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都凡」與「提封」一聲之轉,皆是大數之名。
「提封萬井」猶言「通共萬井」耳。
《食貨志》曰「地方百裡,提封九萬頃」,《地理志》曰「提封田一萬四千五百一十三萬六千四百五頃」,《匡衡傳》曰「樂安鄉本田提封三千一百頃」,《王莽傳》曰「於是遂營長安城南,提封百頃」,義竝與此同。
若訓「提」爲「舉」,訓「封」爲「四封」,而雲「舉封若幹井」,「舉封若幹頃」,則甚爲不詞。
又《東方朔傳》曰「迺使大中大夫吾丘壽王與待詔能用算者二人,舉籍阿城以南、盩厔以東、宜春以西,提封頃畝及其賈直」,亦謂舉籍其頃畝之大數及其賈直耳。
若雲「舉封頃畝」,則尤爲不詞。
且上言「舉籍」,下不當復言「舉封」,以此知諸説之皆非也。
提,《廣雅》作「堤」,蘇林音「祇」,曹憲音「時」。
《集韻》音常支切,字作「隄」,引《廣雅》「隄封,都凡也」。
李善本《文選·西都賦》「提封五萬」,五臣本及《後漢書·班固傳》竝作「隄封」。
「提封」爲「都凡」之轉,其字又通作「堤」、「隄」,則亦可讀爲「都奚反」,凡假借之字,依聲託事,本無定體,古今異讀,未可執一。
師古以蘇林音「祇」爲非,《匡謬正俗》又謂「『提封』之『提』不當作『隄』字,且不當讀爲『都奚反』」,皆執一之論也。
○《食貨志》「天下大氐無慮皆鑄金錢矣」,師古曰:「『大氐』猶言『大凡』也。
『無慮』亦謂大率無小計慮耳。
」「無」字或作「亡」,《趙充國傳》「亡慮萬二千人」,師古曰:「亡慮,大計也。
」念孫案:師古以「無慮」爲「大計」是也,而又雲「無小計慮」,則是以「無」爲「有無」之「無」,「慮」爲「計慮」之「慮」,其失甚矣。
今案:「無慮」疊韻字也。
「慮」古讀若「閭」。
《溝洫志》「浩浩洋洋,慮殫爲河」,《河渠書》「慮」作「閭」。
宣十一年《左傳》釋文曰:「無慮,如字,一音力於反。
」是其證也。
《廣雅》曰:「無慮,都凡也。
」高誘注《淮南·俶真篇》曰:「無慮,大數名也。
」《周髀算經》「無慮後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趙爽曰:「無慮者,粗計也。
」《後漢書·光武紀》:「將作大匠竇融上言:『園陵廣袤,無慮所用。
』」李賢曰:「謂請園陵都凡制度也。
」是「無慮」爲「都凡」之名,非「無小計慮」之謂也。
「無慮」或但謂之「慮」,《荀子·議兵篇》「焉慮率用賞慶刑罰,埶詐而已矣」,楊倞曰:「慮,大凡也。
」《賈誼傳》「慮亡不帝制而天子自爲者」,師古曰:「慮,大計也。
言諸侯皆欲同帝制而爲天子之事。
」是「慮」亦「都凡」之意也。
總計物數謂之「無慮」,故總度事宜亦謂之「無慮」。
《禮運》曰「聖人耐以天下爲一家,以中國爲一人者,非意之也」,鄭注曰:「意,心所無慮也。
」「心所無慮」謂心揣其大略也,《正義》乃雲「謂於無形之處用心思慮」,失其指矣。
宣十一年《左傳》「使封人慮事以授司徒」,杜注曰:「慮事,無慮計功。
」「無慮計功」,猶言約略計功也,正義乃雲「城築之事,無則慮之,訖則計功」,愈失之矣。
○《陳萬年傳》「沒入辜榷財物」,師古曰:「辜,罪也。
榷,專固也。
」《翟方進傳》「多辜榷爲姦利者」,師古曰:「榷,專也。
辜榷者,言己自專之,它人取者輒有辜罪。
」念孫案:「辜榷」或作「辜較」,又作「嫴榷」。
《一切經音義》二十引《漢書音義》曰:「辜,固也。
較,專也。
謂規固販鬻,專略其利。
」分「辜榷」爲二義,已失之迂,師古乃訓「辜」爲「罪」,訓「榷」爲「專」,又雲「己自專之,它人取者輒有辜罪」,則其謬滋甚。
今案,辜榷雙聲字也。
《廣雅》曰:「嫴榷,都凡也。
」故總括財利謂之「辜榷」,略陳指趣亦謂之「辜榷」。
《孝經》「蓋天子之孝也」,孔傳曰:「蓋者,辜較之辭。
」劉炫曰:「辜較,猶梗槩也。
孝道既廣,此纔舉其大略也。
」「梗槩」與「辜榷」一聲之轉。
分言之則或曰「辜」,或曰「榷」。
《武帝紀》「初榷酒酤」,韋昭曰:「以木渡水曰『榷』,謂禁民酤釀,獨官開置,如道路設木爲榷,獨取利也。
」《王莽傳》曰「豪吏猾民,辜而榷之」,《廣雅》曰:「嫴,榷也。
」是「辜榷」二字分而言之,亦「都凡」之意也。
○《敘傳》「揚搉古今,監世盈虛。
述《食貨志》第四。
」師古曰:「揚,舉也。
搉,引也。
揚搉者,舉而引之,陳其趣也。
」念孫案:「揚搉」猶「辜榷」也。
《廣雅》曰:「揚搉,都凡也。
