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隷拾遺
關燈
小
中
大
之。
』」今《春秋傳》「」作「惎」。
《説文》:「,帛蒼艾色。
從糸,聲。
《詩》曰:『縞衣巾。
』」今《詩》「」作「綦」。
《廣韻》雲:「,《説文》音其。
」「其」與「」同音,故字亦相通。
《校官碑》「雅容其閑」,「其」字作「」,正與《説文》同。
此碑作「」,下從丌,音「基」。
則與《説文》小異,其實一字也。
《隷釋》直書作「其」,則非其原文矣。
弟八行「君大男孟子有楊烏之才」。
「楊烏」即《法言》所謂「吾家之童烏」也。
《問神篇》劉貢父謂子雲本姓揚,從手不從木,據此可以正其謬矣。
説見《漢書》。
弟十行「昔姬公□武,句弟述其兄。
句綜□□,句□□行。
句於蔑陋,句曷敢忘。
句乃刊石,句旌遺芳句」。
「於蔑陋」者,「於」音烏,歎詞也。
「蔑陋」,謂鄙小也。
鄭注《君奭》雲:「蔑,小也。
」高注《淮南·脩務篇》雲:「陋,鄙小也。
」《漢書·韋玄成傳》雲「於蔑小子」,與此「於蔑陋」同義。
「兄」、「行」、「忘」、「芳」爲韻,「兄」讀若「荒」,「行」讀若「杭」。
《隷辨》以「行於蔑陋」四字爲句,則既失其義而又失其韻矣。
泰山都尉孔宙碑 右《泰山都尉孔宙碑》,延熹七年七月立,并陰俱八分書,篆額,在曲阜縣孔廟中。
弟六行「□□祠兵,遺畔未寧」。
「祠兵」即治兵也。
《左氏春秋·莊八年》「甲午治兵」,《公羊》作「祠兵」。
宙傳嚴氏《春秋》,故書此碑者亦從《公羊》作「祠兵」也。
弟十三行「帝賴其勳,民斯是皇」。
皇,正也,言民歸於正也。
《爾雅》:「皇,匡正也。
」《豳風·破斧篇》「四國是皇」,毛傳:「皇,匡也。
」引之雲:弟十二行「乃綏二縣,黎儀以康」,「黎儀」即《臯陶謨》之「萬邦黎獻」也。
某氏傳雲:「獻,賢也。
」「獻」與「儀」古同聲而通用。
《周官·司尊彜》「鬱齊獻酌」,先鄭司農讀「獻」爲「儀」。
餘見下。
《大誥》之「民獻有十夫」,傳亦訓爲「賢」。
而《大傳》作「民儀有十夫」,王莽仿《大誥》亦雲「民儀九萬夫」。
見《漢書·翟方進傳》。
今本「儀」上有「獻」字,後人依《古文尚書》加之也。
孟康釋「民儀」雲:「民之表儀,謂賢者。
」則正文本無「獻」字,辯見《漢書》。
凡古文作「獻」者,今文多作「儀」。
此碑雲「黎儀以康」,《斥彰長田君碑》雲「安惠黎儀」,《堂邑令費鳳碑》雲「黎儀瘁傷」。
漢碑多用《今文尚書》,此三碑皆言「黎儀」,則《臯陶謨》之「黎獻」,今文必作「黎儀」矣。
《廣雅》雲「儀,賢也」,蓋用今文説也。
《隷釋》跋《費鳳碑》,以「黎儀」之「儀」爲「反其旄倪」之「倪」,失之矣。
碑陰上列弟十七行「東郡東武陽穆」。
「」即「淩」字也。
「」、「淩」二字皆從,「」者,「仌」之省文。
今俗作「冰」,乃古「凝」字。
《説文》:「,仌出也。
從仌,聲。
《詩》曰:『内于陰。
』」「」,「」或從「夌」,是其證。
「」隷省作「」,故《廣雅》雲:「,仌也。
」「」爲「淩」之本字,故淩姓之「淩」,古亦作「」,此碑之「穆」是也。
《隷釋》《漢隷字原》《隷辨》《兩漢金石記》竝書作「滕」,則以甲代乙矣。
執金吾丞武榮碑 右《執金吾丞武榮碑》,無年月,據碑稱遭桓帝喪卒,則當在建寧改元之初。
并額俱八分書,在濟寧州儒學中。
弟二行「然高厲」。
「然」,高貌也。
