對手。
魏國如果僅僅是想坐山觀虎鬥,又根本沒有必要“大合士衆”,勞民傷财。
因此陸遜選擇了果斷退兵。
吳國部隊剛退到江陵,就“三方受敵”。
不識時務的劉備寫信給陸遜求和時候還虛言恫吓道:“賊今已在江陵,吾将複東,将軍(不是黃口孺子了)謂其能然不?”意思是他也要做“賊”。
陸遜回信道:“但恐軍新破,創痍未複,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
若不惟算,欲複以傾覆之後,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
”劉備得到書信後,羞慚交加,最終氣得一命嗚呼。
夷陵之戰使陸遜在東吳的地位和蜀國的諸葛亮也差不了許多了,孫權假陸遜黃钺,親自執鞭相迎。
東吳和西蜀聯合後,孫權甚至專門刻了自己的圖章放在陸遜那裡,讓陸遜全權代表他和西蜀談判。
被封為大将軍的陸遜骨子裡卻是書生,不是武将,雖然後來有奉命在夾石破曹休、随同孫權進攻襄陽等武事,但是夷陵之戰後的陸遜是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文治上的。
陸遜認為:“國以民為本,強由民力,财由民出。
夫民殷而國弱,民瘠而國強者,未之有也。
故為國者,得民則治,失之則亂,若不受利,而令盡用立效,亦為難也。
是以《詩》歎‘宜民宜人,受祿于天’。
乞垂聖恩,甯濟百姓,數年之間,國用少豐,然後更圖。
”陸
在東吳向魏國求救的時候,劉晔給曹丕出主意,讓曹丕趁火打劫,和劉備夾攻東吳,然後再吞并劉備。
曹丕可不是一些人認為的那樣婦人之仁,輕信了孫權的投降而沒有聽劉晔的話。
自私成性的曹丕才不會那麼相信别人。
曹丕當時的考慮有三,一個是他才代漢自立,還有自己的兄弟要對付,應該以穩固自己的統治為主,不宜馬上興師;一個是考慮到如果那樣的話,東吳是滅了,大耳賊率領的勝利之師士氣高漲、地盤擴大一倍不止,而他得半個東吳實力上的增長率遠不如西蜀,未必就能夠取勝老兵油子劉備;最後一個是不知道受兩面夾攻的孫權會不會一賭氣真地降了劉備,而且在一起讨伐東吳的時候和蜀軍的關系也實在不好确定。
因此曹丕是選擇了坐山觀虎鬥,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獲勝,都免不了損失兵力,也都免不了在追擊的過程中補給線拉長,他就可以攔腰一刀,先收拾勝利方,然後再撿失敗方的便宜,就很有可能一統天下。
所以他在襄陽和新城都有大軍,在濡須口也沒有忘了派上一哨人馬。
東吳獲勝的消息傳到曹丕的耳朵裡,曹丕肯定是樂得手舞足蹈,就等着東吳和西蜀在白帝城火并,他好漁翁得利。
可惜,陸遜早已經看出了魏國的疑點。
因為魏國要是真想救東吳,應該在夷陵對峙的時候派遣襄陽和新城的部隊對蜀軍抄後路,就劉備放在江北的黃權的那點人根本就不是魏國的對手。
魏國如果僅僅是想坐山觀虎鬥,又根本沒有必要“大合士衆”,勞民傷财。
因此陸遜選擇了果斷退兵。
吳國部隊剛退到江陵,就“三方受敵”。
不識時務的劉備寫信給陸遜求和時候還虛言恫吓道:“賊今已在江陵,吾将複東,将軍(不是黃口孺子了)謂其能然不?”意思是他也要做“賊”。
陸遜回信道:“但恐軍新破,創痍未複,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
若不惟算,欲複以傾覆之後,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
”劉備得到書信後,羞慚交加,最終氣得一命嗚呼。
夷陵之戰使陸遜在東吳的地位和蜀國的諸葛亮也差不了許多了,孫權假陸遜黃钺,親自執鞭相迎。
東吳和西蜀聯合後,孫權甚至專門刻了自己的圖章放在陸遜那裡,讓陸遜全權代表他和西蜀談判。
被封為大将軍的陸遜骨子裡卻是書生,不是武将,雖然後來有奉命在夾石破曹休、随同孫權進攻襄陽等武事,但是夷陵之戰後的陸遜是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文治上的。
陸遜認為:“國以民為本,強由民力,财由民出。
夫民殷而國弱,民瘠而國強者,未之有也。
故為國者,得民則治,失之則亂,若不受利,而令盡用立效,亦為難也。
是以《詩》歎‘宜民宜人,受祿于天’。
乞垂聖恩,甯濟百姓,數年之間,國用少豐,然後更圖。
”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