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志餘編上

關燈
後漢書 聖跡滂流 《章帝紀》:「追惟先帝勤民之德,厎績遠圖,復禹宏業,聖跡滂流,至于海表。

    」念孫案:「滂」當作「旁」,此因「流」字而誤加水旁耳。

    旁,溥也,徧也。

    流,行也。

    謂聖跡徧行天下,至于海表也。

    此言聖跡,非言聖澤,則「旁流」之「旁」不當作「滂」。

    《説文》曰:「旁,溥也。

    」「溥」亦「徧」也。

    《繫辭傳》曰:「旁行而不流。

    」謂徧行而不流也。

    説見《經義述聞》。

    《周官·男巫》曰:「旁招以茅。

    」謂徧招於四方也。

    《晉語》曰:「乃使旁告於諸侯。

    」謂徧告於諸侯也。

    《楚語》曰:「武丁使以象夢旁求四方之賢。

    」謂徧求四方之賢也。

    秦《之罘刻石文》曰:「威燀旁達,莫不賓服。

    」謂威燀徧達也。

    「旁」與「方」古字通,《堯典》「共工方鳩僝功」,《史記·五帝紀》作「旁」。

    《臯陶謨》「方施象刑惟明」,《新序·節士篇》作「旁」。

    《呂刑》「方告無辜于上」,《論衡·變動篇》作「旁」。

    《士喪禮》「牢中旁寸」,鄭注:「今文『旁』爲『方』。

    」《立政》曰:「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迹。

    方行天下,《齊語》曰:「君有此士也,三萬人以方行於天下。

    」《漢書·地理志》曰:「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

    」其義一也。

    至于海表,罔有不服。

    」此雲「厎績遠圖,復禹宏業,聖跡旁流,至于海表」,意本於《立政》也。

     奉盤錯鍉 《隗囂傳》「牽馬操刀,奉盤錯鍉,遂割牲而盟」,李賢注曰:「按:蕭該《音》引《字詁》『鍉即題,音徒啟反』。

    《方言》曰:『宋、楚之閒謂盎爲題。

    』據下文雲『鍉不濡血』,明非盆盎之類。

    《前書·匈奴傳》雲:『漢遣韓昌等,與單于及大臣俱登諾水東山,刑白馬,單于以徑路刀、金留犂撓酒。

    』應劭雲:『留犂,飯匕也。

    撓,攪也。

    以匕攪血而歃之。

    』今亦奉盤措匙而歃也。

    以此而言,『鍉』即『匙』字。

    錯,置也,音七故反。

    」引之曰:「鍉」當爲「」,其字從缶不從金。

    《廣韻》:「鍉,都奚切。

    歃血器。

    」《集韻》:「鍉,歃器。

    」皆沿誤本《後漢書》。

    注内「題」字當爲「」,其字從瓦不從頁。

    《方言》「甂,陳、魏、宋、楚之閒謂之」,郭璞曰:「今河北人呼小盆爲子,杜啟反。

    」《廣雅》曰:「,甌甂也。

    」《太平禦覽》引《通俗文》曰:「小甌曰。

    」凡從瓦之字或從缶,故《字詁》「」與「」同,《玉篇》「,徒啟切。

    亦作。

    ,徒啟切,小盆也」,《集韻》亦曰「,或從缶作」,皆其證矣。

    賢意謂據「」字,則爲盆盎之。

    據下文,則當訓爲匙耳。

    案《周官·玉府職》「合諸侯則共珠槃玉敦」,鄭注曰:「合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歃之以盟。

