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志餘編下

關燈


    音、鳳、恭、顯生前赫奕而死後無名,是富貴易得而名難得,故曰:「名難,不其然乎?」此用《論語》句法,故李善引「才難,不其然乎」爲證。

    其實《論語》言才難,此言名難,句法雖同而意不同也。

    六臣本作「名才難」者,後人以李善引《論語》「才難」,故旁記「才」字,而傳寫者遂誤合之也。

    今李善本作「才難」者,又後人以「名才難」三字文不成義,而删去一字也。

    乃不删「才」字而删「名」字,斯爲謬矣。

     昭列顯於奎之分野 《魯靈光殿賦》:「承明堂於少陽,昭列顯於奎之分野。

    」念孫案:「昭列顯於奎之分野」句法甚累,既言「昭」,而又言「顯」,亦爲重沓。

    蓋正文本作「昭列於奎之分野」,後人以李善注雲「其光昭列,顯於奎之分野」,因於正文内加「顯」字。

    不知注内「顯」字乃承上「昭列」而申言之,非正文所有也。

    不審文義而據注妄增,各本相沿不改,其亦弗思之甚矣。

     參旗九旒 《景福殿賦》「參旗九旒,從風飄揚」,李善曰:「《周禮》曰:『熊旗六斿以象伐。

    』毛萇《詩傳》曰:『參,伐也。

    』然伐一星,以旗象參,故曰參旗。

    《周禮》曰:『龍旂九斿。

    』今雲『參旗九旒』,蓋一指旗名,一言旒數,可以相明也。

    」李周翰曰:「參,三也。

    旗上畫日月星。

    九旒,九旗也。

    」念孫案:二李之説皆非也。

    參旗、九旒皆星名。

    言旌旗之旒,從風飄揚,象天之有參旗、九旒也。

    參旗,一名天旗。

    九旒,或作九遊。

    《史記·天官書》曰:「參爲白虎,其西有句曲九星三處羅,一曰天旗,二曰天苑,三曰九遊。

    」《晉書·天文志》曰:「參旗,一曰天旗。

    」《開元占經·石氏外官占》引石氏曰:「參旗九星,在參西。

    」又《甘氏外官占》引甘氏曰:「九遊九星,在玉井西南。

    」 決陂潢而相湲 《海賦》「於是乎禹也,乃鏟臨崖之阜陸,決陂潢而相湲。

    啟龍門之岝,墾陵巒而嶄鑿」,李善曰:「《説文》曰:湲,灌也。

    」念孫案:「湲」爲「潺湲」字,義與「灌」不相近。

    「湲」當爲「」。

    「」,古「沃」字。

    沃,灌也。

    言決陂潢之水而相灌也。

    故李注引《説文》「,灌也」以釋之。

    隷書「夭」字或作「叐」。

    故「」字或作「」。

    形與「湲」相似,因誤爲「湲」。

    五臣本作「浚」,「浚」又「湲」之誤也。

    「」與「鑿」爲韻,猶《詩·唐風》「從子于沃」與「白石鑿鑿」爲韻。

    若作「湲」、作「浚」,則失其韻矣。

     淙大壑與沃焦 《江賦》「出信陽而長邁,淙大壑與沃焦」,李善曰:「《説文》曰:『淙,水聲也。

    』」念孫案:李訓「淙」爲「水聲」,則與下五字義不相屬。

    今案:淙者,灌也。

    言江水東流入海,灌大壑與沃焦也。

    李引《玄中記》曰:「東海之沃焦,水灌之而不已。

    」即其證也。

    《廣雅》曰:「澆、沃、淙、曹憲音士降反。

    灌,漬也。

    」是「淙」與「灌」同義。

     鯪鯥踦於垠隒 「鯪鯥踦於垠隒」,今李善本如此。

    李善曰:「《埤蒼》曰:『蹷,跳也,求悲切。

    』《聲類》曰:『偏舉一足曰跔蹄也,渠俱切。

    』」舊本「跔」誤作「跼」,今據李善音及《史記·張儀傳》索隱改。

    念孫案:如李注,則「踦」本作「跔」,謂二魚跳躍於水厓也。

    《楚辭·天問》「鯪魚何所」,王注曰:「鯪魚,鯪鯉也。

    有四足,出南方。

    」《南山經》曰:「柢山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名曰鯥。

    」是鯪、鯥皆魚之有足者,故雲「跔於垠隒」。

    《史記·張儀傳》「虎賁之士,跿跔科頭」,集解曰:「跿跔,跳躍也。

    」索隱引《韻集》雲:「偏舉一足曰跔蹏。

    」義與《聲類》同。

    又案:呂向注雲:「踦,行貌。

    」然則今李善本作「踦」者,後人據五臣本改之耳。

     憯悽惏慄 《風賦》:「故其風中人狀,直憯悽惏慄,清涼增欷。

    」引之曰:「憯悽惏慄」當爲「惏慄憯悽」,寫者誤倒耳。

    惏慄、清涼皆謂風之寒也。

    李善注曰:「惏,寒貌。

    慄,寒氣也。

    」憯悽、增欷皆感寒之貌也。

    二句相對爲文。

    且「悽」、「欷」爲韻,古音俱在脂部。

    若「慄」字則在質部,質與脂,古韻不同部。

    「慄」字古通作「栗」。

    《詩》三百篇「栗」字皆與質部之字爲韻,無與脂部之字爲韻者。

    其作「慄」之字,《詩·黃鳥》與「穴」爲韻,《楚辭·九辯》與「瑟」爲韻。

    「慄」、「穴」、「瑟」皆質部也。

    不可與「欷」爲韻矣。

    《高唐賦》「令人惏悷憯悽,脅息增欷」,「悷」、「慄」聲相近。

    「惏悷憯悽」,猶「惏慄憯悽」也。

    彼賦亦以「悽」、「欷」爲韻。

    《楚辭·九辯》「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悽」與「欷」爲韻,「愴怳」與「懭悢」爲韻,又其一證矣。