字亦作「邈」,《楚辭·離騷》「神高馳之邈邈」是也。
「厲」亦「高」也。
《呂氏春秋·季冬篇》注雲:「厲,高也。
」《廣雅》同。
《臯陶謨》「庶明厲翼」,《史記·夏本紀》作「衆明高翼」。
劉歆《遂初賦》雲:「天烈烈以厲高兮。
」是「厲」與「高」同義。
故曰:「然高厲。
」弟八行「陵惟哮虎」。
「陵」與「棱」同。
俗作「稜」。
棱,威也。
《漢書·李廣傳》「威棱憺乎鄰國」,李奇雲:「神靈之威曰棱。
」後漢馬棱字伯威,是「棱」與「威」同義。
《集韻》「棱」又音「陵」,是「棱」與「陵」同音。
故曰:「陵惟哮虎。
」言其威棱如哮虎也。
《辛李造橋碑》「棧格陵陵」,亦以「陵」爲「棱」。
衞尉卿衡方碑 右《衞尉卿衡方碑》,建寧元年九月立,并額俱八分書,在兖州府汶上縣西南。
弟四行「少文塞,長以欽明」。
案古文《尚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今文「思」作「塞」。
《後漢書·和熹鄧後紀》注、《第五倫傳》注、《陳寵傳》注竝引《尚書考靈燿》雲:「堯文塞晏晏。
」《魏受禪碑》亦雲「九德既該,欽明文塞」。
又《郅壽傳》注引鄭注《考靈燿》雲:「道德純備謂之塞,寬容覆載謂之晏。
」緯書皆用今文,故「文思」作「文塞」。
漢碑亦多用今文,故與緯書同也。
弟十七行「鐫茂伐,祕將來」。
伐,功也。
祕,告也。
言刻石紀功以告來世。
《廣韻》曰:「毖,告也。
」《酒誥》曰:「厥誥毖庶邦庶士。
」言誥告庶邦庶士也。
又曰:「女典聽朕毖。
」言女常聽朕告也。
舊訓「毖」爲「慎」,失之。
説見《經義述聞》。
《車騎將軍馮緄碑》曰:「刊石表績,以毖來世。
」此碑曰:「鐫茂伐,祕將來。
」「祕」與「毖」古字通。
弟十九行「邊民是鎮」。
「鎮」讀平聲,與上下文爲韻。
《廣韻》「鎮」字又音陟鄰切。
《周官·天府》「凡國之玉鎮」,釋文:「鎮,又音珍。
」《周語》「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宋庠補音雲:「鎮,音珍。
」馮衍《顯志賦》「覽聖賢以自鎮」,與「元」、「親」、「神」爲韻。
《平都相蔣君碑》「社稷之鎮」,與「銀」、「均」、「年」、「昆」爲韻,皆其證。
今高郵人謂壓物曰鎮,聲如珍也。
魯相史晨奏出王家穀祀孔子碑 右《魯相史晨奏出王家穀祀孔子碑》,建寧二年三月立,八分書,無額,在曲阜縣孔廟中。
弟七行「脩定禮義」。
「義」與「儀」同。
古「禮儀」字本作「義」,《説文》:「義,己之威儀也。
」《小雅·楚茨篇》「禮儀卒度」,《韓詩》「儀」作「義」。
《周官·肆師》「治其禮儀」,故書「儀」作「義」,先鄭司農雲:「『義』讀爲『儀』。
古者書『儀』但爲『義』,今時所謂『義』爲『誼』。
」又《大司徒》「以儀辨等」,《典命》「掌諸侯之五儀」,故書「儀」竝作「義」。
《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儀」,《大戴記·朝事篇》「儀」作「義」。
《漢書·禮樂志》「制之禮儀」,《樂記》「儀」作「義」。
「禮儀」即《中庸》之「禮儀三百」也。
此述孔子正禮樂之事,故曰「脩定禮儀」,非仁、義、禮、智之「義」。
史晨饗孔廟後碑 右《史晨饗孔廟後碑》,八分書,刻於前碑之陰。
弟三行「述璧廱,社稷品制」。
「」即「循」字。
《説文》:「述,循也。
