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五
關燈
小
中
大
此起」。
蘇林曰:「作空侯與瑟。
」念孫案:景祐本「空侯」作「坎侯」,是也。
宋祁亦曰:「邵『空』作『坎』。
」《風俗通義》曰:「謹按《漢書》,孝武皇帝命樂人侯調依琴作坎侯之樂,言其坎坎應節奏也。
侯以姓冠章耳。
或説空侯取其空中,琴瑟皆空,何獨坎侯邪?斯論是也。
《詩》雲『坎坎鼓我』,是其文也。
」據此則應所見《漢書》正作「坎侯」,《藝文類聚·樂部四》引《凡將篇》雲「鍾磬竽笙築坎侯」。
蘇林曰「作空侯與瑟」,此是以空侯釋「坎侯」,非正文本作「空侯」也。
今本作「空侯」者,後人誤以蘇注改之耳,《文選·曹植〈箜篌引〉》注引《漢書》亦作「坎侯」。
「坎侯」即「空侯」也,故《封禪書》作「空侯」。
改元爲元封 「下詔改元爲元封」。
念孫案:景祐本作「下詔改元封元年」,是也。
此後人以意改之耳。
《武紀》詔曰「其十月爲元封元年」,《封禪書》亦曰「以今年爲元封元年」。
東萊 「遂至東萊,東萊宿,留之」。
宋祁曰:「淳化本無下『東萊』二字。
」念孫案:淳化本是也。
「東萊」二字不當重見,景祐本及《史記》皆無。
明堂 「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
明堂句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圜宮垣,爲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昆侖」。
念孫案:「明堂中有一殿」,「明堂」下亦當有「圖」字,此「圖」字統下九句而言,今本脫之,則文義不明。
《太平禦覽·禮儀部十二》引此已脫「圖」字,《初學記·禮部上》引作「明堂圖中有一殿」,《史記·封禪書》《孝武紀》竝同。
《續漢書·祭祀志》注、《藝文類聚·禮部上》《初學記·居處部》竝引作「圖中有一殿」,此省去「明堂」二字。
《水經·汶水注》同。
商中 「其西則商中,數十裡虎圈」。
如淳曰:「商中,商庭也。
」師古曰:「商,金也。
於序在秋,故謂西方之庭爲商庭。
」念孫案:「商中」本作「唐中」,如注本作「唐中,唐庭也」,《封禪書》《孝武紀》竝作「唐中」。
索隱曰:「如淳雲:『唐,庭也。
今本脫此三字,據《後漢書注》《文選注》補,下文《詩》雲「中唐有甓」雲雲乃小司馬語,非如淳語。
《詩》雲「中唐有甓」,鄭玄曰:「唐,堂塗也」,《爾雅》以廟中路謂之唐。
《西京賦》曰「前開唐中,彌望廣象」是也。
』」以上《史記索隱》。
班固《西都賦》「前唐中而後太液」,《後漢書》注、《文選注》引《漢書》竝作「唐中」,又引如注雲「唐,庭也」,是二李、司馬所見本竝作「唐中」。
師古所見本譌作「商中」,如注亦譌作「商庭」也,乃又誤以「商」「庭」二字連讀,而訓爲「西方之庭」,其失甚矣。
篆書「唐」、「商」相似,故「唐」譌作「商」。
《韓詩外傳》「淳于髡曰:『昔者揖封生高商,而齊人好歌,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稱詠。
』」與《孟子》所稱「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
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者略相似,「高商」即「高唐」之譌。
