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九
關燈
小
中
大
爪」。
「蚤」、「蚉」字形相似,故司馬本作「蚉」。
然則「蚤」、「蚉」二字,不得而竝存矣。
《淮南》作「蚤」,故高氏但言合聚人爪,而不言食蚉。
後人乃取司馬本之「蚉」字增於此處「蚤」字之下,其失甚矣。
《秋水篇》釋文曰:「《淮南子》『鴟夜聚蚤,察分豪末』,許慎雲:『鴟夜聚食蚤蝨不失也。
』」李善注《文選·演連珠》曰:「《淮南子》曰:『鴟夜撮蚤,察分豪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
』高誘曰:『鴟鵂謂之老菟。
』」據二書所引,則許、高本俱無「蚉」字明矣。
「顛越」二字與不見丘山意不相屬,且高注但言晝無所見,而不言顛越。
《文選注》引此正作「瞋目而不見丘山」,與《莊子》同。
疑「瞋目」二字譌作「顛目」,而後人遂改爲「顛越」也。
撮蚤之説,許、高異義,揆之事理,則許注爲雅馴耳。
遊霧而動 「夫螣蛇遊霧而動,應龍乘雲而舉」。
念孫案:上句本作「螣蛇遊霧而騰」,後人以「騰」與「螣」同音,因妄改爲「動」耳。
不知「螣」是蛇名,而「騰」爲升義,本不相複。
「騰」與「舉」亦同義。
故下句雲「應龍乘雲而舉」。
改「騰」爲「動」,則文不成義矣。
《太平禦覽·鱗介部一》引此正作「騰」。
《説苑·説叢篇》同。
《説苑》作「騰蛇遊霧而騰,龍乘雲而舉」,今本「騰」上有「升」字,此後人誤以「騰」字屬下句讀,因妄加「升」字也。
《大戴禮·勸學篇》亦雲:「螣蛇無足而騰。
」 不爲醜飾不爲僞善 「是故得道者,不爲醜飾,不爲僞善」。
念孫案:此本作「不僞醜飾,不僞善極」。
「僞」即「爲」字也。
古「爲」字多作「僞」,説見《史記·淮南衡山傳》「爲僞」下。
「不僞醜飾,不僞善極」,相對爲文,故高注雲:「不飾爲美,亦不極爲善也。
」《道藏》本、劉本、朱本、茅本皆如是。
莊改「不極」爲「不枉」,謬甚。
後人誤讀「僞」爲詐僞之「僞」,而改上句「僞」字作「爲」,又改下句作「不爲僞善」,則既與上句不對,而又與高注不合矣。
且「極」與「飾」爲韻,若作「不爲僞善」,則失其韻矣。
重爲惠若重爲暴 「是故重爲惠若重爲暴,則治道通矣」。
念孫案:「重爲惠若重爲暴」,本無「若」字,後人以《詮言篇》雲「重爲善若重爲非」,故加「若」字也。
不知彼文是言「爲善者必生事」,故曰「重爲善若重爲非」,此言惠、暴俱不可爲,則二者平列,不得雲「重爲惠若重爲暴」也。
下文「爲惠者生姦,爲暴者生亂」,即承此文言之,則惠、暴平列明矣。
《文子·自然篇》作「是故重爲惠重爲暴,即道達矣」,無「若」字。
以避姦賊 「人主深居隱處以避燥溼,閨門重襲以避姦賊」。
念孫案:下「避」字當作「備」。
俗讀「備」、「避」聲相亂,又涉上「避」字而誤也。
《呂氏春秋·節喪篇》「姦邪盜賊寇亂之患,慈親孝子備之者,得葬之情矣」,俗本「備」作「避」,亦因上文而誤。
重門所以防賊,故言「備」。
作「避」則義不可通矣。
《文選·西京賦》注引此正作「備」。
員者運轉而無 「主道員者,運轉而無端,化育如神,虛無因循,常後而不先也。
臣道員者,運轉而無方者,劉本删去下「者」字,而莊本從之,非是。
説見下。
論是而處當,爲事先倡,守職分明,以立成功也」。
