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志餘編下

關燈
」「奄忽滅沒」,所謂「中息」也;「曄然復揚」,所謂「更壯」也。

     丸挻彫琢 「丸挻彫琢,刻鏤鑽笮」,李善曰:「《韓詩》曰『松柏丸丸』,薛君曰:『取松與柏。

    』然則丸,取也。

    《漢書音義》如淳曰:『挻,擊也,舒連切。

    』」今李善本此下有「一作埏。

    《老子》曰:『埏埴以爲器』」雲雲凡四十九字,皆與李注不合,蓋後人取他書附入者。

    六臣本無此四十九字。

    念孫案:李説非也。

    丸之言和也。

    和土以爲器也。

    「和」、「丸」聲相近,故凡字之讀若「丸」者,或讀若「和」,其讀若「和」者亦然。

    《禹貢》「和夷厎績」,《水經·桓水注》引鄭注曰:「和,讀曰桓。

    」如淳注《漢書·酷吏傳》曰:「陳宋之俗,言桓聲如和。

    」《説文》:「萑,鴟屬也。

    讀若『和』。

    」皆其例也。

    《淮南·俶真篇》曰:「挺挏萬物,揣丸變化。

    」義與此「丸」字相近。

    「挻」亦「和」也。

    《老子》「挻埴以爲器」,河上公曰:「挻,和也。

    埴,土也。

    和土以爲飲食之器。

    」《太玄·玄文》「與陰陽挻其化」,蕭該《漢書·敘傳音義》引宋忠注曰:「挻,和也。

    」《淮南·精神篇》「譬猶陶人之剋挻埴也」,蕭該引許慎注曰:「挻,揉也。

    」《齊策》:「桃梗謂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

    挻子以爲人。

    』」高誘曰:「挻,治也。

    」義與和竝相近。

    「丸挻」二字承上文「辛爲塤」而言。

    鄭注《周官·小師》曰:「塤,燒土爲之。

    」 心慷慨以忘歸 《琴賦》「羨斯嶽之宏敞,心慷慨以忘歸」,李善曰:「《爾雅》曰:『愷慷,樂也。

    』《史記》曰:『穆天子見西王母,樂之忘歸。

    』」念孫案:如李注,則正文本作「心康愷以忘歸」,今作「慷慨」者,後人據五臣本改之也。

    《爾雅》曰:「愷康,樂也。

    」《説文》曰:「愷,康也。

    」則李注引《爾雅》本作「康」,今作「慷」者,又後人據已誤之正文改之也。

    《神女賦》曰:「心凱康以樂歡。

    」「凱」與「愷」同。

    此言山形宏敞,令人樂而忘歸,故李注又引《史記》「樂之忘歸」爲證。

    若改「康愷」爲「慷慨」,則與上下文都不相屬矣。

    五臣本作「慷慨」,訓爲歎聲,皆非是。

     狀若詭赴 「或閒聲錯糅,狀若詭赴」,李善曰:「言其狀若詭詐而相赴也。

    」呂延濟曰:「詭,疾也。

    言閒聲緒襍,狀如疾而相赴。

    」念孫案:「詭詐相赴」,於義未安。

    訓「詭」爲「疾」,尤未之前聞。

    今案:詭者,異也。

    高誘注《淮南·説林篇》曰:「詭,不同也。

    」薛綜注《西京賦》曰:「詭,異也。

    」赴,趨也。

    言閒聲錯出,若與正聲異趨也。

