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弟二

關燈
十二諸侯年表 介江淮 「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

    索隱曰:「介音界,言楚以江淮爲界。

    一雲:介者,夾也。

    」念孫案:二説皆非也。

    介者,恃也,言恃江淮之險也。

    襄二十四年《左傳》「以陳國之介恃大國,而陵虐於敝邑」,「介」亦「恃」也。

    《漢書·五行志》「虢介夏陽之阸,怙虞國之助」,「介」「怙」皆「恃」也。

    顔師古曰:「介,隔也。

    」失之。

    《南粵傳》「欲介使者權」,顔師古曰:「介,恃也。

    」「阻」、「負」、「介」三字同義。

    隱四年《左傳》「夫州籲阻兵而安忍」,杜注訓「阻」爲「恃」。

    《説文》:「負,恃也。

    」 弗生 「穆侯弗生元年」。

    念孫案:「生」上本無「弗」字,此後人依《晉世家》加之也。

    《索隱》本出「晉穆公生」四字「公」字誤,當作「侯」。

    而釋之曰:「案:《世家》名『費生』,今《晉世家》譌作「費王」。

    或作『生』,《世本》名『弗生』,則『生』是穆公名,『費』『』『弗』不同耳。

    」據此則穆侯本名「生」。

    或作「弗生」者,「弗」,發聲耳。

    或作「費」「」,字異而義同也。

    「生」之爲「弗生」,猶「降」之爲「不降」,《夏本紀》「帝不降」,《世本》作「帝降」。

    「閬」之爲「毋涼」,《周本紀》「惠王閬」,《世本》作「毋涼」,「涼」、「閬」古字通,「毋」,發聲。

    「皇」之爲「弗皇」,《魯世家》「惠公弗皇」,《漢書·律曆志》作「惠公皇」。

    上一字皆是發聲。

    故《索隱》以「生」爲穆侯名,無庸加「弗」字也。

    又穆侯上脫去「晉」字,亦當依《索隱》補。

     堵敖 「堵敖囏元年」。

    念孫案:「堵敖」本作「杜敖」,此後人依《左傳》改之也。

    《索隱》本出「楚杜敖囏」四字而釋之曰:「《世家》作『莊敖』,劉音『壯』。

    此作『杜敖』,今改爲「此作堵敖」。

    劉氏雲亦作『堵』。

    今改爲「亦作杜」。

    『堵』、『杜』聲相近。

    與《世家》乖,不詳其由也。

    」據此則《史記》本作「杜敖」,「杜」、「堵」聲相近,故《左傳》作「堵敖」。

    莊十四年其作「莊敖」者,「杜」譌爲「壯」,又譌爲「莊」耳。

    《左傳釋文》亦雲《史記》作「杜敖」,《漢書·古今人表》亦作「杜敖」,不得以《左傳》改《史記》也。

    又案:《集解》引徐廣曰:「囏,一作動。

    」「動」當爲「勤」,字之誤也。

    《齊語》「夫爲其君勤也」、《淮南·原道篇》「四支不勤」,今本「勤」字竝誤作「動」。

    《説文》:「囏,籀文艱字。

    」「艱」古讀若「根」。

    説見《古韻標準》。

    「根」、「勤」聲相近,故「囏」通作「勤」。

    若「動」與「囏」,則聲遠而不可通矣。

    又「杜敖」上脫「楚」字,亦當依《索隱》補。

     晏嬰大破之 「齊靈公二十七年,晉圍臨淄,晏嬰大破之」。

    念孫案:《齊世家》曰:「晉使中行獻子伐齊,齊師敗,靈公走入臨菑,晏嬰止靈公,靈公弗從。

    」此文「晉圍臨淄」下,傳寫殘缺,僅餘「晏嬰」二字。

    其「大破之」三字,則因下一行晉《表》内「圍齊,大破之」而衍。

    晉《表》以晉爲主,故言「圍齊,大破之」。

    齊《表》以齊爲主,齊爲晉所破,則不得言「大破之」。

    故知此三字爲衍文也。

    明程一枝《史詮》反以「晏嬰」二字爲衍文,謬矣。

     立其弟 「齊簡公四年,田常殺簡公,立其弟,爲平公」。

    念孫案:「弟」下本有「驁」字,驁,平公名也。

    《索隱》本出「弟驁」二字,注曰:「五高反,平公也。

    」《齊世家》《田完世家》竝雲「立簡公弟驁」,則有「驁」字明矣。

    今本脫去「驁」字,而移《索隱》於下文「齊平公驁元年」之下,又改其文曰「驁,音五高反」,而删去「平公也」三字,其失甚矣。

     六國表 取小邑 令 「秦孝公十二年,初取小邑,爲三十一縣句令。

    此字上有脫文。

    爲田開阡陌」。

    念孫案:「取小邑」當爲「聚小邑」,字之誤也。

    《秦本紀》曰:「并諸小鄉聚,句集爲大縣。

    」彼言「集」,此言「聚」,其義一也。

    「令」上有脫文。

    《秦本紀》曰:「集爲大縣,縣一令。

    」《商君傳》曰:「集小鄉邑,聚爲縣,置令丞。

    」「令」字絶句,不與下文連讀。

    下文「爲田開阡陌」,别爲一事。

    《秦本紀》曰「爲田開阡陌」,《商君傳》曰「爲田開阡陌封疆」,「爲」上皆無「令」字。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率將 「棘蒲剛侯陳武:以將軍前元年率將二千五百人起薛」。

