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張湯傳
必奏先爲上分别其原
「奏讞疑,宋祁曰:「浙本『疑』字下有『事』字。
」念孫案:《北堂書鈔》《太平禦覽》引《漢書》皆有「事」字,《史記》《通典》同。
師古曰「爲讞疑奏之」,則所見本無「事」字。
必奏先爲上分别其原」。
念孫案:下「奏」字涉上「奏」字而衍,《史記》作「奏讞疑事,必豫先爲上分别其原」,則無下「奏」字明矣。
舊本《北堂書鈔·設官部五》陳禹謨本依俗本《漢書》加「奏」字。
《太平禦覽·職官部二十九》引《漢書》皆無下「奏」字,《通典·職官七》同。
「奏讞疑」乃起下之詞,非承上之詞。
師古連上文「平亭疑法」釋之,非也。
豈有私謝邪絶弗復爲通 「嘗有所薦,其人來謝,安世大恨,以爲舉賢能豈有私謝邪,絶弗復爲通」。
宋祁曰:「南本、浙本竝雲『豈有私邪?謝絶弗復爲通』。
」念孫案:南本、浙本是也。
豈有私邪,謂薦賢本無私也。
謝絶弗復爲通,謂謝絶其人,不復與相見也。
後人以上文雲「其人來謝」,遂移「謝」字於「私」字之下,而以「豈有私謝」連讀,失之矣。
據師古注雲「有欲謝者,皆不通也。
一曰:告此人而絶之,更不與相見也」,「告」字正釋「謝」字。
師古注《高紀》及周勃、車千秋、趙廣漢《傳》竝雲「謝,告也」。
則師古所見本正作「謝絶弗復爲通」明矣。
今本「謝」字移入上句内,則與注不合。
郎淫官婢 「郎淫官婢」。
念孫案:此本作「郎有淫官婢」,與上「郎有醉小便殿上」文同一例。
今本脫去「有」字,則語意不完。
舊本《北堂書鈔·設官部五》陳禹謨本删「有」字。
《初學記·職官部下》《太平禦覽·職官部二十七》引此皆有「有」字,《通典·職官七》同。
問千秋 「將兵隨度遼將軍範明友擊烏桓,還謁大將軍光,問千秋戰鬬方略,山川形埶」。
念孫案:「問」上更有一「光」字,而今本脫之,則語意不完。
《北堂書鈔·藝文部二》《太平禦覽·人事部七十三》引此皆重一「光」字。
杜周傳 京師故 「茂陵杜鄴與欽同姓字,俱以材能稱,京師故衣冠謂欽爲『盲杜子夏』以相别」。
念孫案:「俱以材能稱」絶句,「故」字當在「京師」上,而以「故京師衣冠」五字連讀。
京師衣冠,謂京師士大夫也。
師古曰:「衣冠謂士大夫。
」《白帖》十二引此,作「京師衣冠謂欽爲『盲杜子夏』」,《太平禦覽·疾病部三》同。
則「京師衣冠」四字連讀明矣。
《漢紀》作「俱好學,以才能稱,故京師謂欽爲『盲子夏』」,則「故京師」三字連讀又明矣。
失在巖穴 「賢俊失在巖穴,大臣怨於不以」。
師古曰:「失在巖穴,謂隱處巖穴,朝廷失之也。
」念孫案:「失」讀爲「放佚」之「佚」,「佚」字又作「逸」。
謂賢俊自放於巖穴,非謂「朝廷失之」也。
古多以「失」爲「佚」。
見《九經古義》。
治之 「當世治之所務也」。
念孫案:「治之」當爲「之治」。
上文策曰:「當世之治何務?」故欽對曰:「抑文尚質,廢奢長儉,表實去僞,當世之治所務也。
」今本「之治」二字倒轉,則文義不順。
關雎之見微 「欽以建始之初,深陳女戒,終如其言,庶幾乎《關雎》之見微」。
師古曰:「《關雎》,國風之始,言夫婦之際,政化所由,故雲『見微』。
微,謂微妙也。
」念孫案:師古説「見微」之義未確。
上文欽説大將軍鳯曰:「佩玉晏鳴,《關雎》歎之,知好色之伐性短年,離制度之生無厭,天下將蒙化陵夷而成俗也。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曰:「周道缺,詩人本之祍席,《關雎》作。
」李奇曰:「後夫人雞鳴佩玉去君所。
周康王後不然,故詩人歎而傷之。
」薛瓚曰:「此《魯詩》也。
」此雲「《關雎》見微」,即指上文言之,用《魯詩》説也。
覩佩玉晏鳴而知治化之將衰,故曰「見微」。
馮衍《顯志賦》亦雲「美《關雎》之識微兮,愍王道之將崩」。