脩 「脩武帝故事」。
又《王褒傳》「宣帝時脩武帝故事」,又《王吉傳》「是時,宣帝頗脩武帝故事」,又《匡衡傳》「君遵脩法度」,又《孔光傳》「守法度,脩故事」,又《外戚傳》「脩許後故事」。
念孫案:「脩」皆當爲「循」,凡言「循」者,皆率由舊章之謂,作「脩」則非其旨矣。
劉向、何武傳竝雲「宣帝循武帝故事」,《杜欽傳》雲「鳳不能自立法度,循故事而已」,《貢禹傳》雲「大臣循故事」,皆其證也。
《太平禦覽·皇親部二》引《外戚傳》正作「循」。
隷書「循」、「脩」相似,傳寫易譌。
説見《管子·形勢篇》。
孝惠帝 「自大上皇、孝惠帝諸園寢廟皆罷」。
念孫案:「帝」字後人所加,説見《禮樂志》「高祖廟下」。
景祐本無「帝」字,《韋玄成傳》雲「太上皇、孝惠、孝文、孝景廟皆親盡宜毀」,亦無「帝」字。
莫大乎承天之序 「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
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
念孫案:「莫大乎承天」下本無「之序」二字,此因下文而衍也。
「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四句相對爲文。
「序」亦「事」也。
《周頌·閔予小子》,傳曰:「序,緒也。
」《爾雅》曰:「緒,事也。
」猶言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承天之事莫重於郊祀耳。
《孟子·萬章篇》「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文義正與此同。
若弟二句内有「之序」二字,則詞重意複矣。
《通典·禮二》有此二字,則所見《漢書》本已誤。
《漢紀·孝成紀》無此二字。
《續漢書·祭祀志》注引《黃圖》載王莽奏亦雲「帝王之義,莫大於承天;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
竢 「歌大呂舞《雲門》以竢天神,歌大蔟舞《鹹池》以竢地祇」。
念孫案:竢,來也。
來天神地祇,即所謂天神降、地祇出也。
《説文》「」字解雲:「詩曰『不不來』,此文有誤。
從來矣聲。
」《爾雅》「不俟,不來也」,《釋文》「俟」作「」,是「」與「來」同義,故其字從來也。
「」、「俟」、「竢」古字通。
興輕舉 「世有僊人,服食不終之藥,興輕舉,登遐倒景」。
如淳曰:「,遠也。
」師古曰:「『』,古『遙』字也,興起也,謂起而遠去也。
」念孫案:遙興者,疾興也。
「疾興」與「輕舉」義正相承。
《方言》曰:「搖,疾也。
《廣雅》同。
燕之外鄙朝鮮洌水之閒曰搖。
」又曰:「遙,疾行也。
」《楚辭·九章》曰「願搖起而橫奔兮」,《淮南·原道篇》曰「疾而不搖」。
「搖」與「遙」通,此但言其疾興輕舉,下文「登遐倒景」乃言其遠去耳。
足以揆今 「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已嘗專意散材,厚爵祿,竦精神,舉天下以求之矣。
曠日經年,靡有毫釐之驗,足以揆今」。
念孫案:「足以揆今」上脫「往事之迹」四字,則語意缺而不完,當依《漢紀》補。
燔尞南郊 瘞于北郊 「天用牲左,及黍稷燔尞南郊。
墬用牲右,及黍稷瘞于北郊」。
