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關燈
,當年蒲羅尊者與水大明王,往生東土,二人迷失本來,惡生好殺貪癡種種,已趨輪回業境矣。

    ”大衆忙問道:“但不知可能解脫此二人之厄否?”如來道:“人心一正,諸惡俱消。

    無往而不能解脫。

    ”當有阿修羅、毗伽那長跪于如來寶座之前,拜禀道:“我今二人情願往東土接引,指歸正覺。

    ”如來道:“汝二人既發此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議。

    爾今東去,阿修羅隻可宣揚經義,使他二人漸起好善之心,不久先回。

    毗伽那有贊揚因果之功,須俟他因緣将到之日,方歸原位。

    ” 二人領了法旨,拜别如來,早駕着一道祥雲競往東土而來。

    二人在路商量說道:“我二人不同行,須變換形體,真人不可露相。

    ”阿修羅道:“我不施幻相,隻見機而作。

    師兄你功非一日,變之可也。

    ”二人遂分手,按下雲頭,各自施為。

     且說這毗伽那正行之間,已望見建康不遠。

    他不入建康城市,竟往朱陽鎮上走來。

    周圍看了一遭,因暗暗點頭道:“原來我的因緣在于此。

    ”因恐有人覺露,卻見道旁有一株大樹,中間被蟲蛀空,可以藏身,他即潛身入内,将身一變,變了一個小小的嬰孩,就如兩三個月的光景,藏在于樹中。

     卻說這朱陽鎮上有一朱氏,她丈夫娃李,隻為齊武帝微任,他不願為官,遂攜妻朱氏隐居在朱陽鎮上,以訓蒙開館。

    不期到了三十五歲上,得病死了。

    這朱氏尚未三十,正在青年,卻能甘心守節,倘有親戚鄰居往往勸她道:“你今青年,又無子息,家又貧塞,何不改适他姓,生子以養老來。

    ”朱氏笑說道:“自古一馬一鞍,從一而終,方成婦道。

    至于子息,我曾尚見村中有子之家,忤逆不孝,使父母終朝受氣,倒不如孓然一身,無牽無挂。

    至于死後,魂魄青風,又知誰是親人,要他何益。

    ”衆親鄰見她如此立志,遂不勸她。

    朱氏終日的食用,卻是與人家做些針指,或拈麻續苎。

    先前隻吃些花齋短素,後就吃了長齋,時常就燒香念佛。

    她獨自一身一口,所用有限,身邊到也積攢些起來。

    如此二十餘年,這朱氏已是五十上下。

     這一日廚中無菜,又逢春天,萬物長芽之時,便取了一把小刀,拿了一隻小籃走出鎮口,到空地之處挑些野菜來吃。

    遂一路挑來,來這株大樹旁邊。

    忽聽得有小兒啼哭之聲,朱氏便停了手,四處一望,自語道:“此處又無人家,何得有此小兒啼哭之聲?”便蹑足仔細潛聽。

    不覺那哭聲一聲高似一聲,越發響亮起來。

    隻覺其聲漸近,朱氏聽得有些古怪,又一步步的聽來,其聲若在樹中,朱氏一發驚異,便忙忙走到樹邊一看,原來這樹年深月久,被蟲蛀傷,半邊皆空。

    朱氏便近前探頭往内一看,隻見粉團也似的一個小娃子,在内中光着身子,指手畫腳哭跳。

    卻見了朱氏,便停哭喜笑起來。

    朱氏看見,連忙口中念道:“阿彌陀佛,想是他父母生兒女多了,無力厮養,遺棄在此,要等人收留。

    我常聽佛經上說,救人一命,勸留嬰孩,勝造七級浮屠。

    我如今收養,救你一命,後來使他成人也好。

    ”朱氏主意定了,遂低身将手去抱他起來,對着這孩子說道:“你家父母怎這樣硬心腸,一些衣服也不與你穿,雖在春天,也要凍壞了。

    ”便連忙解開了自己胸前的衣襟,将這小娃子藏入懷中。

    那娃子就知人意,朝着朱氏隻嘻嘻而笑。

    朱氏再将他細看,隻見這娃子生得面方鼻圓,大耳闊額,朱氏見了甚是歡喜,說道:“此子後來若得成人,必然有福。

    ”便轉身取了野菜籃兒疾忙回家,取些舊衣縫改縫改與這小娃子穿了。

    隻因自己無乳,便日日到鄰家去買來喂他。

    乳不接濟,又将糕餅之類與他吃,過些時,嚼飯喂喂。

    幸喜這小孩子不甚啼哭,絕不費朱氏一毫手腳,且又易長易大,過日子不題。

     卻說那阿修羅别了毗伽那,他便走至一座山中。

    到了幽僻的所在,口中念動咒語,早變了一個凡俗僧人。

    骨痿棱棱,面龐蒼古。

    又将些枯草在手中捏成了一個蒲團。

    又将一根松枝變了禅杖,又将樹葉變了幾卷梵字真經,他便擔起來。

    一頭是經,一頭是卧具蒲團,手提禅杖,便慢慢的走下山來。

    行了多時,早望見建康不遠。

    他不走入城,竟到長幹寺來挂搭。

    原來這長幹寺,自漢明帝佛入中國時,就有人建造于此。

    寺有一塔,甚為四方瞻仰。

    但俱人工造成,縱極堅固,亦時常被風雨損傷,雷火震擊。

    後來虧了一位祖師叫做阿育王,大發慈悲,願力至西方佛地,求了數顆舍利子來,放入塔中,故塔上時時放出的毫光來,擁護此塔。

    故塔能久而不壞。

    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