」故雲「述循璧廱,社稷品制」。
前碑雲「臣輒依社稷出王家穀」,「依」亦「循」也。
隷書「循」、「脩」二字相似,寫者多亂之。
然皆形之誤,非聲之通也。
或者不察,遂謂「循」、「脩」二字古通,誤矣。
韻書「循」在諄部,「脩」在尤部,尤與諄可通用乎?是碑「循」字左邊作「亻」,乃「彳」字之省。
其右邊則仍是「盾」字,但缺末畫耳。
而録此碑者皆作「」,則直是「脩」字矣。
博陵太守孔彪碑 右《博陵太守孔彪碑》,建寧四年七月立,并陰俱八分書,篆額,在曲阜縣孔廟中。
弟二行「焉氾而不俗」。
「氾」音「氾濫」之「氾」。
《方言》雲:「氾,洿也。
自關而東曰氾。
」「洿」與「污」同。
《廣雅》雲:「氾,污也。
」《漢書·王褒傳》雲:「水斷蛟龍,陸剸犀革,忽若彗氾畫塗。
」彗者,埽也。
《後漢書·光武紀》注雲:「彗,埽也。
」班固《東都賦》雲:「戈鋋彗雲,羽旄埽霓。
」氾者,污也。
謂如以帚埽穢以刀畫泥也。
如淳、顔師古以「彗」爲「帚」,「氾」爲「氾灑地」,皆失之。
《史記·屈原傳》雲:「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
」即此所雲「浮斿塵埃之外,焉氾而不俗」也。
弟四行「遵王之素」。
「素」謂成法也。
鄭注《士喪禮》雲「形法定爲素」,宣十二年《左傳》雲「不愆于素」是也。
案:《洪範》雲「無偏無頗,無偏無黨」,又雲「遵王之義」,「遵王之道」,「遵王之路」。
此雲「無偏無黨,遵王之素」者,約舉《書》詞而小變其文,猶下文言「惇懿允元」耳。
或以爲「遵王之路」之異文,非也。
《漢書·敘傳》雲「遵王之法」,亦是約舉《書》詞也。
「薦可黜否」,「否」字原文疑本作「不」。
「不」即「否」字也。
故經傳多以「不」爲「否」,今碑文作「」,「口」字甚小,局促於「不」字之下,不成字體,疑後人補刻也。
而《隷釋》《漢隷字原》皆作「否」,則南宋時碑文已然矣。
弟五行「祇用既平」,此用《易·坎》九五爻辭也。
《坎》九五「祇既平」,王注雲:「祇,辭也。
」釋文:「祇音支。
」案「祇」字從氏,與「祗」字不同。
「祗」,音「脂」,敬也,字從氐。
此兩字一屬《五支》,一屬《六脂》,聲義既殊,而字形亦異。
碑文「祇」字已泐,僅餘「八」形,而其字從氏,不從氐,尚灼然可辨。
與上文「所在祗肅」之「祗」作「」者不同,《隷釋》作「」,失之矣。
弟九行「去位闔□,以孝竭□。
餘暇,彈琴擊磬。
□□之味,而不改其靜」。
「竭」下疑是「情」字,《禮器》雲「竭情盡慎」是也。
今「情」字左邊尚隱隱可辨。
「磬靜」二字,古讀平聲,正與「情」爲韻也。
《樂記》「石聲磬」,《史記·樂書》「磬」作「硜」。
《易林·升之未濟》雲:「荷蕢擊磬,隱世無聲。
」晉董京《荅孫楚詩》雲:「夫古之至人,藏器於靈。
緼袍不能令暖,軒冕不能令榮。
動如川之流,靜如川之渟。
鸚鵡能言,泗濱浮磬。
衆人所翫,豈合物情。
」是「磬」字古讀平聲。
《表記》「文而靜」,鄭注雲:「靜或爲情。
」《大戴記·文王官人篇》「飾貌者不情」,《逸周書》「情」作「靜」。
《六韜·守國篇》雲:「春道生,萬物榮。
夏道長,萬物成。
秋道斂,萬物盈。
冬道藏,萬物靜。
」楊雄《解嘲》雲:「爰清爰靜,遊神之庭。
」是「靜」字古亦讀平聲。
弟十行「□疾彌流」。
「流」與「留」同。
《逸周書·謚法篇》雲:「彌,久也。
