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十
關燈
小
中
大
依《大雅》改之也。
不知「施於寡妻,禪於家國」,皆用《詩》意而小變其文,與直引《詩》詞者不同,無煩據彼以改此也。
《文選·漢高祖功臣頌》注引此正作「施於寡妻」。
「施」讀若「施于孫子」之「施」。
大而章 「君子之道,近而不可以至,卑而不可以登,無載焉而不勝,大而章,遠而隆」。
念孫案:「大而章」,「大」當爲「久」,字之誤也。
此言君子之道,始於卑近,而終於高遠,是以久而彌章,遠而彌隆。
上文雲:「聖人之爲治,漠然不見賢焉,終而後知其可大也。
」意正與此同。
若雲「大而章」,則義與下句不類矣。
《文選·荅賓戲》「時暗而久章者,君子之真也」,李善注引此文雲:「君子之道,久而章,遠而隆。
」是其明證矣。
漂池 「鑿地漂池,非止以勞苦民也,各從其蹠而亂生焉」。
高注曰:「人或有鑿穿,或有填池,言用心異也。
」念孫案:如高注,則「漂池」當作「湮池」。
「湮」訓爲「塞」,故注言「填池」也。
「非止以勞苦民也」,「止」疑當作「正」。
上文曰:「故人之甘甘,非正僞蹠也,「僞」與「爲」同。
而蹠焉往。
君子之憯怛,非正僞形也,而諭乎人心。
」語意與此相似。
循性而行指 「太公何力?比幹何罪?循性而行指,或害或利」。
念孫案:「循性而行指」,謂率其性而行其志也。
《呂氏春秋·行論篇》「布衣行此指於國」,高注曰:「指,猶志也。
」劉本改「指」爲「止」,而諸本從之,莊本同。
謬矣。
必其得福 「故君子能爲善,而不能必其得福;不忍爲非,而未能必免其禍」。
念孫案:「必其得福」當依《文子·符言篇》作「必得其福」,與「必免其禍」相對爲文。
厚膊 「故同味而嗜厚膊者,必其甘之者也」。
高注曰:「厚膊,厚切肉也。
」念孫案:《説文》「膊,薄脯膊之屋上」也,非切肉之義。
「膊」皆當爲「膞」,字之誤也。
《説文》:「膞,切肉也。
」《玉篇》:「旨兖切。
」《廣雅》:「膞,臠也。
」《説文》:「臠,切肉臠也。
」字從專,不從尃。
膞之言剸也。
鄭注《文王世子》曰:「剸,割也。
」故高注以「膞」爲「切肉」。
《鍾山劄記》以「膊」爲「脟」字之誤,非也。
分分 「福之萌也緜緜,禍之生也分分,福禍之始萌微,故民嫚之」。
念孫案:「分分」當爲「介介」,字之誤也。
「介」本作「」,「分」俗作「」,二形相似,故傳寫多譌。
莊三十年《穀梁傳》「燕周之分子也」,釋文:「分,本或作介。
」《周官·内宰》注「敘,介次也」,釋文:「介,或作分,非。
」《大宗伯》注「雉取其守介而死」,釋文:「介,或作分。
」《莊子·庚桑楚篇》「介而離山」,釋文:「介,一本作分。
」《春秋繁露·立元神篇》「介障險阻」,「介」譌作「分」。
皆其證也。
介介,微也。
《豫》六二「介于石」,《繫辭傳》「憂悔吝者存乎介」,虞注竝雲:「介,纖也。
」《齊策》曰:「無纖介之禍。
」是介爲微小之稱。
「禍之生也介介」與「憂悔吝者存乎介」,意正相近。
緜緜、介介,皆微也。
故曰:「福禍之始萌微。
」《文子·微明篇》作「禍之生也紛紛」,則後人妄改之耳。
行政善善未必至也 「周政至,殷政善,夏政行。
行政善,善未必至也。
至至之人,不慕乎行,不慙乎善」。
念孫案:「行政善,善未必至也」當作「行政未必善,善政未必至也」。
今本上句脫「未必」二字,下句脫「政」字,則文義不明。
高注「夏政行」曰:「行,尚粗也。
」是行政未必善也。
又注「殷政善」曰:「善施教,未至於道也。
」是善政未必至也。
又注「周政至」曰:「至於道也。
」故曰:「至至之人,不慕乎行,不慙乎善。
」「至至」即「至道」,説見上文「至至」下。
矣鐸 「義之所加者淺,則武之所制者小句矣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鑠」。
梁氏處素曰:「『矣』當爲『吳』,字之誤也。
『吳鐸』二字連讀,故高注雲:『鐸,大鈴,出於吳。
』《鹽鐡論·利議篇》:『吳鐸以其舌自破。
』是其證。
《太平禦覽·人事部一百》引此正作『吳鐸以聲自毀』。
」 舉以大政 後稷爲大田師奚仲爲工 「甯戚擊牛角而歌,桓公舉以大政」。
念孫案:「舉以大政」本作「舉以爲大田」,此後人以意改之也。
「舉以大政」四字文不成義,蓋後人不知「大田」爲官名,故妄改之耳。
《文選·江淹〈雜體詩〉》注引此作「舉以爲大田」,又引高注曰:「大田,官也。
」當作「大田,田官也」。
今則既改正文,又删去高注矣。
高注《詮言篇》曰:「甯戚疾商歌以幹桓公,桓公舉以爲大田。