     何今日之兩絶 《鸚鵡賦》:「何今日之兩絶,若胡越之異區。

    」念孫案:王粲《贈蔡子篤詩》「風流雲散,一别如雨」,李善注引此賦曰:「何今日之雨絶。

    」又引陳琳《檄吳將校》曰:「雨絶于天。

    」江淹《雜體詩》「雨絶無還雲」,李注亦引此賦。

    據此則李善本本作「雨絶」明矣。

    呂向注曰:「何今日兩相隔絶,各在一方。

    」然則今本作「兩絶」者,後人據五臣本改之耳。

     竦餘身而順止兮 《思玄賦》「竦餘身而順止兮,遵繩墨而不跌」,舊注曰:「竦,立也。

    止,禮也。

    」念孫案:竦,敬也。

    言敬餘身而循禮也。

    《説文》曰:「竦,敬也。

    」字或作「聳」,《周語》曰:「身聳除潔,外内齊給,敬也。

    」「身聳」即此所謂「竦餘身」也。

    《楚語》曰:「昔殷武丁能聳其德。

    」韋注曰:「聳,敬也。

    」 遊塵外而瞥天兮 「遇九臯之介鳥兮,怨素意之不逞。

    遊塵外而瞥天兮,據冥翳而哀鳴」,舊注曰:「瞥,裁見也。

    」《後漢書·張衡傳》注曰:「瞥,視也。

    」念孫案:此皆以瞥爲「瞥見」之「瞥」,非也。

    「瞥」讀爲「撆」。

    撆,擊也,「擊」如「鳳皇上擊九千裡」之「擊」。

    拂也。

    「拂」如「鳴鳩拂其羽」之「拂」。

    高注《呂氏春秋·季春紀》曰:「拂擊其羽,直刺上飛數十丈。

    」言鶴遊塵外而上拂天也。

    《説文》曰:「撆,擊也。

    」字或作「撇」,《漢書·楊雄傳》:「《甘泉賦》:『歷倒景而絶飛梁兮,浮蔑蠓而撇天。

    』」此雲「遊塵外而瞥天」,下文雲「浮蔑蒙而上征」,語意與《甘泉賦》略同。

    顔師古曰:「撇,猶拂也。

    」李善引張揖《三蒼注》同。

    作「瞥」者,借字耳。

    亦通作「蔽」,《史記·刺客傳》「跪而蔽席」,索隱曰:「蔽,音匹結反。

    蔽,猶拂也。

    」《燕策》作「跪而拂席」。

     漱飛泉之瀝液 「漱飛泉之瀝液兮,咀石菌之流英」,李善曰:「《説文》曰:『漱,蕩口也。

    』所又切。

    」引之曰:李以「漱」爲「蕩口」,非也。

    此「漱」字當讀爲「欶」。

    《説文》:「欶,吮也。

    」《玉篇》:「所角切。

    」字或作「嗽」。

    《一切經音義》二引《三蒼》曰:「嗽,吮也。

    」又引《通俗文》曰:「含吸曰嗽,所角反。

    」《釋名》曰:「嗽,促也。

    用口急促也。

    」《漢書·佞幸傳》「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爲上嗽吮之」,顔師古曰:「嗽,音山角反。