」《顧命》雲「病日臻,既彌留」是也。
弟十一行「羣臣號咷,靡所復逞」。
逞者,解也。
言悲痛不可解也。
《方言》雲:「逞,解也。
」成元年《左傳》「知難而有備,乃可以逞」,杜注與《方言》同。
弟十二行「□是□吏崔□□□王沛等」。
「是」上當是「於」字,「吏」上當是「故」字,「於」字左邊尚隱隱可辨也。
弟十六行「邈矣不意」。
「意」讀入聲,與「惻」、「極」、「息」、「力」爲韻。
《明夷·象傳》「獲心意也」,與「食」、「則」、「得」、「息」、「國」爲韻。
《楚辭·天問》「何所意焉」,與「極」爲韻。
《呂氏春秋·重言篇》「將以定志意也」,與「翼」、「則」爲韻。
秦《之罘刻石文》「承順聖意」,與「德」、「服」、「極」、「則」、「式」爲韻,皆其證也。
武都太守李翕西狹頌 右《武都太守李翕西狹頌》,建寧四年六月立,八分書,額有「惠安西表」四篆字,在階州成縣棧道中,磨崖。
弟九行「緣崖俾閣」。
「俾」與「比」同,言閣相比次也。
《小雅·漸漸之石篇》「俾滂沱矣」,《論衡·明雩篇》作「比滂沱矣」。
《大雅·皇矣篇》「克順克比」,《樂記》作「克順克俾」,是「比」、「俾」古通用。
十四行「鐉燒破析」。
「鐉」與「鐫」同,謂燒鑿山石而破析之也。
《説文》:「鐫,琢石也。
」《淮南·本經篇》「鐫山石」,高注雲:「鐫,猶鑿也。
」下文雲「鐉山浚瀆」,《天井道碑》雲「鐉鎚西坂」,義竝同也。
李翕天井道碑題名 右《李翕天井道碑題名》,建寧五年四月立,八分書,亦在成縣棧道中。
今《天井碑》世無拓本,唯題名尚存。
翁氏覃谿、趙氏晉齋皆雲:「本在《西狹頌》後,而《隷續》誤以爲《天井碑題名》。
」餘謂《隷續》不誤,請以四證明之。
《隷釋》所載《西狹題名》
』」今《春秋傳》「」作「惎」。
《説文》:「,帛蒼艾色。
從糸,聲。
《詩》曰:『縞衣巾。
』」今《詩》「」作「綦」。
《廣韻》雲:「,《説文》音其。
」「其」與「」同音,故字亦相通。
《校官碑》「雅容其閑」,「其」字作「」,正與《説文》同。
此碑作「」,下從丌,音「基」。
則與《説文》小異,其實一字也。
《隷釋》直書作「其」,則非其原文矣。
弟八行「君大男孟子有楊烏之才」。
「楊烏」即《法言》所謂「吾家之童烏」也。
《問神篇》劉貢父謂子雲本姓揚,從手不從木,據此可以正其謬矣。
説見《漢書》。
弟十行「昔姬公□武,句弟述其兄。
句綜□□,句□□行。
句於蔑陋,句曷敢忘。
句乃刊石,句旌遺芳句」。
「於蔑陋」者,「於」音烏,歎詞也。
「蔑陋」,謂鄙小也。
鄭注《君奭》雲:「蔑,小也。
」高注《淮南·脩務篇》雲:「陋,鄙小也。
」《漢書·韋玄成傳》雲「於蔑小子」,與此「於蔑陋」同義。
「兄」、「行」、「忘」、「芳」爲韻,「兄」讀若「荒」,「行」讀若「杭」。
《隷辨》以「行於蔑陋」四字爲句,則既失其義而又失其韻矣。
泰山都尉孔宙碑 右《泰山都尉孔宙碑》,延熹七年七月立,并陰俱八分書,篆額,在曲阜縣孔廟中。
弟六行「□□祠兵,遺畔未寧」。
「祠兵」即治兵也。
《左氏春秋·莊八年》「甲午治兵」,《公羊》作「祠兵」。
宙傳嚴氏《春秋》,故書此碑者亦從《公羊》作「祠兵」也。
弟十三行「帝賴其勳,民斯是皇」。
皇,正也,言民歸於正也。
《爾雅》:「皇,匡正也。
」《豳風·破斧篇》「四國是皇」,毛傳:「皇,匡也。
」引之雲:弟十二行「乃綏二縣,黎儀以康」,「黎儀」即《臯陶謨》之「萬邦黎獻」也。
