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龜
「《幽通賦》:『嬀巢姜於孺筮兮,旦筭祀于挈龜。
』」李奇曰:「筭,數也。
祀,年也。
周公蔔居雒,得世三十,年七百也。
」劉敞曰:「筭祀挈龜,亦言田完耳。
其兆有五世八世,是『祀』也。
」念孫案:祀者,年也。
故《左傳》曰「蔔年七百」,《宣三年》又曰「載祀六百」。
若五世八世,乃父子相傳之代,不得謂之「祀」。
且旦者,周公之名也。
若謂「筭祀挈龜」指田完言之,則「旦」字當作何解?弗思甚矣。
「旦」與「嬀」相對爲文。
此賦以上下句對文者,皆各指一事言之,劉謂兩句皆指田完言之,謬矣。
晧頤志而弗營 「晧頤志而弗營」。
師古曰:「晧,四晧也。
處商洛深山,高祖求之不得,自養其志,無所營屈。
」引之曰:師古説「營」字之義未當。
營者,惑也。
《説文》本作「」,雲「惑也」。
字亦作「熒」,又作「榮」。
言自養其志而不惑於利祿也。
高誘注《呂氏春秋·尊師篇》《淮南·原道篇》竝雲「營,惑也」。
《否·象傳》「不可榮以祿」,虞翻本「榮」作「營」,營,惑也。
言不可惑以祿也。
説見《經義述聞》。
《大戴禮·文王官人篇》曰「煩亂以事而志不營」,又曰「臨之以貨色而不可營」,《淮南·俶真篇》曰「耳目不燿,思慮不營」,《東都賦》曰「形神寂漠,耳目弗營」,漢《老子銘》曰「樂居下位,祿埶弗營」,《堂邑令費鳯碑》曰「退己進弟,不營榮祿」,義竝與此同。
下文雲「四晧遯秦,古之逸民。
不營不拔,嚴平鄭真」,即此所謂「晧頤志而弗營」也。
《文選》「弗營」作「弗傾」,蓋後人不曉「營」字之義而改之耳。
風雲 「彼皆躡風雲之會,履顛沛之埶」。
念孫案:「風雲」當依《文選》作「風塵」。
此涉上文「跨騰風雲」而誤。
風塵之會,謂七國兵争時也。
商鞅、李斯之遇合與下文所稱「周望」、「漢良」者不同,皆不得言「風雲之會」。
據徼 「據徼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貴」。
師古曰:「徼,要也。
據可以要迎之時也。
『徼』音工堯反。
」念孫案:「據可以要迎之時」不得謂之「據要」。
《老子釋文》雲:「徼,小道也。
古弔反。
」班固《西都賦》「徼道綺錯」,謂小道相錯也。
然則「據徼乘邪」雲雲,猶言據小道、乘邪途以求富貴耳。
説難既酋 「《説難》既酋,其身迺囚」。
應劭曰:「『酋』音『酋豪』之『酋』。
酋,雄也。
」宋祁引蕭該《音義》曰:「酋,鄭氏曰:『酋,孰也。
』「孰」與「熟」同,今本「孰」譌作「執」,據《方言》《廣雅》及《月令》、《鄭語》注改。
韋昭曰:『酋,終也。
』」念孫案:「酋」讀爲「就」。
就,成也。
言《説難》之書既成,而其身乃囚也。
《太玄·玄文》曰:「酋,西方也,秋也,物皆成象而就也。
」又曰:「酋考其就。
」範望曰:「考,成也,物鹹成就也。
」《史記·魯世家》「魯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索隱曰:「酋,世本作『就』。
」「就」與「酋」聲近而義同,故字亦相通也。
韋訓「酋」爲「終」,「終」與「就」義相近,故《爾雅》「酋」、「就」竝訓爲「終」。
鄭訓「酋」爲「熟」,則於義稍疏,應訓爲「雄」,則於義甚疏,而師古獨取其説,誤矣。
邳沂 「漢良受書於邳沂」。
晉灼曰:「沂,崖也。
下邳水之崖也。
」師古曰:「沂音牛斤反。
」宋祁曰:「沂,韋昭作『垠』,今本「垠」譌作「恨」。
曰:『垠,限也,謂橋也。
吾恩反。
』《文選》亦作『垠』。
」念孫案:下邳,縣名,非水名,則不得言「邳崖」。
韋本作「垠」而訓爲「橋」是也。
良受書於老父,本在橋上,非在水濱。