    」《後漢書·方術傳》「嗽舌下泉咽之」,李賢曰:「嗽音朔。

    」《論衡·驗符篇》曰:「建初四年,甘露下泉陵、零陵、洮陽、始安、泠道五縣,民嗽吮之,甘如飴蜜。

    」張載注《魏都賦》引司馬相如《棃賦》曰:「刷嗽其漿。

    」其或作「漱」者,假借字耳。

    《楚辭·九章》曰:「吸湛露之浮涼兮,漱凝霜之雰雰。

    」「漱」與「吸」義相近,故《通俗文》曰:「含吸曰嗽。

    」《楚辭·遠遊》雲「吸飛泉之微液」,猶此雲「漱飛泉之瀝液」也。

    《遠遊》曰:「湌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食朝霞。

    」《後漢書·列女傳》注引《論語撰考讖》曰:「水名盜泉,仲尼不漱。

    」劉伶《酒德頌》曰:「銜杯漱醪。

    」陸機《文賦》曰:「傾羣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

    」以上諸「漱」字皆音所角反。

    説者多讀爲「盥漱」之「漱」,音所又反,非也。

    今俗語猶謂含吸曰「嗽」,音如「煩數」之「數」。

     翾鳥舉而魚躍兮 「翾鳥舉而魚躍兮,將往走乎八荒」,舊注曰:「《廣雅》曰:翾,飛也。

    」《張衡傳》注同。

    念孫案:「飛鳥舉而魚躍」,甚爲不詞,且訓「翾」爲「飛」,則既與魚躍不協,又與鳥舉相複矣。

    今案:翾者,疾也。

    猶言倏鳥舉而魚躍也。

    《方言》:「儇,疾也。

    」郭璞曰:「謂輕疾也。

    」「儇」與「翾」通。

    《荀子·不苟篇》「小人喜則輕而翾」,《韓詩外傳》「翾」作「快」,「快」亦「疾」也。

    《説文》:「,疾也。

    」義亦與「翾」同。

     偉關雎之戒女 「怬河林之蓁蓁兮,偉《關雎》之戒女」,舊注引《關雎》首章四句,又曰:「偉,異也。

    」《張衡傳》注曰:「偉,美也。

    」念孫案:李賢訓「偉」爲「美」,是也。

    「戒女」二字,諸家説之未明。

    今案:《漢書·杜周傳》杜欽説大將軍鳳曰:「佩玉晏鳴,《關雎》歎之。

    知好色之伐性短年,離制度之生無厭,天下將蒙化,陵夷而成俗也。

    故詠淑女,幾以配上,忠孝之篤,仁厚之作也。

    」李奇曰:「後夫人雞鳴佩玉,去君所,周康王後不然,故詩人歎而傷之。

    」薛瓚曰:「此《魯詩》也。

    」《後漢書·明帝紀》注引薛君《韓詩章句》曰:「人君退朝,入于私宮,後妃禦見,去留有度,應門擊柝,鼓人上堂,退反晏處,體安志明。

    今時大人内傾于色,賢人見其萌,故詠《關雎》,説淑女,正容儀以刺時。

    」如魯、韓《詩》説,則《關雎》所以申女戒,故曰「偉《關雎》之戒女」。

    《杜周傳贊》雲:「欽以建始之初,深陳女戒,庶幾乎《關雎》之見微。

    」義與此同也。

     怨高陽之相寓兮 「怨高陽之相寓兮,顓頊而宅幽」,舊注曰:「寓,居也。

    」念孫案:「寓」訓爲「寄」,不訓爲「居」。

    「寓」當作「」,字之誤也。

    《説文》「,籀文宇字。

