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弟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下」也。
若雲「臨攝以威而氣惵懼」,則大爲不詞。
《大戴記》作「示之以利而易移,臨攝舊本如是,盧本改爲「懾」。
以威而易懾」,「懾」與「惵」同義,而上句無「遷」字,下句亦無「懼」字。
李善注《東都賦》雲:「《周書》曰:『臨攝以威而氣惵。
』句惵,猶恐懼也。
」則《周書》本無「懼」字明矣。
盧引李注以「惵惵」連讀,失之。
難決以物 「難決以物,難説以言」。
今本脫「言」字,盧已辯之。
念孫案:「決」當爲「設」。
「難設以物」,正與上文「設之以物」相應。
上文「設之以物而數決」,「數」與「速」同。
言其智也。
此雲「難設以物,難説以言」者,設之以物而不能決,説之以言而不能喻,言其愚也。
今本「設」作「決」,即涉上文「數決」而誤。
《大戴記》作「難投以物」,「投」亦「設」之誤,則本作「設」明矣。
和氣 「和氣簡備,勇氣壯力」。
引之曰:「和」當爲「知」,「知」與「智」同。
「智氣」、「勇氣」對文。
「知」、「和」字相似,又涉上文「溫和」而誤。
《大戴記》正作「智氣」。
以其隱觀其顯 念孫案:此本作「以其顯,觀其隱」。
人之聲顯而易見,其心氣則隱而不可見,故曰「以其顯,觀其隱」,即上文所雲「聽其聲,處其氣」也。
今本「顯」、「隱」二字互易,則義不可通。
《大戴記》作「以其見,占其隱」,「見」亦「顯」也。
薦然 「怒色薦然以侮」。
引之曰:「薦」字義不可通,「薦」當爲「茀」,字形相近而誤也。
「茀」與「艴」同。
《孟子·公孫醜篇》「曾西艴然不悅」,趙注曰:「艴然,愠怒色也。
」音義:「艴,丁音勃。
張音佛。
」《楚策》曰:「王怫然作色。
」「怫」與「茀」皆「艴」之借字也。
《莊子·人閒世篇》「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義與「艴然」亦相近。
《大戴記》作「怒色拂然以侮」,「拂」亦「艴」之借字,以是明之。
瞿然以靜 「憂悲之色,瞿然以靜」。
念孫案:《玉藻》説喪之視容曰「瞿瞿梅梅」,則「瞿然」乃視容,非色容也。
又案:經傳中凡言「瞿然」者,皆是驚貌,説文作「」,雲:「舉目驚然也。
」則又不得言「瞿然以靜」矣。
《大戴記》作「纍然以靜」,是也。
《玉藻》「喪容纍纍」,鄭注曰:「羸憊貌也。
」《家語·困誓篇》注曰:「纍然,不得意之貌。
」故曰「憂悲之色,纍然以靜」。
「纍」字上半與「瞿」略相似,因誤而爲「瞿」矣。
□貌而有餘 「問則不對,佯爲不窮,□貌而有餘」。
引之曰:自「貌而有餘」以上五句,皆四字爲句。
「貌」上本無闕文,「而」讀爲「如」。
「貌如有餘」,正承「佯爲不窮」而言。
《大戴記》作「色示有餘」,則本無闕文明矣。
懼不盡 「心説而身弗近,身近而實不至,懼不盡」。
念孫案:「懼不盡」三字義不可通。
「懼」當爲「懽」,字之誤也。
此言心説賢者而身不近之,雖近之亦徒有虛名而實不至,又不盡其懽也。
《大戴記》作「身近之而實不至,而懽忠不盡」,是其證。
言弗發 □弗德 「有知而言弗發,有施而□弗德」。
念孫案:此文本作「有知與「智」同。
而弗發,有施而弗德」。
「發」讀曰「伐」。
上文「發其所能」、「發名以事親」,《大戴記》作「伐」。
《管子·四時篇》:「求有功發勞力者而舉之。
」高注《淮南·脩務篇》曰:「伐,自矜大其善也。
」「有知而弗伐」、「有施而弗德」皆五字爲句,上句本無「言」字,下句亦無闕文,後人於「弗發」上加「言」字,後人不知「發」與「伐」同,而誤以爲「發言」之「發」,故加「言」字。
則上句多一字矣。
校書者不知「言」字爲後人所加,而以爲下句少一字,遂於下句内作空圍以對「言」字,此誤之又誤也。
《大戴記》正作「有知而不伐,有施而不置」。
「置」與「德」同。