某氏傳雲:「獻,賢也。
」「獻」與「儀」古同聲而通用。
《周官·司尊彜》「鬱齊獻酌」,先鄭司農讀「獻」爲「儀」。
餘見下。
《大誥》之「民獻有十夫」,傳亦訓爲「賢」。
而《大傳》作「民儀有十夫」,王莽仿《大誥》亦雲「民儀九萬夫」。
見《漢書·翟方進傳》。
今本「儀」上有「獻」字,後人依《古文尚書》加之也。
孟康釋「民儀」雲:「民之表儀,謂賢者。
」則正文本無「獻」字,辯見《漢書》。
凡古文作「獻」者,今文多作「儀」。
此碑雲「黎儀以康」,《斥彰長田君碑》雲「安惠黎儀」,《堂邑令費鳳碑》雲「黎儀瘁傷」。
漢碑多用《今文尚書》,此三碑皆言「黎儀」,則《臯陶謨》之「黎獻」,今文必作「黎儀」矣。
《廣雅》雲「儀,賢也」,蓋用今文説也。
《隷釋》跋《費鳳碑》,以「黎儀」之「儀」爲「反其旄倪」之「倪」,失之矣。
碑陰上列弟十七行「東郡東武陽穆」。
「」即「淩」字也。
「」、「淩」二字皆從,「」者,「仌」之省文。
今俗作「冰」,乃古「凝」字。
《説文》:「,仌出也。
從仌,聲。
《詩》曰:『内于陰。
』」「」,「」或從「夌」,是其證。
「」隷省作「」,故《廣雅》雲:「,仌也。
」「」爲「淩」之本字,故淩姓之「淩」,古亦作「」,此碑之「穆」是也。
《隷釋》《漢隷字原》《隷辨》《兩漢金石記》竝書作「滕」,則以甲代乙矣。
執金吾丞武榮碑 右《執金吾丞武榮碑》,無年月,據碑稱遭桓帝喪卒,則當在建寧改元之初。
并額俱八分書,在濟寧州儒學中。
弟二行「然高厲」。
「然」,高貌也。
字亦作「邈」,《楚辭·離騷》「神高馳之邈邈」是也。
「厲」亦「高」也。
《呂氏春秋·季冬篇》注雲:「厲,高也。
」《廣雅》同。
《臯陶謨》「庶明厲翼」,《史記·夏本紀》作「衆明高翼」。
劉歆《遂初賦》雲:「天烈烈以厲高兮。
」是「厲」與「高」同義。
故曰:「然高厲。
」弟八行「陵惟哮虎」。
「陵」與「棱」同。
俗作「稜」。
棱,威也。
《漢書·李廣傳》「威棱憺乎鄰國」,李奇雲:「神靈之威曰棱。
」後漢馬棱字伯威,是「棱」與「威」同義。
《集韻》「棱」又音「陵」,是「棱」與「陵」同音。
故曰:「陵惟哮虎。
」言其威棱如哮虎也。
《辛李造橋碑》「棧格陵陵」,亦以「陵」爲「棱」。
衞尉卿衡方碑 右《衞尉卿衡方碑》,建寧元年九月立,并額俱八分書,在兖州府汶上縣西南。
弟四行「少文塞,長以欽明」。
案古文《尚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今文「思」作「塞」。
《後漢書·和熹鄧後紀》注、《第五倫傳》注、《陳寵傳》注竝引《尚書考靈燿》雲:「堯文塞晏晏。
」《魏受禪碑》亦雲「九德既該,欽明文塞」。
又《郅壽傳》注引鄭注《考靈燿》雲:「道德純備謂之塞,寬容覆載謂之晏。
」緯書皆用今文,故「文思」作「文塞」。
漢碑亦多用今文,故與緯書同也。
弟十七行「鐫茂伐,祕將來」。
伐,功也。
祕,告也。
言刻石紀功以告來世。
《廣韻》曰:「毖,告也。
」《酒誥》曰:「厥誥毖庶邦庶士。
」言誥告庶邦庶士也。
又曰:「女典聽朕毖。
」言女常聽朕告也。
舊訓「毖」爲「慎」,失之。
説見《經義述聞》。
《車騎將軍馮緄碑》曰:「刊石表績,以毖來世。
」此碑曰:「鐫茂伐,祕將來。
」「祕」與「毖」古字通。
弟十九行「邊民是鎮」。
「鎮」讀平聲,與上下文爲韻。
《廣韻》「鎮」字又音陟鄰切。