    珠槃以盛牛耳,屍盟者執之。

    玉敦,歃血玉器。

    」《戎右職》「盟則以玉敦,辟盟遂役之,贊牛耳桃茢」,注曰:「役之者傳敦血授當歃者。

    血在敦中,以桃茢拂之。

    耳者盛以珠盤,屍盟者執之。

    」若然,則盤以盛耳,敦以盛血,二器竝設矣。

    今《傳》曰奉盤,盤外當更有盛血之器。

    下文曰:「有司奉血進,護軍舉手揖諸將軍曰:『不濡血,歃不入口,是欺神明也。

    』」明者盆盎之類,所以盛血,如古之有敦耳,不得如賢注所雲。

    且隗囂遵用古禮,何肯效法匈奴乎? 首施兩端 《鄧訓傳》《西羌傳》竝雲「首施兩端」,注曰:「首施,猶首鼠也。

    」念孫案:《史記·魏其武安傳》「何爲首鼠兩端」,故李本之爲注。

    今案:「施」讀如「施于中谷」之「施」,「首施」猶「首尾」也。

    首尾兩端,即今人所雲進退無據也。

    春秋魯公子尾字施父,是「施」與「尾」同意。

    服虔注《漢書》曰:「首鼠,一前一卻也。

    」則「首鼠」亦即首尾之意。

     胎養 《魯恭傳》「今始夏,百穀權輿,陽氣胎養之時」,注曰:「萬物皆含胎長養之時。

    」念孫案:「胎」亦「養」也。

    《方言》曰:「台、胎,養也。

    晉、衞、燕、魏曰台。

    汝、潁、梁、宋之閒曰胎。

    」《列女傳·頌義小序》曰:「胎養子孫,以漸教化。

    」是「胎」與「養」同義。

    此言陽氣胎養萬物,非謂萬物含胎也。

    《方言注》曰:「台,猶頤也,音『怡』。

    」《序卦傳》曰:「頤者,養也。

    」「胎」、「台」、「頤」聲近而義同。

     或裵回藩屏或躑躅帝宮 《蘇竟傳》「太白辰星,或裵回藩屏,或躑躅帝宮」,注曰:「帝宮,北辰也。

    藩屏,兩傍之星也。

    」念孫案:北辰在紫宮之中,與左右兩藩皆非黃道所經,太白辰星無緣到此。

    今案「帝宮」謂太微宮,「藩屏」謂太微之兩藩,皆五星所經也。

    《史記·天官書》曰:「太微,三光之廷,匡衞十二星,藩臣。

    」《淮南·天文篇》曰:「太微者,太一之廷也。

    」「太一」當作「五帝」,辨見《淮南》。

    故雲「裵回藩屏,躑躅帝宮」。

     百獸駭殫 《班固傳〈兩都賦〉》「遂繞酆鎬,歷上蘭,六師發胄,「胄」與「逐」同。

    百獸駭殫」,注曰:「駭殫,言驚懼也。

    」念孫案:李訓「駭殫」爲「驚懼」,則「殫」字本作「憚」,今作「殫」者,後人據誤本《文選》改之也。

    韋昭注《周語》曰:「憚,懼也。

    」「懼」與「驚」義相通。

    《爾雅》:「驚,懼也。

    」《方言》:「懼,驚也。

    」故《楚辭·招魂》「君王親發兮憚青兕」,王逸注曰:「憚,驚也。

    」《淮南·人閒篇》曰:「驚憚遠飛。

    」司馬相如《上林賦》曰:「驚憚讋伏。

    」「驚憚」即「駭憚」,故《廣雅》曰:「駭憚,驚也。

    」言六師發逐而百獸皆驚也。

    又案《文選》「百獸駭殫」,「殫」字李善無注,張銑注曰:「言天子縱六軍,逐百獸,駭驚踐蹋,十分殺其二三。

    」「駭驚」即「駭憚」,「踐蹋」即下文之「蹂躪」,而獨不爲「殫」字作解。

    然則李善及五臣本皆作「百獸駭憚」,而今本作「殫」,亦是後人所改明矣。

    後人改「憚」爲「殫」者,以「憚」音徒案反,與「蘭」字韻不相協故耳。

    不知「憚」從單聲,古音徒丹反,故與「蘭」爲韻。

    《莊子·達生篇》「以鉤注者憚」,釋文「憚,徒丹反」,是其證也。

    後人不曉古音而妄改爲「殫」。

    殫者,盡也。

    百獸駭盡,則甚爲不詞。

    且此句但言百獸驚駭,下文乃言蹂躪其十二三,卒乃言草木無餘,禽獸殄夷。

    若先言百獸已盡,則下文皆成贅語矣。

    此字蓋近代淺學人所改,而各本《後漢書》《文選》皆相承作「殫」,莫能正其失,良可怪也。

     保界河山 「子實秦人,矜誇館室,保界河山」,注曰:「保,守也。

    謂守河山之險以爲界。

    」念孫案:賦言保界河山,非謂保河山以爲界也。

    今案:「界」讀爲「介」,保、介皆恃也,言恃河山以爲固也。

    僖二十三年《左傳》「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呂氏春秋·誠廉篇》「阻兵而保威」,高、杜注竝曰:「保,恃也。

    」襄二十四年《左傳》「以陳國之介恃大國而陵虐於敝邑」,「介」亦「恃」也。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阻」、「負」、「介」皆恃也。