張騫李廣利傳 負私從者 私負從馬 「歲餘而岀敦煌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
念孫案:此謂負私裝以從者,不在六萬人中也。
師古曰「負私糧食及私從者」,則誤分「負私」與「從」爲二事矣。
《匈奴傳》「私負從馬凡十四萬匹」,亦謂私負裝以從之馬也。
師古曰「私負衣裝者及私將馬從者」,亦誤分爲二事。
錯簡正文六十九字注文二十九字 「圍其城,攻之四十餘日。
其外城壞,虜宛貴人勇將煎靡。
師古曰:「宛之貴人爲將而勇者,名煎靡也。
煎音子延反。
」宛大恐,走入中城,相與謀曰:『漢所爲攻宛,以王毋寡自「其外城壞」至此,凡三十二字,又注文「師古曰宛之貴人」雲雲,凡二十一字,舊本竝誤入下文「共殺王」之下,今依《史記·大宛傳》移置於此。
匿善馬殺漢使。
師古曰:「毋寡,宛王名」。
今殺王而岀善馬,漢兵宜解,即不,迺力戰而死,未晚也。
』宛貴人皆以爲然,共殺王。
自「匿善馬」至此,凡三十七字,又注文「師古曰毋寡宛王名」八字舊本竝誤入上文「其外城壞」之上,今依《史記》移置於此。
舊本「匿善馬」之上又衍「宛貴人謀曰王毋寡」八字,今依《史記》删。
持其頭,遣人使貳師」。
司馬遷傳 武信君 「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卬爲武信君將而徇朝歌」。
師古曰:「武信君,即武臣也。
未爲趙王之前號『武信君』。
《項籍傳》曰『趙將司馬卬』,是知爲武臣之將也。
」劉攽曰:「此言當始皇時爲武信君將,則武信君非武臣也。
」念孫案:《蒯通傳》雲:「武臣略定趙地,號『武信君』。
」是武信君即武臣也。
此秦二世時事,而雲「當始皇之時」,記者之誤耳。
誤本《史記》。
始皇之時,卬安得「爲武信君將而徇朝歌」乎?貢父據此一句,而輒生異説,謬矣。
粱 「粱之食,藜藿之羹」。
念孫案:「粱」當爲「粢」。
説見《史記·自序》。
興舍 「有法無法,因時爲業。
有度無度,因物興舍」。
師古曰:「興,起也。
舍,廢也。
」念孫案:《史記》作「因物與舍」,於義爲長。
舍者,居也。
言因物與居而無成心也。
《鶡冠子·世兵篇》亦雲「聖人捐物,從理與舍」。
「因物與舍」與「因時爲業」相對爲文。
而流俗人之言 「若望僕不相師用,而流俗人之言。
僕非敢如是也」。
念孫案:蘇林曰:「而,猶如也。
」見《文選注》。
不相師用,而流俗人之言,謂視少卿之言如流俗人之言而不相師用也。
《文選》張銑注曰:「而,如也。
言少卿書若怨望我不相師用,以少卿勸戒之辭,如流俗之人所言,我非敢如此。
」「流俗人」,猶言世俗人。
師古謂「隨俗人之言而流移其志」,非也。
齊曰:「《文選》作『若望僕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倒『用』字於『而』字下,甚順。
」念孫案:齊説亦非也。
今本《文選》「用」字在「而」字下,乃後人所改,辯見《文選》。
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 「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螘何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爲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念孫案:「不與能死節者比」,「比」字後人所加。
據師古注雲:「與,許也。
不許其能死節。
」則無「比」字明矣。
《文選》李善本無「比」字,注雲:「與,如也。
言時人以我之死不如能死節者。
」皆其明證也。
劉良注雲「言世人
」念孫案:《北堂書鈔》《太平禦覽》引《漢書》皆有「事」字,《史記》《通典》同。
