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關燈
小
中
大
敢開言。
隻見長老入定了半晌,方開眼,合掌當胸說道:“善哉,善哉!完此西來大事因緣,普度梯航,慈悲引證,死者超生淨土,生者共入菩提。
我老僧雖曰皈依佛法,尚是皮毛未換,焉能為汝之師。
”說罷,連忙下座,笑嘻嘻雙手來攙佛賜兒起來,說道:“你因緣到日,自能明心見性,知過去未來現在之根因。
我今為汝披剃,可到世尊面前作證。
”便引着佛賜兒就走,衆人聽了俱各自茫然,隻得也自跟來。
隻見那儉長老叫沙彌取了香花素果,燈檠鼓樂,供在世尊面前,然後使佛賜兒跪在蒲團之上。
儉長老将他嫩發分開,绾作三處,手執鋼刀,不一時輕輕剃完。
衆善信便送過一頂小僧帽,一領小袈裟與佛賜兒穿戴起來,就叫他拜謝長老,并求摩頂受記。
儉長老笑道:“他西方根派,性靈中所自有,何待老僧受記。
”衆善信又求長老取名。
儉長老又笑道:“亦無所名。
”衆善信道:“無名何以知識?”儉長老道:“既是如此,我聞聖人得之為大寶,又多見多識為志,又廣施及衆為公,可取名為寶志公罷。
”衆善信聽了大喜,遂一齊羅拜,又扶着寶志公拜謝長老,長老忙用手挾起寶志公,止受衆善信拜禮,拜畢,然後分付設齋款待。
衆善信在寺一日,到晚方拜别長老,各自歸家。
佛賜兒自在寺中。
正是: 緣有因兮因有緣,此身原出自西天。
隻因喚醒英雄夢,變幻如今學坐禅。
這佛賜兒自此取名寶志公,在道林寺從了儉長老出家。
這儉長老曉得他是西方弟子,來東土完大事因緣,換了本來面目,忘卻元始根由,每每要點破他機關,使他知覺,卻見他年還幼小,恐不足以當大任,不能聳動君王,故此因循,隻教他誦經寫字,拜佛坐禅聽講大乘妙法,閑時随他遊行玩耍過日。
你道這寶志公是毗迦那奉了如來法旨,到東陽鎮上。
當日變幻嬰孩,又非投胎受父母精血而生,宜該通天徹地,前後皆知。
隻因被朱氏抱回,尋人喂乳,受了凡間婦人貪嗔癡欲之氣,蔽卻靈光,有時而昏,故将前因罔覺。
幸喜得他智慧真宗,心通無量,自幼喜于念佛,朱氏死後,遂專意出家,以圖報答撫育之恩。
今皈依三寶之後,學習禅門規矩,漸漸知覺,遂晝夜無閑,不避寒暑。
真是光陰迅速,不覺在寺中學了十年功夫具足,隻不知前後因果。
一日坐在禅床上入定。
入定到三七之期,這儉長老久知他功夫已到,機緣将萌,恐誤了他大事,遂私自走到他禅床邊來,隻見寶志正然出定,儉長老忙問道:“汝心定耶,身定耶?”寶志公道:“身心俱定。
”長老道:“身心俱定,何有出入?”寶志公道:“不有出入,不失定相。
如今在井,金體常寂。
”長老道:“若金在井,金無動靜,何物出入?”寶志公道:“言金動靜,何物出入。
言金出入,金非動靜。
”長老道:“若金出井,在者何金?若金在井,出者何物?”志公道:“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非物。
”長老道:“此法不然。
”志公道:“彼義非著。
”長老道:“此義當堕。
”志公道:“彼義不成。
”長老道:“彼義不成,我義成矣。
”志公道:“我義雖成,法非我故。
”長老道:“我義已成,我無我故。
”志公道:“我無我故,複成何義。
”長老道:“我無我故,故成汝義。
”志公道:“仁者誰得似我。
”長老道:“我師迦那提婆證是無我。
”志公聽了,便合掌而說偈道: 稽首提婆師,而出于仁者, 仁者無我故,我欲師仁者。
長老聽了亦合掌而說偈道: 我已無我故,汝須見我我, 汝若師毗那,知我非我我。
寶志公聽了豁然大悟,忙下禅床求長老指點來去。
儉長老歎道:“汝心自在,非我所系,我今指汝。
”二人同出禅房。
儉長老忙叫人燒湯洗浴:“我今歸首。
”便一時慌得合寺僧寮大衆,聽見儉長老今日回首,俱來相送,各執香花幡蓋,等候長老出來。
儉長老浴罷,更衣走出登座,雙手搭膝與大衆宣說了一遍,然後使寶志公近前附耳說了幾句,遂合掌說道: 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
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非隐非顯法,說是真實際。
悟此隐一法,當知是來處。
儉長老說完,閉目坐化而去。
衆僧聽了,俱不解其意,惟寶志公隻覺一時推窗見月,諸事了然。
今見儉老圓寂,便與大衆将長者歸龛。
不日葬于山後。
衆僧見山門無主,又見長老的衣缽付了寶志公,遂請寶志公做了寺主,開堂說法,且按下不題。
卻說梁主自從郗後亡後,朝思暮想,日在宮中延僧追薦,不理政事。
百官慌張,俱交章勸慰:“以社稷為重。
”梁主無奈,隻得設朝。