」《晏子春秋·問篇》曰:「桓公聞甯戚歌,
不知「施於寡妻,禪於家國」,皆用《詩》意而小變其文,與直引《詩》詞者不同,無煩據彼以改此也。
《文選·漢高祖功臣頌》注引此正作「施於寡妻」。
「施」讀若「施于孫子」之「施」。
大而章 「君子之道,近而不可以至,卑而不可以登,無載焉而不勝,大而章,遠而隆」。
念孫案:「大而章」,「大」當爲「久」,字之誤也。
此言君子之道,始於卑近,而終於高遠,是以久而彌章,遠而彌隆。
上文雲:「聖人之爲治,漠然不見賢焉,終而後知其可大也。
」意正與此同。
若雲「大而章」,則義與下句不類矣。
《文選·荅賓戲》「時暗而久章者,君子之真也」,李善注引此文雲:「君子之道,久而章,遠而隆。
」是其明證矣。
漂池 「鑿地漂池,非止以勞苦民也,各從其蹠而亂生焉」。
高注曰:「人或有鑿穿,或有填池,言用心異也。
」念孫案:如高注,則「漂池」當作「湮池」。
「湮」訓爲「塞」,故注言「填池」也。
「非止以勞苦民也」,「止」疑當作「正」。
上文曰:「故人之甘甘,非正僞蹠也,「僞」與「爲」同。
而蹠焉往。
君子之憯怛,非正僞形也,而諭乎人心。
」語意與此相似。
循性而行指 「太公何力?比幹何罪?循性而行指,或害或利」。
念孫案:「循性而行指」,謂率其性而行其志也。
《呂氏春秋·行論篇》「布衣行此指於國」,高注曰:「指,猶志也。
」劉本改「指」爲「止」,而諸本從之,莊本同。
謬矣。
必其得福 「故君子能爲善,而不能必其得福;不忍爲非,而未能必免其禍」。
念孫案:「必其得福」當依《文子·符言篇》作「必得其福」,與「必免其禍」相對爲文。
厚膊 「故同味而嗜厚膊者,必其甘之者也」。
高注曰:「厚膊,厚切肉也。
」念孫案:《説文》「膊,薄脯膊之屋上」也,非切肉之義。
「膊」皆當爲「膞」,字之誤也。
《説文》:「膞,切肉也。
」《玉篇》:「旨兖切。
」《廣雅》:「膞,臠也。
」《説文》:「臠,切肉臠也。
」字從專,不從尃。
膞之言剸也。
鄭注《文王世子》曰:「剸,割也。
」故高注以「膞」爲「切肉」。
《鍾山劄記》以「膊」爲「脟」字之誤,非也。
分分 「福之萌也緜緜,禍之生也分分,福禍之始萌微,故民嫚之」。
念孫案:「分分」當爲「介介」,字之誤也。
「介」本作「」,「分」俗作「」,二形相似,故傳寫多譌。
莊三十年《穀梁傳》「燕周之分子也」,釋文:「分,本或作介。
」《周官·内宰》注「敘,介次也」,釋文:「介,或作分,非。
」《大宗伯》注「雉取其守介而死」,釋文:「介,或作分。
」《莊子·庚桑楚篇》「介而離山」,釋文:「介,一本作分。
」《春秋繁露·立元神篇》「介障險阻」,「介」譌作「分」。
皆其證也。
介介,微也。
《豫》六二「介于石」,《繫辭傳》「憂悔吝者存乎介」,虞注竝雲:「介,纖也。
」《齊策》曰:「無纖介之禍。
」是介爲微小之稱。
「禍之生也介介」與「憂悔吝者存乎介」,意正相近。
緜緜、介介,皆微也。
故曰:「福禍之始萌微。
」《文子·微明篇》作「禍之生也紛紛」,則後人妄改之耳。
行政善善未必至也 「周政至,殷政善,夏政行。
行政善,善未必至也。
至至之人,不慕乎行,不慙乎善」。
念孫案:「行政善,善未必至也」當作「行政未必善,善政未必至也」。
今本上句脫「未必」二字,下句脫「政」字,則文義不明。
高注「夏政行」曰:「行,尚粗也。
」是行政未必善也。
又注「殷政善」曰:「善施教,未至於道也。
」是善政未必至也。
又注「周政至」曰:「至於道也。
」故曰:「至至之人,不慕乎行,不慙乎善。
」「至至」即「至道」,説見上文「至至」下。
矣鐸 「義之所加者淺,則武之所制者小句矣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鑠」。
梁氏處素曰:「『矣』當爲『吳』,字之誤也。
『吳鐸』二字連讀,故高注雲:『鐸,大鈴,出於吳。
』《鹽鐡論·利議篇》:『吳鐸以其舌自破。
』是其證。
《太平禦覽·人事部一百》引此正作『吳鐸以聲自毀』。
」 舉以大政 後稷爲大田師奚仲爲工 「甯戚擊牛角而歌,桓公舉以大政」。
念孫案:「舉以大政」本作「舉以爲大田」,此後人以意改之也。
「舉以大政」四字文不成義,蓋後人不知「大田」爲官名,故妄改之耳。
《文選·江淹〈雜體詩〉》注引此作「舉以爲大田」,又引高注曰:「大田,官也。
」當作「大田,田官也」。
今則既改正文,又删去高注矣。
高注《詮言篇》曰:「甯戚疾商歌以幹桓公,桓公舉以爲大田。
」《晏子春秋·問篇》曰:「桓公聞甯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