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關燈
,若不精心修善,向三室中忏悔過愆,墜入阿鼻,填償苦報,再要這五官俱足,享受榮華,恐不能也。

    所以朕今惜福,廣作善緣。

    惜今日之福者,留與來生享福;作今日之善緣者,是享後日之榮華。

    今日與卿等為君臣,焉知作善之後,異日不為君臣乎?父子乎?夫婦乎?朋友乎?昆弟乎?所以結緣之事,其妙無窮。

    爾諸卿敬信佛典可也。

    ”群臣聽了也有說是的,也有暗笑的。

    梁主全不為怪,閑時隻在宮中念佛。

    因見諸皇子年長,遂欲出封。

    因将繼子正德封為西豐侯,食邑五百戶;第二子綜,封為豫章王,食邑二千戶,出使都督郢霍司三州事。

    以下諸子盡皆封王,遂大赦民間,以普通七年改為大通元年。

     原來這綜的母親是吳淑嫒,是當初齊寶卷的寵妃,大有姿色。

    梁主入宮時愛而幸之,因而得孕。

    不期上得七個月就養了他下來,一時宮中之人皆疑非梁主親生,每相私謗。

    梁主亦甚疑之。

    吳淑嫒自此寵幸日衰。

    到了後來取名綜,年紀漸長與諸皇子閑戲,常被衆皇子欺侮,時常哭告母親。

    吳淑媛隻含淚不言。

    一日綜與諸弟在苑中玩了半晌,忽見一對五彩色的蝴蝶飛舞而來,上下參差低徊并影,飛得十分好看。

    諸皇子因說道:“我們今日作一賭賽,若是那個能捉此蝴蝶的,各出黃金一錠,以獎其能。

    ”大家說過,便一齊分頭趕遂。

    那蝴蝶見有人趕來,有時團聚于東,有時分散于西,或高或下。

    引得諸皇子奔馳跳躍,卻再不能捉住。

    忽一陣熏風吹來,那對蝶兒随風悠蕩攪做一團,輕輕墜下。

    那綜年紀長些,眼明手快便趕上前,一手綽了兩個蝶兒在手中,便滿心歡喜說道:“蝶兒在我手中,你們快拿黃金與我。

    ”諸皇子見是他捉了,心俱不忿,便丢個眼色,一齊動手,将綜按倒在地,不由分說就剝開拳頭,搶去蝶兒,險不将綜的手指扭斷。

    綜見搶去蝶兒,十分氣惱,忙立起身來要趕去奪回,怎奈諸皇子搶去蝶兒到手,各自躲開去了。

    他便眼淚汪汪到自己宮中去。

    吳淑嫒見他頭發散亂,眼角潮紅,便忙問道:“我兒為何這般模樣,與誰人鬥氣來?”綜便帶哭帶罵說知前事,因說道:“同是皇子,母雖個别,父王一般,孩兒屢次被他們欺侮,告訴母親,母親隻叫讓他,并不與孩兒作主,長他們志氣,減自己的威風,使孩兒屢屢受虧。

    今日禀過母親,後來決不讓他了,要打就打,要罵就罵。

    若是父王聞知也少不得論個誰是誰非,決不像母親這等不斷禍福的。

    ”說罷大哭起來。

     吳淑媛聽了不覺傷心流淚,因将綜抱入懷中,取過梳子與他理發,因說道:“非是我不疼你不憐你,但我懷胎七月而生汝,我為母的尚然被人饞言失寵,你焉可與諸王比并。

    故我叫你讓他們三分。

    但你是太子次弟,久後父王待你自然與衆不同,我母子幸保富貴,慎勿多言。

    ”說罷母子相抱而哭。

    綜自此記憶在心中。

    過了數年長大成人,卻有勇力,兼善屬文,時常想起此事,每在宮中密室,夜間披發席橐私祭齊氏七廟,又微服出宮至曲阿,拜齊太宗陵墓。

    因聞得人說刺血瀝骨,滲入則為父子,便悄悄到東昏侯塚上,起棺開視,咬破手指血滴在骨上,果然頃刻而入。

    又恐不确,回宮暗殺己子,皆驗。

    自此無疑,遂告知母親。

    吳淑嫒聽了大驚,因再三勸他:“不可使人動疑。

    疑則我母子無容身之地矣!”說罷大哭不止。

    綜再三相勸,不敢洩漏。

    綜常懷異志,而力未能。

    又聞蕭寶寅投在魏國不能通問,時常想念不能一見,常郁郁不樂,便在宮中擇一密室,布沙在地,每日赤足在沙上行走。

    走了多時,兩足生胼胝,堅硬如鐵,日能行走三百裡。

    綜心甚喜,道:“有此捷足,何愁不見寶寅叔父哉!”吳淑媛痛哭不許,綜不敢違逆母命,因作《聽鐘鳴悲落詞》,以申己志。

    其詞道: 聽鐘鳴,當知在帝城。

    參差難定數,曆亂百愁生。

    去聲懸窈窕,來響急徘徊,誰憐傳漏子,辛苦建草台。

     聽鐘鳴,聽聽非一聽。

    懷瑾握瑜空擲去,攀松折桂誰相許。

    昔朋舊愛各東西,譬如落葉不更齊,飄飄孤雁 何所栖,依依别鶴半夜啼。

     聽鐘鳴,聽此窮何極!二十有餘年,淹留在京城。

    窺明鏡,罷容色,雲悲海思徒掩抑。

     後人有見此詞,甚為歎息。

     綜今得梁主出封,滿心歡喜,遂奏請同母親到任。

    梁主嘉其孝念許之。

    綜遂同母親而去。

    且按下不題。

     且說梁主一日在淨後殿中,焚香拜佛,盥手開經,誦了一遍《大乘經》,因内中有差别字義,遂凝神定志,思索構求,一時不能貫解。

    忽聽得空中有悉索之聲,若遠若近。

    梁主動疑,便立起身來,周圍窺看,卻不見有物,因又坐下,不一時漸響漸近,隻得又立起身來,低頭逐步細昕。

    忽聞其聲出自殿中梁鬥之間,連忙定晴仰視,吃一大驚。

    隻因這一驚,有分教:高僧出世,緣盡歸西。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