    索隱:「介,音『界』,言楚以江淮爲界。

    一雲介者,夾也。

    」皆失之。

    《漢書·五行志》「虢介夏陽之阸,怙虞國之助」,「介」、「怙」皆恃也。

    顔師古曰:「介,隔也。

    」失之。

    《南粵傳》「欲介使者權」,師古曰:「介,恃也。

    」是「保」、「介」皆恃也。

    作「界」者,假借字耳。

    「界」與「介」古字通。

    《漢書·楊雄傳》「界涇陽,扺穰侯而代之」,《文選》「界」作「介」。

    《史記·晉世家》「文公環緜上山中而封之,以爲介推田,號曰介山」,《續漢書·郡國志》作「界山」。

    《春秋繁露·立元神篇》「介障險阻」,《淮南·覽冥篇》「介」作「界」。

    《郭有道碑》「介休」作「界休」。

    矜誇館室,「誇」亦「矜」也。

    保界河山,「界」亦「保」也。

    「矜誇」、「保界」皆兩字平列。

     藴孔佐之宏陳 《典引》「蓄炎上之烈精,藴孔佐之弘陳」,注曰:「藴,藏也。

    『孔佐』謂孔子制作《春秋》及《緯書》以佐漢也。

    『弘陳』謂大陳漢之期運也。

    」念孫案:李雲「大陳漢之期運」,則「弘陳」之下必須加數字以解之,而其義始明矣。

    今案:陳者,道也,言藴蓄聖人之大道也。

    李斐注《漢書·哀帝紀》曰:「陳,道也。

    」《微子》曰:「我祖厎遂陳于上。

    」言緻成道於上也。

    《君奭》曰:「率惟茲有陳。

    」言有道也。

    《大戴禮·衞將軍文子篇》曰:「君陳則進,不陳則行而退。

    」言君道則進,不道則退也。

    竝見《經義述聞》。

    「弘陳」與「烈精」相對爲文,則「弘陳」之爲大道明矣。

     微胡瑣而不頤 「慝亡迥而不泯,微胡瑣而不頤」,注曰:「瑣,小也。

    頤,養也。

    言微細者何小而不養也。

    」念孫案:李以微爲細,細即小也。

    小胡小而不頤,則不詞之甚矣。

    今案:「微」讀曰「徽」。

    《爾雅》曰:「徽,善也。

    」《立政》「予旦已受人之徽言」,《漢石經》「徽」作「微」,是「微」與「徽」通。

    「徽」、「慝」二字正相對。

    慝,惡也。

    言惡者無遠不滅,善者無小不養也。

     有靦其面 《樂成靖王黨傳》:「安帝詔曰:『萇有靦其面,而放逸其心。

    』」注曰:「靦,姡也,言面姡然無媿。

    姡,音胡八反。

    」念孫案:李訓「靦」爲「姡」,本於《爾雅》。

    然雲「面姡然無媿」,則未解「靦」字之義,并未解「姡」字之義也。

    今案:《説文》:「靦,人面皃也。

    」今本「人面皃」譌作「面見」。

    案《爾雅釋文》引舍人曰:「靦,擅也。

    一曰面貌也。

    」《越語》「靦然而人面」,韋昭曰:「靦,面目之貌。

    」是「靦」爲人面貌也。

    《小雅·何人斯》正義引《説文》「靦,面見人」,亦是「人面皃」之譌,今訂正。

    或沿「面見人」之誤,解爲無面目相見,失之。

    姡,面靦也。

    《爾雅》訓「靦」爲「姡」,《説文》訓「姡」爲「面靦」,其義一也。

    今本「面靦」譌作「面醜」,《何人斯》釋文引《説文》「姡,面醜也」,亦後人據誤本《説文》改之,今據《何人斯》正義及《爾雅·釋言》疏所引訂正。

