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
關燈
小
中
大
不見出,二人說道:“三人同來,何面目獨回!”遂自殺來,早被侯兵截住,二人力戰。
侯景喝叫:“弓弩手齊射之!”不一時将二人射死于軍中,一時兄弟三人皆亡,至今青史留名。
史官有詩贊之道: 一人碎首已稱奇,相繼亡身世更稀。
不是忠肝還義膽,安能視死直如歸。
侯景見台城急切難破,十分着急,因聚衆将問計。
王偉道:“今台城不可猝拔,莫若請和,以緩其勢,待其懈而進攻,乃萬全策也。
”侯景依言,遣任約、于子悅到城下拜表求和。
太子以台城圍困日久,遂請命梁主求許之。
梁主聽了含怒說道:“和不如死!”太子固請道:“侯景圍困台城,四方援兵俱觀望不進,莫若許其和而尋良策退之。
”梁主仰面觀天,良久說道:“汝自圖之,勿令取笑千載。
”遂閉目念佛而已。
太子出,使人許和。
侯景見許,要割江西四州之地,引宣城王大器為質,然後引兵過江。
太子俱許之。
傅岐哭谏道:“豈有賊舉兵圍宮,而肯與人和乎!此不過抑援軍以俟城懈守耳。
奸面獸心,必不可信。
”羊侃亦堅持不可。
癸巳日,羊侃心力耗盡,嘔血數升而卒。
城中益懼。
太子遂将宣城王之弟大歡為質,以侯景為大丞相,都督江西四州,諸軍不得進攻。
又遣詹事柳渾與侯景立壇于門外,殺牲歃血為盟。
後侯景兵馬如故,太子遣人來問侯景,侯景隻托言無船過江。
又言:“軍中铠甲尚未造完,夕完夕走。
”太子方知是詐,心中大驚,隻得又督人死守。
景見台城依舊嚴守,遂使人寫了數百餘張告示,射入台城。
隻見上寫着: 河南王侯,今告城中士民知悉。
梁自近歲以來,權倖用事,割削齊民以供嗜欲。
如曰不然,公等試觀今日國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妾百室,仆從數千,不耕不耘,錦衣玉食。
不奪百姓從何得之?仆所以趨赴阙庭,指誅權佞,非傾社稷。
今台城指望四方入援,吾觀王侯諸将志在全身,誰能竭力緻死與君争勝負哉!長江天險,二曹所歡,吾一葦航之,日明氣淨,若非天人相協,何能如是。
幸各三思,自求元吉。
特谕通知。
卻說湘東王繹,見梁主勤王诏到大驚,即遣司馬陳昕引兵來救援。
哨馬報知侯景。
侯景見報,即引鐵騎散千來迎。
兩軍會于牛首山前,陣尚未圓,侯景即率鐵騎沖殺。
陳昕忙分将士迎敵。
不期衆将士見侯兵骁勇鐵騎沖至面前,刀斧皆不能砍入,一時心慌,遂不戰而潰走。
陳昕見了大驚,便獨自出馬與侯景力戰數合,後軍不繼,被侯景圍住,用撓鈎将陳昕拖下馬來。
侯景使範桃棒囚之,陳昕與範桃棒有舊識,因而釋縛置酒,同飲甚歡。
飲至中間,陳昕道:“将軍英雄蓋世,不立美名,今事賊而遺臭萬年,死無容所,深可為惜。
”範桃棒驚問道:“今河南已不久滅梁為帝,我是一功臣也,何為賊論而遺臭乎?”陳昕笑道:“将軍自未審耳。
侯景兇虜,受梁主深恩而反噬,今僥倖猝至,是内地竊發,遂其猖獗之毒。
今台城數月未下,不思梁主在位四十餘年,澤被已久,衆王子諸将皆擁兵于邊疆,勤王之兵一旦四集,深入重地,見在目前,焉得為帝?不能為帝,豈非是賊乎?深為将軍不取也。