    」《荀子·賦篇》「精微乎毫毛,而大盈乎大」,《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高其位,大其」,《東京賦》「威振八」,漢《史晨祠孔廟奏銘》「周孔舊」,《蕩陰令張遷碑》「開定畿」,字竝與「宇」同。

    《大雅·緜》傳、《桑柔》傳、《魯頌·閟宮》箋及《周語》注竝雲:「宇,居也。

    」此言「相」,謂相其所居之地,故舊注訓「」爲「居」,而李善、李賢皆不爲「」字作音,蓋所見本已譌爲「寓」矣。

     姑純懿之所廬 「安和靜而隨時兮,姑純懿之所廬」,舊注曰:「懿,美也。

    廬,居也。

    」李善曰:「杜預曰:姑,且也。

    」《張衡傳》注同。

    念孫案:二李訓「姑」爲「且」,非也。

    「且純懿之所廬」,則爲不詞矣。

    今案:姑者,息也。

    言自安於和靜,而息乎大美之所居也。

    《廣雅》曰:「,息也。

    」曹憲音姑.古無「」字,借「姑」爲之。

    《檀弓》曰:「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姑」亦「息」也。

    《爾雅》曰:「苦,息也。

    」「苦」讀爲「盬」,聲與「姑」近而義同。

    説見《經義述聞》「王事靡盬」下。

     後委衡乎玄冥 「前長離使拂羽兮,後委衡乎玄冥」,今李善本如此。

    舊注曰:「委,屬也。

    水衡,官名也。

    」見《漢書·百官表》。

    六臣本作「後委水衡乎玄冥」,五臣作「委水衡乎玄冥」,《張衡傳》與五臣同。

    念孫案:五臣本及《張衡傳》是也。

    昭二十九年《左傳》曰:「水正曰玄冥。

    」故曰「委水衡乎玄冥」,言以水衡之職,屬之玄冥也。

    舊注雲:「水衡,官名。

    」則正文内原有「水」字明矣。

    六臣本作「後委水衡乎玄冥」者,後人以上句有「前」字,故加「後」字以對之。

    「後委水衡乎玄冥」,斯爲不詞矣。

    今李善本作「後委衡乎玄冥」者,又校書者嫌其不詞而删去一字也。

    乃不删「後」字而删「水」字,其謬益甚矣。

     陪京泝伊 《閑居賦》「於是退而閑居,于洛之涘,陪京泝伊,面郊後市」,李善曰:「《南都賦》曰:『陪京之南。

    』」薛綜《東京賦注》曰:「泝,向也。

    」念孫案:《南都賦》「陪京之南」,本取陪輔之義。

    此言「陪京泝伊,面郊後市」,則「陪」字當讀爲「倍」。

    「倍」、「陪」古字通。

    《禹貢》「至于陪尾」,《漢書·地理志》作「倍尾」。

    《左傳·僖三十年》「焉用亡鄭以陪鄰」,定四年「分之土田陪敦」,《釋文》竝作「倍」。

    「倍」即今「向背」字也。

    言家在洛水之涘,背京向伊,前郊後市也。

    《漢書·張良傳》雲:「背河鄉雒。

    」《東京賦》雲:「泝洛背河。

    」義竝與此同也。

    《晉書·潘嶽傳》正作「背京泝伊」。

     芳酷烈之誾誾 《長門賦》「桂樹交而相紛兮,芳酷烈之誾誾」,李善曰:「誾誾,香氣盛也。

    誾,魚斤切。

    」引之曰:上文之「心」、「音」、「宮」、「臨」、「風」、「淫」、「陰」、「音」、「襜」,下文之「吟」、「南」、「中」、「宮」、「崇」、「窮」、「音」皆以東、侵、鹽三部之字爲韻,此古人合韻之常例也。