    下文曰:「初若將乖,後卒同趣。

    」是其明證矣。

     若浮海而望碣石 《高唐賦》:「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

    」念孫案:「石」字後人所加。

    「碣」與上文之「會」,下文之「礚」、「厲」、「」、「霈」、「邁」、「喙」、「竄」、李善注引《字林》:「竄,七外切。

    」「摰」爲韻。

    《後漢書·竇憲傳》「封神丘兮建隆碣」,與「裔」、「外」、「界」、「世」爲韻。

    《國三老袁良碑》「曜其碣」,與「厲」、「際」、「濊」、「邁」、「乂」、「世」爲韻。

    竝與此同。

    若加「石」字於下,則失其韻矣。

    《史記·天官書》「勃碣海岱之閒,氣皆黑」,《貨殖傳》「夫燕亦勃碣之閒一都會也」,正義曰:「勃海碣石在西北。

    」是碣石亦可謂之「碣」,不必加「石」字也。

    李善注曰「言水怒浪如海邊之望碣石」,引《尚書》孔注「碣石,海畔山也」,而不單舉「碣」字作解雲「碣,碣石山也」,則所見本已衍「石」字。

     窐寥窈冥 「俯視崝嶸,窐寥窈冥」,李善曰:「窐寥,空深貌。

    窐,苦交切。

    」念孫案:「窐」字從穴,圭聲,不得有「苦交」之音。

    蓋其字本作「窯」,從穴,羔聲,故李音苦交切。

    「窯寥」,疊韻字也。

    《集韻》:「窯,丘交切。

    「丘交」與「苦交」同音。

    窯寥,空寂。

    」是其明證矣。

    燒瓦竈謂之窯,音餘昭反,亦取空中之義。

    《長笛賦》「庨窌巧老,港洞坑谷」,李注曰:「庨窌巧老,深空之貌。

    庨,苦交切。

    窌,郎交切。

    」「庨窌」與「窯寥」同。

    「窯」、「窐」二字,草書相似,故「窯」字譌而爲「窐」。

    《墨子·備突篇》「置窯竈」,《後漢書·袁紹傳》注引此譌作「窐」,是其證也。

    考《玉篇》《廣韻》,窐字皆無苦交之音,《集韻·爻部》内收「窯」字,音丘交切,是矣。

    乃又收「窐」字,音於交切,雲:「窐寥,深遠貌。

    」則已爲誤本《文選》所惑。

     當年遨遊 「王雎鸝黃,正冥楚鳩。

    姊歸思婦,垂雞高巢。

    其鳴喈喈,當年遨遊」,李善曰:「一本雲:『子當千年,萬世遨遊。

    』未詳。

    」引之曰:「年」當爲「羊」,草書之誤也。

    「當羊」,即尚羊,「尚」讀如「常」。

    古字假借耳。

    《楚辭·惜誓》「託回飇乎尚羊」,王注曰:「尚羊,遊戲也。

    」正與「遨遊」同義。

    或作「常羊」,或作「徜徉」,竝字異而義同。

    其一本作「子當千年,萬世遨遊」,詞理甚爲紕繆,且賦文兩句一韻,多一句則儳互不齊,蓋後人妄改之也。

     九竅通鬱精神察滯 「九竅通鬱,精神察滯。

    延年益壽千萬歲」,李善曰:「《呂氏春秋》曰『凡人九竅五藏惡之精氣鬱』,案:《呂氏春秋·達鬱篇》雲:「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藏六府,病之留,惡之生也,精氣鬱也。

