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把酒論天下

關燈
江東四傑首先都是戰略家,論起天下大勢來不比在許昌的郭嘉或者在隆中躬耕壟畝的諸葛亮差。

    而說到四傑之首,當然是魯肅魯子敬。

     曆史上的魯肅雖然是儒将,但是卻絕對不是諸葛亮那樣隻會搖搖羽毛扇子的純書生,而是身有武功的全才。

    早年因為他講武習兵的事情被同宗的老頭子們臭罵為:“魯氏世衰,乃生此狂兒”,這點倒有些象曹阿瞞。

    後來魯肅舉家遷徙,讓老弱先行,自己斷後,州郡派兵來追,魯肅先禮後兵,說道:“你們追上我們回到州郡裡也沒有什麼獎賞,追不上回去也不會受罰,何苦和我們為敵呢?”說畢,“植盾于地”,引弓設盾,箭箭洞穿盾牌,和傳說中的養由基能夠射穿多重铠甲也差不多了,追兵不想自己的身體和盾牌一樣來個透心涼,于是紛紛退走。

    不過是魯肅的智商足以使他成名,以至于人們後來都忽略了他的武藝了,就如同孔夫子據說受了能夠力舉千斤閘父親的遺傳,可以“力能叩關”,但是不以力聞(這還不是孔子的徒弟說的,是有些瞧不起他的莊周說的,應該可信)。

    後來因為荊州的事情和關羽放對的時候,魯肅又武勇了一把,單刀赴會,索要荊州。

    當時關羽的一個手下說:“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卻不知道大耳朵除了無恥還有什麼品德),何常之有?”魯肅厲聲呵斥他,關羽挂不住,操刀而起,不過不敢對魯肅,而是說自己的手下:“此國家事,是人何知?”讓他滾下去。

    所以說應該是魯大夫單刀會,而不是什麼《關大王單刀會》。

     建安五年,魯肅在周瑜的引薦下見孫權,談了沒有多久就被孫權引入密室,合榻對飲,談論天下大勢。

    孫權倒很直接,想成就齊桓公和晉文公那樣的事業(還不是取而代之,就是當權臣),問魯肅該怎麼辦。

    魯肅更直接,說道“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讓孫權别去招惹曹操,而是先在平定江東的基礎上控制荊州,也就是盡占長江天險以後再伺機而動。

    這番話很務實,畢竟以當時經濟不發達和人口相對稀少的江東還很難與足智多謀的曹操為代表的北方集團争霸,占據長江之險,先保證能夠割據一方的形勢才是孫權所應該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兵法上說的先立于不敗之地。

     魯肅的戰略眼光是相當敏銳的,一句就點出了長江戰略的急所——荊州。

    另外三傑也看中了荊州,不過周瑜、呂蒙和陸遜對荊州處理态度上是和魯肅不同的。

    後者三人更強調對荊州的占有,然後以荊州為基地,西可取巴、蜀,北可威中原。

    魯肅之所以沒有如後三人那樣堅持對荊州的完全收回,與他認為“曹操不可卒除”的根本觀點是分不開的。

    東吳的兵源非常有限是一直到三國後期都沒有能夠解決的問題,赤壁之戰孫權才湊出三萬兵馬,夷陵之戰才湊出五萬兵馬,諸葛恪招了幾萬山越人當兵就成了可以大書特書的功勞。

    而除非實力達到一定程度,否則占有荊州攻守易勢,需要耗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