    「誾」爲諄部之字,古無以東、侵、鹽、諄四部合用者,殆誤字也。

    「誾誾」當爲「闇闇」。

    「闇」與「馣」同。

    《廣雅》曰:「馣,香也。

    」又曰:「馣馣,香也。

    」曹憲音烏含反。

    凡字之從奄聲、音聲者多通用,「闇」之爲「馣」,猶「暗」之爲「晻」也。

    《高唐賦》「越香掩掩」,「掩」亦與「馣」同。

     委參差以槺梁 「施瑰木之欂櫨兮,委參差以槺梁」,李善曰:「言以瑰奇之木爲欂櫨,委積參差以承虛梁。

    《方言》曰:『,虛也。

    』『』與『槺』同,音『康』。

    」念孫案:如李説,則「槺梁」之上必加「承」字而其義始明,且以「梁」爲屋梁,則與上文「飾文杏以爲梁」相複矣。

    今案:「參差」,雙聲也。

    「槺梁」,疊韻也。

    「槺梁」者,中空之貌,言衆欂櫨羅列參差而中空也。

    《方言》「,空也」,郭璞曰:「,空貌。

    」《説文》曰:「,屋也。

    ,也。

    」「」與「槺梁」同。

    《説文繫傳》「,力畺反」,正與「梁」同音。

    蓋《説文》舊音也。

    《玉篇》音「郎」,「郎」與「梁」古今聲有侈弇耳。

     遂穨思而就牀 靁歎穨息 「無面目之可顯兮,遂穨思而就牀」,李善曰:「《廣雅》曰:『穨,壞也。

    』言壞其思慮而就牀。

    」引之曰:李説非也。

    「思」當爲「息」,字之誤也。

    馬融《長笛賦》曰:「靁歎穨息。

    」靁,歎聲也。

    下文「靁叩鍛之岌峇兮」,靁亦謂叩鍛聲也。

    「穨」猶「嘳」也,太息之聲也。

    李善曰:「歎聲若雷,息聲若穨。

    」引《爾雅》「焚輪謂之穨」,皆失之。

    陸機《弔魏武帝文》曰:「循膚體而穨歎。

    」陸雲《登遐頌》曰:「絶音穨息。

    」穨之言嘳也。

    嘳然太息而就牀也。

    傅毅《舞賦》「嘳息激昂」,李善曰:「《韓詩外傳》曰:『魯哀公嘳然太息。

    』《説文》曰:『嘳,太息也。

    』『嘳』與『喟』同。

    」以上李善注。

    《易林·師之鹹》曰:「絶無以北,惆然嘳思。

    」「思」亦「息」之誤。

    《噬嗑之復》曰:「絶無以北,惆然憤息。

    」「憤」又「嘳」之誤也。

     故亦非華説之所能精 《文賦》:「是蓋輪扁所不得言,故亦非華説之所能精。

    」今李善本如此。

    念孫案:「故亦非華説之所能精」,李善本有「亦」而無「故」,五臣本有「故」而無「亦」。

    今李善本兼有之者,後人據五臣本旁記「故」字,而傳寫者因誤合之也。

    六臣本作「亦非華説之所能精」,又雲:「亦,五臣作故。

    」劉良曰:「文章之妙,故非此輩所能精察而言。

    」是其明證矣。

     故聞其悲聲 《洞簫賦》:「故聞其悲聲,今李善本如此。

    則莫不愴然累欷,撆涕抆淚。

    其奏歡娛,則莫不憚漫衎凱,各本「衎」字皆譌作「衍」。