念孫案:「燔尞南郊」,「瘞于北郊」當依《通典·禮二》作「燔尞於南郊」,「瘞薶于北郊」,上文雲「燔尞瘞薶用牲一」,即其證。
天文志 背穴 「暈適背穴,抱珥蜺」。
孟康曰:「『背』形如『北』字也。
各本「北」作「背」,涉上文而誤。
案韋注《吳語》曰:「『北』,古之『背』字。
」《説文》:「北乖也,從二人相背。
」然則日兩旁氣外向者爲背,形與「北」字相似,故孟雲「背形如北字也」。
今改正。
『穴』多作『鐍』,其形如半鐍也。
」注如淳曰:「凡氣在日上爲冠爲戴,在旁直對爲珥,在旁如半鐶向日爲抱,向外爲背有氣刺日爲鐍。
鐍,抉傷也。
」念孫案:「抱」、「珥」皆内向之名,「背」、「鐍」皆外向之名。
「背」字或作「倍」,「鐍」字或作「譎」,又作「僪」。
《呂氏春秋·明理篇》「日有倍,僪有暈珥」,高注曰:「皆日旁之危氣也。
在兩旁反出爲倍,在上反出爲僪,在上内向爲冠,兩旁内向爲珥。
」《淮南·覽冥篇》曰:「君臣乖心,則背譎見於天。
」然則「背」、「鐍」同義,特有在旁、在上之分耳。
《莊子·天下篇》曰:「墨者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
」謂其各守所見,分離乖異也。
如以氣刺日爲鐍,失之。
中宮 「中宮天極星」。
念孫案:「宮」當爲「官」,下文「東宮」、「南宮」、「西宮」、「北宮」竝同。
説見錢氏《史記攷異》。
宗廟 「亢爲宗廟」。
念孫案:「宗廟」本作「疏廟」,《天官書》「亢爲疏廟」,篇内凡兩見。
索隱曰:「《文燿鉤》雲:『亢爲疏廟。
』宋均以爲,疏,外也。
」《晉書·天文志》曰:「亢四星,天子之内朝也。
一曰疏廟。
」《隋書·天文志》同。
皆作「疏廟」,無作「宗廟」者。
此後人不曉「疏」字之義,而以意改之耳。
《爾雅·釋天》疏引此已誤。
曰哀烏 「後聚十五星,曰哀烏郎位」。
念孫案:「曰」字本在「哀烏」下。
《史記》作「後聚一十五星,蔚然,曰郎位」,徐廣曰:「蔚然,一雲哀烏。
」索隱曰:「《漢書》作『哀烏』,則『哀烏』、『蔚然』皆星之貌狀,其星爲郎位。
」以上《索隱》。
是郎位爲星名,而哀烏乃衆星相聚之貌,故曰「後聚十五星,哀烏,句曰郎位」,今本作「曰哀烏郎位」,則哀烏亦似星名矣。
《晉書·天文志》:「郎位十五星在帝坐東北,一曰依烏郎府也。
」尤非。
「依烏」即「哀烏」。
引之曰:「烏」疑當作「焉」字,相似而誤。
「哀焉」猶「依然」也,「依然」猶「蔚然」也,「蔚」與「依」皆衆盛之貌。
《小雅·出車篇》「楊柳依依」,薛君《韓詩章句》曰:「依依,盛貌。
」見《文選·潘嶽〈金谷集詩〉》注。
《車牽篇》「依彼平林」,毛傳曰:「依,茂木貌。
」是也。
「哀」、「依」古同聲,「哀」即「依」也。
「焉」者,狀事之詞,與「然」同義。
若《小弁》「惄焉如擣」、《秦誓》「其心休休焉」之類是也。
衆星相聚依然甚多,故曰「後聚十五星,哀焉」。
隨星 「廷藩西有隨星四」。
齊曰:「案《天官書》作『隋星』,注『隋音他果反』。
此作『隨星』,蓋誤。
」念孫案:「隨」字古音在歌部,讀與「隋」相近。
説見《唐韻正》。
故字亦相通,「隨」非誤字也。
上文「前列直鬥口三星,隨北耑鋭」,《史記索隱》亦雲:「『隨』音他果反。
」《淮南·齊俗篇》「闚面於盤水則員,於杯則隨」,「隨」與「橢」同,「橢」亦音他果反。
鳥喙 喙爲鳥星 柳爲鳥喙。
念孫案:「喙」當爲「啄」,音「晝」。
字之誤也。
《淮南·氾論篇》「顔啄聚」,今本譌作「顔喙聚」。
凡隷書從「豖」、從「彖」之字多相亂。
