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關燈
說:“夫人在佛樓拜佛。

    ”李憲便自尋來。

    卻見夫人在佛前禮拜,保佑梁兵早退,國泰民安。

    忽見李憲走到,便忙問城中事體若何。

    李憲便攢眉說道:“事在危迫,正來見你一番,以圖永訣。

    ” 說罷夫妻悲楚了一番。

    夫人停哭說道:“我久聞得法相寺中廣度長老,能知人禍福,何不去問他一聲再作商量。

    或者有挽回之處,何苦輕生。

    ”李憲聽了點頭止淚道:“為臣盡節,分内之事,但既有明人,我且隻得去問來。

    ”遂别了夫人,換了便服,帶一家人跟随,到寺中參見廣度長老。

    因說道:“弟子久聞和尚深微妙法,普度慈航,今值國家多難,百姓倒懸,城危在即,今弟子志心朝禮,仰望和尚明示休咎,以決塵迷。

    ”隻見那廣度和尚在蒲團之上說道:“此乃天意如斯,将軍焉免滅族之禍。

    ”李憲聽了大驚失色,因問道:“弟子身為元帥,死之一字豈敢自愛。

    但聞佛門有廣大慈悲,轉禍為福,不識和尚可能為弟子忏悔否?”廣度道:“今梁主應劫運而生,成不世之事。

    後來功德有不可思議之門。

    你今既要我為你解脫,我有八字真言可到家啟看,自能轉禍為福,富貴綿遠也。

    ”遂走下蒲團入内寫了一紙,封固走出,付與李憲。

    李憲接入手中,見封固缜密,便藏入袖中。

    因欲再問,那廣度長老閉目搖頭道:“速去,速去。

    ”李憲便不敢自留,隻得出寺到家,将紙拆開,隻見上寫道: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 李憲看了,點頭會意,不勝歡喜。

    便出來聚集諸将說道:“城中圍困已久,外無救援,内無糧草,百姓相食,軍士掘鼠,命着懸絲。

    吾今念此一城生靈,意欲保全,不知爾等何如?”諸将聽了盡皆頓首道:“着能體念生靈,我等願從将軍之志。

    ”李憲聽了大喜,遂使人在城上遍插降旗,又令軍士向城下高叫道:“李元帥識天知命,情願舉城投順大梁,保全城内生靈,不久出城迎接,乞速緩攻。

    ” 此時梁兵将各受了柳軍師之令,正然努力攻打,意在必破之勢。

    忽見城上一時遍插了降旗,又聽見高叫,便一時緩攻。

    各将俱差人報知梁主。

    梁主聽了躊躇未決,忙向柳慶遠道:“朕向年受降,幾蹈不測。

    今李憲來投,莫非有計,緩我之攻也?”柳慶遠道:“今非昔,李憲知機,必無二念,臣籌已熟,乞陛下毋疑。

    ”梁主聽了大喜。

    果不一時,壽陽的望淮門大開。

    李憲先使人赍捧了降書,及城中戶口籍,送入梁主營中。

    又使耆老執香兩旁跪接。

    李憲卻一身素缁,匐伏入帳,朝見梁主。

    山呼已畢,複又叩首奏道:“微臣逆天之罪,不可勝誅,隻因迷不有惺,今得異人指示,投戈歸向,以免蒼生之劫。

    。

    ”梁主聽了大喜道:“将軍各為其主,是理之當然。

    今幡然棄暗,恕卿無罪,永保富貴。

    但卿說得異人指示而使卿歸朕。

    隻不知異人是誰,可細細奏來。

    ”李憲俯伏便将廣度之言細細陳明。

    梁主聽了大喜道:“有此高僧,朕亦不可不見也。

    ”李憲遂迎請梁主入城,兩旁百姓俯伏地迎接。

    梁主到了城中,城中原有宮殿,遂在殿中受百官朝賀。

    因念壽陽久罹兵火,百姓失業,遂傳旨發府庫赈濟饑民。

    又免三年征稅,哀茕恤寡,而民大悅。

    又曉谕有陣亡之家,給散錢米,一時歡聲動地。

     一日梁主撿點壽陽戶口,共計七萬五千餘口,不勝大喜,因對柳慶遠以及諸将說道:“朕之得壽陽費盡心力,數年勞苦,将士死亡何止七萬五千。

    然終不負朕志,為可喜耳。

    朕思向年軍師每以時至為阻,若早聽從,決無築淮山堰,使萬姓淹沒之苦。

    朕今追悔無及。

    ”諸将皆賀道:“陛下念及于此,蒼生之幸也。

    ”忽一日,梁主朝事畢,說道:“前日磐石山中燒殘士卒,朕今思之,實不自安,真可謂功成蓋世,難免罪歸一人矣。

    ”柳慶遠道:“有征必誅,又何傷也。

    ”梁主遂改壽陽為豫州,合肥為南豫州,使夏侯曾為四州刺史。

    一時軍威大振。

    梁主意欲平吞河南,手縛魏主,日與柳慶遠一班戰将商議進兵。

    柳慶遠堅持不可,因說道:“河南豈可易謀,陛下不若乘勢而廣大封疆,方為上策。

    ”梁主聽了說道:“河南雖不易得,若能展疆辟土,一亦妙事,不知軍師何計而得之,可為朕一說。

    ”隻因這一說,有分教: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隻不知又是如何計策,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