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十一

關燈
得土多,故高注曰:「長脛以蹋插者,使入深也。

    」後人不識「鏵」字,遂妄改爲「钁」。

    《埤雅》引此作「钁」,則所見本已然。

    案《説文》:「钁,大鉏也。

    」鉏以手揮,非以足蹋,不得言「跖钁」。

    且高注明言「蹋插」,不言「蹋钁」。

     毛嬙 「待西施、毛嬙而爲配,則終身不家矣」。

    高注曰:「西施、毛嬙,古好女也。

    」《羣書治要》引此作「西施、絡慕」,又引注作「西施、絡慕,古好女也」。

    《太平禦覽·獸部八》引作「落慕」。

    念孫案:《廣韻》及《元和姓纂》「絡」、「落」皆姓也,「慕」蓋其名。

    《治要》《禦覽》所引者,原文也。

    今本作「毛嬙」者,後人不知「絡慕」所出,又見古書多言「毛嬙」、「西施」,故改之耳。

    不知他書自作「毛嬙」,此自作「絡慕」,不必同也。

     竝用 「然非待古之英俊而人自足者,因所有而竝用之」。

    念孫案:《羣書治要》引此「竝」作「遂」,於義爲長。

    遂,即也,言因所有而即用之,故不待古之英俊而人自足也。

    今本作「竝」者,後人依《文子·下德篇》改之耳。

     危爲禁 「亂世之法,高爲量而罪不及,重爲任而罰不勝,危爲禁而誅不敢」。

    念孫案:「危爲禁」本作「危爲難」。

    「危爲難而誅不敢」者,「危」猶「高」也。

    見《緇衣》鄭注。

    高爲艱難之事,而責之以必能,及畏難而不敢爲,則從而誅之,正與上二句同意。

    後人不察,而改「難」爲「禁」。

    禁之正欲其不敢,何反誅之乎?《文子·下德篇》正作「危爲難而誅不敢」。

    《莊子·則陽篇》:「匿爲物而愚不識,大爲難而罪不敢,重爲任而罰不勝,遠其塗而誅不至。

    」《呂氏春秋·適威篇》:「煩爲教而過不識,數爲令而非不從,巨爲危而罪不敢,重爲任而罰不勝。

    」文義竝與此同。

     易其處 「道德之論,譬猶日月也,江南、河北不能易其指,馳騖千裡不能易其處」。

    念孫案:下「易」字本作「改」,此因上「易」字而誤也。

    《意林》及《文選·月賦》注、鮑照《翫月城西門解中詩》注引此下「易」字竝作「改」。

     處世 「故六騏驥,四駃騠,以濟江河,不若窾木便者,處世然也」。

    高注曰:「窾,空。

    」念孫案:「處世」本作「處勢」。

    古者謂所居之地曰處勢。

    「窾木」,謂舟也。

    言乘良馬濟江河,不若乘舟之便者,處勢使然也。

    《莊子·山木篇》曰:「王獨不見夫騰猿乎?得柘棘枳枸之閒,危行側視,振動悼慄,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新序·雜事篇》曰:「元蝯在枳棘之中,恐懼而悼慄,危視而蹟行,處勢不便故也。

    」《史記·蔡澤傳》曰:「翠鵠犀象,其處勢非不遠死也。

    」《漢書·陳湯傳》曰:「故陵因天性,據真土,處埶高敞。

    」又《史記·楚世家》曰:「處既形便,勢有地利。

    」「有」與「又」同。

    《淮南·俶真篇》曰:「處便而勢利。

    」「處勢」或曰「勢居」。

    《逸周書·周祝篇》曰:「勢居小者不能爲大。

    」《賈子·過秦篇》曰:「秦地被山帶河以爲固,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爲諸侯雄,其勢居然也。

    」《淮南·原道篇》曰:「故橘樹之江北,則化而爲橙,今本「橙」作「枳」,乃後人據《考工記》改之,辯見《原道》。

    鴝鵒不過濟,貈渡汶而死,形性不可易,勢居不可移也。

    」或言「處」,或言「勢」,或言「處勢」,或言「勢居」,其義一也。

    後人不識古義,而改「處勢」爲「處世」,其失甚矣。

     箕子 「王子比幹非不知箕子被髮佯狂以免其身也,然而樂直行盡忠以死節,故不爲也」。

    念孫案:「箕子」二字因下文「從箕子視比幹」而衍。

    下文曰「伯夷、叔齊非不能受祿任官以緻其功也」,「許由、善卷非不能撫天下寧海内以德民也」,「豫讓、要離非不知樂家室安妻子以偷生也」,皆與此文同一例。

    若有「箕子」二字,則文不成義,且與下文不對矣。

     不足以論之 「故其爲編戶齊民無以異然,貧富之相去也,猶人君與僕虜,不足以論之」。

    念孫案:「論」當爲「諭」,字之誤也。

    「諭」或作「喻」。

    《太平禦覽·人事部一百二十六》引此作「不足以喻」,之又引注雲:「喻,猶方也。

    」是其證。

     由是 「夫乘奇技,僞邪施者,「僞」與「爲」同。

    自足乎一世之閒,守正循理今本「循」誤作「脩」,辯見《原道》。

    不苟得者,不免乎飢寒之患。

    而欲民之去末反本,由是發其原而壅其流也」。

    念孫案:「由是」當爲「是由」。

    「由」與「猶」同。

    《羣書治要》引此正作「是猶」。

     仕鄙 「故仕鄙在時不在行,利害在命不在智」。

    陳氏觀樓曰:「『仕鄙』當爲『仁鄙』,字之誤也。

    『仁』與『鄙』相反,『利』與『害』相反。

    《論衡·命祿篇》引此正作『仁鄙』。

    《本經篇》曰:『毀譽仁鄙不立。

    』《漢書·董仲舒傳》曰:『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

    』」 決沈 先升 「故江河決沈一鄉,父子兄弟相遺而走,争升陵阪,上高丘,輕足先升,不能相顧也」。

    念孫案:「沈」當爲「流」,字之誤也。

    《荀子·勸學篇》「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大戴禮》作「沈魚」。

    「江河決流」爲句,「一鄉」二字下屬爲句,非以「沈一鄉」爲句。

    江河之決,所沈非止一鄉也。

    《羣書治要》引此正作「江河決流」。

    又「輕足先升」,「升」字與上文相複。

    《羣書治要》引作「輕足者先」,無「升」字,於義爲長。

     求水 「扣門求水,莫弗與者,所饒足也」。

    念孫案:此用《孟子》語,則「水」下當有「火」字。

    《羣書治要》《意林》引此皆作「求水火」。

     注 蔕芥,《史記索隱》引《漢書》作「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