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弟四

關燈
文武之蔑 《祭公篇》:「茲申予小子,追學於文武之蔑。

    」孔注曰:「言己追學文武之微德。

    」念孫案:正文但言「蔑」,不言蔑德,與《君奭》之「文王蔑德」不同,不當加「德」字以釋之。

    予謂「蔑」與「末」同。

    穆王在武王後四世,故曰「追學於文武之末」。

    《小爾雅》曰:「蔑,末也。

    」《顧命》曰:「眇眇予末小子。

    」《漢書·韋玄成傳》曰:「於蔑小子。

    」「蔑」即「末」也。

    《大雅·闆篇》「喪亂蔑資」,《潛夫論·敘録》「蔑」作「末」。

    《論語·子罕篇》「末由也已」,《史記·孔子世家》「末」作「蔑」。

     畢桓于黎民般 「祭公拜手稽首曰:允乃詔,句。

    《大開武篇》「王拜曰:格乃言。

    」句法與此同。

    畢桓于黎民般」。

    孔注曰:「般,樂也。

    言信如王告,盡治民樂政也。

    」念孫案:孔訓「般」爲「樂」,而加「政」字以增成其義,殊有未安。

    予謂「桓」疑「相」之誤,「般」疑「服」之誤。

    「服」本作「」,與「般」相似而誤。

    《荀子·賦篇》「讒人服矣」,「服」本或作「般」。

    《廣雅》:「懾,服也」。

    「服」今本作「般」。

    《爾雅》「服,事也」,釋文:「服,又作字。

    」今本「」作「般」,皆其證。

    畢相于黎民服者,畢,皆也。

    見《士冠禮》、《月令》注。

    相,治也。

    昭九年《左傳》「楚所相也」,二十五年《傳》「相其室」,杜注竝曰:「相,治也。

    」《小爾雅》同。

    服,事也。

    于,語助耳。

    相于黎民,即相黎民也。

    「于」、「於」古字通,上文「付畀於四方」即「付畀四方」,是其證。

    言王之所詔皆治民之事也。

    據注雲「信如王告,盡治民樂政也」,則孔所見本尚作「相」,故以治民解之。

    唯「服」字已誤作「般」,故訓爲「樂」耳。

     大開方封于下土 「自三公上下,辟于文武。

    文武之子孫,大開方封于下土」。

    引之曰:當作「大開封方于下土」。

    「封」、「邦」古字通,「方」、「旁」古字通。

    旁者,溥也,徧也。

    説見《經義述聞》「旁通情也」及「湯湯洪水方割」二條。

    言大開我國之疆界,徧於下土也。

    今本「封」、「方」二字倒轉,則義不可通。

    孔注:「言我上法文武,大開國旁布於下土。

    」「國」字是釋「封」字,「旁」字是釋「方」字,以是明之。

     固 「女無以嬖禦固莊後」。

    孔未解「固」字。

    念孫案:「固」讀爲「婟」。

    音「護」。

    《説文》:「婟,嫪也。

    」《廣雅》作「嫭」,雲「嫉、嫪、嫭,妬也」。

    是「婟」與「嫉」、「妬」同義,言汝毋以寵妾嫉正後也。

    「婟」之通作「固」,猶「嫉」之通作「疾」。

    下文曰「女無以嬖禦士疾莊士大夫卿士」,「疾」亦「固」也。

    《緇衣》引此作「毋以嬖禦人疾莊後」,是其證。

     免沒我世 「昔在先王,我亦丕維舊本「丕維」二字倒,今依盧説乙正。

    以我辟險于難,不失于正,我亦以免沒我世」。

    念孫案:「免沒我世」義不可通。

    「免」當爲「克」,字之誤也。

    沒,終也。

    言能終我世也。

    孔注雲「能以善沒世」,「能」字正釋「克」字。

     疾大夫卿士 「女無以嬖禦士疾大夫卿士」。

    念孫案:「大夫」上有「莊士」二字,而今本脫之。

    上文注曰:「莊,正也。

    」上文之「莊後」對「嬖禦」而言,此文之「莊士」對「嬖禦士」而言,「大夫卿士」又尊於莊士,故并及之。

    若無「莊士」二字,則失其本旨矣。

    《緇衣》引此正作「毋以嬖禦士疾莊士大夫卿士」。

     左史 《史記篇》:「召三公、左史戎夫。

    」盧曰:「案《竹書紀年》『穆王二十四年,命左史戎夫作《記》』,《古今人表》作『右史』,譌。

    」念孫案:鈔本《北堂書鈔·設官部七》出「右史朔望以聞」六字,注引《周書》「召三公、右史戎夫」雲雲。

    陳禹謨本删去注文,而正文尚未删。

    《太平禦覽·職官部三十二》同。

    是《周書》本作「右史戎夫」,而《漢書》即本於《周書》也。

    「左」、「右」字形相近,傳寫易譌,何必左史之是而右史之非乎? 則哲士淩君政禁而生亂 「信不行,義不立,則哲士淩君政,禁而生亂」。

    孔讀「政」字上屬爲句,注曰:「言君不行信義,信義由智生,故哲士淩君之政也。

    」「禁」字下屬爲句,注曰:「禁義信則亂生。

    」引之曰:孔讀非也。

    「則哲士淩君政禁而生亂」作一句讀,《曲禮》「入竟而問禁」,鄭注曰:「禁謂政教。

    」《王制》「齊其政」,注曰:「政謂刑禁。

    」是「政」與「禁」義相因,故以「政禁」連文。

    下文「邪人專國政禁而生亂」,讀與此同,孔亦誤以「政」字上屬,「禁」字下屬。

     僞 「昔有林氏再戰而勝,上衡氏僞義弗克,俱身死國亡」。

    念孫案:「僞」讀曰「爲」。

    説見《史記·淮南衡山傳》。

    爲義而弗克,故注雲「怠義」,非「詐僞」之「僞」。

     屈而無以賞 「昔者西夏惠而好賞,屈而無以賞」。

    念孫案:屈者,竭也。

    見《呂氏春秋·慎勢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