    念孫案:「率將二千五百人」,當依《漢表》作「將卒二千五百人」。

    上文「陽夏侯陳豨:以特將將卒五百人」即其證,今本「將卒」二字誤倒,「卒」字又誤作「率」。

    隷書「率」字,或作「」,見漢《韓勑造孔廟禮器碑》。

    形與「卒」相似,因誤矣。

    《投壺》「卒投」,《大戴禮》「卒」誤作「率」。

    《齊語》「十邑爲卒」,《管子·小匡篇》誤作「率」。

     蠱逢 「曲城圉侯蠱逢」。

    念孫案:「蠱逢」當依《漢表》作「蟲達」,字之誤也。

    《春秋·成五年》「同盟于蟲牢」,《春秋繁露·竹林篇》「蟲」誤作「蠱」。

    《明堂位》注「刻之爲雲氣蟲獸」,《晏子春秋·外篇》「東海有蟲,巢於蟁睫」,《後漢書·馬融傳》「乃命壺涿驅水蟲」,今本「蟲」字竝誤作「蠱」。

    「達」字本作「」,「逢」,隷或作「」,二形相似。

    古有蟲姓,無蠱姓,《廣韻》:「《漢功臣表》有曲成侯蟲達。

    」則「蠱」爲「蟲」之誤明矣。

    《索隱》本作「蟲達」,注曰:「蟲,音如字。

    《楚漢春秋》雲『夜侯蟲達』,蓋改封也。

    」今本并注文亦改爲「蠱」,唯「達」字未改。

    且删去「蟲音如字」四字,其失甚矣。

    汲古閣所刻《索隱》單行本初刻作「蟲」,後復依今本改爲「蠱」,并注内兩「蟲」字亦改爲「蠱」,而字體較大,筆畫較粗,剜改之迹顯然。

     張越 「任侯張越」。

    《索隱》本作「張成」,注雲:「《漢表》作『張越』。

    」引之曰:《史記》作「成」者,「戉」之誤也。

    「戉」,今作「鉞」。

    「戉」與「越」同音,故《漢表》作「越」。

    「戉」與「成」相似,故《史記》誤作「成」。

    隷書「戉」、「成」二字極相似,説見《經義述聞·禮記》。

    若《史記》本是「越」字,不得誤作「成」矣。

    後人依《漢表》改「成」爲「越」,又删去《索隱》「《漢表》作『張越』」五字,而《史記》之原文遂不可復考。

     彭祖 「戴敬侯彭祖」。

    念孫案:「彭祖」上脫「秋」字。

    《廣韻》「秋」字注曰:「又姓。

    宋中書舍人秋當。

    」《索隱》本作「秋彭祖」,注曰:「《漢表》作『祕』,音『轡』。

    今檢《史記》諸本竝作『秋』。

    今見有姓秋氏。

    」據此則《史記》本作「秋」,與《漢書》不同。

    今本脫去「秋」字,又依《漢書》改《索隱》之「竝作秋」爲「竝作祕」,「秋氏」爲「祕氏」,斯爲謬矣。

     惠景閒侯者年表 侯劉揭 「陽信侯劉揭」。

    念孫案:「侯」上脫「夷」字。

    夷,謚也。

    《索隱》本有「夷」字,《漢·表》同。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將卒 官卒將 「將卒以次封矣」。

    念孫案:「將卒」當爲「將率」。

    「率」即「帥」字也。

    又《馮唐傳》「臣大父在趙時,爲官卒將」,「卒」亦「率」之譌。

    《集解》引晉灼曰:「百人爲徹行,亦皆帥將也。

    」索隱曰:「案:《國語》:『闔閭卒百人爲徹行,行頭皆官帥。

    』賈逵雲:『百人爲一隊。

    官帥,隊大夫也。

    』」舊本「帥」字竝譌作「師」,今據《索隱》單行本改正。

    是「官率」即「官帥」。

    《漢書·馮唐傳》正作「帥」也。

    隷書「率」字或作「」,形與「卒」相近,因譌爲「卒」。

    《陸賈傳》「率不過再三過」,《漢書》「率」作「卒」。

    《漢書·嚴助傳》「美將率之功」,今本「率」譌作「卒」。

    又,《君奭》「率惟茲有陳」,《史記·燕世家》「率」作「卒」。

     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侯劉章 侯劉忠 侯劉延年 侯劉買 侯劉成 念孫案:「東野侯劉章」,「侯」上脫「戴」字。

    「繁安侯劉忠」,「侯」上脫「夷」字。

    「鄗侯劉延年」,「侯」上脫「安」字。

    「舂陵侯劉買」,「侯」上脫「節」字。

    「缾侯劉成」,「侯」上脫「敬」字。

    皆當依《漢表》及《索隱》本補。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元鼎六年 念孫案:此年缺禦史大夫位。

    《漢書·百官表》《漢紀·孝武紀》竝曰「元鼎六年,齊相蔔式爲禦史大夫」。

    《索隱》本出「禦史大夫式」五字,注曰:「蔔式也。

    」當據補。

     禮書 疏房牀笫 「疏房牀笫,所以養體也」。

    念孫案:宋本、遊本「牀笫」下竝有「幾席」二字。

    《荀子·禮論篇》作「疏房檖越席牀笫幾筵」,則此當有「幾席」二字。

     臭茝 「側載臭茝,所以養鼻也」。

    劉伯莊音義曰:「臭,香也。

    」引之曰:「臭」當爲「」,字之誤也。

    《説文》:「,古文以爲澤字。

    」「澤」謂澤蘭也。

    《士喪禮記》「茵著用荼,實綏澤焉」,鄭注曰:「澤,澤蘭也,取其香。

    」「澤」字古文作「」,故香草之「澤」亦作「」。

    上言「椒蘭芬茝,所以養鼻」,此言「側載茝,所以養鼻」。

    「茝」即「蘭茝」也。

    《荀子》作「睪茝」,《正論篇》同。

    「睪」即「澤」之借字。

     士出死要節 「孰知夫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