    」此所引有脫文。

    高誘曰:『鬱,滯不通也。

    』」念孫案:「九竅通鬱精神察」,「察」下本無「滯」字。

    此與「延年益壽千萬歲」皆以七字爲句。

    今本作「精神察滯」者,後人以「察」字與上下文韻不相協,又見注内有「鬱滯不通」之語,因加入「滯」字以協韻耳。

    不知李注自解「鬱」字,非解「滯」字。

    又不知「察」字古讀若「際」,《繫辭傳》「萬民以察」,與「契」爲韻。

    《越語》「先無陽察」,與「蔽」、「藝」爲韻。

    《淮南·原道篇》「施四海,際天地」,《文子·道原篇》「際」作「察」。

    正與「旆」、「蓋」、「逝」、「會」、「害」、「逮」、「歲」爲韻也。

    「精神察」者,《爾雅》曰:「察,清也。

    」鄭注《禮器》曰:「察,明也。

    」若雲「精神察滯」,則不詞之甚矣。

    五臣本無「滯」字。

     志未可乎得原 《神女賦》「時容與以微動兮,志未可乎得原」,李善曰:「原,本也。

    」念孫案:原者,度也。

    言其志未可忖度也。

    《廣雅》曰:「謜,度也。

    」「謜」與「原」古字通。

    《韓子·主道篇》曰:「掩其跡,匿其端,下不能原。

    」《列女傳·頌義小序》曰:「原度天道,禍福所移。

    」皆其證也。

    下二句雲:「意似近而既遠兮,若將來而復旋。

    」正申明志不可原之意。

     於赫君子 韋孟《諷諫詩》「興國救顛,孰違悔過?追思黃髮,秦繆以霸。

    歲月其徂,年其逮耇。

    於赫君子,庶顯于後」,李善曰:「歎美昔之君子,能庶幾自悔,故光顯于後。

    」念孫案:如此注,則李善本本作「於君子」。

    《漢書·韋賢傳》亦作「」。

    顔師古曰:「言之君子,庶幾善道,所以能光顯於後世也。

    」「於君子」,謂秦繆也。

    「追思黃髮」、「歲月其徂」,皆約舉《秦誓》文也。

    李周翰注曰:「於赫,美也。

    言何不美君子之道,庶光明於後代。

    」據此,則五臣本已作「於赫君子」。

    今李善本亦作「赫」,則後人據五臣改之耳。

    「」字俗書作「昔」,「赫」字俗書作「」,二形相近,故「」譌爲「赫」。

    「於赫,美也」,古亦無此訓。

     未若託蓬萊 郭璞《遊仙詩》:「朱門何足榮,未若託蓬萊。

    」念孫案:「蓬萊」本作「蓬藜」。

    後人以此是遊仙詩,故改「蓬藜」爲「蓬萊」也。

    不知此章但言仕不如隱,未及神仙之事。

    「朱門何足榮」,承上「京華遊俠窟」而言。

    「未若託蓬藜」,承上「山林隱遯棲」而言。

    蓬藜,隱者所居,《鹽鐵論·毀學篇》雲「包丘子飯麻蓬藜,脩道白屋之下」是也。

    《漢書·司馬遷傳》注雲:「藜草似蓬。

    」蓬、藜皆穢草而形相似,故書傳多竝稱之。

    《月令》曰:「藜莠蓬蒿竝興。

    」昭十六年《左傳》曰:「斬之蓬蒿藜藋。

    」《管子·小匡篇》曰:「蓬蒿藜竝興。

    」下文「靈谿可潛盤,安事登雲梯。

    漆園有傲吏,萊氏有逸妻」仍是此意。