隻因這一設朝,有分教:分爵定位,四海升平。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隻見長老入定了半晌,方開眼,合掌當胸說道:“善哉,善哉!完此西來大事因緣,普度梯航,慈悲引證,死者超生淨土,生者共入菩提。
我老僧雖曰皈依佛法,尚是皮毛未換,焉能為汝之師。
”說罷,連忙下座,笑嘻嘻雙手來攙佛賜兒起來,說道:“你因緣到日,自能明心見性,知過去未來現在之根因。
我今為汝披剃,可到世尊面前作證。
”便引着佛賜兒就走,衆人聽了俱各自茫然,隻得也自跟來。
隻見那儉長老叫沙彌取了香花素果,燈檠鼓樂,供在世尊面前,然後使佛賜兒跪在蒲團之上。
儉長老将他嫩發分開,绾作三處,手執鋼刀,不一時輕輕剃完。
衆善信便送過一頂小僧帽,一領小袈裟與佛賜兒穿戴起來,就叫他拜謝長老,并求摩頂受記。
儉長老笑道:“他西方根派,性靈中所自有,何待老僧受記。
”衆善信又求長老取名。
儉長老又笑道:“亦無所名。
”衆善信道:“無名何以知識?”儉長老道:“既是如此,我聞聖人得之為大寶,又多見多識為志,又廣施及衆為公,可取名為寶志公罷。
”衆善信聽了大喜,遂一齊羅拜,又扶着寶志公拜謝長老,長老忙用手挾起寶志公,止受衆善信拜禮,拜畢,然後分付設齋款待。
衆善信在寺一日,到晚方拜别長老,各自歸家。
佛賜兒自在寺中。
正是: 緣有因兮因有緣,此身原出自西天。
隻因喚醒英雄夢,變幻如今學坐禅。
這佛賜兒自此取名寶志公,在道林寺從了儉長老出家。
這儉長老曉得他是西方弟子,來東土完大事因緣,換了本來面目,忘卻元始根由,每每要點破他機關,使他知覺,卻見他年還幼小,恐不足以當大任,不能聳動君王,故此因循,隻教他誦經寫字,拜佛坐禅聽講大乘妙法,閑時随他遊行玩耍過日。
你道這寶志公是毗迦那奉了如來法旨,到東陽鎮上。
當日變幻嬰孩,又非投胎受父母精血而生,宜該通天徹地,前後皆知。
隻因被朱氏抱回,尋人喂乳,受了凡間婦人貪嗔癡欲之氣,蔽卻靈光,有時而昏,故将前因罔覺。
幸喜得他智慧真宗,心通無量,自幼喜于念佛,朱氏死後,遂專意出家,以圖報答撫育之恩。
今皈依三寶之後,學習禅門規矩,漸漸知覺,遂晝夜無閑,不避寒暑。
真是光陰迅速,不覺在寺中學了十年功夫具足,隻不知前後因果。
一日坐在禅床上入定。
入定到三七之期,這儉長老久知他功夫已到,機緣将萌,恐誤了他大事,遂私自走到他禅床邊來,隻見寶志正然出定,儉長老忙問道:“汝心定耶,身定耶?”寶志公道:“身心俱定。
”長老道:“身心俱定,何有出入?”寶志公道:“不有出入,不失定相。
如今在井,金體常寂。
”長老道:“若金在井,金無動靜,何物出入?”寶志公道:“言金動靜,何物出入。
言金出入,金非動靜。
”長老道:“若金出井,在者何金?若金在井,出者何物?”志公道:“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非物。
”長老道:“此法不然。
”志公道:“彼義非著。
”長老道:“此義當堕。
”志公道:“彼義不成。
”長老道:“彼義不成,我義成矣。
”志公道:“我義雖成,法非我故。
”長老道:“我義已成,我無我故。
”志公道:“我無我故,複成何義。
”長老道:“我無我故,故成汝義。
”志公道:“仁者誰得似我。
”長老道:“我師迦那提婆證是無我。
”志公聽了,便合掌而說偈道: 稽首提婆師,而出于仁者, 仁者無我故,我欲師仁者。
長老聽了亦合掌而說偈道: 我已無我故,汝須見我我, 汝若師毗那,知我非我我。
寶志公聽了豁然大悟,忙下禅床求長老指點來去。
儉長老歎道:“汝心自在,非我所系,我今指汝。
”二人同出禅房。
儉長老忙叫人燒湯洗浴:“我今歸首。
”便一時慌得合寺僧寮大衆,聽見儉長老今日回首,俱來相送,各執香花幡蓋,等候長老出來。
儉長老浴罷,更衣走出登座,雙手搭膝與大衆宣說了一遍,然後使寶志公近前附耳說了幾句,遂合掌說道: 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
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非隐非顯法,說是真實際。
悟此隐一法,當知是來處。
儉長老說完,閉目坐化而去。
衆僧聽了,俱不解其意,惟寶志公隻覺一時推窗見月,諸事了然。
今見儉老圓寂,便與大衆将長者歸龛。
不日葬于山後。
衆僧見山門無主,又見長老的衣缽付了寶志公,遂請寶志公做了寺主,開堂說法,且按下不題。
卻說梁主自從郗後亡後,朝思暮想,日在宮中延僧追薦,不理政事。
百官慌張,俱交章勸慰:“以社稷為重。
”梁主無奈,隻得設朝。
隻因這一設朝,有分教:分爵定位,四海升平。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