念孫案:「臣道員者運轉而無方」者,本作「臣道方者」,其「員者運轉而無」六字,則因上文而誤衍也。
《羣書治要》引無此六字。
《文子·上義篇》亦無。
主道員,臣道方,方員不同道,故下文雲「君臣異道則治,同道則亂」也。
《呂氏春秋·圜道篇》亦雲:「主執圜,臣執方,方圜不易,其國乃昌。
」 推而不可爲之勢 「夫推而不可爲之勢,而不循道理之數,今本「循」誤作「脩」,辯見《原道》。
雖神聖人不能以成其功」。
高注曰:「推,行也。
」念孫案:「推而不可爲之勢」,「而」字涉下文而衍。
不可使言 「聾者可令嗺筋,「嗺筋」,未詳。
《易林·蒙之離》亦雲:「抱關傳言,聾跛摧筋。
」而不可使有聞也;瘖者可使守圉,而不可使言也」。
念孫案:「不可使言」本作「不可使通語」,今本「語」誤作「言」,又脫「通」字。
「筋」、「聞」爲韻,「圉」、「語」爲韻,如今本,則失其韻矣。
《太平禦覽·疾病部三》引此正作「不可使通語」。
營事 「人主貴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執正營事,「正」與「政」同。
則讒佞姦邪無由進矣」。
高注曰:「營,典。
」引之曰:諸書無訓「營」爲「典」者,「營」當爲「管」,字之誤也。
隷書「管」字或作「菅」,俗書「營」字作「營」,二形相似而誤。
「管事」與「執政」義相近。
《史記·李斯傳》曰「管事二十餘年」是也。
管、典,皆主也,故訓「管」爲「典」。
《秦策》「淖齒管齊之權」,高彼注曰:「管,典也。
」見《史記·範雎傳》索隱。
正與此注同。
不可同羣 「夫鳥獸之不可同羣者,其類異也;虎鹿之不同遊者,力不敵也」。
念孫案:「不可同羣」,「可」字後人所加。
「鳥獸不同羣」、「虎鹿不同遊」相對爲文,則上句内不當有「可」字。
後人熟於「鳥獸不可與同羣」之文,因加「可」字耳。
一舉 「是故人主之一舉也,不可不慎也」。
念孫案:此謂舉賢不可不慎,「舉」上不當有「一」字,蓋因下文「一舉不當」而衍。
「夫人之所以莫玉石而瓜瓠者,何也?無得於玉石弗犯也」。
高注曰:「玉石堅,不能入,故不。
」念孫案:「」皆當爲「挀」,字之誤也。
《廣雅》「挀,裂也」,曹憲音必麥反。
字從手、聲。
,匹卦反。
挀之言劈也。
瓜瓠可劈而玉石不可劈,故曰「玉石堅,挀不能入」也。
《方言》「、摫,裁也。
梁益之閒,裁木爲器曰,裂帛爲衣曰摫」,郭璞音「劈歷」之「劈」,義亦與「挀」同。
若作「」,則非其義矣。
《玉篇》:「,古華切,引也,擊也。
」字從瓜。
此字各本皆誤爲「」。
茅一桂不得其解,乃讀爲「抓癢」之「抓」,其失甚矣。
《玉篇》:「抓,側交切,抓癢也。
」字從爪。
其以移風易俗矣 「權勢之柄,其以移風易俗矣」。
念孫案:「其以移風易俗矣」,文義未足。
下文曰:「攝權勢之柄,其於化民易矣」,則此亦當曰「權勢之柄,其以移風易俗易矣」。
蓋上「易」爲「變易」之「易」,下「易」爲「難易」之「易」。
《漢書·禮樂志》「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易」,今《樂記》脫下「易」字,辯見《經義述聞》。
顔師古曰:「易,音弋豉反。
」是其證也。
今本無下「易」字者,後人誤以爲複而删之耳。