”範桃捧聽了道:“我亦思之已久,然亦騎虎之勢不能下耳。
”陳昕道:“何不反邪歸正,得天下萬世之美名。
”範桃棒聽了大喜,遂商議停當,等到夜間使陳昕缒城而入。
陳昕來見梁主,奏知失利被獲,臣今說範桃棒歸降,望陛下允從。
梁主聽了大喜,遂勅镌銀券,以賜範桃捧。
俟事定之日,封為河南王。
太子聞知,急見梁主,奏以不可納降,恐其有詐。
梁主怒說道:“受降常理,為何緻疑?”太子不決,召公卿會議。
有言可納,有言不可納,紛紛不一。
傅岐堅執說道:“範祧捧必非謬詐,降後侯賊必驚,若乘此擊之,大可破也。
”太子道:“要堅城自守,以俟外援。
援兵若至賊豈足平,此萬全之策。
今若開門納範桃棒,範桃棒之情何易可測,萬一内變,悔之何及?社稷為重,還宜詳慎。
”傅岐道:“殿下若以社稷為重,宜納範桃棒,如其猶豫,非岐所知。
”太子終不解決。
次日範桃棒見陳昕入城無信,遂作書射入城中。
軍士呈上,太子拆開視之,上寫道:今止将所領五百人,若至城門,皆自脫甲,乞朝廷開門賜容。
事濟之後,保擒侯景。
太子見其懇切心,愈動疑。
傅岐哭谏道:“失此機會,社稷去矣!”太子不聽。
未至日中,範桃棒事露,為部下之人密報侯景,侯景大驚,率軍将範桃棒擒而殺之,使人挑範桃棒首級以示城中。
城中百官見了,皆痛惜範桃棒之死,梁運該亡。
史官有詩道: 僞降一說便相從,及至真降反不容。
總是運終該喪國,鬼神故故亂其胸。
太子見了,亦有追悔。
隻因這一番有分教:識悟前因,呵呵大笑。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侯景喝叫:“弓弩手齊射之!”不一時将二人射死于軍中,一時兄弟三人皆亡,至今青史留名。
史官有詩贊之道: 一人碎首已稱奇,相繼亡身世更稀。
不是忠肝還義膽,安能視死直如歸。
侯景見台城急切難破,十分着急,因聚衆将問計。
王偉道:“今台城不可猝拔,莫若請和,以緩其勢,待其懈而進攻,乃萬全策也。
”侯景依言,遣任約、于子悅到城下拜表求和。
太子以台城圍困日久,遂請命梁主求許之。
梁主聽了含怒說道:“和不如死!”太子固請道:“侯景圍困台城,四方援兵俱觀望不進,莫若許其和而尋良策退之。
”梁主仰面觀天,良久說道:“汝自圖之,勿令取笑千載。
”遂閉目念佛而已。
太子出,使人許和。
侯景見許,要割江西四州之地,引宣城王大器為質,然後引兵過江。
太子俱許之。
傅岐哭谏道:“豈有賊舉兵圍宮,而肯與人和乎!此不過抑援軍以俟城懈守耳。
奸面獸心,必不可信。
”羊侃亦堅持不可。
癸巳日,羊侃心力耗盡,嘔血數升而卒。
城中益懼。
太子遂将宣城王之弟大歡為質,以侯景為大丞相,都督江西四州,諸軍不得進攻。
又遣詹事柳渾與侯景立壇于門外,殺牲歃血為盟。
後侯景兵馬如故,太子遣人來問侯景,侯景隻托言無船過江。
又言:“軍中铠甲尚未造完,夕完夕走。
”太子方知是詐,心中大驚,隻得又督人死守。
景見台城依舊嚴守,遂使人寫了數百餘張告示,射入台城。
隻見上寫着: 河南王侯,今告城中士民知悉。
