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連 語
凡連語之字,皆上下同義,不可分訓。
説者望文生義,往往穿鑿,而失其本指。
如訓「流貤」則曰「無有差次,不得流行」。
《武紀》「受爵賞而欲移賣者,無所流貤」,應劭曰:「貤音移,言軍吏士斬首虜,爵級多無所移與,今爲置武功賞官,爵多者分與父兄子弟及賣與他人也。
」師古曰:「此説非也。
許慎《説文解字》雲:『貤,物之重次弟也。
』此詔言欲移賣爵者,無有差次,不得流行,故爲置官級也。
貤音弋賜反,今俗猶謂凡物一重爲一貤也。
」念孫案:「貤」讀與「施于中谷」之「施」同。
《敘傳》曰「貤于子孫」,「貤」即「施」也。
《周南·葛覃》傳曰:「施,移也。
」故今人猶謂「移封」爲「貤封」。
《喪服傳》「絶族無施服」,鄭注曰:「在旁而及曰施。
」《大傳》「施」作「移」,是「施」與「移」通也。
此言「流貤」,亦取「旁及」之義,故應劭讀爲「移」。
若以「貤」爲「重次弟」,則「流貤」二字義不相屬,且此詔「貤」字在「流」字之下,若如師古説以爲「無有差次,不得流行」,則當移「貤」字於「流」字之上,仍須加數字以解之,而其義始明,何其謬也!《説文》以「貤」爲「重次弟物」,乃「貤」字之本訓。
此詔借「貤」爲「流移」之「移」,則非「重次弟」之謂矣。
《記》曰:「夫言豈一端而已,夫各有所當也。
」「撟虔」則曰「矯稱上命以貨賄用爲固」,或曰「稱詐爲矯,強取爲虔」。
《武紀》「將百姓所安殊路,而撟虔吏因乘埶以侵蒸庶邪?何紛然其擾也」,孟康曰:「虔,固也。
矯稱上命以貨賄用爲固。
《尚書》曰:『敚攘矯虔。
』」韋昭曰:「凡稱詐爲『矯』,強取爲『虔』。
」師古曰:「『撟』與『矯』同,矯,託也。
虔,固也。
妄託上命而堅固爲邪惡者也。
」念孫案:諸説分「撟虔」爲二義,皆非也。
《呂刑》「敚攘矯虔」,《周官·司刑》疏引鄭注曰:「矯虔,謂撓擾。
《春秋傳》曰『虔劉我邊垂』,謂劫奪人物以相撓擾也。
」如鄭君説,是「矯虔」爲「撓擾」之義,故與「敚攘」連文,此詔於「撟虔吏」下即雲「乘埶以侵蒸庶」,又雲「紛然其」,則「撟虔」之爲「撓」益明矣。
「奔踶」則曰「乘之即奔,立則踶人」。
《武紀》「故馬或奔踶而緻千裡」,師古曰:「踶,蹋也。
奔踶者,乘之即奔,立則踶人也。
」念孫案:師古分「奔」、「踶」爲二義,非也。
「踶」亦「奔」也。
踶之言馳,奔踶,猶奔馳耳。
《説文》曰:「赽,踶也。
」「赽」字或作「趹」。
《史記·張儀傳》「探前趹後」,索隱曰:「言馬之走勢疾也。
」《淮南·脩務篇》「墨子跌蹏而趍千裡」,高注曰:「跌,疾行也。
蹏,趍走也。
」「蹏」與「踶」同。
是疾行謂之「踶」也。
馬行疾則能緻遠,故曰「馬或奔踶而緻千裡」。
馬行疾則恐有覆車之患,故下文曰「泛駕之馬,亦在禦之而已」。
若訓「踶」爲「蹋」,則與下文都不相涉矣。
「勞倈」則曰「勞者,恤其勤勞,倈者,以恩招倈」。
《宣紀》「今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百餘口」,師古曰:「勞來者,言慰勉而招延之也。
」又《平當傳》「使行流民幽州,舉奏刺史二千石勞倈有意者」,師古曰:「勞倈,謂勸勉也。
勞者,恤其勤勞。
倈者,以恩招倈之。
」念孫案:「勞來」雙聲字,「來」亦「勞」也。
字本作「勑」。
《説文》曰:「勑,勞勑也。
」經史通作「來」,又作「倈」。
「勞來」二字有訓爲「勸勉」者,有訓爲「恩勤」者。
《孟子·滕文公篇》曰「勞之來之」,《成帝紀》曰「勉勸農桑,岀入阡陌,緻勞來之」,《龔遂傳》曰「勞來循行,郡中皆有畜積」,此皆訓爲「勸勉」者也。
《爾雅》曰:「勞、來,勤也。
」《小雅·大東篇》「職勞不來」,毛傳曰:「來,勤也。
」正義曰:「以不被勞來爲不見勤,故《采薇》序曰『《杕杜》以勤歸』,即是『勞來』也。
」《鴻鴈》序曰:「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
」此皆訓爲「恩勤」者也。
《宣紀》之「勞來」,對下文「流民八百餘口」而言,《平當傳》之「勞倈」,亦承上文「行流民」而言,皆是「恩勤」之義。
師古訓爲「勸勉」,已失其指,又以「倈」爲「招倈」,而分「勞倈」爲二義,愈失之矣。
「陵夷」則曰「若丘陵之漸平」。
《成紀》「帝王之道日以陵夷」,師古曰:「陵,丘陵也。
夷,平也。
言其穨贊若丘陵之漸平也。
又曰『陵遲』,亦言如丘陵之逶遲,稍卑下也。