《繫辭傳》「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釋文:「『德』,鄭、陸、蜀才作『置』。
鄭雲:『置當爲德。
』」《荀子·哀公篇》:「言忠信而心不德,仁義在身而色不伐。
」《大戴記·哀公問五義篇》「德」作「置」。
克易 「言行亟變,從容克易,好惡無常,行身不篤」。
念孫案:「克」、「易」二字義不可通,「克」當爲「交」。
隷書「交」作「」,「克」作「」,二形相似,故「交」誤爲「克」。
上文「言行不類,終始相悖,外内不合」,《大戴記》「外内不合」上有「陰陽交易」四字,今本「交」字亦誤作「克」。
從容,舉動也。
《楚辭·九章》注曰:「從容,舉動也。
」説見《廣雅疏證·釋訓》。
「從容」與「言行」對文,「從容交易」,言其舉動之變易無常也。
宣十二年《公羊傳》曰:「君之不令臣交易爲言。
」義與此相近。
「言行亟變」四句,大意相同,皆謂其性行之無常也。
《大戴記》作「從容謬易」,義亦與「交易」同。
陰羽 《王會篇》:「墠上張赤帟陰羽。
」孔注曰:「陰,鶴也。
」王應麟補注曰:「《易》曰:『鳴鶴在陰。
』《相鶴經》曰:『鶴,陽鳥也,而遊於陰。
』故以陰爲鶴。
」引之曰:古無謂鶴爲陰者,鶴遊於陰而謂鶴爲陰,鴈爲隨陽之鳥,亦將謂鴈爲陽乎?今案:「陰羽」與「赤帟」對文,謂淺黑色之羽也。
《説文》:「陰,闇也。
」闇謂之陰,故淺黑色亦謂之陰。
《爾雅》馬「陰白雜毛,駰」,孫炎曰:「陰,淺黑也。
」見《魯頌·駉》正義。
是其證。
下文「青陰羽」亦謂青黑色之羽也,孔亦誤以爲鶴羽。
似騏背有兩角 「白民乘黃。
乘黃者似騏,背有兩角」。
王雲:「《文選注》雲『似狐』,見下。
又引《山海經》《海外西經》『白民之國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淮南子注》《覽冥篇》『乘黃出西方,狀如狐,背上有角』。
」念孫案:此文本作「乘黃者似狐,其背有兩角」,傳寫脫去「狐」字,則「似」、「其」二字相連,後人以乘黃是馬名,遂改「似
若雲「臨攝以威而氣惵懼」,則大爲不詞。
《大戴記》作「示之以利而易移,臨攝舊本如是,盧本改爲「懾」。
以威而易懾」,「懾」與「惵」同義,而上句無「遷」字,下句亦無「懼」字。
李善注《東都賦》雲:「《周書》曰:『臨攝以威而氣惵。
』句惵,猶恐懼也。
」則《周書》本無「懼」字明矣。
盧引李注以「惵惵」連讀,失之。
難決以物 「難決以物,難説以言」。
今本脫「言」字,盧已辯之。
念孫案:「決」當爲「設」。
「難設以物」,正與上文「設之以物」相應。
上文「設之以物而數決」,「數」與「速」同。
言其智也。
此雲「難設以物,難説以言」者,設之以物而不能決,説之以言而不能喻,言其愚也。
今本「設」作「決」,即涉上文「數決」而誤。
《大戴記》作「難投以物」,「投」亦「設」之誤,則本作「設」明矣。
和氣 「和氣簡備,勇氣壯力」。
引之曰:「和」當爲「知」,「知」與「智」同。
「智氣」、「勇氣」對文。
「知」、「和」字相似,又涉上文「溫和」而誤。
《大戴記》正作「智氣」。
以其隱觀其顯 念孫案:此本作「以其顯,觀其隱」。
人之聲顯而易見,其心氣則隱而不可見,故曰「以其顯,觀其隱」,即上文所雲「聽其聲,處其氣」也。
今本「顯」、「隱」二字互易,則義不可通。
《大戴記》作「以其見,占其隱」,「見」亦「顯」也。
薦然 「怒色薦然以侮」。
引之曰:「薦」字義不可通,「薦」當爲「茀」,字形相近而誤也。
「茀」與「艴」同。
《孟子·公孫醜篇》「曾西艴然不悅」,趙注曰:「艴然,愠怒色也。
」音義:「艴,丁音勃。
張音佛。
」《楚策》曰:「王怫然作色。
」「怫」與「茀」皆「艴」之借字也。
《莊子·人閒世篇》「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義與「艴然」亦相近。
《大戴記》作「怒色拂然以侮」,「拂」亦「艴」之借字,以是明之。
