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關燈
小
中
大
受疾,有風火之危,危而将崩,來請陛下還朝也。
”梁主聽罷正欲再問,隻見來人已俯伏面前奏道:“微臣奉東宮手書,因正宮郗後娘娘得病甚重,星夜遣臣前來,迎請陛下火速回朝。
”忙呈上太子手書。
梁主聽了大驚失色,忙拆開一看,隻見上寫着: 青官不肖男統謹拜書啟奏父皇皇帝膝下:自六龍西禦,溫靖負愆,不意某時某日,母後恝陡患驚沖之症,百藥不痊。
男統晝夜幛側,憂心欲碎,特此奏聞,事在垂危,伏乞早早回銮,以笃倫好。
不勝激切,顧望之至。
梁主看罷,一時将酒俱吓醒了。
定了半晌方說道:“為此寸土抛恩棄愛,朕之過也。
”因對柳慶遠道:“朕得此信,急欲回朝,一刻不能緩矣。
軍旅重事,邊疆敵國,皆賴軍師專主,勿謂朕不在軍中而懷疑辭告也。
”柳慶遠拜受重托。
梁主即同大小文臣,星夜趕回建康不題。
卻說郗後自從着人迎請梁主之後,在床上渾身疼痛難忍,合眼就見宮人索命,内外大小嫔妃、皇子公主無不晝夜看守,進藥服侍。
怎奈郗後一會昏迷,一會清楚,數日米不沾牙,水不下咽,看看待斃。
郗後日望梁主回朝,不期等了兩日不能見面,大凡病人易于惱怒,又易哭泣,思想起夫婦恩情,今病在垂危,不能相見,不覺凄楚起來,遂傷心悲泣。
又一時見了宮娥妃嫔,俱是花團錦簇的,往來服侍,不覺甚是酸心,又甚惱怒,便常常發狂叫打叫殺,以緻不敢近身。
維摩太子再三寬慰,便順着郗後性兒,隻說某宮女已經受責,某妃已被處死,郗後聽了方覺氣平。
一日,郗後忽然想道:“我今這病,大約不能回生,夫妻恩愛者,不過以色生憐惜耳。
今我身赢瘦骨,與鬼為鄰,若使吾主見之,豈不羞死,倒不如早死以滅其醜,使吾主想我舊日豐姿,必然念我恩情,思念不忘。
”因想到此處,遂大哭一場道:“吾與陛下指望百年恩愛,誰知一旦天奪我年,不能共理家邦,深為痛恨。
”到了夜間,遂分付正德與太子、公主及妃嫔道:“我死之後,爾等作速将我下棺,不必待吾主視殓,毋負我言。
”說罷大叫梁主數聲而崩。
時年四十五歲,後人見此,有詩道: 眼角眉梢都是妒,心頭意尾莫非殘。
誰知到此俱無用,唯有冤愆報不完。
郗後崩後,宮中一時驚慌舉哀。
到了次早,依着郗後臨終之言,就下棺殡殓,停樞在白虎殿中,方傳示百官。
百官大驚,俱入殿來。
因梁主來回,不敢舉哀成禮,隻大家守靈而待。
卻說梁主同着大小臣僚,星夜兼程,方欲渡江,早有報到,報稱郡後崩逝。
梁主見報,不禁頓足捶胸大恸道:“朕非不德,何中途折我内助之賢!”群臣再三勸,因而渡江同入石頭城。
梁主進宮,便入白虎殿中,雙手扶郗後之棺,放聲大哭,一時悲切,見者無不墜淚。
大小群臣見梁主過傷,遂一齊上前勸道:“陛下不可過悲,以傷聖體,當以社稷蒼生為念。
”勸之再三,梁主隻得聽從。
于是诏百官成服,舉哀盡禮,追贈郗後為德皇後,诏頒境内百姓。
又擇吉日葬于鐘山皇陵之旁不題。
