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 用人為政

關燈


     說到這裡,不能不談談諸葛亮這個人。

    諸葛亮在口口相傳中被神話到了近乎完人的程度,所謂“諸葛多智,而近于妖”。

    諸葛亮被很多人看成是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化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典範。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無論史實上的諸葛亮,還是傳說中的諸葛亮,也恰恰都反映了中國仕進知識分子獨有的劣根性。

     自來讀演義的比讀正史的要多,就先談談演義裡的諸葛。

    演義裡的諸葛亮和中國其它演義小說裡的智多星角色是一樣的,聰明,聰明到要處處表現他的聰明。

    而很不幸,他們的聰明往往是用在耍弄耿直的下屬和暗地裡耍弄他們的上級上的,對于敵人,他們的耍弄往往是賺了些小便宜,就不見獲得什麼大收獲。

    越淺的水就越容易渾濁以顯得深不可測,越沒有什麼本事的人就越喜歡弄玄虛來掩蓋自己的平庸,不管是什麼戰役,他們總要造出些個神秘感來,誰都是他們手裡的木偶,聽他們擺布,越是自己人越要受他們擺布。

    傳說裡的諸葛亮們眼裡,别人都是無知的群氓,越是自己人越無知,越愚蠢,越要對他們言聽計從,連被他們捉弄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樣才夠他們的好夥伴。

    甘心被他們捉弄并言聽計從的領導是才算是好領導,甘心被他們捉弄甚至耍笑的同事和下屬才算合格。

    歸根結底,諸葛亮們的眼裡,自己是天生優越,天生高人一等,誰都要尊重這種優越,誰都要遵從這種優越,無論何時何地他們都是優越的,和他們是沒有平等的合作的,平等是他們對恭維者的賞賜和對換取官帽的銀兩。

    現實裡自以為的諸葛亮們,每每也是這樣的世界觀,看不起任何人,可是又往往沒有看不起的理由,因此,每每也更被别人看不起。

     史實上的諸葛亮之所以最後堕落到廖化當先鋒的境地和這種劣根也是分不開的。

    鞠躬盡瘁的背實質是事必躬親,事必躬親的原因是對下屬的不信任,無能的固然不能夠信任,有能的則更不能信任。

    或者,有人會提到姜維,事實上姜維在諸葛亮的心裡不過就是“鷹犬之任”,諸葛亮死後命令統率全軍回朝的是那個小人楊儀,諸葛亮的繼承人是蔣琬,然後是費祎。

    後來被一個刺客宰了的費先生,在壓制姜維的時候說的一句話很有代表性:“吾等不如丞相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隻有持這種觀點的人,才是諸葛亮覺得能夠托國的人,不然就至少是個浮躁。

    姜維能夠得諸葛欣賞的原因還有兩個,一個是資曆不如,隻身來蜀,沒有依靠;另一個是因為諸葛亮當年兵敗于張郃的時候,得姜維和拔西城縣數千老百姓入蜀是唯有的政績,如何不需要誇大呢?姜維這樣的人才在蜀國的用人體制裡能夠最後掌權隻能說是運氣好,适逢其會罷了。

     中國主流文化裡學而優則仕的人才選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這種劣根性的破壞力,為了保住自己政治上的位置、學術上的位置,具有這種劣根性的知識分子總在有意無意地幹着忌賢妒能、戕害人才的勾當,從戰國時的龐涓到現在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隻要還沒有被後來者所打倒,這些人的身前身後名都算得上是堂皇而至于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