而被甲兵不隨南畝 非所以都於國也 「且夫不治官職,而被甲兵,不隨南畝,而有賢聖之聲者,非所以都於國也。
騏驥、騄駬,天下之疾馬也,驅之不前,引之不止,雖愚者不加體焉」。
念孫案:「而被甲兵」,「而」當爲「不」,與上下兩「不」字文同一例,作「而」者,字之誤耳。
「不隨南畝」,「隨」當爲「脩」,謂不治南畝也。
隷書「隨」字或作「」,見漢《司隷校尉楊渙石門頌》。
其右畔與「脩」相似,故「脩」誤爲「隨」。
《史記·趙世家》「脩下而馮」,「脩」或作「隋」。
《李斯傳》「隨俗雅化」,「隨俗」一作「脩使」,皆以右畔相似而誤。
「非所以都於國也」,「都」字義不可通,當是「教」字之誤。
「教」、「都」草書相似。
《韓子·外儲説右篇》曰:「不服兵革而顯,不親耕槈而名,非所以教於國也。
今有馬於此,如驥之狀者,天下之至良也。
然而驅之不前,卻之不止,則臧獲雖賤,不託其足。
」即《淮南》所本也。
疾風 「夫疾風而波興,木茂而鳥集,相生之氣也」。
念孫案:「疾風」當爲「風疾」。
「風疾」、「木茂」相對爲文。
《意林》引此正作「風疾」。
不斷 「是故茅茨不翦,采椽不斷」。
念孫案:「斷」當爲「斲」,字之誤也。
《精神篇》作「樣桷不斲」。
高注:「樣,采也。
桷,椽也。
」《晉語》曰:「天子之室,斲其椽而礱之,加密石焉。
諸侯礱之,大夫斲之,士首之,以采爲椽而又不斲,儉之至也。
」《太平禦覽·皇王部五》引此正作「斲」。
《韓子·五蠧篇》《史記·李斯傳》竝同。
不安其性 「人主急茲無用之功,百姓黎民顦顇於天下,是故使天下不安其性」。
高注曰:「不得安其正性,僞詐生也。
」念孫案:此注後人所改。
性之言生也。
「性」與「生」義同而字亦相通。
説見《經義述聞·周語》
「蚤」、「蚉」字形相似,故司馬本作「蚉」。
然則「蚤」、「蚉」二字,不得而竝存矣。
《淮南》作「蚤」,故高氏但言合聚人爪,而不言食蚉。
後人乃取司馬本之「蚉」字增於此處「蚤」字之下,其失甚矣。
《秋水篇》釋文曰:「《淮南子》『鴟夜聚蚤,察分豪末』,許慎雲:『鴟夜聚食蚤蝨不失也。
』」李善注《文選·演連珠》曰:「《淮南子》曰:『鴟夜撮蚤,察分豪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
』高誘曰:『鴟鵂謂之老菟。
』」據二書所引,則許、高本俱無「蚉」字明矣。
「顛越」二字與不見丘山意不相屬,且高注但言晝無所見,而不言顛越。
《文選注》引此正作「瞋目而不見丘山」,與《莊子》同。
疑「瞋目」二字譌作「顛目」,而後人遂改爲「顛越」也。
撮蚤之説,許、高異義,揆之事理,則許注爲雅馴耳。
遊霧而動 「夫螣蛇遊霧而動,應龍乘雲而舉」。
念孫案:上句本作「螣蛇遊霧而騰」,後人以「騰」與「螣」同音,因妄改爲「動」耳。
不知「螣」是蛇名,而「騰」爲升義,本不相複。
「騰」與「舉」亦同義。
故下句雲「應龍乘雲而舉」。
改「騰」爲「動」,則文不成義矣。
《太平禦覽·鱗介部一》引此正作「騰」。
《説苑·説叢篇》同。
《説苑》作「騰蛇遊霧而騰,龍乘雲而舉」,今本「騰」上有「升」字,此後人誤以「騰」字屬下句讀,因妄加「升」字也。
《大戴禮·勸學篇》亦雲:「螣蛇無足而騰。
」 不爲醜飾不爲僞善 「是故得道者,不爲醜飾,不爲僞善」。
念孫案:此本作「不僞醜飾,不僞善極」。
「僞」即「爲」字也。
