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關燈
小
中
大
聲,說我三人要見。
”蕭誠道:“家老爺守制,經年不見一客,一應親戚朋友俱不往來。
三位要見,我實不便傳禀。
”柳慶遠道:“若是别人你老爺自然不肯接見,你可對老爺說我三人乃是遠方人氏,望王氣而願識荊州,他自然要破格相迎。
”蕭誠見他三人狀貌不凡,知非俗輩,也就轉口說道:“既是這等,請三位少待,容小的進去通報。
”蕭誠走入書房中,見了蕭衍,說道:“外面有三位相公要求見老爺。
”蕭衍道:“你就該回他了。
”蕭誠道:“他說他三人是遠方而來,又說是甚麼望王氣而來,必要相見,故小的不得不禀。
”蕭衍聽了,驚訝道:“此人既知望氣,則必非常人。
”遂吩咐蕭誠道:“你快出去說老爺守制不便迎接,請三位到内廳相見罷。
”蕭誠領了主命,走出對三人說了,就請三人同入内廳。
三人剛走到内廳,早望見蕭衍素冠麻服立于階前迎接。
柳慶遠早已望見蕭衍,身長八尺,腰大數圍,兩耳垂肩,面如滿月,因暗對二人說道:“此真吾主也。
”賓主迎入廳中,各各相見遜座。
柳慶遠為首,王茂次之,陳剛又次之,蕭衍下陪。
坐定,蕭衍将他三人細看,隻見柳慶遠身高八尺,面如美玉,雙眸炯炯,舉止安徐,大有儒秀之風。
再将第二個一看,虎頭燕颔,面色帶青,身材八尺五寸長短。
再看第三個,隻見獠牙突出,燕颔虎須,面色如紫,身材約有九尺。
蕭衍見他三人體貌奇異,因說道:“學生因守先人之制,禁足不出戶庭,感蒙三位辱臨,台姓貴表,學生願承教。
” 柳慶遠說道:“學生姓柳名慶遠,字文和,家世巴州。
雖隐居與鹿豕為伍,然素志宿心,實以蒼生為念。
竊見天下荒荒,窮愁四海,齊祚将終,定有真人崛起。
細察天心,王氣實在江左。
今明公以聖淑之姿,不難靖亂,天下曆數實有所歸。
故我三人不遠千裡相從,欲攀龍附鳳,拯塗炭之民,以取封侯之業,故不避自獻之羞耳。
”蕭衍聽了,說道:“承先生指教,非敢自棄,但恨學生位卑地狹,無用武之地,是以恥談五霸,羞言伊呂。
不識先生何以教我?”柳慶遠道:“吾以天意測之,明公不久當坐鎮荊湘,有用武之地矣。
那時統制漢、沔、郢,雍等郡,見機而待。
若主無失德,臣事之可也;倘暴虐荒淫,為民之害,則提義旅與時進退,誰敢不從。
”蕭衍聽了大喜,道:“承先生明教,頓開茅塞。
謹當銘佩。
”再又問道:“此二位何姓?”柳慶遠道:“此位姓王名茂字休遠,家住巴山。
此位姓陳名剛字慶之,梁州人。
俱是力挽千鈞,拔山扛鼎之人,異日協助明公,斬将搴旗,直如探囊耳。
”蕭衍聽了大喜,道:“我觀二位英雄,誠如先生所言,異日若果得志,當裂土分茅,決不吝也。
”蕭衍遂留三人住下,日日商論大事,夜間同看天文。
說得甚是投機,彼此悅服。
正是: 從人須識帝王才,選将當求豹虎胎。
選得不差從得正,風雲際會一時來。
蕭衍一日對柳慶遠說道:“先君靈柩露厝亦已三年矣,我聞入土為安。
意欲擇地安葬,奈一時苦無佳城。
今先生道通天地,不識可能為先人尋一去地否?”柳慶遠聽了,因點頭感歎道:“原來福人自有去地,前日我來時曾過鐘山,見山左抽出一支龍穴,分明沙水辏聚,實乃一王業偏安之吉地。