    又案《説文》:「嫙,好也。

    ,材也。

    姡,面靦也。

    嬥,直好皃。

    」「姡」字在「嫙」、「」、「嬥」三字之閒,則其義亦與「好」相近,故《何人斯》箋曰:「姡然有面目。

    」則「姡」非面醜之貌明矣。

    《爾雅》「靦,姡也」,李巡、孫炎注竝曰:「人面姡然也。

    」見《釋文》。

    然則「靦」與「姡」皆人面之貌,而非無恥之貌明矣。

    《小雅·何人斯篇》「爲鬼爲蜮,則不可得。

    有靦面目,視人罔極」,毛傳曰:「靦,姡也。

    」鄭箋曰:「使女爲鬼爲蜮也,則女誠不可得見也。

    姡然有面目,女乃人也。

    人相視無有極時,終必與女相見。

    」是「靦」爲人面目之貌,故對鬼蜮言之。

    若以「靦」爲無恥,則與詩意相違矣。

    又《越語》「餘雖靦然而人面哉,吾猶禽獸也」,韋注曰:「靦,面目之貌。

    」是「靦」爲人面目之貌,故對禽獸言之。

    若以「靦」爲無恥,則與「靦然人面」之文不合矣。

    此詔雲「萇有靦其面,而放逸其心」,義亦與《越語》同。

    言萇雖靦然人面,而放逸其心,實與禽獸無異。

    下文「風淫于家,娉取人妻」,是其事也。

    李以「靦」爲「面姡然無媿」,失之矣。

    又案《方言》「,慙也。

    荊、揚、青、徐之閒曰」,此與「有靦面目」之「靦」異義。

    而左思《魏都賦》雲:「有靦瞢容,神蘂形茹。

    」任昉《彈曹景宗奏》雲:「惟此人斯,有靦面目。

    」《玉篇》亦雲:「靦,慙皃。

    」則是誤以「靦」爲「」矣。

    總之「靦」爲人面目之貌,或以爲恥,或以爲無恥,皆非也。

    或誤解《説文》之「靦」爲「」,雲:「從心,慙在中;靦從面,媿在外。

    」亦沿左思、任昉之誤,不知《説文》之「靦」爲面貌,不與訓「慙」之「」同義也。

     不震厥教 「萇慢易大姬,不震厥教」,注曰:「大姬,即萇所繼之母也。

    震,懼也。

    」念孫案:「震」讀爲「祗」,祗,敬也。

    言不敬承其教,非謂不懼其教也。

    「祗」與「震」古同聲而通用。

    《盤庚》「爾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漢石經》「震」作「祗」。

    《無佚》「治民祗懼」,《史記·魯世家》「祗」作「震」。

    「震」字或作「振」,《臯陶謨》「日嚴祗敬六德」,《夏本紀》「祗」作「振」。

    《粊誓》「祗復之」,《魯世家》「祗」作「敬」。

    徐廣曰:「敬,一作振。

    」《内則》「祗見孺子」,鄭注曰:「祗,或作振。

    」皆其證也。

    「祗」從氐聲,古音在脂部。

    「震」從辰聲,古音在諄部。

    諄部之音多與脂部相通,故從辰之字亦與從氐之字相通。

    《説文》「蚳」從氐聲,或作「」,從辰聲。

    又其一證也。

    《恒》上六「振恒」,《説文》引作「榰恒」。

    《曲禮》「畛於鬼神」,鄭注曰:「畛,或爲祗。

    」「畛」之與「祗」,「振」之與「榰」,猶「震」之與「祗」也。

     遊不倫黨 《崔駰傳》「遊不倫黨,苟以徇己」,注曰:「倫,謂等倫。

    」念孫案:倫,擇也。

    遊不倫黨,謂交不擇類也。

    《説文》:「掄,擇也。