「邳垠」即《良傳》所雲「下邳汜上也」。
服虔曰:「汜音頤,楚人謂橋曰『汜』。
」「汜」、「垠」語之轉,作「沂」者,借字耳。
罔漏于楚 「秦人不綱,罔漏于楚」。
師古曰:「言秦失綱維,故高祖因時而起。
罔漏于楚,謂項羽雖有害虐之心,終免於患也。
一説,楚王陳涉初起,後又破滅也。
」念孫案:高祖不爲項羽所害,豈得謂之「漏罔」?且與上「秦人不綱」誤分兩事。
陳勝破滅,尤與「罔漏」之義無涉。
二説皆謬。
罔漏于楚,謂陳勝作亂,而秦不能制也。
此但言秦罔漏於陳勝,下乃言高祖起兵之事。
李注《文選》引項岱曰「網漏於楚,謂陳涉反而不能誅」,是也。
同晷 「應天順民,五星同晷」。
師古曰:「晷,景也。
」念孫案:五星光不及地,則不得有景,師古説非也。
「晷」即「軌」字。
軌,道也。
五星同道,謂高帝元年五星聚東井也。
《淮南·本經篇》「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高注雲:「軌,道也。
」《廣雅》《周語》注竝同。
是其證。
「軌」、「晷」聲相同,故字相通。
《説文》:「氿,音軌。
水厓枯土也。
」引《爾雅》「水醮曰『氿』」,今《爾雅》作「厬」。
「氿」之通作「厬」,猶「軌」之通作「晷」矣。
《太平禦覽·天部五》引此正作「五星同軌」。
方命 「孝景涖政,諸侯方命」。
孟康曰:「《尚書》雲:『方命圮族。
』」念孫案:正文、注文之「方命」皆本作「放命」。
《今文尚書》作「放命」,本字也。
《古文尚書》作「方命」,借字也。
《釋文》:「馬雲:『方,放也。
』」《正義》曰:「鄭、王以『方』爲『放』,謂放棄教命。
」是馬、鄭、王皆讀「方」爲「放」也。
《漢書》皆用今文,孟注所引亦是今文,故皆作「放命」。
後人見古文而不見今文,故皆改爲「方命」耳。
《文選·五等論》「放命者七臣」,李善曰:「班固《漢書·述》曰『孝景莅政,諸侯放命』,韋昭曰:『放命,不承天子之制。
』」今本李注「放命」作「方命」,「韋昭曰『放命』」作「韋昭曰『方,放命』」,皆與正文不合,明是後人所改。
《太平禦覽·皇王部十三》引此亦作「放命」,則所見皆是未改之本,今據以訂正。
《傅喜傳》「同心背畔,放命圮族」,《朱博傳》「今晏放命圮族」,其字皆作「放」。
桓九年《穀梁傳》亦雲:「則是放命也。
」今本「放」譌作「故」,據範注及《唐石經》改。
亦有紹土 「景征吳楚,武興師旅,後昆承平,亦有紹土」。
宋祁曰:「監本、浙本、越本作『亦猶有紹』。
」念孫案:監本、浙本、越本是也。
「紹」字在小韻,「楚」、「旅」二字在語韻。
二韻古聲相近,故漢人多有通用者。
下文曰:「河圖命庖,雒書賜禹,八卦成列,九疇逌敘。
世代寔寶,光演文武,春秋之占,咎徵是舉。
告往知來,王事之表。
」又曰:「大上四子,伯兮早夭,仲氏王代,斿宅于楚,戊實淫,平陸迺紹。
」又曰:「宗幽既昬,淫于褒女。
戎敗我驪,遂亡豐鄗。
」又曰:「西戎即序,夏後是表。
周穆觀兵,荒服不旅。
」皆以語、小二韻通用。
本傳而外,可無須别證也。
後人不知古音,而改爲「亦有紹土」,則文不成義矣。
師古曰:「言景、武之時以軍功故封侯者多,昭、宣以後雖承平,尚有以勳獲爵土者。
」據注雲「尚有」,則正文原有「猶」字明矣。
紹,繼也。
原注當雲「尚有能繼之者」,而今本雲「尚有以勳獲爵土者」,蓋既改正文爲「亦有紹土」,遂并改注文耳。
薰胥 「嗚呼史遷,薰胥以刑」。
晉灼曰:「齊、韓、魯《詩》作『薰』。
薰,帥也。
從人得罪相坐之刑也。
」師古曰:「晉説近是矣。
《詩·小雅·雨無正之篇》曰:『若此無罪,淪胥以鋪。
』胥,相也。
鋪,徧也。
言無罪之人遇於亂政,橫相牽率,徧得罪也。
《韓詩》『淪』字作『薰』,薰者,謂相薰蒸,亦漸及之義耳。