    案:五臣音苦汗切,其爲「衎」字明矣。

    「憚漫」爲疊韻,「衎凱」爲雙聲。

    《藝文類聚》引此亦作「衎」,今改正。

    阿那腇者已。

    」念孫案:李善本「故聞其悲聲」本作「故爲悲聲」,五臣本作「故其爲悲聲」。

    見六臣本注。

    今作「故聞其悲聲」者,後人以意改之也。

    不知「爲悲聲」、「奏歡娛」皆指吹簫者言之,下文「愴然」、「累欷」雲雲,方指聽簫者言之。

    若雲「聞其悲聲」,則已指聽簫者言之,與下文「其奏歡娛」句不類,自亂其例矣。

    《藝文類聚·樂部》引此正作「故其爲悲聲」。

     瞪瞢忘食 「是以蟋蟀斥蠖,蚑行喘息。

    螻蟻蝘蜓,蠅蠅翊翊。

    遷延徙迆,魚瞰雞睨。

    垂喙轉,瞪瞢忘食。

    況感陰陽之龢,而化風俗之倫哉」。

    念孫案:「瞪瞢忘食」,「食」當爲「飱」,字之誤也。

    「息」、「翊」爲韻,「迆」、「睨」爲韻,「飱」、「倫」爲韻。

    《藝文類聚》引此已作「食」,則此字之誤久矣。

     狀若捷武 毅武孔猛 「狀若捷武,超騰踰曳,迅漂巧兮。

    又似流波,泡溲泛,趨巇道兮」。

    念孫案:「狀若捷武」,武者,士也。

    言狀如趫捷之士,超騰踰曳也。

    《淮南·覽冥篇》「勇武一人,爲三軍雄」,高注曰:「武,士也。

    江淮閒謂士曰武。

    」《齊俗篇》「顔闔爲天下顯武」,《脩務篇》「勇武攘捲一擣」,高注竝曰:「楚人謂士爲武。

    」《漢書·伍被傳》「即使辯士隨而説之」,《史記·淮南厲王傳》「士」作「武」。

    「捷武」與「流波」相對爲文,是「武」爲「士」也。

    而李善雲:「捷武,言捷巧。

    」如李注,則「狀若捷武」之下必加「之人」二字而其義始明。

    蓋謂士爲武,唐人已不知有此訓矣。

    《七發》雲:「毅武孔猛,袒裼身薄。

    」「毅武」,亦謂果毅之士也。

     噫可以進乎 《舞賦》「激楚結風,陽阿之舞,材人之窮觀,天下之至妙。

    噫,可以進乎」,李善曰:「孔氏《尚書傳》曰:『噫,恨辭也。

    』」李周翰曰:「噫,歎聲。

    歎其美可進爲羣臣之樂。

    」念孫案:二李斷「噫」字爲句,非也。

    「噫可以進乎」五字作一句讀。

    「噫」讀爲「抑」,語詞也。

    言楚舞之妙如此,抑者可進之以樂羣臣乎。

    抑者,猶言意者。

    説見下。

    「抑」,字或作「意」,《論語·學而篇》「抑與之與」,《漢石經》「抑」作「意」。

    《墨子·非攻篇》曰:「意將以爲利天乎?」《莊子·駢拇篇》曰:「意仁義,其非人情乎?」「意」竝與「抑」同。

    或言「意亦」,《大戴禮·武王踐阼篇》曰:「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秦策》曰:「誠病乎?意亦思乎?」「意亦」與「抑亦」同。