    」《周官·山虞》曰:「邦工入山林而掄材。

    」《少牢饋食禮》「雍人倫膚九」,鄭注曰:「倫,擇也。

    」是「倫」與「掄」通。

    《荀子·勸學篇》曰:「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

    」 補 《崔實傳》「期於補決壞,枝柱邪傾」,注曰:「,音直莧反。

    《禮記》曰:『衣裳裂,紉箴請補綴。

    』」念孫案:李以「」爲「裂」,非也。

    「」亦「補」也。

    「補決壞」、「枝柱邪傾」相對爲文,若以「補」爲補其裂,則「補決壞」四字文不成義,且與下句不對矣。

    「」字本作「」,又作「綻」,《説文》:「,補縫也。

    」《廣雅》曰:「,縫也。

    」《急就篇》「鍼縷補縫綻紩緣」,顔師古曰:「脩破謂之補,縫解謂之綻。

    」古辭《豔歌行》曰:「故衣誰當補,新衣誰當綻。

    」 得之不休不獲不吝 《張衡傳》「應閒得之不休,不獲不吝」,注曰:「休,美也。

    吝,恥也。

    」念孫案:休,喜也。

    吝,恨也。

    言得之不喜,不得不恨也。

    《小雅·菁菁者莪篇》曰:「我心則喜」,「我心則休。

    」「休」亦「喜」也。

    《呂刑》曰:「雖畏勿畏,雖休勿休。

    」言雖喜勿喜也。

    竝見《經義述聞》。

    《周語》曰「爲晉休戚」,韋注曰:「休,喜也。

    」《廣雅》同。

    今俗語猶雲「休戚相關」。

    《楚語》曰:「教之世,而爲之昭明德而廢幽昬焉,以休懼其動。

    」言喜懼其動也。

    《説文》曰:「吝,恨惜也。

    」《屯》六三「往吝」,馬融注曰:「吝,恨也。

    」《廣雅》同。

    下文《思玄賦》曰:「柏舟悄悄吝不飛。

    」字或作「悋」。

    《方言》曰:「悋,恨也。

    」 豈愛惑之能剖 《思玄賦》「通人闇於好惡兮,豈愛惑之能剖」,注曰:「剖,分也。

    言通人尚闇於好惡,況愛寵昬惑者,豈能分之?」念孫案:李以「愛」爲「愛寵」,非也。

    愛者,蔽也。

    《説文》:「,蔽不見也。

    」《廣雅》曰:「、壅、蔽,障也。

    」《爾雅》「薆,隱也」,郭璞曰:「謂隱蔽。

    」《方言》「掩、翳,薆也」,郭璞曰「謂薆蔽也」,引《詩·邶風·靜女篇》「薆而不見」,今《詩》「薆」作「愛」。

    《楚辭·離騷》雲:「衆薆然而蔽之。

    」「」、「薆」、「愛」古字通,皆謂障蔽也。

    此言通人尚闇於好惡,豈蔽惑之人所能分剖也。

    蔽與惑義相近,蔽惑與通人義相反。

    若以「愛」爲「愛寵」,則與上下文俱不相涉矣。

    《文選》「愛惑」作「昬惑」,蓋後人不曉「愛」字之義而改之也。

     左概嵩嶽 箕背王屋 《馬融傳〈廣成頌〉》:「右矕三塗,左概嵩嶽,面據衡陰,箕背王屋。

    」念孫案:「概」當爲「枕」,字之誤也。

    草書「概」字作「」,「枕」字作「」,二形相似。

    《水經·汝水注》《太平禦覽·地部》引此竝作「左枕嵩嶽」。

    「箕背」當爲「背箕」,「背箕」與「面據」相對,「箕」讀爲「基」,《立政》「以竝受此丕丕基」,《漢石經》「基」作「其」。

    《周頌·昊天有成命篇》「夙夜基命宥密」,《孔子閒居》「基」作「其」。