此《敘》言史遷因坐李陵,橫得罪也。
」念孫案:晉説是也。
「淪」、「薰」聲相近,故《爾雅》《毛詩》訓「淪」爲「率」,《韓詩》訓「薰」爲「帥」。
「帥」與「率」同。
薰胥以刑,謂相率而入於刑也。
若以「薰胥」爲「相薰蒸」,則望文生義,而失其本旨矣。
説詳《經義述聞》「淪胥以鋪」下。
如台不匡 「矧乃齊民,作威作惠,如台不匡,禮法是謂」。
如淳曰:「台,我也,我國家也。
」念孫案:「台」字若訓爲「我」,則「如我不匡,禮法是謂」,二句文意上下不相聯屬矣。
今案,如台,猶奈何也。
言遊俠之徒,以齊民而作威作惠如此,奈何不匡之以禮法也。
《湯誓》「夏罪其如台」,《史記·殷本紀》作「有罪其奈何」,《高宗肜日》「乃曰『其如台』」,《史記》作「乃曰『其奈何』」,《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史記》作「今王其奈何」,是古謂「奈何」爲「如台」也。
《盤庚》「蔔稽曰『其如台』」,亦謂「蔔問曰『其奈何』」也。
《法言·問道篇》:「莊周、申、韓不乖寡聖人而漸諸篇,則顔氏之子,閔氏之孫,其如台?」言莊周、申、韓若不詆訾聖人,則顔、閔之徒其奈之何也。
班固《典引》「伊考自遂古,乃降戾爰茲,作者七十有四人,今其如台而獨闕也」,言今其奈何而獨闕也。
説者皆訓「台」爲「我」,而其義遂不可通。
段氏若膺《古文尚書撰異》辨之詳矣。
外寓 「攸攸外寓,閩越、東甌」。
念孫案:「寓」當爲「」,字之誤也。
《説文》「」,籀文「宇」字。
閩越、東甌皆在漢之南徼外,故曰「外」。
王粲《鶡賦》:「震聲發乎外。
」猶下文言「燕之外區」也。
若作「寄寓」之「寓」,則義不可通。
劉逵《吳都賦》注引此作「悠悠外宇」,故知「寓」爲「」之譌。
張衡《思玄賦》「怨高陽之相兮」,《風俗通義·祀典篇》「營夷泯」,今本「」字竝譌作「寓」。
而此字師古無音,則所見本已譌作「寓」矣。
』」李奇曰:「筭,數也。
祀,年也。
周公蔔居雒,得世三十,年七百也。
」劉敞曰:「筭祀挈龜,亦言田完耳。
其兆有五世八世,是『祀』也。
」念孫案:祀者,年也。
故《左傳》曰「蔔年七百」,《宣三年》又曰「載祀六百」。
若五世八世,乃父子相傳之代,不得謂之「祀」。
且旦者,周公之名也。
若謂「筭祀挈龜」指田完言之,則「旦」字當作何解?弗思甚矣。
「旦」與「嬀」相對爲文。
此賦以上下句對文者,皆各指一事言之,劉謂兩句皆指田完言之,謬矣。
晧頤志而弗營 「晧頤志而弗營」。
師古曰:「晧,四晧也。
處商洛深山,高祖求之不得,自養其志,無所營屈。
」引之曰:師古説「營」字之義未當。
營者,惑也。
《説文》本作「」,雲「惑也」。
字亦作「熒」,又作「榮」。
言自養其志而不惑於利祿也。
高誘注《呂氏春秋·尊師篇》《淮南·原道篇》竝雲「營,惑也」。
《否·象傳》「不可榮以祿」,虞翻本「榮」作「營」,營,惑也。
言不可惑以祿也。
説見《經義述聞》。
《大戴禮·文王官人篇》曰「煩亂以事而志不營」,又曰「臨之以貨色而不可營」,《淮南·俶真篇》曰「耳目不燿,思慮不營」,《東都賦》曰「形神寂漠,耳目弗營」,漢《老子銘》曰「樂居下位,祿埶弗營」,《堂邑令費鳯碑》曰「退己進弟,不營榮祿」,義竝與此同。
下文雲「四晧遯秦,古之逸民。
不營不拔,嚴平鄭真」,即此所謂「晧頤志而弗營」也。
《文選》「弗營」作「弗傾」,蓋後人不曉「營」字之義而改之耳。
風雲 「彼皆躡風雲之會,履顛沛之埶」。
念孫案:「風雲」當依《文選》作「風塵」。
此涉上文「跨騰風雲」而誤。
風塵之會,謂七國兵争時也。
商鞅、李斯之遇合與下文所稱「周望」、「漢良」者不同,皆不得言「風雲之會」。
據徼 「據徼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貴」。