我因無用,故不留心,今明公适欲擇地,無逾此者,豈非吉地留與福人,明公不可不急圖之。
”蕭衍聽了大喜,道:“先生明言自然不差。
”隔不一日,即同了三人到鐘山看地,到了鐘山,柳慶遠忙指點其地與蕭衍看,蕭衍見其地果是來龍清楚,護衛分明,西接長江東連虎踞,真帝子王孫之穴,不勝大喜,遂托裡人用價買了,又揀了吉日良時,同兄蕭懿親扶父母二棺至鐘山合葬。
這日凡朝中各士大夫盡來吊祭。
蕭衍号痛悲哀,淚盡繼血,凡滴淚之處,草木盡皆變色。
一時看者莫不稱羨。
隻候墳槨俱完,蕭懿、蕭衍方歸家除服。
這些朝中士大夫見二人服滿,又見懿衍二人孝行可嘉,即奏知齊主,齊主準奏,起蕭懿原任益州理事,起蕭衍為黃門侍郎。
蕭懿、蕭衍二人聞命,不敢違慢,因将家中事體料理一番。
蕭懿因益州路遠,恐違憑限,遂起身先行而去。
柳慶遠遂對蕭衍說道:“我觀令兄骨格清奇,實一持正不阿之忠臣。
但當此亂朝,持正者未免有不測之憂。
若便時明公當用言谏之為妙。
”蕭衍聽罷失色,道:“家兄正直,不通世變,異日受禍,誠有如先生之言。
但不知應于何時?可能先使知之以作趨避否?”柳慶遠道:“人生福禍,天意已定,誰敢先洩?明公提醒,亦盡自心可耳。
”蕭衍連連點首,遂不複再問,相揖而散。
同郗夫人綢缪了多時,因王命在身,不敢久羁,遂同了柳慶遠、王茂、陳剛三人一齊起身,到了建康城中。
次日,蕭衍入朝朝見齊主,隻因這一朝見有分教:龍歸大海施雲霧,虎入山林作嘯吟。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蕭誠道:“家老爺守制,經年不見一客,一應親戚朋友俱不往來。
三位要見,我實不便傳禀。
”柳慶遠道:“若是别人你老爺自然不肯接見,你可對老爺說我三人乃是遠方人氏,望王氣而願識荊州,他自然要破格相迎。
”蕭誠見他三人狀貌不凡,知非俗輩,也就轉口說道:“既是這等,請三位少待,容小的進去通報。
”蕭誠走入書房中,見了蕭衍,說道:“外面有三位相公要求見老爺。
”蕭衍道:“你就該回他了。
”蕭誠道:“他說他三人是遠方而來,又說是甚麼望王氣而來,必要相見,故小的不得不禀。
”蕭衍聽了,驚訝道:“此人既知望氣,則必非常人。
”遂吩咐蕭誠道:“你快出去說老爺守制不便迎接,請三位到内廳相見罷。
”蕭誠領了主命,走出對三人說了,就請三人同入内廳。
三人剛走到内廳,早望見蕭衍素冠麻服立于階前迎接。
柳慶遠早已望見蕭衍,身長八尺,腰大數圍,兩耳垂肩,面如滿月,因暗對二人說道:“此真吾主也。
”賓主迎入廳中,各各相見遜座。
柳慶遠為首,王茂次之,陳剛又次之,蕭衍下陪。
坐定,蕭衍将他三人細看,隻見柳慶遠身高八尺,面如美玉,雙眸炯炯,舉止安徐,大有儒秀之風。
再将第二個一看,虎頭燕颔,面色帶青,身材八尺五寸長短。
再看第三個,隻見獠牙突出,燕颔虎須,面色如紫,身材約有九尺。
蕭衍見他三人體貌奇異,因說道:“學生因守先人之制,禁足不出戶庭,感蒙三位辱臨,台姓貴表,學生願承教。
” 柳慶遠說道:“學生姓柳名慶遠,字文和,家世巴州。