    《説文》:「其,籒文箕字。

    」「基」亦據也。

    《釋名》曰:「基,據也。

    在下物所依據也。

    」言前據衡陰,後據王屋也。

    《水經·汝水注》引此正作「背基王屋」。

     脰完羝撝介鮮 梏羽羣 「絹猑蹏,鏦特肩,脰完羝,撝介鮮,散毛族,梏羽羣」,注曰:「絹,繫也,與『罥』通,音工犬反。

    鏦,猶撞也,音楚江反。

    脰,頸也,謂中其頸也。

    梏,諸家竝古酷反。

    案:字書捁從手,即古文『攪』字,謂攪擾也。

    」念孫案:李訓「脰」爲「頸」,「頸完羝」則爲不詞,故又釋之曰:「謂中其頸。

    」殆失之迂矣。

    今案:「脰」讀爲「剅」。

    《廣雅》曰:「剅,裂也。

    」《玉篇》曰:「小裂也。

    」作「脰」者借字耳。

    「絹」、「鏦」、「脰」、「撝」、「散」、「梏」六字,字法皆相似,若訓「脰」爲「頸」,則與上下文不類矣。

    「介鮮」二字亦爲不類,「鮮」當爲「鱗」。

    凡隷書從粦之字或作,故「鱗」字或作「」,形與「鮮」相近,因譌爲「鮮」。

    以下文毛羽例之,則此當爲介鱗也。

    《説文》曰:「撝,裂也。

    」謂裂介鱗也。

    「梏」讀爲「嚳」。

    《廣雅》曰:「嚳,分也。

    」「脰」、「撝」皆裂也,「散」、「梏」皆分也。

    李以「梏」爲「攪擾」之「攪」,亦失之。

     儀建章 《杜篤傳〈論都賦〉》「規龍首,撫未央,「撫」與「摹」同。

    覛平樂,儀建章」,注曰:「覛,視也。

    」「儀」字無注。

    念孫案:儀者,望也。

    《呂氏春秋·處方篇》「射者儀毫而失牆,畫者儀髮而易貌」,《淮南·説林篇》「射者儀小而遺大」,高注竝曰:「儀,望也。

    」「儀」古讀若「俄」,字或作「睋」。

    定八年《公羊傳》注訓「睋」爲「望」。

    班固《西都賦》曰:「睎秦領,睋北阜。

    」「睋」與「儀」古今字耳。

    「規龍首,撫未央」,「撫」亦「規」也。

    「覛平樂,儀建章」,「儀」亦「覛」也。

    「睎秦領,睋北阜」,「睋」亦「睎」也。

     田田相如 「厥土之膏,畞價一金,田田相如」,注曰:「相如,言地皆沃美相類也。

    」念孫案:「如」讀爲「紛挐」之「挐」。

    田田相挐,猶今人言犬牙相錯也。

    楊雄《豫州箴》曰:「田田相挐,廬廬相距。

    」是其證。

     三十鍭 《南蠻傳》「其民戶出雞羽三十鍭」,注曰:「《毛詩》『四鍭既均』,《儀禮》『鍭矢一乘』,鄭注曰:『鍭,猶候也,候物而射之也。

    』」念孫案:鍭者,矢名。

    此言「雞羽三十鍭」,則非謂鍭矢也。

    「鍭」讀爲「翭」。

    《方言》「翭,本也」,《廣雅》同。

    郭璞曰:「今以鳥羽本爲翭。

    」《説文》曰:「翭,羽本也。

    」《九章算術·粟米章》「買羽二千一百翭」,劉徽曰:「翭,羽本也。

    」數羽稱其本,猶數草木稱其根株也,義與此「雞羽三十翭」同。

    作「鍭」者,借字耳。

     汾隰 《西羌傳》「晉人敗北,戎于汾隰注」,注曰:「二水名。

    」念孫案:李以「隰」爲水名,非也。

    「汾隰」謂汾水旁下溼之地。

    《爾雅》曰:「下溼曰隰。