梁自近歲以來,權倖用事,割削齊民以供嗜欲。
如曰不然,公等試觀今日國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妾百室,仆從數千,不耕不耘,錦衣玉食。
不奪百姓從何得之?仆所以趨赴阙庭,指誅權佞,非傾社稷。
今台城指望四方入援,吾觀王侯諸将志在全身,誰能竭力緻死與君争勝負哉!長江天險,二曹所歡,吾一葦航之,日明氣淨,若非天人相協,何能如是。
幸各三思,自求元吉。
特谕通知。
卻說湘東王繹,見梁主勤王诏到大驚,即遣司馬陳昕引兵來救援。
哨馬報知侯景。
侯景見報,即引鐵騎散千來迎。
兩軍會于牛首山前,陣尚未圓,侯景即率鐵騎沖殺。
陳昕忙分将士迎敵。
不期衆将士見侯兵骁勇鐵騎沖至面前,刀斧皆不能砍入,一時心慌,遂不戰而潰走。
陳昕見了大驚,便獨自出馬與侯景力戰數合,後軍不繼,被侯景圍住,用撓鈎将陳昕拖下馬來。
侯景使範桃棒囚之,陳昕與範桃棒有舊識,因而釋縛置酒,同飲甚歡。
飲至中間,陳昕道:“将軍英雄蓋世,不立美名,今事賊而遺臭萬年,死無容所,深可為惜。
”範桃棒驚問道:“今河南已不久滅梁為帝,我是一功臣也,何為賊論而遺臭乎?”陳昕笑道:“将軍自未審耳。
侯景兇虜,受梁主深恩而反噬,今僥倖猝至,是内地竊發,遂其猖獗之毒。
今台城數月未下,不思梁主在位四十餘年,澤被已久,衆王子諸将皆擁兵于邊疆,勤王之兵一旦四集,深入重地,見在目前,焉得為帝?不能為帝,豈非是賊乎?深為将軍不取也。
”範桃捧聽了道:“我亦思之已久,然亦騎虎之勢不能下耳。
”陳昕道:“何不反邪歸正,得天下萬世之美名。
”範桃棒聽了大喜,遂商議停當,等到夜間使陳昕缒城而入。
陳昕來見梁主,奏知失利被獲,臣今說範桃棒歸降,望陛下允從。
梁主聽了大喜,遂勅镌銀券,以賜範桃捧。
俟事定之日,封為河南王。
太子聞知,急見梁主,奏以不可納降,恐其有詐。
梁主怒說道:“受降常理,為何緻疑?”太子不決,召公卿會議。
有言可納,有言不可納,紛紛不一。
傅岐堅執說道:“範祧捧必非謬詐,降後侯賊必驚,若乘此擊之,大可破也。
”太子道:“要堅城自守,以俟外援。
援兵若至賊豈足平,此萬全之策。
今若開門納範桃棒,範桃棒之情何易可測,萬一内變,悔之何及?社稷為重,還宜詳慎。
”傅岐道:“殿下若以社稷為重,宜納範桃棒,如其猶豫,非岐所知。
”太子終不解決。
次日範桃棒見陳昕入城無信,遂作書射入城中。
軍士呈上,太子拆開視之,上寫道:今止将所領五百人,若至城門,皆自脫甲,乞朝廷開門賜容。
事濟之後,保擒侯景。
太子見其懇切心,愈動疑。
傅岐哭谏道:“失此機會,社稷去矣!”太子不聽。
未至日中,範桃棒事露,為部下之人密報侯景,侯景大驚,率軍将範桃棒擒而殺之,使人挑範桃棒首級以示城中。
城中百官見了,皆痛惜範桃棒之死,梁運該亡。
史官有詩道: 僞降一說便相從,及至真降反不容。
總是運終該喪國,鬼神故故亂其胸。
太子見了,亦有追悔。
隻因這一番有分教:識悟前因,呵呵大笑。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