    或言「意者」,《晏子春秋·襍篇》曰:「意者非臣之罪乎?」《墨子·節葬篇》曰:「意者可邪?」《漢書·敘傳》曰:「其抑者從橫之事復起於今乎?」「抑者」與「意者」同。

    又作「億」,《震》六二及《文王世子》注,見下。

    《史記·吳王濞傳》「億亦可乎」,「億亦」與「抑亦」同。

    《魏都賦》「億若大帝之所興作,二嬴之所曾聆」,「億若」與「抑若」同。

    下文雲:「抑若春霆發響,而驚蟄飛競;潛龍浮景,而幽泉高鏡。

    」即其證也。

    李周翰訓「億」爲「遠」,非是。

    又作「噫」,《小雅·十月篇》「抑此皇父」,鄭箋曰:「抑之言噫。

    」《震》六二「億喪貝」,王弼曰:「億,辭也。

    」釋文曰:「億,本又作噫。

    」《文王世子》注:「億,可以爲之也。

    」正義曰:「億,是發語之聲。

    」釋文曰:「億,本又作噫。

    」《繫辭傳》曰:「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

    」「噫亦」與「抑亦」同。

    《釋文》《正義》斷「噫」字爲句,訓爲「歎聲」,非是。

    説見《經義述聞》。

    《莊子·外物篇》曰:「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新序·雜事篇》曰:「噫將使我追車而赴馬乎?投石而超拒乎?逐麋鹿而搏豹虎乎?噫將使我出正辭而當諸侯乎?決嫌疑而定猶豫乎?」《韓詩外傳》「噫」作「意」。

    《法言·五百篇》曰:「噫者吾於觀庸邪?」「意」、「億」、「噫」竝與抑同。

    説者多以「噫」爲歎聲,失之矣。

     惟籦籠之奇生兮 《長笛賦》「惟籦籠之奇生兮,于終南之陰崖」,呂向曰:「奇生,謂生奇質也。

    」念孫案:如呂説,則「奇」下須加「質」字而其義始明。

    今案:「奇」讀爲「寄」。

    寄,託也。

    言託生於山崖也。

    故下文即雲:「託九成之孤岑。

    」《洞簫賦》曰:「原夫簫幹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

    」意與此同。

    《楚辭·七諫》曰:「便娟之脩竹兮,寄生乎江潭。

    」尤其明證也。

     膺陗阤腹陘阻 「膺陗阤,腹陘阻」,李善曰:「言以膺服於陗阤,而腹突於陘阻也。

    《淮南子》曰『岸陗者必阤』,許慎曰:『陗,峻也。

    』《字林》曰:『阤,小崩也。

    』《爾雅》曰『山絶陘』,郭璞曰:『連山中斷也。

    』」念孫案:李説「阤」、「陘」二字皆失其義。

    《廣雅》曰:「阤,險也。

    」《考工記》「則於馬終古登阤也」,鄭注曰:「阤,阪也。

    」義亦相近。

    《上林賦》曰:「巖阤甗錡,摧崣崛錡。

    」是阤爲險貌也。

    《廣雅》又曰:「陘,阪也。

    」《孟子·盡心篇》「山徑之蹊閒介然」,趙注曰:「山徑,山之領。

    」《法言·吾子篇》曰:「山之蹊,不可勝由矣。

    」「徑」、「」竝與「陘」同,是陘爲阪也。

    此言山阪險峻,伐竹者匍匐而上,故曰「膺陗阤,腹陘阻」。

    阤非「崩阤」之「阤」,陘亦非「連山中斷」之「陘」也。

     中息更裝 「藎滯抗絶,中息更裝」,李善曰:「許慎《淮南子注》曰:『裝,束也。

    』謂更裝而奏之。

    」李周翰曰:「此吹笛聲也。

    而雲更裝者,謂中道息聲,更調理而吹之。

    亦如人之將裝結而出也。

    」念孫案:二李説「更裝」二字,皆不得其解而爲之辭。

    今案:「裝」讀爲「壯」。

    壯,盛也。

    言笛聲中息而復盛也。

    「壯」字古讀若「莊」,故與「裝」通。

    《楚辭·遠遊》「精醇粹而始壯」,與「行」、「鄉」、「陽」、「英」、「放」爲韻。

    「放」讀若「方」。

    《莊子·在宥篇》「物將自壯」,與「藏」爲韻。

    《晉語》「趙簡子問於壯馳茲」,舊音曰:「壯音莊。

    」《檀弓》「衞有大史曰柳莊」,《漢書·古今人表》作「柳壯」。

    《莊子·天下篇》「不可與莊語」,釋文曰:「莊,一本作壯。

    」《鄘風·君子偕老》箋「顔色之莊」,釋文曰:「莊,本又作壯。

    」此下二句雲:「奄忽滅沒,曄然復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