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四

關燈
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則此「縣圃」下亦當有「之山」二字。

    《水經·河水注》引此作「是謂玄圃之山」,是其證。

    洪興祖《楚辭補注》引此亦有「之山」二字。

     元澤 「東南方曰具區,曰元澤」。

    高注曰:「元,讀常山人謂伯爲之『』也。

    」莊氏伯鴻曰:「案:古讀『元』爲『兀』,故《説文》『元』從一從兀爲聲。

    又『髡』,一作『髨』,其從兀、從元皆爲聲。

    是此讀『元』爲『』之證。

    古聲『兀』、『』相同也。

    」念孫案:莊説非也。

    「元澤」當爲「亢澤」,字之誤也。

    「亢」與「沆」同。

    《水經·巨馬河注》曰:「督亢溝水,東逕督亢澤。

    」《風俗通》曰:「沆,漭也。

    言平望漭漭無崖際也。

    」是「沆」、「亢」古字通。

    《爾雅》「沄,沆也」,郭璞曰:「水流漭沆。

    」《説文》曰:「沆,莽沆,大水,一曰大澤。

    」《風俗通義》引《傳》曰:「沆者,莽也。

    言其平望莽莽無涯際也。

    」舊本「沆」譌作「沉」,今據《水經注》改。

    此言「亢澤」,亦取大澤之義。

    《初學記·地部上》《太平禦覽·地部一》引此竝作「沆澤」,是其證也。

    高注「常山人謂伯爲」,「」亦「亢」字之誤。

    「伯」,古「阡陌」字也。

    《管子·四時篇》曰:「脩封疆,正千伯。

    」《史記·酷吏傳》「置伯格長」,徐廣曰:「街陌屯落,皆設督長也。

    」又《漢書·食貨志》《地理志》「阡陌」字竝作「仟伯」。

    「亢」與「」同。

    《廣雅》曰:「,陌道也。

    」《釋名》曰:「鹿免之道曰亢,行不由正,亢陌山谷草野而過也。

    」是「」、「亢」古字通。

    《説文》曰:「趙、魏謂伯爲。

    」漢之常山郡,戰國時趙地也。

    此雲「常山人謂伯爲亢」,正與《説文》相合。

    「沆」、「」古同聲,而竝通作「亢」,故曰「亢,讀常山人謂伯爲亢之『亢』」。

     各以其類生 「土地各以其類生」。

    念孫案:此本作「土地各以類生人」,今本衍「其」字,脫「人」字。

    陳祥道《禮書》引此已誤。

    《史記·天官書》正義、《藝文類聚·水部上》《白帖》六、《太平禦覽·天部十五》《地部二十三》《疾病部一》《疾病部三》引此竝無「其」字,有「人」字。

     障氣 「是故山氣多男,澤氣多女,障氣多喑,風氣多聾」。

    念孫案:「障氣」本作「水氣」,後人以「水」與「澤」相複,故妄改爲「障」耳。

    《禮書》引此已誤。

    不知凡水皆謂之水,而水鍾乃謂之澤。

    見《周官·大司徒》注。

    且「澤氣」與「山氣」相對,「水氣」與「風氣」相對,義各有取,改「水」爲「障」,則義不可通矣。

    《太平禦覽·天部十五》《疾病部一》《疾病部三》此篇内兩引。

    引此竝作「水氣」。

    《酉陽雜俎·廣知篇》同。

     腫 「岸下氣多腫」。

    念孫案:「腫」本作「尰」,此亦後人妄改之也。

    《禮書》引此已誤。

    腫,音諸勇反。

    尰,音巿勇反。

    凡腫疾皆謂之腫,而腫足則謂之尰。

    「尰」字從尢,尢,讀若「汪」,跛曲脛也。

    見下條。

    故「尰」字從之。

    岸下氣下溼,故有腫足之疾。

    《小雅·巧言篇》「居河之麋,既微且尰」,鄭箋曰:「居下溼之地,故生微尰之疾。

    」《爾雅》曰「既微且尰,骭瘍爲微,腫足爲尰」是也。

    若作「腫」,則非其指矣。

    《太平禦覽·天部十五》引此正作「尰」,又引高注雲:「岸下下溼,腫足曰尰。

    」今脫此注。

    又《疾病部一》《疾病部三》引此竝同。

     狂 「谷氣多痹,丘氣多狂」。

    念孫案:「狂」當爲「尪」。

    《説文》「尢,跛曲脛也。

    從尢,象偏曲之形,古文作尪。

    」《一切經音義》十八引《蒼頡篇》曰:「痹,手足不仁也。

    」痹與尪皆肢體之疾,故連類而及之。

    若「狂」,則非其類矣。

    篆書「尪」、「狂」二字相似,隷書亦相似,故「尪」誤爲「狂」。

    《天官書》正義、《太平禦覽》引此作「狂」,亦傳寫之誤。

    《酉陽雜俎》正作「尪」。

    《呂氏春秋·盡數篇》:「輕水所多秃與癭人,重水所多尰與躄人,苦水所多尪與傴人。

    」「癭」、「尰」、「尪」、「傴」四字,皆與此篇同。

     食葉 「食葉者有絲而蛾」。

    高注曰:「蠶是也。

    」念孫案:「食葉」本作「食桑」,後人以蟲之食葉者多化爲蛾,故改「食桑」爲「食葉」,不知正文本作「食桑」,故高注專訓爲「蠶」。

    若作「食葉」,則與高注不合矣。

    《爾雅》「,羅」,郭璞曰:「蠶蛾。

    」《説文》:「,蠶化飛蟲,或作。

    」是古人言蛾者,多專指蠶蛾言之,故曰「食桑者有絲而蛾」,故高注專訓爲「蠶」也。

    《大戴禮·易本命篇》《家語·執轡篇》竝作「食桑」。

    《太平禦覽·資産部五》「蠶」下引《淮南》亦作「食桑」。

    《意林》及《藝文類聚·蟲豸部》竝同。

     陰屬於陽 「鳥魚皆生於陰,陰屬於陽」。

    念孫案:下「陰」字蒙上而衍。

    此謂鳥魚皆屬於陽,非謂陰屬於陽也。

    《大戴禮》《家語》竝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