古「爲」字多作「僞」,説見《史記·淮南衡山傳》「爲僞」下。
「不僞醜飾,不僞善極」,相對爲文,故高注雲:「不飾爲美,亦不極爲善也。
」《道藏》本、劉本、朱本、茅本皆如是。
莊改「不極」爲「不枉」,謬甚。
後人誤讀「僞」爲詐僞之「僞」,而改上句「僞」字作「爲」,又改下句作「不爲僞善」,則既與上句不對,而又與高注不合矣。
且「極」與「飾」爲韻,若作「不爲僞善」,則失其韻矣。
重爲惠若重爲暴 「是故重爲惠若重爲暴,則治道通矣」。
念孫案:「重爲惠若重爲暴」,本無「若」字,後人以《詮言篇》雲「重爲善若重爲非」,故加「若」字也。
不知彼文是言「爲善者必生事」,故曰「重爲善若重爲非」,此言惠、暴俱不可爲,則二者平列,不得雲「重爲惠若重爲暴」也。
下文「爲惠者生姦,爲暴者生亂」,即承此文言之,則惠、暴平列明矣。
《文子·自然篇》作「是故重爲惠重爲暴,即道達矣」,無「若」字。
以避姦賊 「人主深居隱處以避燥溼,閨門重襲以避姦賊」。
念孫案:下「避」字當作「備」。
俗讀「備」、「避」聲相亂,又涉上「避」字而誤也。
《呂氏春秋·節喪篇》「姦邪盜賊寇亂之患,慈親孝子備之者,得葬之情矣」,俗本「備」作「避」,亦因上文而誤。
重門所以防賊,故言「備」。
作「避」則義不可通矣。
《文選·西京賦》注引此正作「備」。
員者運轉而無 「主道員者,運轉而無端,化育如神,虛無因循,常後而不先也。
臣道員者,運轉而無方者,劉本删去下「者」字,而莊本從之,非是。
説見下。
論是而處當,爲事先倡,守職分明,以立成功也」。
念孫案:「臣道員者運轉而無方」者,本作「臣道方者」,其「員者運轉而無」六字,則因上文而誤衍也。
《羣書治要》引無此六字。
《文子·上義篇》亦無。
主道員,臣道方,方員不同道,故下文雲「君臣異道則治,同道則亂」也。
《呂氏春秋·圜道篇》亦雲:「主執圜,臣執方,方圜不易,其國乃昌。
」 推而不可爲之勢 「夫推而不可爲之勢,而不循道理之數,今本「循」誤作「脩」,辯見《原道》。
雖神聖人不能以成其功」。
高注曰:「推,行也。
」念孫案:「推而不可爲之勢」,「而」字涉下文而衍。
不可使言 「聾者可令嗺筋,「嗺筋」,未詳。
《易林·蒙之離》亦雲:「抱關傳言,聾跛摧筋。
」而不可使有聞也;瘖者可使守圉,而不可使言也」。
念孫案:「不可使言」本作「不可使通語」,今本「語」誤作「言」,又脫「通」字。
「筋」、「聞」爲韻,「圉」、「語」爲韻,如今本,則失其韻矣。
《太平禦覽·疾病部三》引此正作「不可使通語」。
營事 「人主貴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執正營事,「正」與「政」同。
則讒佞姦邪無由進矣」。
高注曰:「營,典。
」引之曰:諸書無訓「營」爲「典」者,「營」當爲「管」,字之誤也。
隷書「管」字或作「菅」,俗書「營」字作「營」,二形相似而誤。
「管事」與「執政」義相近。
《史記·李斯傳》曰「管事二十餘年」是也。
管、典,皆主也,故訓「管」爲「典」。
《秦策》「淖齒管齊之權」,高彼注曰:「管,典也。
」見《史記·範雎傳》索隱。
正與此注同。
不可同羣 「夫鳥獸之不可同羣者,其類異也;虎鹿之不同遊者,力不敵也」。
念孫案:「不可同羣」,「可」字後人所加。
「鳥獸不同羣」、「虎鹿不同遊」相對爲文,則上句内不當有「可」字。
