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關燈
小
中
大
魏文帝兵敗班師蕭元帥功成出鎮
詩曰:
旌旗卷地來,炮石轟天至。
一旦悄然歸,方知是多事。
又曰: 不作良弓藏,早成騎虎勢。
爾若肆荒淫,誰能守仁義。
話說魏主見報,知王肅兵敗,大驚失色,不禁大恸道:“朕自行兵以來,威鎮東南,今日一至如此,何以生為?”諸将盡勸道:“陛下聖谕差矣,今日雖偶戰不利,止不過以破齊之地還齊,于魏并無所損,況國家全盛,陛下若能降诏,北連契丹,調集四川兵馬,控接荊襄,以分齊勢。
蕭衍雖有英武奇謀,亦難施展矣,陛下何必以小挫自損軍威,願陛下善腫聖躬,無徒自苦,且請班師還國,再作後圖。
”魏主聽了,猶豫未決。
當下有于烈俯伏奏道:“我兵久出,師已老矣。
況今王肅敗衄,糧草不繼,立于危地而思遠圖,是緣木而求魚也。
今穎上、亳州二處城土卑薄,焉可久住,且蕭衍善于馭将,柳慶遠能于運籌,若乘得勝之兵并力二城,豈保無虞?今蕭衍不進攻者,因分援山陽未知勝負,若知王肅之敗,柳慶遠軍回,合并夾攻,再移兵據于洋河上流,我雖欲退而不能矣。
陛下莫若且下令班師,回都洛陽,使人通好,休養土卒,觑有便機,再令将興師,以圖報複,未為晚也。
”魏主道:“汝言雖是,但乘興出師,今一旦敗辱,何顔歸于洛陽?”于烈奏道:“自古圖大事者,不哂小恥。
昔漢高屢戰屢敗,後一戰而得天下,何辱之有哉。
”魏主聞言,方喜動顔色,遂暗暗下诏撤回士卒,星夜渡河不題。
正是: 勝便露驕形,敗則呈窮像。
如此無定持,焉能為大将。
卻說蕭衍用計取了魏糧,又時常分兵東西攻擊以擾魏寨。
忽一日山陽報捷,蕭衍大喜,便緩逼魏營,以待柳慶遠兵到。
魏主見蕭衍緩攻,遂暗暗拔寨,連夜遁走,臨于汴河。
早有探馬報知蕭衍,蕭衍道:“彼知山陽敗績,今走穎上必渡汴河,走歸洛陽無疑矣。
”正打點遣襲,忽報柳參謀全軍到了。
蕭衍大喜,相見畢,說道:“參謀運籌神算,誠今日之卧龍也。
”遂告以魏主連敗,棄了亳州等郡逃去,我今欲引兵據于上流,使其莫渡,則魏主可擒矣。
柳慶遠道:“擒之或者必然,但追奔逐北,亦勝師之所不可少。
”蕭衍聽了大喜,即命拔寨俱起,星夜兼程, 卻說魏主連夜渡河,遂駐兵于汴河上流,列陣以待。
不一日,蕭衍追至,己隔河岸不能渡去。
魏主使人将木牌數千面,牌上數齊主之惡,放于水中乘流而下。
齊兵取看,忙禀知蕭元帥。
隻見上寫其略曰: 魏孝文皇帝诏曰:朕見齊蕭鸾竊居大位,擾亂天帝,奸回淫縱,暴戾昏荒,誅剪忠良,屠滅臣宰。
朕念蒼生荼苦,提師問罪,弔民水火,齊民莫不壺漿以迎吾師,連得齊地數十餘郡。
今因師久在外,人欲思歸,朕心體恤,暫罷虎贲,退回齊失之地,以敦和好。
若不修省改過,朕當再率雄師直入建康,令蕭氏孜庶無遺。
謹诏。
大魏太和二十三年月日诏 蕭衍看罷大怒,便要商議引兵渡河。
柳慶遠勸止道:“今魏寇窮矣,我兵越境追之,則兵連涸結,徒費軍資,況元帥曆數未至,當徐圖之可也。
”蕭衍聽了,躊躇半晌道:“參謀之見是也。
”遂上表報捷,又将在陣有功之人細細開奏。
請旨定奪。
不日報入朝中,齊王不勝大喜,遂使蕭衍移得勝之兵鎮守雍州刺史,柳慶遠實授軍中谘議,王茂、陳剛、昌義之、王珍國俱授軍中指揮将軍,又賜衣帛牛酒。
其餘将士論功賞賜,悉聽軍中裁決,不必入朝謝恩。
蕭衍接旨拜受,遂犒賞三軍,使許英自歸鎮守鐘離,王廣之自守太和,其餘郡縣擇賢能供職,分派已定。
又見居民受兵火遭害者,即發銀賑濟,百姓歡呼數裡。
因有旨意,不便回家,隻得帶領随身将士,擇日起身。
在路不隻一日到了雍州。
蕭衍到任後,禮賢下士,體恤軍民,大振威武不題。
卻說魏主敗歸梁州,一日設朝,文武齊集,朝賀畢,魏主說道:“朕自登位以來,承烈祖創業主功,世祖開拓之德,宜為祖宗繼述其志。
