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行讷言
關燈
小
中
大
是超過劉備之于孔明的。
畢竟,當時的鄧艾僅僅是一個不知名、不入流的小吏,更有口吃的毛病,而司馬懿能夠認真聆聽他的見解,不以他出身寒微為嫌,引之左右,淳淳然古人之風。
要知道魏晉時期是“公門有公,卿門有卿”、“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用人制度上是九品中正制。
也就是說各州郡設立“中正”,将士人分成上上、上中、上下到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後依照品級給官,依據主要就是先看其家世,上輩當過什麼大官,然後才是看才德。
就和現在先看學曆,再看才德一樣,以鄧艾的出身,在當時如果不是司馬懿,肯定連張入門券、準考證都沒有,口吃可能比現在不會洋文還嚴重,能以一個小吏終身就感恩戴德了,哪裡能夠立功天下,史冊留名呢? 可就如上文所說,鄧艾和對周濟自己的年長官員一樣,他對司馬懿的感激是在心裡的,比任何人都深,但是他不是采取俗人的拜司馬懿為義父等虛禮,而是盡心盡力為司馬懿辦事,以自己的才能來報答自己的知己。
鄧艾先做的是興修水利。
當時司馬懿讓鄧艾“行陳、項、東至壽春”,身份可能就是司馬懿的幕僚,沒有什麼品級,但是見一般官員未免要大上半級。
巡視回來後,鄧艾給司馬懿上書,認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怕自己口吃誤事,專門寫了一篇《濟河論》給司馬懿看,上面寫道:“昔破黃巾。
因為屯田,積谷于許都以制四方。
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
陳、蔡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并水東下。
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
水豐常收三倍于西,計除衆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
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于淮上,此則十萬之衆五年食也。
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講究半農半兵的軍屯,減少了百姓的負擔,加上開鑿漕運,減少了運輸上對糧食的耗費,得到司馬懿的贊賞和支持。
應該說,能夠想到興修水利、開鑿運河,和鄧艾早年在民間的生活是分不開的。
鄧艾不同于三國時代其他的士大夫,他的出身是平民,深知民間的疾苦。
田地沒有水利設施,天旱的時候得不到灌溉,下雨的時候又遭受澇災,而大批不耕而食的軍隊又成為農民的沉重負擔,史書上說“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者,艾所建也”。
鄧艾正是孔子所稱贊的那種敏于行而讷于言的那種人,如果生在治世,鄧艾應該是一代良相。
其實,僅僅憑借興修水利一項,鄧艾就應該是一個名垂青史的人物,畢竟中國曆朝曆代能夠想到興修水利的王侯将相太少了,水利設施的破壞不惟是戰亂的原因。
畢竟,當時的鄧艾僅僅是一個不知名、不入流的小吏,更有口吃的毛病,而司馬懿能夠認真聆聽他的見解,不以他出身寒微為嫌,引之左右,淳淳然古人之風。
要知道魏晉時期是“公門有公,卿門有卿”、“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用人制度上是九品中正制。
也就是說各州郡設立“中正”,将士人分成上上、上中、上下到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後依照品級給官,依據主要就是先看其家世,上輩當過什麼大官,然後才是看才德。
就和現在先看學曆,再看才德一樣,以鄧艾的出身,在當時如果不是司馬懿,肯定連張入門券、準考證都沒有,口吃可能比現在不會洋文還嚴重,能以一個小吏終身就感恩戴德了,哪裡能夠立功天下,史冊留名呢? 可就如上文所說,鄧艾和對周濟自己的年長官員一樣,他對司馬懿的感激是在心裡的,比任何人都深,但是他不是采取俗人的拜司馬懿為義父等虛禮,而是盡心盡力為司馬懿辦事,以自己的才能來報答自己的知己。
鄧艾先做的是興修水利。
當時司馬懿讓鄧艾“行陳、項、東至壽春”,身份可能就是司馬懿的幕僚,沒有什麼品級,但是見一般官員未免要大上半級。
巡視回來後,鄧艾給司馬懿上書,認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怕自己口吃誤事,專門寫了一篇《濟河論》給司馬懿看,上面寫道:“昔破黃巾。
因為屯田,積谷于許都以制四方。
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
陳、蔡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并水東下。
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
水豐常收三倍于西,計除衆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
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于淮上,此則十萬之衆五年食也。
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講究半農半兵的軍屯,減少了百姓的負擔,加上開鑿漕運,減少了運輸上對糧食的耗費,得到司馬懿的贊賞和支持。
應該說,能夠想到興修水利、開鑿運河,和鄧艾早年在民間的生活是分不開的。
鄧艾不同于三國時代其他的士大夫,他的出身是平民,深知民間的疾苦。
田地沒有水利設施,天旱的時候得不到灌溉,下雨的時候又遭受澇災,而大批不耕而食的軍隊又成為農民的沉重負擔,史書上說“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者,艾所建也”。
鄧艾正是孔子所稱贊的那種敏于行而讷于言的那種人,如果生在治世,鄧艾應該是一代良相。
其實,僅僅憑借興修水利一項,鄧艾就應該是一個名垂青史的人物,畢竟中國曆朝曆代能夠想到興修水利的王侯将相太少了,水利設施的破壞不惟是戰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