後人熟於「鳥獸不可與同羣」之文,因加「可」字耳。
一舉 「是故人主之一舉也,不可不慎也」。
念孫案:此謂舉賢不可不慎,「舉」上不當有「一」字,蓋因下文「一舉不當」而衍。
「夫人之所以莫玉石而瓜瓠者,何也?無得於玉石弗犯也」。
高注曰:「玉石堅,不能入,故不。
」念孫案:「」皆當爲「挀」,字之誤也。
《廣雅》「挀,裂也」,曹憲音必麥反。
字從手、聲。
,匹卦反。
挀之言劈也。
瓜瓠可劈而玉石不可劈,故曰「玉石堅,挀不能入」也。
《方言》「、摫,裁也。
梁益之閒,裁木爲器曰,裂帛爲衣曰摫」,郭璞音「劈歷」之「劈」,義亦與「挀」同。
若作「」,則非其義矣。
《玉篇》:「,古華切,引也,擊也。
」字從瓜。
此字各本皆誤爲「」。
茅一桂不得其解,乃讀爲「抓癢」之「抓」,其失甚矣。
《玉篇》:「抓,側交切,抓癢也。
」字從爪。
其以移風易俗矣 「權勢之柄,其以移風易俗矣」。
念孫案:「其以移風易俗矣」,文義未足。
下文曰:「攝權勢之柄,其於化民易矣」,則此亦當曰「權勢之柄,其以移風易俗易矣」。
蓋上「易」爲「變易」之「易」,下「易」爲「難易」之「易」。
《漢書·禮樂志》「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易」,今《樂記》脫下「易」字,辯見《經義述聞》。
顔師古曰:「易,音弋豉反。
」是其證也。
今本無下「易」字者,後人誤以爲複而删之耳。
而被甲兵不隨南畝 非所以都於國也 「且夫不治官職,而被甲兵,不隨南畝,而有賢聖之聲者,非所以都於國也。
騏驥、騄駬,天下之疾馬也,驅之不前,引之不止,雖愚者不加體焉」。
念孫案:「而被甲兵」,「而」當爲「不」,與上下兩「不」字文同一例,作「而」者,字之誤耳。
「不隨南畝」,「隨」當爲「脩」,謂不治南畝也。
隷書「隨」字或作「」,見漢《司隷校尉楊渙石門頌》。
其右畔與「脩」相似,故「脩」誤爲「隨」。
《史記·趙世家》「脩下而馮」,「脩」或作「隋」。
《李斯傳》「隨俗雅化」,「隨俗」一作「脩使」,皆以右畔相似而誤。
「非所以都於國也」,「都」字義不可通,當是「教」字之誤。
「教」、「都」草書相似。
《韓子·外儲説右篇》曰:「不服兵革而顯,不親耕槈而名,非所以教於國也。
今有馬於此,如驥之狀者,天下之至良也。
然而驅之不前,卻之不止,則臧獲雖賤,不託其足。
」即《淮南》所本也。
疾風 「夫疾風而波興,木茂而鳥集,相生之氣也」。
念孫案:「疾風」當爲「風疾」。
「風疾」、「木茂」相對爲文。
《意林》引此正作「風疾」。
不斷 「是故茅茨不翦,采椽不斷」。
念孫案:「斷」當爲「斲」,字之誤也。
《精神篇》作「樣桷不斲」。
高注:「樣,采也。
桷,椽也。
」《晉語》曰:「天子之室,斲其椽而礱之,加密石焉。
諸侯礱之,大夫斲之,士首之,以采爲椽而又不斲,儉之至也。
」《太平禦覽·皇王部五》引此正作「斲」。
《韓子·五蠧篇》《史記·李斯傳》竝同。
不安其性 「人主急茲無用之功,百姓黎民顦顇於天下,是故使天下不安其性」。
高注曰:「不得安其正性,僞詐生也。
」念孫案:此注後人所改。
性之言生也。
「性」與「生」義同而字亦相通。
説見《經義述聞·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