    「登雲梯」,猶言緻身青雲耳。

    李善雲:「仙人升天,因雲而上,故曰雲梯。

    」非是。

    此章「藜」字與「棲」、「荑」、「梯」、「妻」、「羝」、「齊」爲韻,於古音屬脂部。

    第六章「高浪駕蓬萊」,與「災」、「臺」、「杯」、「頤」、「垓」、「孩」、「才」爲韻,於古音屬之部。

    二部不相通用。

    此非精於周秦兩漢之音者,不能辨也。

    李善注引《封禪書》「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則所見本已作「蓬萊」矣。

     結綬生纏牽 左思《招隱詩》「結綬生纏牽,彈冠去埃塵」,李善曰:「《説文》曰:纏,繞也。

    」念孫案:「纏」當爲「纆」。

    《坎》上六「係用徽纆」,馬融曰:「徽纆,索也。

    」劉表曰:「三股曰徽,兩股曰纆。

    」《韓策》段幹越謂新城君曰:「王良之弟子,駕千裡馬,遇造父之弟子。

    造父之弟子曰:『馬不千裡。

    』王良之弟子曰:『馬,千裡之馬也;服,千裡之服也。

    而不能取千裡,何也?』曰:『子纆牽長,故纆牽於事,萬分之一也,而難千裡之行。

    』」張華《勵志詩》「纆牽之長,實累千裡」,顔延之《應詔觀北湖田收詩》「取累非纆牽」,李注竝引《韓策》爲證。

    此「纏牽」即「纆牽」之誤,而李讀爲「纏繞」之「纏」,蓋偶未檢也。

    張華《荅何劭詩》雲:「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

    纓緌爲徽纆,文憲焉可踰。

    」與此「結綬生纆牽」同意。

     反稅事巖耕 顔延之《車駕幸京口侍遊蒜山詩》「空食疲廊肆,反稅事巖耕」,李善曰:「《説文》曰:『稅,租也。

    』」李周翰曰:「言已素餐疲倦於廊廟之列,今欲反輸國稅,事耕巖石之下。

    」念孫案:二李以「稅」爲「租稅」,非也。

    「稅」讀如「稅駕」之「稅」。

    《爾雅》曰:「稅,舍也。

    」言反舍於家而事巖耕也。

     誰肯相爲言 古辭《飲馬長城窟行》「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爲言」,李善曰:「人入門鹹各自媚,誰肯爲言乎?皆不能爲言也。

    」李周翰曰:「誰肯相爲訪問而言者。

    」念孫案:二李皆未解「言」字之意。

    「言」即「問」也,謂誰肯相爲問也。

    《爾雅》曰「訊,言也」,郭璞曰:「相問訊。

    」《廣雅》曰:「言,問也。

    」《聘禮》「若有言,則以束帛如享禮」,鄭注曰:「有言,有所告請,若有所問也。

    」《曲禮》「君言不宿於家」,注曰:「言,謂有故所問也。

    」《曾子問》「召公言於周公」,正義曰:「言,猶問也。

    」《哀公問》:「寡人願有言然,冕而親迎,不已重乎。

    」《史記·倉公傳》:「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豎何能?』」此皆古人謂問爲言之證。

