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十

關燈
奉幣使 繇使吏 「今奉幣使至南夷,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

    宋祁曰:「越本『使』作『役』。

    」念孫案:越本是也。

    景祐本亦作「役」。

    奉幣役,謂奉幣之役,即上文所雲「發巴蜀之士各五百人以奉幣」者也。

    發役奉幣,以衞使者,則當言「奉幣役」,不當言「奉幣使」也。

    「役」字古文作「伇」,與「使」相似而誤。

    《史記》《文選》及《藝文類聚·雜文部四》竝作「役」。

    又《韓延夀傳》「取官錢帛,私假繇使吏」,「使」亦當依浙本作「役」。

    《漢紀》作「私假傜役吏民」,是其證。

     衍溢 「昔者洪水沸岀,氾濫衍溢」。

    念孫案:李善本《文選》「衍溢」作「湓溢」,注曰:「張揖曰:『湓,溢也。

    』《字林》匹寸切。

    古《漢書》爲『湓』,今爲『衍』,非也。

    」,據此,則李所見古本作「湓」,與顔異也。

    《溝洫志》「河水湓溢」,師古曰:「湓,踴也。

    」崔瑗《河隄謁者箴》亦曰「湓溢滂汩」。

    《後漢書·陳忠傳》「徐岱之濱,海水盆溢」,《漢武都太守李翕析裡橋郙閣頌》「涉秋霖漉,盆溢口漏」。

    「盆」竝與「湓」同。

    《文選·江賦》注引《淮南子》曰:「人莫鑒於流瀿而鑒於澄水。

    」見《説山篇》。

    「許慎曰:『楚人謂水暴溢爲瀿,扶園切。

    』」「瀿」與「湓」聲近而義同。

     銜橜 「且夫清道而後行,中路而馳,猶時有銜橜之變」。

    張揖曰:「銜,馬勒銜也。

    橜,騑馬口長銜也。

    」師古曰:「橜,謂車之鉤心也。

    銜橜之變,言馬銜或斷,鉤心或出,則緻傾敗以傷人也。

    」念孫案:師古説非也。

    徧考諸書,無謂「車鉤心」爲「橜」者。

    《説文》:「齺,馬口中橜也。

    」《史記索隱》引周遷《輿服志》雲:「鉤逆上者爲橜,橜在銜中,以鐵爲之,大如雞子。

    」此與張説小異,而皆以爲馬口中橜。

    字或作「橛」,《莊子·馬蹄篇》雲:「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策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韓子·姦劫弑臣篇》雲:「無棰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以服馬。