《周官·天府》「凡國之玉鎮」,釋文:「鎮,又音珍。
」《周語》「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宋庠補音雲:「鎮,音珍。
」馮衍《顯志賦》「覽聖賢以自鎮」,與「元」、「親」、「神」爲韻。
《平都相蔣君碑》「社稷之鎮」,與「銀」、「均」、「年」、「昆」爲韻,皆其證。
今高郵人謂壓物曰鎮,聲如珍也。
魯相史晨奏出王家穀祀孔子碑 右《魯相史晨奏出王家穀祀孔子碑》,建寧二年三月立,八分書,無額,在曲阜縣孔廟中。
弟七行「脩定禮義」。
「義」與「儀」同。
古「禮儀」字本作「義」,《説文》:「義,己之威儀也。
」《小雅·楚茨篇》「禮儀卒度」,《韓詩》「儀」作「義」。
《周官·肆師》「治其禮儀」,故書「儀」作「義」,先鄭司農雲:「『義』讀爲『儀』。
古者書『儀』但爲『義』,今時所謂『義』爲『誼』。
」又《大司徒》「以儀辨等」,《典命》「掌諸侯之五儀」,故書「儀」竝作「義」。
《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儀」,《大戴記·朝事篇》「儀」作「義」。
《漢書·禮樂志》「制之禮儀」,《樂記》「儀」作「義」。
「禮儀」即《中庸》之「禮儀三百」也。
此述孔子正禮樂之事,故曰「脩定禮儀」,非仁、義、禮、智之「義」。
史晨饗孔廟後碑 右《史晨饗孔廟後碑》,八分書,刻於前碑之陰。
弟三行「述璧廱,社稷品制」。
「」即「循」字。
《説文》:「述,循也。
」故雲「述循璧廱,社稷品制」。
前碑雲「臣輒依社稷出王家穀」,「依」亦「循」也。
隷書「循」、「脩」二字相似,寫者多亂之。
然皆形之誤,非聲之通也。
或者不察,遂謂「循」、「脩」二字古通,誤矣。
韻書「循」在諄部,「脩」在尤部,尤與諄可通用乎?是碑「循」字左邊作「亻」,乃「彳」字之省。
其右邊則仍是「盾」字,但缺末畫耳。
而録此碑者皆作「」,則直是「脩」字矣。
博陵太守孔彪碑 右《博陵太守孔彪碑》,建寧四年七月立,并陰俱八分書,篆額,在曲阜縣孔廟中。
弟二行「焉氾而不俗」。
「氾」音「氾濫」之「氾」。
《方言》雲:「氾,洿也。
自關而東曰氾。
」「洿」與「污」同。
《廣雅》雲:「氾,污也。
」《漢書·王褒傳》雲:「水斷蛟龍,陸剸犀革,忽若彗氾畫塗。
」彗者,埽也。
《後漢書·光武紀》注雲:「彗,埽也。
」班固《東都賦》雲:「戈鋋彗雲,羽旄埽霓。
」氾者,污也。
謂如以帚埽穢以刀畫泥也。
如淳、顔師古以「彗」爲「帚」,「氾」爲「氾灑地」,皆失之。
《史記·屈原傳》雲:「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
」即此所雲「浮斿塵埃之外,焉氾而不俗」也。
弟四行「遵王之素」。
「素」謂成法也。
鄭注《士喪禮》雲「形法定爲素」,宣十二年《左傳》雲「不愆于素」是也。
案:《洪範》雲「無偏無頗,無偏無黨」,又雲「遵王之義」,「遵王之道」,「遵王之路」。
此雲「無偏無黨,遵王之素」者,約舉《書》詞而小變其文,猶下文言「惇懿允元」耳。
或以爲「遵王之路」之異文,非也。
《漢書·敘傳》雲「遵王之法」,亦是約舉《書》詞也。
「薦可黜否」,「否」字原文疑本作「不」。
「不」即「否」字也。
故經傳多以「不」爲「否」,今碑文作「」,「口」字甚小,局促於「不」字之下,不成字體,疑後人補刻也。