師古曰:「徼,要也。
據可以要迎之時也。
『徼』音工堯反。
」念孫案:「據可以要迎之時」不得謂之「據要」。
《老子釋文》雲:「徼,小道也。
古弔反。
」班固《西都賦》「徼道綺錯」,謂小道相錯也。
然則「據徼乘邪」雲雲,猶言據小道、乘邪途以求富貴耳。
説難既酋 「《説難》既酋,其身迺囚」。
應劭曰:「『酋』音『酋豪』之『酋』。
酋,雄也。
」宋祁引蕭該《音義》曰:「酋,鄭氏曰:『酋,孰也。
』「孰」與「熟」同,今本「孰」譌作「執」,據《方言》《廣雅》及《月令》、《鄭語》注改。
韋昭曰:『酋,終也。
』」念孫案:「酋」讀爲「就」。
就,成也。
言《説難》之書既成,而其身乃囚也。
《太玄·玄文》曰:「酋,西方也,秋也,物皆成象而就也。
」又曰:「酋考其就。
」範望曰:「考,成也,物鹹成就也。
」《史記·魯世家》「魯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索隱曰:「酋,世本作『就』。
」「就」與「酋」聲近而義同,故字亦相通也。
韋訓「酋」爲「終」,「終」與「就」義相近,故《爾雅》「酋」、「就」竝訓爲「終」。
鄭訓「酋」爲「熟」,則於義稍疏,應訓爲「雄」,則於義甚疏,而師古獨取其説,誤矣。
邳沂 「漢良受書於邳沂」。
晉灼曰:「沂,崖也。
下邳水之崖也。
」師古曰:「沂音牛斤反。
」宋祁曰:「沂,韋昭作『垠』,今本「垠」譌作「恨」。
曰:『垠,限也,謂橋也。
吾恩反。
』《文選》亦作『垠』。
」念孫案:下邳,縣名,非水名,則不得言「邳崖」。
韋本作「垠」而訓爲「橋」是也。
良受書於老父,本在橋上,非在水濱。
「邳垠」即《良傳》所雲「下邳汜上也」。
服虔曰:「汜音頤,楚人謂橋曰『汜』。
」「汜」、「垠」語之轉,作「沂」者,借字耳。
罔漏于楚 「秦人不綱,罔漏于楚」。
師古曰:「言秦失綱維,故高祖因時而起。
罔漏于楚,謂項羽雖有害虐之心,終免於患也。
一説,楚王陳涉初起,後又破滅也。
」念孫案:高祖不爲項羽所害,豈得謂之「漏罔」?且與上「秦人不綱」誤分兩事。
陳勝破滅,尤與「罔漏」之義無涉。
二説皆謬。
罔漏于楚,謂陳勝作亂,而秦不能制也。
此但言秦罔漏於陳勝,下乃言高祖起兵之事。
李注《文選》引項岱曰「網漏於楚,謂陳涉反而不能誅」,是也。
同晷 「應天順民,五星同晷」。
師古曰:「晷,景也。
」念孫案:五星光不及地,則不得有景,師古説非也。
「晷」即「軌」字。
軌,道也。
五星同道,謂高帝元年五星聚東井也。
《淮南·本經篇》「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高注雲:「軌,道也。
」《廣雅》《周語》注竝同。
是其證。
「軌」、「晷」聲相同,故字相通。
《説文》:「氿,音軌。
水厓枯土也。
」引《爾雅》「水醮曰『氿』」,今《爾雅》作「厬」。
「氿」之通作「厬」,猶「軌」之通作「晷」矣。
《太平禦覽·天部五》引此正作「五星同軌」。
方命 「孝景涖政,諸侯方命」。
孟康曰:「《尚書》雲:『方命圮族。
』」念孫案:正文、注文之「方命」皆本作「放命」。
《今文尚書》作「放命」,本字也。
《古文尚書》作「方命」,借字也。
《釋文》:「馬雲:『方,放也。
』」《正義》曰:「鄭、王以『方』爲『放』,謂放棄教命。
」是馬、鄭、王皆讀「方」爲「放」也。
《漢書》皆用今文,孟注所引亦是今文,故皆作「放命」。
後人見古文而不見今文,故皆改爲「方命」耳。
《文選·五等論》「放命者七臣」,李善曰:「班固《漢書·述》曰『孝景莅政,諸侯放命』,韋昭曰:『放命,不承天子之制。
』」今本李注「放命」作「方命」,「韋昭曰『放命』」作「韋昭曰『方,放命』」,皆與正文不合,明是後人所改。