    」桓三年《左傳》「逐翼侯于汾隰」,杜注曰:「汾隰,汾水邊。

    」是也。

     老 子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王弼本第十七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河上公本無下「焉」字。

    念孫案:無下「焉」字者是也。

    「信不足」爲句,「焉有不信」爲句。

    焉,於是也。

    言信不足,於是有不信也。

    《呂氏春秋·季春篇》注曰:「焉,猶於此也。

    」《聘禮記》曰:「及享,發氣焉盈容。

    」言發氣於是盈容也。

    《月令》曰:「天子焉始乘舟。

    」今本「焉」字在上句「乃告舟備具於天子」之下,此後人不曉文義而妄改之,今據《呂氏春秋·季春篇》《淮南·時則篇》訂正。

    言天子於是始乘舟也。

    《晉語》曰:「焉始爲令。

    」言於是始爲令也。

    《三年問》曰:「故先王焉爲之立中制節。

    」言先王於是爲之立中制節也。

    《荀子·禮論篇》「焉」作「安」,楊倞曰:「安,語助,或作安,或作案,《荀子》多用此字。

    」「焉」、「安」、「案」三字同義,詳見《釋詞》。

    《大荒南經》曰:「雲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羣帝焉取藥。

    」言羣帝於是取藥也。

    《管子·揆度篇》曰:「民財足,則君賦斂焉不窮。

    」言賦斂於是不窮也。

    《墨子·非攻篇》曰:「天乃命湯於鑣宮,用受夏之大命,湯焉敢奉率其衆以鄉有夏之境。

    」言湯於是敢伐夏也。

    《楚辭·九章》曰:「焉洋洋而爲客。

    」又曰:「焉舒情而抽信兮。

    」言於是洋洋而爲客,於是舒情而抽信也。

    又僖十五年《左傳》「晉於是乎作爰田」、「晉於是乎作州兵」,《晉語》作「焉作轅田」、「焉作州兵」。

    《西周策》「君何患焉」,《史記·周本紀》作「君何患於是」。

    是「焉」與「於是」同義。

    莊八年《公羊傳》「吾將以甲午之日,然後祠兵於是」,《管子·小問篇》「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於是」,是「於是」與「焉」同義。

    河上公注雲:「君信不足於下,下則應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

    」「則」字正解「焉」字之義。

    《祭法》曰:「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

    」言壇墠有禱則祭之也。

    《大戴禮·曾子制言篇》曰:「有知,焉謂之友;無知,焉謂之主。

    」言有知則謂之友,無知則謂之主也。

    《荀子·禮論篇》「三者偏亡,焉無安人。

    」《史記·禮書》「焉」作「則」。

    《老子》第十三章「故貴以身爲天下,則可寄天下。

    」《淮南·道應篇》引此「則」作「焉」。

    是「焉」與「則」亦同義,後人不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