字本作「咮」,或作「噣」,通作「啄」,又通作「注」。
《説文》「咮,鳥口也。
噣,喙也。
」《玉篇》引《曹風·候人篇》「不濡其噣」,今《詩》作「咮」。
毛傳曰:「咮,喙也。
」《考工記·梓人》「以注鳴者」,釋文:「注,陟又反。
」《韓詩外傳》引《傳》曰:「鳥之美羽句啄者,鳥畏之。
」《漢書·東方朔傳》「尻益高者,鶴俛啄也」,師古曰:「啄,鳥觜也,音竹救反。
」「咮」、「噣」、「注」、「啄」古同聲而通用,「喙」則聲遠而不可通。
《天官書》作「柳爲鳥注」,「注」、「啄」古字通,則此「喙」字明是「啄」字之譌,而師古無音,則所見本已作「喙」矣。
「喙」字不須作音,若「啄」字則當音竹救反。
《五行志》引劉歆説「於天文南方喙爲鳥星」,「喙」亦「啄」之譌。
《爾雅》曰:「咮謂之柳,柳,鶉火也。
」襄九年《左傳》曰:「咮爲鶉火,心爲大火。
」是柳星謂之咮,不謂之喙,不得言喙爲鳥星。
《爾雅釋文》「咮,豬究反」,本或作「喙,許穢反」,則亦未知「喙」爲「啄」之譌也。
大白還之 鬼魅不能自還 「故熒惑從大白,軍憂。
當其行,大白還之,破軍殺將」。
念孫案:「還」當爲「遝」,字之誤也。
「遝」之誤爲「還」,猶「鰥」之誤爲「鱞」。
《律曆志》:「癸巳,武王始發。
丙午,遝師。
戊午,度于孟津。
」「遝」與「逮」同,今本誤作「還」,《漢書攷異》已辯之。
《墨子·非攻篇》「遝至乎夏王桀」,今本亦誤作「還」。
「遝」與「逮」同,《中庸》「所以逮賤也」,《釋文》「逮」作「遝」。
哀十四年《公羊傳》「祖之所逮聞也」,《漢石經》「逮」作「遝」。
漢《太尉陳球後碑》「遝完徂齊,實爲陳氏」,《太尉劉寬碑》「未遝誅討,亂作不旋」,《吉成侯州輔碑》「遝事和熹後、孝安帝安思皇後」,竝以「遝」
蘇林曰:「作空侯與瑟。
」念孫案:景祐本「空侯」作「坎侯」,是也。
宋祁亦曰:「邵『空』作『坎』。
」《風俗通義》曰:「謹按《漢書》,孝武皇帝命樂人侯調依琴作坎侯之樂,言其坎坎應節奏也。
侯以姓冠章耳。
或説空侯取其空中,琴瑟皆空,何獨坎侯邪?斯論是也。
《詩》雲『坎坎鼓我』,是其文也。
」據此則應所見《漢書》正作「坎侯」,《藝文類聚·樂部四》引《凡將篇》雲「鍾磬竽笙築坎侯」。
蘇林曰「作空侯與瑟」,此是以空侯釋「坎侯」,非正文本作「空侯」也。
今本作「空侯」者,後人誤以蘇注改之耳,《文選·曹植〈箜篌引〉》注引《漢書》亦作「坎侯」。
「坎侯」即「空侯」也,故《封禪書》作「空侯」。
改元爲元封 「下詔改元爲元封」。
念孫案:景祐本作「下詔改元封元年」,是也。
此後人以意改之耳。
《武紀》詔曰「其十月爲元封元年」,《封禪書》亦曰「以今年爲元封元年」。
東萊 「遂至東萊,東萊宿,留之」。
宋祁曰:「淳化本無下『東萊』二字。
」念孫案:淳化本是也。
「東萊」二字不當重見,景祐本及《史記》皆無。
明堂 「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
明堂句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圜宮垣,爲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昆侖」。
念孫案:「明堂中有一殿」,「明堂」下亦當有「圖」字,此「圖」字統下九句而言,今本脫之,則文義不明。
《太平禦覽·禮儀部十二》引此已脫「圖」字,《初學記·禮部上》引作「明堂圖中有一殿」,《史記·封禪書》《孝武紀》竝同。
