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關燈
小
中
大
獸共事也,今将軍隻要取天獸之首,使人送至其營,則劉山陽之疑釋,而自至矣。
劉山陽若至而圖之,無不濟矣。
”柳忱亦說道:“朝廷狂悖日甚,人人皆望其速薨。
若與蕭衍共事,必成一匡之業,千古美名。
若助劉山陽以文以為阻,不但不能得到,且有大害,兼有助桀之名。
獨不見蕭令君之事乎。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蕭穎達亦在旁慫恿。
蕭穎胄躊躇了半響,方大喜道:“所言甚是有理。
” 到次日平明,蕭穎胄升帳,使人請王天獸來,說道:“外人說你與劉山陽相識,暗通内應,罪在不赦!”喝令拿下斬之。
遂不容王天獸分辯,左右竟綁縛牽出,不移時呈上首級。
蕭穎胄即遣親信赍書并王天獸首級,送與劉山陽,劉山陽遂不疑心,就上馬單騎馳入蕭穎胄寨中。
相見禮畢,蕭穎胄即出伏兵斬之。
蕭穎胄因盡收劉山陽之兵,遂迎請南康王寶融即位江陵,為齊和帝,建号中興元年,遙廢寶卷為東昏侯。
以夏侯祥為中領軍,遣将軍楊公則守湘州,參軍劉元起守夏口,夏侯祥之子亶為殿中主帥,以蕭穎胄為尚書令荊州刺史。
蕭穎胄有器局,既舉大義,衆情皆歸之,又移檄建康州郡,數齊主及梅蟲兒等罪惡,又诏加蕭衍都督前鋒,遣競陵太守吳僧智送劉山陽首級于蕭衍,複勸蕭衍歸附寶融,然後進軍。
吳僧智奉命到蕭衍軍中帳外,先使人入帳禀明,使蕭衍接诏。
蕭衍聞知,一時大怒,道:“我豈肯受制于人乎!”喝左右速擒吳僧智斬首。
柳慶遠連忙蹑蕭衍的衣服,說道:“不可,不可,明公今舉義師,吊民伐罪,前臨強敵,勝負未分。
今荊州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過一時為人所使,豈他日之長計乎?若與彼相抗,我則前後受敵,未免蹉跎歲月,建康焉能蹴至。
莫若權且受其封爵,以安其心,使我内無心腹之患,前途克捷,則威震四海,誰敢不從,豈碌碌受人處分耶?小不忍則亂大謀,明公宜歡然受爵,此乃萬全之策也。
”蕭衍聽了大喜,遂接見吳僧智,說道:“我今起義,誅滅獨夫,以讓有德而慰民望。
今南康王即位江陵,深企予懷,正賢人效力之際,複蒙加爵,共圖大事,敢不聽命?”于是排立香案,受诏謝恩。
遂設席與吳僧智相飲甚歡。
次日,上表尊寶融為帝,蕭衍稱臣。
後人有詩贊之道: 聞雷失箸是藏口,慨賜三齊已暫容。
小忍不堅謀事亂,如何稱得大英雄。
此時是齊寶卷永元二年,齊和帝寶融中興元年春正月,蕭衍與柳慶遠引兵直至競陵,立下營寨。
蕭衍欲使昌義之、王茂為前軍進兵漢口,因又集諸将商議,諸将皆雲合兵圍郢州,分兵襲西陽、武昌,何愁不拔。
柳慶遠道:“漢口江面不過一裡,若箭炮交施,我兵不能得渡,且魯山房僧寄重兵固守,與郢城為犄角,我若悉兵前進,房僧寄必截我後軍,不若遣昌義之、陳剛、王珍國渡江與荊州軍合而逼郢城,吾自圍魯山而通沔漢,使竟陵之粟方舟而下,江陵、湘中之兵連旗繼至,兵多食足,圍守兩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可以卧取之也。
”蕭衍聽了大喜,遂遣陳剛、昌義之、王珍國授以十萬大軍過江。
柳慶遠喚過三将,付以錦囊二枚,說道:“第一個過江之前,第二個過江之後,可依計而行,自有妙用。
” 三将領了錦囊,緊藏在身,遂整軍前進。
到了樊山,将兵馬集至江邊。
望見隔江旌旗營寨曆曆在前,又見江中水勢洶洶,遂準備舟楫渡江。
不期東北風大作,隔江齊兵駕炮順風打來,蕭兵俱立身不住,往後退縮。
昌義之見了,因無計渡江,遂拆開第一個錦囊,三人見了大喜,遂不過江,帶了軍馬屯于石門山。
分付軍士各取人家台桌闆門,聯絡貫串,又取蘆葦縛以硫磺硝焰插在門闆上。
不一時齊備,叫軍士各各飽餐。
守至二更以後三更将交,忽然微微吹動西南風,昌義之等大喜道:“軍師神見,天助我成功也。
”遂使衆軍士将門闆台桌一齊放入江面,将火點着蘆葦,随着順風吹過江去,使軍士一齊鳴鑼擊鼓,喊殺連天。
陳剛、昌義之、王珍國指引軍士登舟,昌義之領了萬人随着火後緩緩而進。
那邊齊兵齊将忽見江邊上火把齊明,明知蕭兵過江,便手慌腳亂,在黑夜中一齊将炮箭亂發,吆天喝地,隻望着江面上打來。
直到五更炮箭俱盡,以為蕭兵在江中不知打死了多少,決不敢過江。
誰知蕭兵見齊兵炮箭急時,便躲閃在後,隻等炮箭一緩,忙架槳的架槳,扯篷的扯篷,船趁風勢一齊攏岸。
昌義之奮勇先登,輪動鐵扁擔,打倒百人,蕭兵一齊上岸。