瞿然以靜 「憂悲之色,瞿然以靜」。
念孫案:《玉藻》説喪之視容曰「瞿瞿梅梅」,則「瞿然」乃視容,非色容也。
又案:經傳中凡言「瞿然」者,皆是驚貌,説文作「」,雲:「舉目驚然也。
」則又不得言「瞿然以靜」矣。
《大戴記》作「纍然以靜」,是也。
《玉藻》「喪容纍纍」,鄭注曰:「羸憊貌也。
」《家語·困誓篇》注曰:「纍然,不得意之貌。
」故曰「憂悲之色,纍然以靜」。
「纍」字上半與「瞿」略相似,因誤而爲「瞿」矣。
□貌而有餘 「問則不對,佯爲不窮,□貌而有餘」。
引之曰:自「貌而有餘」以上五句,皆四字爲句。
「貌」上本無闕文,「而」讀爲「如」。
「貌如有餘」,正承「佯爲不窮」而言。
《大戴記》作「色示有餘」,則本無闕文明矣。
懼不盡 「心説而身弗近,身近而實不至,懼不盡」。
念孫案:「懼不盡」三字義不可通。
「懼」當爲「懽」,字之誤也。
此言心説賢者而身不近之,雖近之亦徒有虛名而實不至,又不盡其懽也。
《大戴記》作「身近之而實不至,而懽忠不盡」,是其證。
言弗發 □弗德 「有知而言弗發,有施而□弗德」。
念孫案:此文本作「有知與「智」同。
而弗發,有施而弗德」。
「發」讀曰「伐」。
上文「發其所能」、「發名以事親」,《大戴記》作「伐」。
《管子·四時篇》:「求有功發勞力者而舉之。
」高注《淮南·脩務篇》曰:「伐,自矜大其善也。
」「有知而弗伐」、「有施而弗德」皆五字爲句,上句本無「言」字,下句亦無闕文,後人於「弗發」上加「言」字,後人不知「發」與「伐」同,而誤以爲「發言」之「發」,故加「言」字。
則上句多一字矣。
校書者不知「言」字爲後人所加,而以爲下句少一字,遂於下句内作空圍以對「言」字,此誤之又誤也。
《大戴記》正作「有知而不伐,有施而不置」。
「置」與「德」同。
《繫辭傳》「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釋文:「『德』,鄭、陸、蜀才作『置』。
鄭雲:『置當爲德。
』」《荀子·哀公篇》:「言忠信而心不德,仁義在身而色不伐。
」《大戴記·哀公問五義篇》「德」作「置」。
克易 「言行亟變,從容克易,好惡無常,行身不篤」。
念孫案:「克」、「易」二字義不可通,「克」當爲「交」。
隷書「交」作「」,「克」作「」,二形相似,故「交」誤爲「克」。
上文「言行不類,終始相悖,外内不合」,《大戴記》「外内不合」上有「陰陽交易」四字,今本「交」字亦誤作「克」。
從容,舉動也。
《楚辭·九章》注曰:「從容,舉動也。
」説見《廣雅疏證·釋訓》。
「從容」與「言行」對文,「從容交易」,言其舉動之變易無常也。
宣十二年《公羊傳》曰:「君之不令臣交易爲言。
」義與此相近。
「言行亟變」四句,大意相同,皆謂其性行之無常也。
《大戴記》作「從容謬易」,義亦與「交易」同。
陰羽 《王會篇》:「墠上張赤帟陰羽。
」孔注曰:「陰,鶴也。
」王應麟補注曰:「《易》曰:『鳴鶴在陰。
』《相鶴經》曰:『鶴,陽鳥也,而遊於陰。
』故以陰爲鶴。
」引之曰:古無謂鶴爲陰者,鶴遊於陰而謂鶴爲陰,鴈爲隨陽之鳥,亦將謂鴈爲陽乎?今案:「陰羽」與「赤帟」對文,謂淺黑色之羽也。
《説文》:「陰,闇也。
」闇謂之陰,故淺黑色亦謂之陰。
《爾雅》馬「陰白雜毛,駰」,孫炎曰:「陰,淺黑也。
」見《魯頌·駉》正義。
是其證。
下文「青陰羽」亦謂青黑色之羽也,孔亦誤以爲鶴羽。
似騏背有兩角 「白民乘黃。
乘黃者似騏,背有兩角」。
王雲:「《文選注》雲『似狐』,見下。
又引《山海經》《海外西經》『白民之國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淮南子注》《覽冥篇》『乘黃出西方,狀如狐,背上有角』。
」念孫案:此文本作「乘黃者似狐,其背有兩角」,傳寫脫去「狐」字,則「似」、「其」二字相連,後人以乘黃是馬名,遂改「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