     長夜無荒 陸機《短歌行》「來日苦短,去日苦長。

    今我不樂,蟋蟀在房。

    樂以會興,悲以别章。

    豈曰無感,憂爲子忘。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

    短歌有詠,長夜無荒」,李善曰:「《毛詩》曰:『好樂無荒。

    』」念孫案:荒者,虛也。

    言無虛此長夜也。

    《爾雅》:「漮,虛也。

    」「漮」,或作「荒」。

    釋文引郭璞《音義》如此。

    《大雅·召閔》正義引某氏曰:「《周禮》雲:『野荒民散則削之。

    』」《大雅·桑柔篇》「具贅卒荒」,《召閔篇》「我居圉卒荒」,《周語》「田疇荒蕪」,毛傳、鄭箋、韋注竝雲:「荒,虛也。

    」此詩但言及時行樂,與《唐風》「好樂無荒」異義。

     猶將銷鑠而挺解也 《七發》「雖有金石之堅,猶將銷鑠而挺解也」,李善曰:「高誘《呂氏春秋注》曰:『挺,猶動也。

    』」念孫案:李訓「挺」爲「動」,則分「挺」與「解」爲二義矣。

    今案:「鑠」亦「消」也。

    「挺」亦「解」也。

    《呂氏春秋·仲夏紀》「挺衆囚,益其食」,高注曰:「挺,緩也。

    」鄭注《月令》曰:「挺,猶寬也。

    」義與「解」亦相近。

    字或作「綎」。

    《呂氏春秋·勿躬篇》「百官慎職而莫敢愉綎」,今本「綎」譌作「綖」,辯見上卷。

    注曰:「愉,解也。

    綎,緩也。

    」「緩」亦「解」也,故《序卦傳》曰:「解者,緩也。

    」《後漢書·臧宮傳》「宜小挺緩,令得逃亡」,《傅燮傳》「賊得寬挺」,李賢注竝曰:「挺,解也。

    」下文「筋骨挺解」,義與此同。

     寂漻薵蓼 「寂漻薵蓼,蔓草芳苓」,李善曰:「言水清淨之處,生薵、蓼二草也。

    《字書》曰:『薵,藸草也。

    』毛萇《詩傳》曰:『蓼,水草也。

    』」念孫案:李説非也。

    「寂漻薵蓼」四字皆疊韻,謂草貌也。

    既言「寂漻」而又言「薵蓼」者,文重詞複以形容之。

    若《風賦》之「被麗披離」,《子虛賦》之「罷池陂陀」,《上林賦》之「崴磈廆」、「偨池茈虒」矣。

     乘牡駿之乘 「駕飛軨之輿,乘牡駿之乘」。

    念孫案:「牡」當爲「壯」。

    《爾雅》曰:「駿、壯,大也。

    」又曰:「奘,駔也。

    」《方言》曰:「奘,大也。

    秦晉之閒,凡人之大謂之奘,或謂之壯。

    」《説文》曰:「壯,大也。

    」「奘,駔大也」。

    「駔,壯馬也。

    」《楚辭·九歎》「同駑驘與乘駔兮」,王注曰:「乘駔,駿馬也。

    」《魏都賦》曰:「冀馬填而駔駿」,然則「壯」、「奘」、「駔」、「駿」四字,名異而實同。

    壯駿,即駔駿也。

    作「牡」者,字之誤耳。

     誠必不悔決絶以諾 「誠必不悔,決絶以諾」,李善曰:「言忠誠爲之,必不有悔。

    事之決絶,但以一諾,不俟再三。

    」念孫案:誠必不悔,以「誠必」二字連讀,非以「必不悔」三字連讀。

    「誠必」與「決絶」相對爲文。

    《管子·九守篇》曰:「用賞者貴誠,用刑者貴必。

    」《呂氏春秋·論威篇》曰:「又況乎萬乘之國,而有所誠必乎?」《賈子·道術篇》曰:「伏義誠必謂之節。

    」皆其證也。

    「決絶以諾」,「以」與「已」通。

    言或已或諾,俱決絶而無猶豫也。

    《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鄭注曰:「已,謂不許也。

    」《逸周書·官人篇》曰:「已諾無決。

    」李注皆誤。

     篲扶桑 「淩赤岸,篲扶桑」,李善曰:「《説文》曰:『篲,埽竹也。

    』」念孫案:訓「篲」爲「埽竹」,則與「扶桑」二字義不相屬,且與上句「淩」字不對矣。

    今案:篲者,埽也。

    言濤勢之大,淩赤岸而埽扶桑也。

    「篲」字本作「彗」。

    《後漢書·光武紀》注曰:「彗,埽也。

    」《聖主得賢臣頌》曰:「忽若篲氾畫塗。

    」篲氾,猶言埽穢也。

    如淳曰:「若以篲掃於氾灑之處。

    」非是。

    辯見《漢書》。

    《東都賦》曰:「戈鋋彗雲,羽旄埽霓。

    」義亦同也。

     恭命則愈 《讓中書令表》「夫富貴寵榮,臣所不能忘也;刑罰貧賤,臣所不能甘也。

    今恭命則愈,違命則苦,臣雖不達,何事背時違上,自貽患責哉」,呂向曰:「愈,勝也。

    」念孫案:「愈」即「愉」字。

    《爾雅》曰:「愉,樂也。

    」「樂」與「苦」正相反。

    恭命則樂,承上「富貴寵榮」而言;違命則苦,承上「刑罰貧賤」而言。

    「愉」與「愈」古字通。

    《荀子·正論篇》「形至佚,心至愉」,《君子篇》「愉」作「愈」。

     灌章邯 《鄒陽上書吳王》「高皇帝燒棧道,灌章邯」,應劭曰:「章邯爲雍王,高祖以水灌其城,破之。

    」念孫案:「灌章邯」本作「水章邯」。

    後人不解「水」字之義,又見應注雲「以水灌其城」,故改「水」爲「灌」。

    不知應注自解「水」字,非解「灌」字也。

    以水灌之,故曰水。

    《魏策》曰:「決熒澤而水大梁。

    」是也。

    《漢書·鄒陽傳》正作「水章邯」。

     得全者昌失全者亡 枚乘《上書諫吳王》:「臣聞得全者昌,失全者亡。

    」念孫案:此本作「得全者全昌,失全者全亡」,今作「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者,後人依孟子句法删之也。

