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 北地烽煙淨

關燈
上看來的。

    布告的開頭引用了孔夫子的:“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作為自己政策的根據,接着開始指責袁氏放縱豪強兼并,讓百姓承擔豪強的賦稅,然後宣布從此輕稅薄賦的政策,規定“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對待擅自增加農民負擔者是要軍法從事的。

    最現實的是:“河北罹袁氏之難,其令無出今年租賦!”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戰争不過是政治的最後手段,曹孟德一紙抓住了社會主要矛盾的布告就将袁氏推到了冀州百姓的對立面,确實可以說勝過了數十萬兵馬。

     在建安十年正月曹操破斬袁譚後又發了一道:“其與袁氏同惡者,與之更始”的政令,算是既往不咎的特赦令。

    随後帶來的是幽州大将焦觸、張南等人的歸降,被曹丕搶了老婆的幽州牧袁熙隻有和袁尚一起開始流亡,曹操不戰而取幽州。

    黑山的土匪張燕十萬餘衆等也相繼歸降。

     少數民族烏丸就沒有那麼容易歸降了,因為當年袁紹很收了一些幹閨女,然後嫁給那些酋長當老婆,這樣袁熙、袁尚就成了便宜的大舅子。

    袁紹的這些少數民族女婿還是比較仗義的,不但收容了袁氏兄弟,還幫着他們派兵騷擾。

    建安十二年,曹操引軍東征,一個固然是為了讓老朋友袁紹的兩個傻兒子别再丢人現世,另外可能也是在許昌呆膩了出來散散心。

    到了白狼山,遭遇了蹋頓的部隊,曹孟德顯示了文人的浪漫,在自己的重兵還沒有趕上來的情況下,先以張遼為先鋒,出其不意縱騎兵居高臨下直取蹋頓的部隊。

    後來在江南逍遙津一役殺得江南小兒聞名而止啼的張遼張文遠先在遼東上演了一出百萬軍中取上将首級,馬如流星,飛奔而下,直取敵酋,快刀如電,力斬蹋頓于馬下。

    随後曹操繼續指揮後續部隊對被突然襲擊打蒙了的烏丸軍痛擊,基本上全殲了蹋頓的主力軍,其部落“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投降。

    白狼山之戰堪稱遭遇戰的經典,曹操利用蹋頓軍未及成列的短暫戰機,出擊果斷是取得勝利的關鍵,一戰而令烏丸各部喪膽。

     取得勝利的曹操屯兵柳城,不再追擊,遼東太守公孫康心領神會,明白曹操是暗示他隻要把袁氏兄弟的腦袋送來就沒有事情了,于是二袁的腦袋就成了紅漆木匣裡的禮物。

     曹操帶着兩顆腦袋回師的時候已經是農曆十一月的天氣,“時寒且旱,二百裡無複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也夠狼狽的。

     曹操在回來的路上開始琢磨孫權,忽然想起大橋在守寡,不免心動,記得孔融信裡說武王伐纣把妲己賜給了周公,他不就是漢獻帝的周公麼?因此決定回去以後一定要想孔融問清楚哪本書,然後平定東吳以後讓漢獻帝當武王,把大橋賜給當代周公。

    至于挑起戰争的理由麼,就先讓孫權派兒子來當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