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弟二

關燈
死要節之所以養生也」。

    索隱曰:「志士推誠守死,要立名節,仍是養生安身之本。

    」念孫案:「士」即「出」字之譌。

    隷書「出」字或省作「士」。

    故「」字省作「款」,「」字省作「敖」,「」字省作「賣」。

    經傳中「士」「出」二字亦往往譌溷。

    《夏本紀》「稱以出」,《大戴禮·五帝德篇》作「稱以上士」。

    《呂後本紀》「齊内史士」,徐廣曰:「一作出。

    」僖二十五年《左傳》「諜出曰:原將降矣」,《呂氏春秋·爲欲篇》「諜出」譌爲「謀士」。

    《荀子·大略篇》「君子聽律習容而後出」,今本「出」譌作「士」。

    此作「士出死要節」者,一本作「士」,一本作「出」,而後人誤合之耳。

    《荀子》無「士」字,是其明證矣。

     垂涉 「然而兵殆於垂涉」。

    集解:「許慎曰:『垂涉,地名也。

    』」念孫案:「垂涉」當依《荀子·議兵篇》作「垂沙」,字之誤也。

    《墨子·備城門篇》「城上沙」,今本「沙」誤作「涉」。

    《韓詩外傳》《淮南·兵略篇》竝與《荀子》同。

    今本《淮南注》:「垂沙,地名。

    」此即《集解》所引許注也。

    《楚策》亦雲「垂沙之事,死者以千數」。

     函及士大夫 「郊疇乎天子,社至乎諸侯,函及士大夫」。

    集解曰:「函,音含。

    」《索隱》作「啗」,雲:「啗,音含。

    含謂包容。

    鄒誕生音徒濫反。

    今按:《大戴禮》作『導及士大夫』,『導』亦通也。

    今此爲『啗』者,當以『導』與『蹈』同,後其字『足』失『止』,唯有『口』存,故使解者穿鑿也。

    」錢氏曉徵《史記攷異》曰:「予謂『函及』者,『覃及』也。

    《説文》:『,嘾也。

    讀若含。

    』『函』從『』得聲,亦與『嘾』同義。

    古文『導』與『禫』同。

    《士喪禮》『中月而禫』,古文『禫』作『導』。

    《説文》『棪,讀若「三年導服」之「導」』,亦謂『禫服』也。

    『導』與『禫』通,則亦與『覃』『嘾』通。

    而『啗』又與『嘾』同音,是文異而實不異。

    小司馬疑『啗』爲『蹈』之譌,由不知古音之變易也。

    」「蹈」從舀,「啗」從臽,「舀」、「臽」形、聲俱别。

    念孫案:錢謂「導」與「覃」通,「導及士大夫」即「覃及士大夫」,是也。

    《大雅·蕩篇》曰:「覃及鬼方。

    」《爾雅》曰:「覃,延也。

    」言社自諸侯延及士大夫也。

    「函」當爲「臽」。

    今作「陷」。

    「啗」字從臽得聲,是「臽」與「啗」古同聲,故鄒誕生本作「啗」,即「臽」之異文也。

    「啗」與「覃」古亦同聲,故鄒本之「啗及」,即《詩》之「覃及」也。

    錢以「函及」爲「覃及」,非也。

    「函」訓爲容,非「覃及」之義。

    「函」與「啗」亦不同聲。

    若本是「函」字,無緣通作「啗」也。

    「臽」字本作「」,形與「函」相似,因譌爲「函」。

    裴駰、司馬貞音「含」,又訓爲「包容」,皆失之也。

    後人多見「函」,少見「臽」,故經史中「臽」字或譌作「函」。

    説見《經義述聞》「若合而函吾中」下。

     上大羮 「故尊之上玄尊也,俎之上腥魚也,豆之上大羮,一也」。

    念孫案:「上大羮」本作「先大羮」。

    今作「上」者,涉上二句而誤也。

    《索隱》本正文作「先」,注文亦作「先」,今則并注文亦改爲「上」矣。

    《荀子·禮論篇》《大戴禮·禮三本篇》竝作「先」。

    上文雲「大饗上玄尊,俎上腥魚,先大羮」,此其明證矣。

     廣騖 不外是以 性守 「步驟馳騁廣騖不外,是以君子之性守宮庭也」。

    《索隱》《正義》皆斷「步驟馳騁廣騖不外」爲句,「是以君子之性守宮庭也」爲句。

    《索隱》曰:「言君子之性守正不慢遠行,如常守宮庭也。

    」《正義》略與《索隱》同。

    念孫案:二説皆非也。

    「廣騖」當爲「厲騖」,字之誤也。

    經傳中「厲」、「廣」二字往往相亂。

    《月令》「天子乃厲飾」,《呂氏春秋·季秋篇》作「厲服厲飭」,《淮南·時則篇》作「厲服廣飾」。

    《莊子·大宗師篇》「厲乎其似世乎」,崔譔本「厲」作「廣」。

    《史記·平津侯傳》「厲賢予祿」,徐廣曰:「厲,一作廣。

    」《儒林傳》「以廣賢材」,《漢書》「廣」作「厲」。

    《漢書·地理志》「齊郡:廣」,《説文·水部》注「廣」譌作「厲」。

    隷書「厲」字或作「」,漢《議郎元賓碑》:「揚清於海内。

    」《執金吾丞武榮碑》:「然高。

    」形與「廣」相近,因譌爲「廣」。

    「厲」字本作「」。

    《廣雅》曰:「、驟、馳、騖、騁,奔也。

    」《説文》:「,次弟馳也。

    」《玉篇》力世切。

    古通作「厲」,《楚辭·遠遊》「颯弭節而高厲」是也。

    「步驟」、「馳騁」、「厲騖」皆兩字平列,若作「廣騖」,則非其指矣。