《續漢書·祭祀志》注、《藝文類聚·禮部上》《初學記·居處部》竝引作「圖中有一殿」,此省去「明堂」二字。
《水經·汶水注》同。
商中 「其西則商中,數十裡虎圈」。
如淳曰:「商中,商庭也。
」師古曰:「商,金也。
於序在秋,故謂西方之庭爲商庭。
」念孫案:「商中」本作「唐中」,如注本作「唐中,唐庭也」,《封禪書》《孝武紀》竝作「唐中」。
索隱曰:「如淳雲:『唐,庭也。
今本脫此三字,據《後漢書注》《文選注》補,下文《詩》雲「中唐有甓」雲雲乃小司馬語,非如淳語。
《詩》雲「中唐有甓」,鄭玄曰:「唐,堂塗也」,《爾雅》以廟中路謂之唐。
《西京賦》曰「前開唐中,彌望廣象」是也。
』」以上《史記索隱》。
班固《西都賦》「前唐中而後太液」,《後漢書》注、《文選注》引《漢書》竝作「唐中」,又引如注雲「唐,庭也」,是二李、司馬所見本竝作「唐中」。
師古所見本譌作「商中」,如注亦譌作「商庭」也,乃又誤以「商」「庭」二字連讀,而訓爲「西方之庭」,其失甚矣。
篆書「唐」、「商」相似,故「唐」譌作「商」。
《韓詩外傳》「淳于髡曰:『昔者揖封生高商,而齊人好歌,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稱詠。
』」與《孟子》所稱「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
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者略相似,「高商」即「高唐」之譌。
脩 「脩武帝故事」。
又《王褒傳》「宣帝時脩武帝故事」,又《王吉傳》「是時,宣帝頗脩武帝故事」,又《匡衡傳》「君遵脩法度」,又《孔光傳》「守法度,脩故事」,又《外戚傳》「脩許後故事」。
念孫案:「脩」皆當爲「循」,凡言「循」者,皆率由舊章之謂,作「脩」則非其旨矣。
劉向、何武傳竝雲「宣帝循武帝故事」,《杜欽傳》雲「鳳不能自立法度,循故事而已」,《貢禹傳》雲「大臣循故事」,皆其證也。
《太平禦覽·皇親部二》引《外戚傳》正作「循」。
隷書「循」、「脩」相似,傳寫易譌。
説見《管子·形勢篇》。
孝惠帝 「自大上皇、孝惠帝諸園寢廟皆罷」。
念孫案:「帝」字後人所加,説見《禮樂志》「高祖廟下」。
景祐本無「帝」字,《韋玄成傳》雲「太上皇、孝惠、孝文、孝景廟皆親盡宜毀」,亦無「帝」字。
莫大乎承天之序 「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
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
念孫案:「莫大乎承天」下本無「之序」二字,此因下文而衍也。
「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四句相對爲文。
「序」亦「事」也。
《周頌·閔予小子》,傳曰:「序,緒也。
」《爾雅》曰:「緒,事也。
」猶言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承天之事莫重於郊祀耳。
《孟子·萬章篇》「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文義正與此同。
若弟二句内有「之序」二字,則詞重意複矣。
《通典·禮二》有此二字,則所見《漢書》本已誤。