卻說北魏自失了壽陽,一時又失去五十二城,邊将皆逃的逃,死的死,降的降,紛紛報入朝中。
又有未失之城守将,着人入朝求救。
此時拓跋勰久已病死,胡後秉政,所行多穢,有志老臣皆退位告休,朝中俱不以邊疆為念。
因前遣過二王協守壽陽,以為必無疏失,故朝内晏安。
不期過了些時,楊靈胤入朝,方知失了壽陽,不幾日又報連失許多城池,胡後方才着急,隻得下诏求賢征兵選将,到交界地方與柳慶遠接戰,欲圖恢複所失之地,怎奈屢戰屢敗。
幸喜得柳慶遠胸存定見,隻大肆軍威,作長驅直卷之勢,卻不使一卒殺過魏界。
然魏兵将損折,軍糧耗散,日無甯息。
魏朝中大臣見兵連禍結,黎庶不得安生,各上表奏諸割地求和與梁,方為上策。
胡太後亦欲求安,遂欣然允請,便議割北海、臨淮、汝南三大郡,遣親信大臣到柳慶遠軍中求和。
柳慶遠遂款待來使,連夜上表入建康請命梁主。
梁主因集群臣商議,群臣一時不能即對,當有張弘策與範雲同奏道:“和則二姓交歡,生民蒙福,不和則二國交惡,生民塗炭。
”梁主聽了不禁點頭稱是,因說道:“近來正宮棄世,夫婦永别,朕常郁郁不樂,每念到沙場士卒俱有父母夫妻,今使他沒于王事,未有不妻念其夫,父念其子,一如朕之悲傷也。
朕聞二卿之言,不得不作如是觀之。
”遂遣人傳旨到柳慶遠軍中,準其和議。
柳慶遠接了來旨,遂陳兵于武安城外,與魏史歃備盟誓,各守邊界,永無侵犯,且按下不題。
卻說這毗迦那,當日化身在東陽鎮上枯樹之中啼哭,被朱氏聽見,懷抱到家,便終日尋人為他哺乳。
乳不接濟,就喂些糕餅飯食。
且喜得易長易大,倏忽
”梁主聽罷正欲再問,隻見來人已俯伏面前奏道:“微臣奉東宮手書,因正宮郗後娘娘得病甚重,星夜遣臣前來,迎請陛下火速回朝。
”忙呈上太子手書。
梁主聽了大驚失色,忙拆開一看,隻見上寫着: 青官不肖男統謹拜書啟奏父皇皇帝膝下:自六龍西禦,溫靖負愆,不意某時某日,母後恝陡患驚沖之症,百藥不痊。
男統晝夜幛側,憂心欲碎,特此奏聞,事在垂危,伏乞早早回銮,以笃倫好。
不勝激切,顧望之至。
梁主看罷,一時将酒俱吓醒了。
定了半晌方說道:“為此寸土抛恩棄愛,朕之過也。
”因對柳慶遠道:“朕得此信,急欲回朝,一刻不能緩矣。
軍旅重事,邊疆敵國,皆賴軍師專主,勿謂朕不在軍中而懷疑辭告也。
”柳慶遠拜受重托。
梁主即同大小文臣,星夜趕回建康不題。
卻說郗後自從着人迎請梁主之後,在床上渾身疼痛難忍,合眼就見宮人索命,内外大小嫔妃、皇子公主無不晝夜看守,進藥服侍。
怎奈郗後一會昏迷,一會清楚,數日米不沾牙,水不下咽,看看待斃。
郗後日望梁主回朝,不期等了兩日不能見面,大凡病人易于惱怒,又易哭泣,思想起夫婦恩情,今病在垂危,不能相見,不覺凄楚起來,遂傷心悲泣。
又一時見了宮娥妃嫔,俱是花團錦簇的,往來服侍,不覺甚是酸心,又甚惱怒,便常常發狂叫打叫殺,以緻不敢近身。
維摩太子再三寬慰,便順着郗後性兒,隻說某宮女已經受責,某妃已被處死,郗後聽了方覺氣平。
一日,郗後忽然想道:“我今這病,大約不能回生,夫妻恩愛者,不過以色生憐惜耳。