    《離婁篇》「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不知「得全全昌,失全全亡」本出《史記·田完世家》。

    索隱曰:「全昌者,謂事君無失,則身名獲昌,故雲全昌也。

    」故李善引之以爲證。

    删者謬矣。

    《漢書·枚乘傳》《説苑·正諫篇》竝作「得全者全昌,失全者全亡」。

     極天命之上夀弊無窮之極樂 「今欲極天命之上壽,弊無窮之極樂,究萬乘之勢」。

    念孫案:首句「上」字,次句「極」字,皆後人所加。

    極天命之壽,謂終其天年耳,非必上壽也。

    弊,盡也。

    極天命之夀,則盡無窮之樂矣,不必言極樂也。

    且「極天命之壽」以下皆五字爲句,加入「上」、「極」二字,則句法參差矣。

    《枚乘傳》及《漢紀》《説苑》皆無「上」、「極」二字,五臣本無「極」字。

     手可擢而抓 「夫十圍之木,始生而櫱,足可搔而絶,手可擢而抓」。

    今李善本如此。

    念孫案:「手可擢而抓」,「抓」本作「拔」,今作「抓」者,後人據李善注改之也。

    今案:李注雲:「《廣雅》曰:『搔,抓也。

    』」此自釋「搔」字之義,非釋「抓」字之義。

    下又雲:「《字林》曰:『抓,壯交切。

    』」此是釋注内「抓」字之音,與正文無涉。

    後人不察,而改「拔」爲「抓」,謬矣。

    且「拔」與「櫱」、「絶」爲韻,若改爲「手可擢而抓」,則非但文不成義,且失其韻矣。

    五臣本及《枚乘傳》《説苑》竝作「手可擢而拔」。

    六臣本注雲:「拔,善作抓。

    」則所見已是誤本。

     若望僕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 《報任少卿書》:「若望僕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