他皆類此。
」念孫案:
説者望文生義,往往穿鑿,而失其本指。
如訓「流貤」則曰「無有差次,不得流行」。
《武紀》「受爵賞而欲移賣者,無所流貤」,應劭曰:「貤音移,言軍吏士斬首虜,爵級多無所移與,今爲置武功賞官,爵多者分與父兄子弟及賣與他人也。
」師古曰:「此説非也。
許慎《説文解字》雲:『貤,物之重次弟也。
』此詔言欲移賣爵者,無有差次,不得流行,故爲置官級也。
貤音弋賜反,今俗猶謂凡物一重爲一貤也。
」念孫案:「貤」讀與「施于中谷」之「施」同。
《敘傳》曰「貤于子孫」,「貤」即「施」也。
《周南·葛覃》傳曰:「施,移也。
」故今人猶謂「移封」爲「貤封」。
《喪服傳》「絶族無施服」,鄭注曰:「在旁而及曰施。
」《大傳》「施」作「移」,是「施」與「移」通也。
此言「流貤」,亦取「旁及」之義,故應劭讀爲「移」。
若以「貤」爲「重次弟」,則「流貤」二字義不相屬,且此詔「貤」字在「流」字之下,若如師古説以爲「無有差次,不得流行」,則當移「貤」字於「流」字之上,仍須加數字以解之,而其義始明,何其謬也!《説文》以「貤」爲「重次弟物」,乃「貤」字之本訓。
此詔借「貤」爲「流移」之「移」,則非「重次弟」之謂矣。
《記》曰:「夫言豈一端而已,夫各有所當也。
」「撟虔」則曰「矯稱上命以貨賄用爲固」,或曰「稱詐爲矯,強取爲虔」。
《武紀》「將百姓所安殊路,而撟虔吏因乘埶以侵蒸庶邪?何紛然其擾也」,孟康曰:「虔,固也。
矯稱上命以貨賄用爲固。
《尚書》曰:『敚攘矯虔。
』」韋昭曰:「凡稱詐爲『矯』,強取爲『虔』。
」師古曰:「『撟』與『矯』同,矯,託也。
虔,固也。
妄託上命而堅固爲邪惡者也。
」念孫案:諸説分「撟虔」爲二義,皆非也。
《呂刑》「敚攘矯虔」,《周官·司刑》疏引鄭注曰:「矯虔,謂撓擾。
《春秋傳》曰『虔劉我邊垂』,謂劫奪人物以相撓擾也。
」如鄭君説,是「矯虔」爲「撓擾」之義,故與「敚攘」連文,此詔於「撟虔吏」下即雲「乘埶以侵蒸庶」,又雲「紛然其」,則「撟虔」之爲「撓」益明矣。
「奔踶」則曰「乘之即奔,立則踶人」。
《武紀》「故馬或奔踶而緻千裡」,師古曰:「踶,蹋也。
奔踶者,乘之即奔,立則踶人也。
」念孫案:師古分「奔」、「踶」爲二義,非也。
「踶」亦「奔」也。
踶之言馳,奔踶,猶奔馳耳。
《説文》曰:「赽,踶也。
」「赽」字或作「趹」。
《史記·張儀傳》「探前趹後」,索隱曰:「言馬之走勢疾也。
」《淮南·脩務篇》「墨子跌蹏而趍千裡」,高注曰:「跌,疾行也。
蹏,趍走也。
」「蹏」與「踶」同。
是疾行謂之「踶」也。
馬行疾則能緻遠,故曰「馬或奔踶而緻千裡」。
馬行疾則恐有覆車之患,故下文曰「泛駕之馬,亦在禦之而已」。
若訓「踶」爲「蹋」,則與下文都不相涉矣。
「勞倈」則曰「勞者,恤其勤勞,倈者,以恩招倈」。
《宣紀》「今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百餘口」,師古曰:「勞來者,言慰勉而招延之也。
」又《平當傳》「使行流民幽州,舉奏刺史二千石勞倈有意者」,師古曰:「勞倈,謂勸勉也。
勞者,恤其勤勞。
倈者,以恩招倈之。
」念孫案:「勞來」雙聲字,「來」亦「勞」也。
字本作「勑」。
《説文》曰:「勑,勞勑也。
」經史通作「來」,又作「倈」。
「勞來」二字有訓爲「勸勉」者,有訓爲「恩勤」者。
《孟子·滕文公篇》曰「勞之來之」,《成帝紀》曰「勉勸農桑,岀入阡陌,緻勞來之」,《龔遂傳》曰「勞來循行,郡中皆有畜積」,此皆訓爲「勸勉」者也。
《爾雅》曰:「勞、來,勤也。
」《小雅·大東篇》「職勞不來」,毛傳曰:「來,勤也。
」正義曰:「以不被勞來爲不見勤,故《采薇》序曰『《杕杜》以勤歸』,即是『勞來』也。
」《鴻鴈》序曰:「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
」此皆訓爲「恩勤」者也。
《宣紀》之「勞來」,對下文「流民八百餘口」而言,《平當傳》之「勞倈」,亦承上文「行流民」而言,皆是「恩勤」之義。
師古訓爲「勸勉」,已失其指,又以「倈」爲「招倈」,而分「勞倈」爲二義,愈失之矣。
「陵夷」則曰「若丘陵之漸平」。
《成紀》「帝王之道日以陵夷」,師古曰:「陵,丘陵也。
夷,平也。
言其穨贊若丘陵之漸平也。
又曰『陵遲』,亦言如丘陵之逶遲,稍卑下也。
他皆類此。
」念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