《太平禦覽·皇王部十三》引此亦作「放命」,則所見皆是未改之本,今據以訂正。
《傅喜傳》「同心背畔,放命圮族」,《朱博傳》「今晏放命圮族」,其字皆作「放」。
桓九年《穀梁傳》亦雲:「則是放命也。
」今本「放」譌作「故」,據範注及《唐石經》改。
亦有紹土 「景征吳楚,武興師旅,後昆承平,亦有紹土」。
宋祁曰:「監本、浙本、越本作『亦猶有紹』。
」念孫案:監本、浙本、越本是也。
「紹」字在小韻,「楚」、「旅」二字在語韻。
二韻古聲相近,故漢人多有通用者。
下文曰:「河圖命庖,雒書賜禹,八卦成列,九疇逌敘。
世代寔寶,光演文武,春秋之占,咎徵是舉。
告往知來,王事之表。
」又曰:「大上四子,伯兮早夭,仲氏王代,斿宅于楚,戊實淫,平陸迺紹。
」又曰:「宗幽既昬,淫于褒女。
戎敗我驪,遂亡豐鄗。
」又曰:「西戎即序,夏後是表。
周穆觀兵,荒服不旅。
」皆以語、小二韻通用。
本傳而外,可無須别證也。
後人不知古音,而改爲「亦有紹土」,則文不成義矣。
師古曰:「言景、武之時以軍功故封侯者多,昭、宣以後雖承平,尚有以勳獲爵土者。
」據注雲「尚有」,則正文原有「猶」字明矣。
紹,繼也。
原注當雲「尚有能繼之者」,而今本雲「尚有以勳獲爵土者」,蓋既改正文爲「亦有紹土」,遂并改注文耳。
薰胥 「嗚呼史遷,薰胥以刑」。
晉灼曰:「齊、韓、魯《詩》作『薰』。
薰,帥也。
從人得罪相坐之刑也。
」師古曰:「晉説近是矣。
《詩·小雅·雨無正之篇》曰:『若此無罪,淪胥以鋪。
』胥,相也。
鋪,徧也。
言無罪之人遇於亂政,橫相牽率,徧得罪也。
《韓詩》『淪』字作『薰』,薰者,謂相薰蒸,亦漸及之義耳。
此《敘》言史遷因坐李陵,橫得罪也。
」念孫案:晉説是也。
「淪」、「薰」聲相近,故《爾雅》《毛詩》訓「淪」爲「率」,《韓詩》訓「薰」爲「帥」。
「帥」與「率」同。
薰胥以刑,謂相率而入於刑也。
若以「薰胥」爲「相薰蒸」,則望文生義,而失其本旨矣。
説詳《經義述聞》「淪胥以鋪」下。
如台不匡 「矧乃齊民,作威作惠,如台不匡,禮法是謂」。
如淳曰:「台,我也,我國家也。
」念孫案:「台」字若訓爲「我」,則「如我不匡,禮法是謂」,二句文意上下不相聯屬矣。
今案,如台,猶奈何也。
言遊俠之徒,以齊民而作威作惠如此,奈何不匡之以禮法也。
《湯誓》「夏罪其如台」,《史記·殷本紀》作「有罪其奈何」,《高宗肜日》「乃曰『其如台』」,《史記》作「乃曰『其奈何』」,《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史記》作「今王其奈何」,是古謂「奈何」爲「如台」也。
《盤庚》「蔔稽曰『其如台』」,亦謂「蔔問曰『其奈何』」也。
《法言·問道篇》:「莊周、申、韓不乖寡聖人而漸諸篇,則顔氏之子,閔氏之孫,其如台?」言莊周、申、韓若不詆訾聖人,則顔、閔之徒其奈之何也。
班固《典引》「伊考自遂古,乃降戾爰茲,作者七十有四人,今其如台而獨闕也」,言今其奈何而獨闕也。
説者皆訓「台」爲「我」,而其義遂不可通。
段氏若膺《古文尚書撰異》辨之詳矣。
外寓 「攸攸外寓,閩越、東甌」。
念孫案:「寓」當爲「」,字之誤也。
《説文》「」,籀文「宇」字。
閩越、東甌皆在漢之南徼外,故曰「外」。
王粲《鶡賦》:「震聲發乎外。
」猶下文言「燕之外區」也。
若作「寄寓」之「寓」,則義不可通。
劉逵《吳都賦》注引此作「悠悠外宇」,故知「寓」爲「」之譌。
張衡《思玄賦》「怨高陽之相兮」,《風俗通義·祀典篇》「營夷泯」,今本「」字竝譌作「寓」。
而此字師古無音,則所見本已譌作「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