今我身赢瘦骨,與鬼為鄰,若使吾主見之,豈不羞死,倒不如早死以滅其醜,使吾主想我舊日豐姿,必然念我恩情,思念不忘。
”因想到此處,遂大哭一場道:“吾與陛下指望百年恩愛,誰知一旦天奪我年,不能共理家邦,深為痛恨。
”到了夜間,遂分付正德與太子、公主及妃嫔道:“我死之後,爾等作速将我下棺,不必待吾主視殓,毋負我言。
”說罷大叫梁主數聲而崩。
時年四十五歲,後人見此,有詩道: 眼角眉梢都是妒,心頭意尾莫非殘。
誰知到此俱無用,唯有冤愆報不完。
郗後崩後,宮中一時驚慌舉哀。
到了次早,依着郗後臨終之言,就下棺殡殓,停樞在白虎殿中,方傳示百官。
百官大驚,俱入殿來。
因梁主來回,不敢舉哀成禮,隻大家守靈而待。
卻說梁主同着大小臣僚,星夜兼程,方欲渡江,早有報到,報稱郡後崩逝。
梁主見報,不禁頓足捶胸大恸道:“朕非不德,何中途折我内助之賢!”群臣再三勸,因而渡江同入石頭城。
梁主進宮,便入白虎殿中,雙手扶郗後之棺,放聲大哭,一時悲切,見者無不墜淚。
大小群臣見梁主過傷,遂一齊上前勸道:“陛下不可過悲,以傷聖體,當以社稷蒼生為念。
”勸之再三,梁主隻得聽從。
于是诏百官成服,舉哀盡禮,追贈郗後為德皇後,诏頒境内百姓。
又擇吉日葬于鐘山皇陵之旁不題。
卻說北魏自失了壽陽,一時又失去五十二城,邊将皆逃的逃,死的死,降的降,紛紛報入朝中。
又有未失之城守将,着人入朝求救。
此時拓跋勰久已病死,胡後秉政,所行多穢,有志老臣皆退位告休,朝中俱不以邊疆為念。
因前遣過二王協守壽陽,以為必無疏失,故朝内晏安。
不期過了些時,楊靈胤入朝,方知失了壽陽,不幾日又報連失許多城池,胡後方才着急,隻得下诏求賢征兵選将,到交界地方與柳慶遠接戰,欲圖恢複所失之地,怎奈屢戰屢敗。
幸喜得柳慶遠胸存定見,隻大肆軍威,作長驅直卷之勢,卻不使一卒殺過魏界。
然魏兵将損折,軍糧耗散,日無甯息。
魏朝中大臣見兵連禍結,黎庶不得安生,各上表奏諸割地求和與梁,方為上策。
胡太後亦欲求安,遂欣然允請,便議割北海、臨淮、汝南三大郡,遣親信大臣到柳慶遠軍中求和。
柳慶遠遂款待來使,連夜上表入建康請命梁主。
梁主因集群臣商議,群臣一時不能即對,當有張弘策與範雲同奏道:“和則二姓交歡,生民蒙福,不和則二國交惡,生民塗炭。
”梁主聽了不禁點頭稱是,因說道:“近來正宮棄世,夫婦永别,朕常郁郁不樂,每念到沙場士卒俱有父母夫妻,今使他沒于王事,未有不妻念其夫,父念其子,一如朕之悲傷也。
朕聞二卿之言,不得不作如是觀之。
”遂遣人傳旨到柳慶遠軍中,準其和議。
柳慶遠接了來旨,遂陳兵于武安城外,與魏史歃備盟誓,各守邊界,永無侵犯,且按下不題。
卻說這毗迦那,當日化身在東陽鎮上枯樹之中啼哭,被朱氏聽見,懷抱到家,便終日尋人為他哺乳。
乳不接濟,就喂些糕餅飯食。
且喜得易長易大,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