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是僞書

關燈
諸葛誕起兵很大程度上不是為了曹氏,而是為了他自己的地位不受侵犯,不然早就在毋丘儉起兵的時候就跟着舉旗響應,和毋丘儉合兵直取洛陽,造成京畿震動,司馬兄弟的前途未免堪憂。

    諸葛誕不但在毋丘儉起兵的時候采取的是和司馬氏合作的态度,坐失良機,更在舉兵後采取的還是割據自守的姿态,完全是一副被動挨打的架式,把主動權完全讓給了司馬氏。

    縱觀曆朝,勤王也好,懷逆謀也罷,往往是那些直指京師,造成中央政權内部震動的容易成功,相反象唐朝的徐敬業和五代的慕容彥超之流,欲割地自守而不得的比比皆是。

    從道義上,挾有天子一方的中央政權擁有優勢,反叛一方隻能寄希望于在攻打中央政權時各地諸侯采取觀望或者支持的态度,不要指望被中央政權讨伐的時候還有什麼幫手。

     諸葛誕的另外一個錯誤就是和東吳聯合以後,不是要求東吳從荊州對魏國發起進攻,成犄角之勢,以分司馬氏的兵力,而是錯誤的讓東吳派遣大量軍隊入駐壽春。

    東吳軍隊的到來必然造成和原部署的矛盾,指揮不協調,軍糧的消耗也需要淮南供給,為最後的兵敗埋下禍根。

    要知道淮南的兵力當時有“淮南及淮北郡縣屯田口十餘萬兵,揚州新附勝兵四五萬”,而東吳派來的援軍才有三萬。

    對于司馬氏共起的二十六萬衆來說,東吳的援軍是可有可無的,況且以淮南的地利,諸葛誕自己的十七、八萬兵馬守則有餘。

    東吳的三萬兵馬要是放在荊州,司馬氏帶來的兵力恐怕連諸葛誕的十七、八萬都沒有。

    司馬氏是否能夠裹脅皇帝和太後一起東征也是個疑問。

    不會放過。

     對于這些,一流的參謀長鐘會自然不會放過,因此和司馬昭一起制訂了以構築長塹合圍的戰略,和諸葛誕玩起了持久戰。

    鐘會不單是等着諸葛誕和東吳将領發生矛盾,更施展了他摹仿别人筆迹,僞造書信的專長,給壽春城裡的東吳将領全怿、全端等人去信,“說吳中怒怿等不能拔壽春,欲盡誅諸将”,最終造成了全氏兄弟的率衆投降。

    從甘露二年五月舉兵,到甘露三年二月壽春城土崩瓦解,諸葛誕被殺,創造了合圍困敵的典範,遼沈戰役的長春之圍可與之媲美。

     鐘會也因為在淮南的功勞被提議當太仆,進爵陳侯,不過他推辭不受,而是以中郎的身份繼續在司馬昭的大将軍府“管記室事”,以示對司馬氏的忠心。

     甘露四年的時候,魏國出了大事情。

    皇帝曹髦終于忍不下被司馬昭挾制的惡氣,決定殺了這個權臣。

    按說曹髦的作為确實是不錯的,至少比漢獻帝等亡國之君有血性,知道抗争,而且幾乎給他成功。

    這位“才如陳思,武類太祖”的曹皇帝,帶上幾百個手下就要去殺司馬昭。

    不料早就走漏了消息,讓司馬昭有了準備。

    司馬昭的兄弟司馬琇率領前來阻擋的士兵被曹髦的手下一呵斥就散走了,看見皇帝的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