《漢紀·孝成紀》無此二字。
《續漢書·祭祀志》注引《黃圖》載王莽奏亦雲「帝王之義,莫大於承天;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
竢 「歌大呂舞《雲門》以竢天神,歌大蔟舞《鹹池》以竢地祇」。
念孫案:竢,來也。
來天神地祇,即所謂天神降、地祇出也。
《説文》「」字解雲:「詩曰『不不來』,此文有誤。
從來矣聲。
」《爾雅》「不俟,不來也」,《釋文》「俟」作「」,是「」與「來」同義,故其字從來也。
「」、「俟」、「竢」古字通。
興輕舉 「世有僊人,服食不終之藥,興輕舉,登遐倒景」。
如淳曰:「,遠也。
」師古曰:「『』,古『遙』字也,興起也,謂起而遠去也。
」念孫案:遙興者,疾興也。
「疾興」與「輕舉」義正相承。
《方言》曰:「搖,疾也。
《廣雅》同。
燕之外鄙朝鮮洌水之閒曰搖。
」又曰:「遙,疾行也。
」《楚辭·九章》曰「願搖起而橫奔兮」,《淮南·原道篇》曰「疾而不搖」。
「搖」與「遙」通,此但言其疾興輕舉,下文「登遐倒景」乃言其遠去耳。
足以揆今 「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已嘗專意散材,厚爵祿,竦精神,舉天下以求之矣。
曠日經年,靡有毫釐之驗,足以揆今」。
念孫案:「足以揆今」上脫「往事之迹」四字,則語意缺而不完,當依《漢紀》補。
燔尞南郊 瘞于北郊 「天用牲左,及黍稷燔尞南郊。
墬用牲右,及黍稷瘞于北郊」。
念孫案:「燔尞南郊」,「瘞于北郊」當依《通典·禮二》作「燔尞於南郊」,「瘞薶于北郊」,上文雲「燔尞瘞薶用牲一」,即其證。
天文志 背穴 「暈適背穴,抱珥蜺」。
孟康曰:「『背』形如『北』字也。
各本「北」作「背」,涉上文而誤。
案韋注《吳語》曰:「『北』,古之『背』字。
」《説文》:「北乖也,從二人相背。
」然則日兩旁氣外向者爲背,形與「北」字相似,故孟雲「背形如北字也」。
今改正。
『穴』多作『鐍』,其形如半鐍也。
」注如淳曰:「凡氣在日上爲冠爲戴,在旁直對爲珥,在旁如半鐶向日爲抱,向外爲背有氣刺日爲鐍。
鐍,抉傷也。
」念孫案:「抱」、「珥」皆内向之名,「背」、「鐍」皆外向之名。
「背」字或作「倍」,「鐍」字或作「譎」,又作「僪」。
《呂氏春秋·明理篇》「日有倍,僪有暈珥」,高注曰:「皆日旁之危氣也。
在兩旁反出爲倍,在上反出爲僪,在上内向爲冠,兩旁内向爲珥。
」《淮南·覽冥篇》曰:「君臣乖心,則背譎見於天。
」然則「背」、「鐍」同義,特有在旁、在上之分耳。
《莊子·天下篇》曰:「墨者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
」謂其各守所見,分離乖異也。
如以氣刺日爲鐍,失之。
中宮 「中宮天極星」。
念孫案:「宮」當爲「官」,下文「東宮」、「南宮」、「西宮」、「北宮」竝同。
説見錢氏《史記攷異》。
宗廟 「亢爲宗廟」。
念孫案:「宗廟」本作「疏廟」,《天官書》「亢爲疏廟」,篇内凡兩見。
索隱曰:「《文燿鉤》雲:『亢爲疏廟。
』宋均以爲,疏,外也。
」《晉書·天文志》曰:「亢四星,天子之内朝也。
一曰疏廟。
」《隋書·天文志》同。
皆作「疏廟」,無作「宗廟」者。
此後人不曉「疏」字之義,而以意改之耳。
《爾雅·釋天》疏引此已誤。
曰哀烏 「後聚十五星,曰哀烏郎位」。
念孫案:「曰」字本在「哀烏」下。