    」今李善本如此。

    念孫案:此本作「若望僕不相師用,句而流俗人之言句」,故蘇林曰:「而,猶如也。

    言視少卿之言如流俗人之言,而不相師用也。

    」六臣本注雲:「而用,善本作『用而』。

    」是其證也。

    若如今本作「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則「而」字不得訓爲「如」矣。

    又案:張銑曰:「而,如也。

    言《少卿書》若怨望我不相師用,以少卿勸戒之辭,如流俗人所言。

    」據此,則五臣本亦作「不相師用而流俗人之言」明矣。

    今本「用而」作「而用」,則後人以意改之也。

    六臣本注引李善本作「用而」,而今本亦作「而用」,則又後人據已誤之五臣本改之也。

    《漢書·司馬遷傳》亦作「用而」,足以互證矣。

    此篇原文多經後人增改,當以《漢書》參校,今略舉數條,不能具論也。

     自守奇士 「然僕觀其爲人,自守奇士」。

    念孫案:「自守奇士」本作「自奇士」。

    言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然觀其爲人,自是奇士。

    「奇士」二字,統「事親孝」以下七事而言,若加一「守」字,則失其義矣。

    今本作「自守奇士」者,後人加「守」字以成四字句耳。

    下文「躬流涕」,「躬」下加「自」字;「拘羑裡,具五刑」,「拘」、「具」下竝加「於」字;「鄙沒世」,「鄙」下加「陋」字;「祇取辱」,「祇」下加「足」字,皆此類也。

    張銑曰:「自守奇節之士。

    」則五臣本已有「守」字。

    《司馬遷傳》無「守」字。

     倡優所畜 「固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流俗之所輕也」。

    念孫案:「倡優所畜」本作「倡優畜之」,謂主上以倡優畜之也。

    若雲「倡優所畜」,則義不可通矣。

    蓋後人欲與上下兩「所」字一例,故改「畜之」爲「所畜」,而不知其謬也。

    張銑曰:「如倡優女樂所畜,以爲調戲者。

    」則所見本已作「所畜」。

    《司馬遷傳》正作「倡優畜之」。

     鄙陋沒世 「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念孫案:「鄙陋沒世」本作「鄙沒世」。

    鄙,恥也。

    《楚辭·九章》「君子所鄙」,王注曰:「鄙,恥也。

    」《廣雅》同。

    恥沒世而文不著也。

    此句「鄙」字與上句「恨」字相對爲文,後人於「鄙」下加「陋」字,謬矣。

    呂向斷「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爲句,其謬益甚。

    《司馬遷傳》及《藝文類聚》引此俱無「陋」字。

     適足取辱耳 「於俗不信,適足取辱耳」。

    念孫案:「適足取辱」本作「祇取辱」。

    《小雅·我行其野》傳曰:「祇,適也。

    」昭十三年《左傳》曰:「大福不再,祇取辱焉。

    」是也。

    李善本作「適足取辱」,五臣本作「祇足取辱」,皆後人所增改,《司馬遷傳》正作「祇取辱」。

     諸儒博士 《移書讓太常博士》:「諸儒博士,或不肯置對。

    」念孫案:「諸儒博士」,「儒」字後人所加。

    諸博士即諸儒,不當於博士之外更言諸儒也。

    李善及呂延濟注竝雲:「諸博士不肯與歆論議相對。

    」則善及五臣本皆無「儒」字明矣。

    《漢書·劉歆傳》亦無「儒」字。

     以尚書爲不備 「以《尚書》爲不備,謂左氏不傳《春秋》」。

    念孫案:「以《尚書》爲不備」,本無「不」字,蓋當時學者不信《古文尚書》,而以今文二十九篇爲已備,故曰「以《尚書》爲備」,非謂其不備也。

    李善引薛瓚《漢書注》曰:「當時學者謂《尚書》唯有二十八篇,今文連《大誓》爲二十九篇,此雲「二十八篇」者,除《大誓》計之也。

    蓋瓚晉初人,魏晉閒僞《古文尚書》已出,以僞作之《大誓》爲增多伏生之篇,而擯伏生之《大誓》而不數,故但雲今文二十八篇,辯見《經義述聞》「伏生尚書二十九篇」説。

    不知本有百篇。

    」呂向曰:「當時學者,《尚書》唯有三十篇,當雲二十九篇。

    今文《顧命》與《康王之誥》合爲一篇,故二十九。

    以爲備矣。

    」據此,則李善及五臣本皆作「以《尚書》爲備」明矣。

    今本「備」上有「不」字者,後人不曉文義而妄加之耳。

    《劉歆傳》無「不」字。

     乃湮洪塞源 《難蜀父老》:「乃湮洪塞源,決江疏河,灑沈澹災。

    」念孫案:「乃湮洪塞源」,「塞」字後人所加。

    「湮洪源」者,湮,塞也,謂塞洪水之源也。

    若改爲「湮洪塞源」,則不特「塞」與「湮」詞意相複,且「湮洪」二字文不成義矣。

    後人改爲「湮洪塞源」者,欲其句法與下二句相對,而不知其義之不可通也。

    《文選》中往往有此。

    《史記》《漢書》,司馬相如傳俱無「塞」字。

    《史記》作「乃堙鴻水」,《漢書》作「乃堙洪原」。

     躬腠胝無胈 「躬腠胝無胈,膚不生毛」,李善曰:「孟康曰:『腠,腠理也。

    』韋昭曰:『胈,其中小毛也。

    』郭璞《三蒼解詁》曰:『胝,躪也,竹施切。

    』」念孫案:「躬腠胝無胈」,句法甚累。

    《史記》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