    」《鹽鐵論·刑德篇》雲:「猶無銜橛而禦捍馬也。

    」是銜、橛皆所以制馬,若鉤心,則在輿之下、軸之上,《釋名》雲:「鉤心,從輿心下鉤軸也。

    」《小畜》正義引鄭注雲:「輹,謂輿下縛木,與軸相連,鉤心之木是也。

    」與馬何涉乎?當從張説爲是。

    又《王吉傳》「其樂豈徒銜橛之間哉」,義亦與此同。

     列僊之儒 「列僊之儒居山澤間,形容甚臞」。

    師古曰:「儒,柔也,術士之稱也,凡有道術皆爲儒。

    今流俗書本作『傳』字,非也,後人所改耳。

    」《史記》作「列僊之傳」,索隱曰:「案,『傳』者,謂相傳以列僊居山澤間。

    小顔及劉氏竝作『儒』,雲『儒,柔也。

    術士之稱』,非。

    」念孫案:司馬説是也。

    《郊祀志》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與此「傳」字同義。

    「儒」與「列僊」意不相屬,劉、顔曲爲之説,而終不可通。

    隸書「傳」或作「」,「儒」或作「」,二形相似,故「傳」譌爲「儒」矣。

     大行 「《封禪文》:『文王改制,爰周郅隆,大行越成。

    』」文穎曰:「行,道也。

    」應劭曰:「大行,道德大行也。

    」念孫案:文説是。

    「大行越成」者,大道於是始成也。

    古謂「道」爲「行」。

    説見《經義述聞·周易》。

     垂統理順 「垂統理順」。

    張揖曰:「理,道也。

    其道和順。

    」念孫案:「理」亦「順」也。

    《説文》曰:「順,理也。

    」《廣雅》曰:「理,順也。

    」《説卦傳》曰:「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

    」《考工記·匠人》曰:「水屬不理孫,謂之不行。

    」是「理」與「順」同義。

    「軌迹夷易」、「湛恩厖洪」、「憲度著明」、「垂統理順」,「夷」、「易」皆平也。

    「厖」、「洪」皆大也。

    「著」、「明」,皆明也。

    「理」、「順」,皆順也。

     卒業 「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壯觀,王者之卒業」。

    師古曰:「皇皇,盛貌也。

    卒,終也。

    字或作『本』,或作『丕』,丕,大也。

    」念孫案:《爾雅》雲:「壯,大也。

    」「壯觀」、「丕業」皆承上「皇皇哉斯事」言之,則作「丕」者是也。

    作「卒」、作「本」,則非其旨矣。

    隷書「丕」或作「」,「本」或作「」,「卒」或作「」,三者皆相似,故「丕」譌作「卒」,又譌作「本」。

    《史記》正作「丕」,五臣本《文選》同。

     詩大澤之博 「總公卿之議,詢封禪之事,詩大澤之博,廣符瑞之富,遂作頌」。

    孟康曰:「詩所以詠功德,謂下四章之頌也。

    」念孫案:「詩」字若訓爲「詩賦」之「詩」,則「詩大澤之博」,殊爲不詞,且字法與「總公卿之議」、「詢封禪之事」、「廣符瑞之富」皆爲不類矣。

    《顔氏家訓·書證篇》曰:「相如《封禪書》曰:『導一莖六穗於庖,犠雙觡共抵之獸。

    』此『導』訓『擇』。

    光武詔雲『非徒有豫養導擇之勞』是也。

    而《説文》雲『導』是禾名,引《封禪書》爲證,『禾一莖六穗於庖』,豈成文乎?縱使相如天才鄙拙,強爲此語,則下句當雲『麟雙觡共抵之獸』,不得雲『犠』也。

    」案:「導一莖六穗於庖」,「導」字訓爲「禾」,與「詩大澤之博」「詩」字訓爲「詩賦」之「詩」,皆語不成詞,且與上下文不類也。

    今案,「詩」者,「志」也。

    「志」者,「記」也。

    謂作此頌以記大澤之溥博,廣符瑞之富饒也。

    「詩」訓「志意」之「志」,又訓「志記」之「志」。

    《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爲志,發言爲詩。

    」《詩譜正義》引《春秋説題辭》曰:「在事爲詩,未發爲謀,恬澹爲心,思慮爲志。

    詩之爲言志也。

    」是「詩」訓爲「志意」之「志」也。

    《賈子·道德説篇》曰:「書者,著德之理於竹帛而陳之,令人觀焉,以著所從事。

    故曰書者,此之著者也。

    詩者,志德之理而明其指,令人緣之以自成也。

    故曰詩者,此之志者也。

    」是「詩」又訓爲「志記」之「志」也。

     茲爾 「茲爾於舜,虞氏以興」。

    念孫案:「爾」字於義無取,當依《史記》《文選》作「亦」。

    《文選》呂延濟注曰:「言此獸於舜亦見也。

    」今本作「爾」者,「亦」譌爲「爾」,後人因改爲「爾」矣。

    《淮南·詮言篇》「自身以上,至於荒芒,亦遠矣」,《後漢書·張衡傳》「亦要思乎故居」,今本「亦」竝作「爾」,誤與此同。

     公孫弘蔔式兒寬傳 策詔諸儒 「上策詔諸儒。

    制曰」。

    念孫案:景祐本「儒」下有「曰」字,是也。

    「制曰」二字即策中之語,則上句「曰」字不可省。

    《董仲舒傳》雲「天子乃復冊之曰:制曰」,即其證。

     治民之本 「此八者,治民之本也」。

    宋祁曰:「江南本無『民』字。

    」念孫案:江南本是也。

    「民」字涉上下文而衍。

    上文八事,皆治道之大者,不專指民而言。

    《漢紀》無「民」字,下文「凡此四者,治之本」,亦無「民」字。

     得其要 「得其要」。

    宋祁曰:「浙本雲『得其要術』。

    」念孫案:「術」字承上文「謂之術」而言,下文「不得其術」,又對「得其要術」而言,則有「術」字者是也。

    《羣書治要》引此亦有「術」字,《漢紀》同。

     和起 「天德無私親,順之和起,逆之害生」。

    念孫案:「和」當爲「利」,草書之誤也。

    「順逆」、「利害」皆對文。

    若作「和」則與「害」不相對矣。

    《漢紀》作「和」,亦後人以誤本《漢書》改之。

    《文選·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注引此正作「利」。

     郡國 「兒寬,千乘人也。

    以郡國選詣博士」。

    念孫案:「千乘」郡名,非邦名,「邦」字蓋後人所加。

    《文選·兩都賦序》注引此作「以郡選詣博士」,《史記·儒林傳》「兒寬以文學應郡舉,詣博士,受業郡下」,皆無「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