《史記》作「後聚一十五星,蔚然,曰郎位」,徐廣曰:「蔚然,一雲哀烏。
」索隱曰:「《漢書》作『哀烏』,則『哀烏』、『蔚然』皆星之貌狀,其星爲郎位。
」以上《索隱》。
是郎位爲星名,而哀烏乃衆星相聚之貌,故曰「後聚十五星,哀烏,句曰郎位」,今本作「曰哀烏郎位」,則哀烏亦似星名矣。
《晉書·天文志》:「郎位十五星在帝坐東北,一曰依烏郎府也。
」尤非。
「依烏」即「哀烏」。
引之曰:「烏」疑當作「焉」字,相似而誤。
「哀焉」猶「依然」也,「依然」猶「蔚然」也,「蔚」與「依」皆衆盛之貌。
《小雅·出車篇》「楊柳依依」,薛君《韓詩章句》曰:「依依,盛貌。
」見《文選·潘嶽〈金谷集詩〉》注。
《車牽篇》「依彼平林」,毛傳曰:「依,茂木貌。
」是也。
「哀」、「依」古同聲,「哀」即「依」也。
「焉」者,狀事之詞,與「然」同義。
若《小弁》「惄焉如擣」、《秦誓》「其心休休焉」之類是也。
衆星相聚依然甚多,故曰「後聚十五星,哀焉」。
隨星 「廷藩西有隨星四」。
齊曰:「案《天官書》作『隋星』,注『隋音他果反』。
此作『隨星』,蓋誤。
」念孫案:「隨」字古音在歌部,讀與「隋」相近。
説見《唐韻正》。
故字亦相通,「隨」非誤字也。
上文「前列直鬥口三星,隨北耑鋭」,《史記索隱》亦雲:「『隨』音他果反。
」《淮南·齊俗篇》「闚面於盤水則員,於杯則隨」,「隨」與「橢」同,「橢」亦音他果反。
鳥喙 喙爲鳥星 柳爲鳥喙。
念孫案:「喙」當爲「啄」,音「晝」。
字之誤也。
《淮南·氾論篇》「顔啄聚」,今本譌作「顔喙聚」。
凡隷書從「豖」、從「彖」之字多相亂。
字本作「咮」,或作「噣」,通作「啄」,又通作「注」。
《説文》「咮,鳥口也。
噣,喙也。
」《玉篇》引《曹風·候人篇》「不濡其噣」,今《詩》作「咮」。
毛傳曰:「咮,喙也。
」《考工記·梓人》「以注鳴者」,釋文:「注,陟又反。
」《韓詩外傳》引《傳》曰:「鳥之美羽句啄者,鳥畏之。
」《漢書·東方朔傳》「尻益高者,鶴俛啄也」,師古曰:「啄,鳥觜也,音竹救反。
」「咮」、「噣」、「注」、「啄」古同聲而通用,「喙」則聲遠而不可通。
《天官書》作「柳爲鳥注」,「注」、「啄」古字通,則此「喙」字明是「啄」字之譌,而師古無音,則所見本已作「喙」矣。
「喙」字不須作音,若「啄」字則當音竹救反。
《五行志》引劉歆説「於天文南方喙爲鳥星」,「喙」亦「啄」之譌。
《爾雅》曰:「咮謂之柳,柳,鶉火也。
」襄九年《左傳》曰:「咮爲鶉火,心爲大火。
」是柳星謂之咮,不謂之喙,不得言喙爲鳥星。
《爾雅釋文》「咮,豬究反」,本或作「喙,許穢反」,則亦未知「喙」爲「啄」之譌也。
大白還之 鬼魅不能自還 「故熒惑從大白,軍憂。
當其行,大白還之,破軍殺將」。
念孫案:「還」當爲「遝」,字之誤也。
「遝」之誤爲「還」,猶「鰥」之誤爲「鱞」。
《律曆志》:「癸巳,武王始發。
丙午,遝師。
戊午,度于孟津。
」「遝」與「逮」同,今本誤作「還」,《漢書攷異》已辯之。
《墨子·非攻篇》「遝至乎夏王桀」,今本亦誤作「還」。
「遝」與「逮」同,《中庸》「所以逮賤也」,《釋文》「逮」作「遝」。
哀十四年《公羊傳》「祖之所逮聞也」,《漢石經》「逮」作「遝」。
漢《太尉陳球後碑》「遝完徂齊,實爲陳氏」,《太尉劉寬碑》「未遝誅討,亂作不旋」,《吉成侯州輔碑》「遝事和熹後、孝安帝安思皇後」,竝以「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