    「是以」當爲「是矣」,聲之誤也。

    「是矣」二字,上屬爲句。

    「是」謂禮也,言君子率禮不越,步驟馳騁厲騖皆不外乎此也。

    若讀至「外」字絶句,而以「是以」二字下屬爲句,則文不成義矣。

    「君子之性守宮庭也」,「性守」當爲「廛宇」,亦字之誤也。

    隷書「廛」字或作「」,《魏風·伐檀》釋文曰:「廛,本亦作。

    」《集韻》:「廛,亦作。

    」《管子·小匡篇》曰:「而不稅。

    」形與「性」相近,「守」、「宇」形亦相近,故「廛宇」譌爲「性守」。

    「廛」與「壇」古字通,《周官》「廛人」,故書「廛」作「壇」,杜子春讀「壇」爲「廛」。

    又《載師》「以廛裡任國中之地」,故書「廛」或作「壇」,鄭司農雲:「壇,讀爲廛。

    」「廛宇」即「壇宇」也。

    壇,堂基也。

    《獨斷》曰:「壇謂築土起堂。

    」宇,屋邊也。

    《荀子·儒效篇》曰:「君子言有壇宇,行有防表。

    」《漢書·禮樂志》郊祀歌曰:「神之揄,臨壇宇。

    」《鹽鐵論·散不足篇》曰:「無壇宇之居,廟堂之位。

    」此言君子率禮不越,如在壇宇宮庭之中也。

    「壇宇宮庭」皆指宮室言之,若雲「性守宮庭」,則文不成義矣。

    「君子」上當有「是」字,今本脫去,則與上文義不相屬。

    《荀子·禮論篇》曰:「步驟馳騁厲騖不外是矣,是君子之壇宇宮庭也。

    」足證今本之誤。

    《儒效篇》又曰:「高之下之,小之巨之,不外是矣,是君子之所以騁志意於壇宇宮庭也。

    」 曲直得其次序 「於是中焉,房皇周浹,曲直得其次序」。

    引之曰:「直」字後人所加。

    《索隱》曰:「委曲得禮之序。

    」則「曲」下本無「直」字明矣。

    《荀子》正作「曲得其次序」。

     樂書 樂之容 「欣喜驩愛,樂之容也」。

    念孫案:「容」當依《樂記》作「官」,字之誤也。

    鄭注曰:「官,猶事也。

    」《正義》用鄭注爲解,又引賀瑒雲:「八音克諧,使物欣喜,此樂之事迹也。

    」則正文本作「官」明矣。

    今本《正義》亦誤作「容」,則與「猶事也」之訓不合。

     知禮樂之道 「知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

    念孫案:「知」當依《樂記》《祭義》作「緻」,此後人妄改之也。

    《正義》曰:「極緻禮樂之道。

    」則本作「緻」明矣。

     何道出 「師涓援琴鼓之,未終,師曠撫而止之曰:『此亡國之聲也,不可聽。

    』平公曰:『何道出?』」念孫案:此本作「是何道出」。

    是,此也。

    道,從也。

    言此聲何從出也。

    脫去「是」字,則文義不明。

    《太平禦覽·地部》引此作「是何道出」,《韓子·十過篇》作「此奚道出」,舊本「奚道」譌作「道奚」。

    今據本書及《論衡》改。

    《論衡·紀妖篇》作「此何道出」,皆其證也。

     律書 言陽氣之危垝 「東至於危。

    危,垝也。

    言陽氣之危垝,故曰危。

    十月也」。

    念孫案:「言陽氣之危垝」,「垝」上本無「危」字。

    此是訓「危」爲「垝」,故曰:「危,垝也。

    言陽氣之垝。

    」《爾雅》曰:「垝,毀也。

    」言陽氣至十月而毀也。

    今本「垝」上有「危」字,即因上「危,垝也」而誤衍耳。

     主風吹萬物而西之軫 「清明風居東南維,主風吹萬物而西之軫」。

    念孫案:「軫」上當有「至於」二字。

    「主風吹萬物而西之」爲句,「至於軫」爲句。

    上文雲「東壁居不周風東,主辟生氣而東之,至於營室」,自此以下皆有「至於」二字。

    是其證。

     曆書 又不由人 「正不率天,又不由人,則凡事易壞而難成矣」。

    念孫案:「正」與「政」同。

    「又不由人」本作「亦不由人」。

    今作「又」者,後人以意改之耳。

    《索隱》本作「亦不由人」,注雲:「此文出《大戴禮》。

    」今本《大戴禮·誥志篇》作「下不由人」,「下」即「亦」字之誤,則作「亦」者是也。

     度驗 「名察度驗,定清濁」。

    引之曰:「名察度驗」,《漢志》作「名察發斂」。

    應劭曰:「名節會,察寒暑,緻啓閉分至。

    」注孟康曰:「春夏爲發,秋冬爲斂。

    」晉灼曰:「蔡邕《天文志》:『渾天名察發斂,以行日月,以步五緯。

    』」又,《周髀算經》:「冬至夏至者,日道發斂之所生也。

    」趙君卿曰:「發猶往也,斂猶還也。

    」則當作「發斂」爲是。

    《史記》作「度驗」者,「發」字古通作「廢」,説見《平原君傳》。

    其草書與「度」相似,又涉上文「星度」而誤耳。

    「斂」、「驗」聲相近,故字亦相通。

    下文曰:「今日順夏至,黃鍾爲宮,林鍾爲徵,太蔟爲商,南呂爲羽,姑洗爲角。

    自是以後,氣復正,羽聲復清,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