雖隐居與鹿豕為伍,然素志宿心,實以蒼生為念。
竊見天下荒荒,窮愁四海,齊祚将終,定有真人崛起。
細察天心,王氣實在江左。
今明公以聖淑之姿,不難靖亂,天下曆數實有所歸。
故我三人不遠千裡相從,欲攀龍附鳳,拯塗炭之民,以取封侯之業,故不避自獻之羞耳。
”蕭衍聽了,說道:“承先生指教,非敢自棄,但恨學生位卑地狹,無用武之地,是以恥談五霸,羞言伊呂。
不識先生何以教我?”柳慶遠道:“吾以天意測之,明公不久當坐鎮荊湘,有用武之地矣。
那時統制漢、沔、郢,雍等郡,見機而待。
若主無失德,臣事之可也;倘暴虐荒淫,為民之害,則提義旅與時進退,誰敢不從。
”蕭衍聽了大喜,道:“承先生明教,頓開茅塞。
謹當銘佩。
”再又問道:“此二位何姓?”柳慶遠道:“此位姓王名茂字休遠,家住巴山。
此位姓陳名剛字慶之,梁州人。
俱是力挽千鈞,拔山扛鼎之人,異日協助明公,斬将搴旗,直如探囊耳。
”蕭衍聽了大喜,道:“我觀二位英雄,誠如先生所言,異日若果得志,當裂土分茅,決不吝也。
”蕭衍遂留三人住下,日日商論大事,夜間同看天文。
說得甚是投機,彼此悅服。
正是: 從人須識帝王才,選将當求豹虎胎。
選得不差從得正,風雲際會一時來。
蕭衍一日對柳慶遠說道:“先君靈柩露厝亦已三年矣,我聞入土為安。
意欲擇地安葬,奈一時苦無佳城。
今先生道通天地,不識可能為先人尋一去地否?”柳慶遠聽了,因點頭感歎道:“原來福人自有去地,前日我來時曾過鐘山,見山左抽出一支龍穴,分明沙水辏聚,實乃一王業偏安之吉地。
我因無用,故不留心,今明公适欲擇地,無逾此者,豈非吉地留與福人,明公不可不急圖之。
”蕭衍聽了大喜,道:“先生明言自然不差。
”隔不一日,即同了三人到鐘山看地,到了鐘山,柳慶遠忙指點其地與蕭衍看,蕭衍見其地果是來龍清楚,護衛分明,西接長江東連虎踞,真帝子王孫之穴,不勝大喜,遂托裡人用價買了,又揀了吉日良時,同兄蕭懿親扶父母二棺至鐘山合葬。
這日凡朝中各士大夫盡來吊祭。
蕭衍号痛悲哀,淚盡繼血,凡滴淚之處,草木盡皆變色。
一時看者莫不稱羨。
隻候墳槨俱完,蕭懿、蕭衍方歸家除服。
這些朝中士大夫見二人服滿,又見懿衍二人孝行可嘉,即奏知齊主,齊主準奏,起蕭懿原任益州理事,起蕭衍為黃門侍郎。
蕭懿、蕭衍二人聞命,不敢違慢,因将家中事體料理一番。
蕭懿因益州路遠,恐違憑限,遂起身先行而去。
柳慶遠遂對蕭衍說道:“我觀令兄骨格清奇,實一持正不阿之忠臣。
但當此亂朝,持正者未免有不測之憂。
若便時明公當用言谏之為妙。
”蕭衍聽罷失色,道:“家兄正直,不通世變,異日受禍,誠有如先生之言。
但不知應于何時?可能先使知之以作趨避否?”柳慶遠道:“人生福禍,天意已定,誰敢先洩?明公提醒,亦盡自心可耳。
”蕭衍連連點首,遂不複再問,相揖而散。
同郗夫人綢缪了多時,因王命在身,不敢久羁,遂同了柳慶遠、王茂、陳剛三人一齊起身,到了建康城中。
次日,蕭衍入朝朝見齊主,隻因這一朝見有分教:龍歸大海施雲霧,虎入山林作嘯吟。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