不意鐘離受辱,山陽敗績。
今
一旦悄然歸,方知是多事。
又曰: 不作良弓藏,早成騎虎勢。
爾若肆荒淫,誰能守仁義。
話說魏主見報,知王肅兵敗,大驚失色,不禁大恸道:“朕自行兵以來,威鎮東南,今日一至如此,何以生為?”諸将盡勸道:“陛下聖谕差矣,今日雖偶戰不利,止不過以破齊之地還齊,于魏并無所損,況國家全盛,陛下若能降诏,北連契丹,調集四川兵馬,控接荊襄,以分齊勢。
蕭衍雖有英武奇謀,亦難施展矣,陛下何必以小挫自損軍威,願陛下善腫聖躬,無徒自苦,且請班師還國,再作後圖。
”魏主聽了,猶豫未決。
當下有于烈俯伏奏道:“我兵久出,師已老矣。
況今王肅敗衄,糧草不繼,立于危地而思遠圖,是緣木而求魚也。
今穎上、亳州二處城土卑薄,焉可久住,且蕭衍善于馭将,柳慶遠能于運籌,若乘得勝之兵并力二城,豈保無虞?今蕭衍不進攻者,因分援山陽未知勝負,若知王肅之敗,柳慶遠軍回,合并夾攻,再移兵據于洋河上流,我雖欲退而不能矣。
陛下莫若且下令班師,回都洛陽,使人通好,休養土卒,觑有便機,再令将興師,以圖報複,未為晚也。
”魏主道:“汝言雖是,但乘興出師,今一旦敗辱,何顔歸于洛陽?”于烈奏道:“自古圖大事者,不哂小恥。
昔漢高屢戰屢敗,後一戰而得天下,何辱之有哉。
”魏主聞言,方喜動顔色,遂暗暗下诏撤回士卒,星夜渡河不題。
正是: 勝便露驕形,敗則呈窮像。
如此無定持,焉能為大将。
卻說蕭衍用計取了魏糧,又時常分兵東西攻擊以擾魏寨。
忽一日山陽報捷,蕭衍大喜,便緩逼魏營,以待柳慶遠兵到。
魏主見蕭衍緩攻,遂暗暗拔寨,連夜遁走,臨于汴河。
早有探馬報知蕭衍,蕭衍道:“彼知山陽敗績,今走穎上必渡汴河,走歸洛陽無疑矣。
”正打點遣襲,忽報柳參謀全軍到了。
蕭衍大喜,相見畢,說道:“參謀運籌神算,誠今日之卧龍也。
”遂告以魏主連敗,棄了亳州等郡逃去,我今欲引兵據于上流,使其莫渡,則魏主可擒矣。
柳慶遠道:“擒之或者必然,但追奔逐北,亦勝師之所不可少。
”蕭衍聽了大喜,即命拔寨俱起,星夜兼程, 卻說魏主連夜渡河,遂駐兵于汴河上流,列陣以待。
不一日,蕭衍追至,己隔河岸不能渡去。
魏主使人将木牌數千面,牌上數齊主之惡,放于水中乘流而下。
齊兵取看,忙禀知蕭元帥。
隻見上寫其略曰: 魏孝文皇帝诏曰:朕見齊蕭鸾竊居大位,擾亂天帝,奸回淫縱,暴戾昏荒,誅剪忠良,屠滅臣宰。
朕念蒼生荼苦,提師問罪,弔民水火,齊民莫不壺漿以迎吾師,連得齊地數十餘郡。
今因師久在外,人欲思歸,朕心體恤,暫罷虎贲,退回齊失之地,以敦和好。
若不修省改過,朕當再率雄師直入建康,令蕭氏孜庶無遺。
謹诏。
大魏太和二十三年月日诏 蕭衍看罷大怒,便要商議引兵渡河。
柳慶遠勸止道:“今魏寇窮矣,我兵越境追之,則兵連涸結,徒費軍資,況元帥曆數未至,當徐圖之可也。
”蕭衍聽了,躊躇半晌道:“參謀之見是也。
”遂上表報捷,又将在陣有功之人細細開奏。
請旨定奪。
不日報入朝中,齊王不勝大喜,遂使蕭衍移得勝之兵鎮守雍州刺史,柳慶遠實授軍中谘議,王茂、陳剛、昌義之、王珍國俱授軍中指揮将軍,又賜衣帛牛酒。
其餘将士論功賞賜,悉聽軍中裁決,不必入朝謝恩。
蕭衍接旨拜受,遂犒賞三軍,使許英自歸鎮守鐘離,王廣之自守太和,其餘郡縣擇賢能供職,分派已定。
又見居民受兵火遭害者,即發銀賑濟,百姓歡呼數裡。
因有旨意,不便回家,隻得帶領随身将士,擇日起身。
在路不隻一日到了雍州。
蕭衍到任後,禮賢下士,體恤軍民,大振威武不題。
卻說魏主敗歸梁州,一日設朝,文武齊集,朝賀畢,魏主說道:“朕自登位以來,承烈祖創業主功,世祖開拓之德,宜為祖宗繼述其志。
不意鐘離受辱,山陽敗績。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