而《隷釋》《漢隷字原》皆作「否」,則南宋時碑文已然矣。
弟五行「祇用既平」,此用《易·坎》九五爻辭也。
《坎》九五「祇既平」,王注雲:「祇,辭也。
」釋文:「祇音支。
」案「祇」字從氏,與「祗」字不同。
「祗」,音「脂」,敬也,字從氐。
此兩字一屬《五支》,一屬《六脂》,聲義既殊,而字形亦異。
碑文「祇」字已泐,僅餘「八」形,而其字從氏,不從氐,尚灼然可辨。
與上文「所在祗肅」之「祗」作「」者不同,《隷釋》作「」,失之矣。
弟九行「去位闔□,以孝竭□。
餘暇,彈琴擊磬。
□□之味,而不改其靜」。
「竭」下疑是「情」字,《禮器》雲「竭情盡慎」是也。
今「情」字左邊尚隱隱可辨。
「磬靜」二字,古讀平聲,正與「情」爲韻也。
《樂記》「石聲磬」,《史記·樂書》「磬」作「硜」。
《易林·升之未濟》雲:「荷蕢擊磬,隱世無聲。
」晉董京《荅孫楚詩》雲:「夫古之至人,藏器於靈。
緼袍不能令暖,軒冕不能令榮。
動如川之流,靜如川之渟。
鸚鵡能言,泗濱浮磬。
衆人所翫,豈合物情。
」是「磬」字古讀平聲。
《表記》「文而靜」,鄭注雲:「靜或爲情。
」《大戴記·文王官人篇》「飾貌者不情」,《逸周書》「情」作「靜」。
《六韜·守國篇》雲:「春道生,萬物榮。
夏道長,萬物成。
秋道斂,萬物盈。
冬道藏,萬物靜。
」楊雄《解嘲》雲:「爰清爰靜,遊神之庭。
」是「靜」字古亦讀平聲。
弟十行「□疾彌流」。
「流」與「留」同。
《逸周書·謚法篇》雲:「彌,久也。
」《顧命》雲「病日臻,既彌留」是也。
弟十一行「羣臣號咷,靡所復逞」。
逞者,解也。
言悲痛不可解也。
《方言》雲:「逞,解也。
」成元年《左傳》「知難而有備,乃可以逞」,杜注與《方言》同。
弟十二行「□是□吏崔□□□王沛等」。
「是」上當是「於」字,「吏」上當是「故」字,「於」字左邊尚隱隱可辨也。
弟十六行「邈矣不意」。
「意」讀入聲,與「惻」、「極」、「息」、「力」爲韻。
《明夷·象傳》「獲心意也」,與「食」、「則」、「得」、「息」、「國」爲韻。
《楚辭·天問》「何所意焉」,與「極」爲韻。
《呂氏春秋·重言篇》「將以定志意也」,與「翼」、「則」爲韻。
秦《之罘刻石文》「承順聖意」,與「德」、「服」、「極」、「則」、「式」爲韻,皆其證也。
武都太守李翕西狹頌 右《武都太守李翕西狹頌》,建寧四年六月立,八分書,額有「惠安西表」四篆字,在階州成縣棧道中,磨崖。
弟九行「緣崖俾閣」。
「俾」與「比」同,言閣相比次也。
《小雅·漸漸之石篇》「俾滂沱矣」,《論衡·明雩篇》作「比滂沱矣」。
《大雅·皇矣篇》「克順克比」,《樂記》作「克順克俾」,是「比」、「俾」古通用。
十四行「鐉燒破析」。
「鐉」與「鐫」同,謂燒鑿山石而破析之也。
《説文》:「鐫,琢石也。
」《淮南·本經篇》「鐫山石」,高注雲:「鐫,猶鑿也。
」下文雲「鐉山浚瀆」,《天井道碑》雲「鐉鎚西坂」,義竝同也。
李翕天井道碑題名 右《李翕天井道碑題名》,建寧五年四月立,八分書,亦在成縣棧道中。
今《天井碑》世無拓本,唯題名尚存。
翁氏覃谿、趙氏晉齋皆雲:「本在《西狹頌》後,而《隷續》誤以爲《天井碑題名》。
」餘謂《隷續》不誤,請以四證明之。
《隷釋》所載《西狹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