」「揚搉古今」猶
「提封萬井」猶言「通共萬井」耳。
《食貨志》曰「地方百裡,提封九萬頃」,《地理志》曰「提封田一萬四千五百一十三萬六千四百五頃」,《匡衡傳》曰「樂安鄉本田提封三千一百頃」,《王莽傳》曰「於是遂營長安城南,提封百頃」,義竝與此同。
若訓「提」爲「舉」,訓「封」爲「四封」,而雲「舉封若幹井」,「舉封若幹頃」,則甚爲不詞。
又《東方朔傳》曰「迺使大中大夫吾丘壽王與待詔能用算者二人,舉籍阿城以南、盩厔以東、宜春以西,提封頃畝及其賈直」,亦謂舉籍其頃畝之大數及其賈直耳。
若雲「舉封頃畝」,則尤爲不詞。
且上言「舉籍」,下不當復言「舉封」,以此知諸説之皆非也。
提,《廣雅》作「堤」,蘇林音「祇」,曹憲音「時」。
《集韻》音常支切,字作「隄」,引《廣雅》「隄封,都凡也」。
李善本《文選·西都賦》「提封五萬」,五臣本及《後漢書·班固傳》竝作「隄封」。
「提封」爲「都凡」之轉,其字又通作「堤」、「隄」,則亦可讀爲「都奚反」,凡假借之字,依聲託事,本無定體,古今異讀,未可執一。
師古以蘇林音「祇」爲非,《匡謬正俗》又謂「『提封』之『提』不當作『隄』字,且不當讀爲『都奚反』」,皆執一之論也。
○《食貨志》「天下大氐無慮皆鑄金錢矣」,師古曰:「『大氐』猶言『大凡』也。
『無慮』亦謂大率無小計慮耳。
」「無」字或作「亡」,《趙充國傳》「亡慮萬二千人」,師古曰:「亡慮,大計也。
」念孫案:師古以「無慮」爲「大計」是也,而又雲「無小計慮」,則是以「無」爲「有無」之「無」,「慮」爲「計慮」之「慮」,其失甚矣。
今案:「無慮」疊韻字也。
「慮」古讀若「閭」。
《溝洫志》「浩浩洋洋,慮殫爲河」,《河渠書》「慮」作「閭」。
宣十一年《左傳》釋文曰:「無慮,如字,一音力於反。
」是其證也。
《廣雅》曰:「無慮,都凡也。
」高誘注《淮南·俶真篇》曰:「無慮,大數名也。
」《周髀算經》「無慮後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趙爽曰:「無慮者,粗計也。
」《後漢書·光武紀》:「將作大匠竇融上言:『園陵廣袤,無慮所用。
』」李賢曰:「謂請園陵都凡制度也。
」是「無慮」爲「都凡」之名,非「無小計慮」之謂也。
「無慮」或但謂之「慮」,《荀子·議兵篇》「焉慮率用賞慶刑罰,埶詐而已矣」,楊倞曰:「慮,大凡也。
」《賈誼傳》「慮亡不帝制而天子自爲者」,師古曰:「慮,大計也。
言諸侯皆欲同帝制而爲天子之事。
」是「慮」亦「都凡」之意也。
總計物數謂之「無慮」,故總度事宜亦謂之「無慮」。
《禮運》曰「聖人耐以天下爲一家,以中國爲一人者,非意之也」,鄭注曰:「意,心所無慮也。
」「心所無慮」謂心揣其大略也,《正義》乃雲「謂於無形之處用心思慮」,失其指矣。
宣十一年《左傳》「使封人慮事以授司徒」,杜注曰:「慮事,無慮計功。
」「無慮計功」,猶言約略計功也,正義乃雲「城築之事,無則慮之,訖則計功」,愈失之矣。
○《陳萬年傳》「沒入辜榷財物」,師古曰:「辜,罪也。
榷,專固也。
」《翟方進傳》「多辜榷爲姦利者」,師古曰:「榷,專也。
辜榷者,言己自專之,它人取者輒有辜罪。
」念孫案:「辜榷」或作「辜較」,又作「嫴榷」。
《一切經音義》二十引《漢書音義》曰:「辜,固也。
較,專也。
謂規固販鬻,專略其利。
」分「辜榷」爲二義,已失之迂,師古乃訓「辜」爲「罪」,訓「榷」爲「專」,又雲「己自專之,它人取者輒有辜罪」,則其謬滋甚。
今案,辜榷雙聲字也。
《廣雅》曰:「嫴榷,都凡也。
」故總括財利謂之「辜榷」,略陳指趣亦謂之「辜榷」。
《孝經》「蓋天子之孝也」,孔傳曰:「蓋者,辜較之辭。
」劉炫曰:「辜較,猶梗槩也。
孝道既廣,此纔舉其大略也。
」「梗槩」與「辜榷」一聲之轉。
分言之則或曰「辜」,或曰「榷」。
《武帝紀》「初榷酒酤」,韋昭曰:「以木渡水曰『榷』,謂禁民酤釀,獨官開置,如道路設木爲榷,獨取利也。
」《王莽傳》曰「豪吏猾民,辜而榷之」,《廣雅》曰:「嫴,榷也。
」是「辜榷」二字分而言之,亦「都凡」之意也。
○《敘傳》「揚搉古今,監世盈虛。
述《食貨志》第四。
」師古曰:「揚,舉也。
搉,引也。
揚搉者,舉而引之,陳其趣也。
」念孫案:「揚搉」猶「辜榷」也。
《廣雅》曰:「揚搉,都凡也。
」「揚搉古今」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