齊兵見蕭兵忽然登岸,知不可守,便一哄抛戈棄甲
劉山陽若至而圖之,無不濟矣。
”柳忱亦說道:“朝廷狂悖日甚,人人皆望其速薨。
若與蕭衍共事,必成一匡之業,千古美名。
若助劉山陽以文以為阻,不但不能得到,且有大害,兼有助桀之名。
獨不見蕭令君之事乎。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蕭穎達亦在旁慫恿。
蕭穎胄躊躇了半響,方大喜道:“所言甚是有理。
” 到次日平明,蕭穎胄升帳,使人請王天獸來,說道:“外人說你與劉山陽相識,暗通内應,罪在不赦!”喝令拿下斬之。
遂不容王天獸分辯,左右竟綁縛牽出,不移時呈上首級。
蕭穎胄即遣親信赍書并王天獸首級,送與劉山陽,劉山陽遂不疑心,就上馬單騎馳入蕭穎胄寨中。
相見禮畢,蕭穎胄即出伏兵斬之。
蕭穎胄因盡收劉山陽之兵,遂迎請南康王寶融即位江陵,為齊和帝,建号中興元年,遙廢寶卷為東昏侯。
以夏侯祥為中領軍,遣将軍楊公則守湘州,參軍劉元起守夏口,夏侯祥之子亶為殿中主帥,以蕭穎胄為尚書令荊州刺史。
蕭穎胄有器局,既舉大義,衆情皆歸之,又移檄建康州郡,數齊主及梅蟲兒等罪惡,又诏加蕭衍都督前鋒,遣競陵太守吳僧智送劉山陽首級于蕭衍,複勸蕭衍歸附寶融,然後進軍。
吳僧智奉命到蕭衍軍中帳外,先使人入帳禀明,使蕭衍接诏。
蕭衍聞知,一時大怒,道:“我豈肯受制于人乎!”喝左右速擒吳僧智斬首。
柳慶遠連忙蹑蕭衍的衣服,說道:“不可,不可,明公今舉義師,吊民伐罪,前臨強敵,勝負未分。
今荊州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過一時為人所使,豈他日之長計乎?若與彼相抗,我則前後受敵,未免蹉跎歲月,建康焉能蹴至。
莫若權且受其封爵,以安其心,使我内無心腹之患,前途克捷,則威震四海,誰敢不從,豈碌碌受人處分耶?小不忍則亂大謀,明公宜歡然受爵,此乃萬全之策也。
”蕭衍聽了大喜,遂接見吳僧智,說道:“我今起義,誅滅獨夫,以讓有德而慰民望。
今南康王即位江陵,深企予懷,正賢人效力之際,複蒙加爵,共圖大事,敢不聽命?”于是排立香案,受诏謝恩。
遂設席與吳僧智相飲甚歡。
次日,上表尊寶融為帝,蕭衍稱臣。
後人有詩贊之道: 聞雷失箸是藏口,慨賜三齊已暫容。
小忍不堅謀事亂,如何稱得大英雄。
此時是齊寶卷永元二年,齊和帝寶融中興元年春正月,蕭衍與柳慶遠引兵直至競陵,立下營寨。
蕭衍欲使昌義之、王茂為前軍進兵漢口,因又集諸将商議,諸将皆雲合兵圍郢州,分兵襲西陽、武昌,何愁不拔。
柳慶遠道:“漢口江面不過一裡,若箭炮交施,我兵不能得渡,且魯山房僧寄重兵固守,與郢城為犄角,我若悉兵前進,房僧寄必截我後軍,不若遣昌義之、陳剛、王珍國渡江與荊州軍合而逼郢城,吾自圍魯山而通沔漢,使竟陵之粟方舟而下,江陵、湘中之兵連旗繼至,兵多食足,圍守兩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可以卧取之也。
”蕭衍聽了大喜,遂遣陳剛、昌義之、王珍國授以十萬大軍過江。
柳慶遠喚過三将,付以錦囊二枚,說道:“第一個過江之前,第二個過江之後,可依計而行,自有妙用。
” 三将領了錦囊,緊藏在身,遂整軍前進。
到了樊山,将兵馬集至江邊。
望見隔江旌旗營寨曆曆在前,又見江中水勢洶洶,遂準備舟楫渡江。
不期東北風大作,隔江齊兵駕炮順風打來,蕭兵俱立身不住,往後退縮。
昌義之見了,因無計渡江,遂拆開第一個錦囊,三人見了大喜,遂不過江,帶了軍馬屯于石門山。
分付軍士各取人家台桌闆門,聯絡貫串,又取蘆葦縛以硫磺硝焰插在門闆上。
不一時齊備,叫軍士各各飽餐。
守至二更以後三更将交,忽然微微吹動西南風,昌義之等大喜道:“軍師神見,天助我成功也。
”遂使衆軍士将門闆台桌一齊放入江面,将火點着蘆葦,随着順風吹過江去,使軍士一齊鳴鑼擊鼓,喊殺連天。
陳剛、昌義之、王珍國指引軍士登舟,昌義之領了萬人随着火後緩緩而進。
那邊齊兵齊将忽見江邊上火把齊明,明知蕭兵過江,便手慌腳亂,在黑夜中一齊将炮箭亂發,吆天喝地,隻望着江面上打來。
直到五更炮箭俱盡,以為蕭兵在江中不知打死了多少,決不敢過江。
誰知蕭兵見齊兵炮箭急時,便躲閃在後,隻等炮箭一緩,忙架槳的架槳,扯篷的扯篷,船趁風勢一齊攏岸。
昌義之奮勇先登,輪動鐵扁擔,打倒百人,蕭兵一齊上岸。
齊兵見蕭兵忽然登岸,知不可守,便一哄抛戈棄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