師古曰「爲讞疑奏之」,則所見本無「事」字。
必奏先爲上分别其原」。
念孫案:下「奏」字涉上「奏」字而衍,《史記》作「奏讞疑事,必豫先爲上分别其原」,則無下「奏」字明矣。
舊本《北堂書鈔·設官部五》陳禹謨本依俗本《漢書》加「奏」字。
《太平禦覽·職官部二十九》引《漢書》皆無下「奏」字,《通典·職官七》同。
「奏讞疑」乃起下之詞,非承上之詞。
師古連上文「平亭疑法」釋之,非也。
豈有私謝邪絶弗復爲通 「嘗有所薦,其人來謝,安世大恨,以爲舉賢能豈有私謝邪,絶弗復爲通」。
宋祁曰:「南本、浙本竝雲『豈有私邪?謝絶弗復爲通』。
」念孫案:南本、浙本是也。
豈有私邪,謂薦賢本無私也。
謝絶弗復爲通,謂謝絶其人,不復與相見也。
後人以上文雲「其人來謝」,遂移「謝」字於「私」字之下,而以「豈有私謝」連讀,失之矣。
據師古注雲「有欲謝者,皆不通也。
一曰:告此人而絶之,更不與相見也」,「告」字正釋「謝」字。
師古注《高紀》及周勃、車千秋、趙廣漢《傳》竝雲「謝,告也」。
則師古所見本正作「謝絶弗復爲通」明矣。
今本「謝」字移入上句内,則與注不合。
郎淫官婢 「郎淫官婢」。
念孫案:此本作「郎有淫官婢」,與上「郎有醉小便殿上」文同一例。
今本脫去「有」字,則語意不完。
舊本《北堂書鈔·設官部五》陳禹謨本删「有」字。
《初學記·職官部下》《太平禦覽·職官部二十七》引此皆有「有」字,《通典·職官七》同。
問千秋 「將兵隨度遼將軍範明友擊烏桓,還謁大將軍光,問千秋戰鬬方略,山川形埶」。
念孫案:「問」上更有一「光」字,而今本脫之,則語意不完。
《北堂書鈔·藝文部二》《太平禦覽·人事部七十三》引此皆重一「光」字。
杜周傳 京師故 「茂陵杜鄴與欽同姓字,俱以材能稱,京師故衣冠謂欽爲『盲杜子夏』以相别」。
念孫案:「俱以材能稱」絶句,「故」字當在「京師」上,而以「故京師衣冠」五字連讀。
京師衣冠,謂京師士大夫也。
師古曰:「衣冠謂士大夫。
」《白帖》十二引此,作「京師衣冠謂欽爲『盲杜子夏』」,《太平禦覽·疾病部三》同。
則「京師衣冠」四字連讀明矣。
《漢紀》作「俱好學,以才能稱,故京師謂欽爲『盲子夏』」,則「故京師」三字連讀又明矣。
失在巖穴 「賢俊失在巖穴,大臣怨於不以」。
師古曰:「失在巖穴,謂隱處巖穴,朝廷失之也。
」念孫案:「失」讀爲「放佚」之「佚」,「佚」字又作「逸」。
謂賢俊自放於巖穴,非謂「朝廷失之」也。
古多以「失」爲「佚」。
見《九經古義》。
治之 「當世治之所務也」。
念孫案:「治之」當爲「之治」。
上文策曰:「當世之治何務?」故欽對曰:「抑文尚質,廢奢長儉,表實去僞,當世之治所務也。
」今本「之治」二字倒轉,則文義不順。
關雎之見微 「欽以建始之初,深陳女戒,終如其言,庶幾乎《關雎》之見微」。
師古曰:「《關雎》,國風之始,言夫婦之際,政化所由,故雲『見微』。
微,謂微妙也。
」念孫案:師古説「見微」之義未確。
上文欽説大將軍鳯曰:「佩玉晏鳴,《關雎》歎之,知好色之伐性短年,離制度之生無厭,天下將蒙化陵夷而成俗也。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曰:「周道缺,詩人本之祍席,《關雎》作。
」李奇曰:「後夫人雞鳴佩玉去君所。
周康王後不然,故詩人歎而傷之。
」薛瓚曰:「此《魯詩》也。
」此雲「《關雎》見微」,即指上文言之,用《魯詩》説也。
覩佩玉晏鳴而知治化之將衰,故曰「見微」。
馮衍《顯志賦》亦雲「美《關雎》之識微兮,愍王道之將崩」。
張騫李廣利傳 負私從者 私負從馬 「歲餘而岀敦煌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
念孫案:此謂負私裝以從者,不在六萬人中也。
師古曰「負私糧食及私從者」,則誤分「負私」與「從」爲二事矣。
《匈奴傳》「私負從馬凡十四萬匹」,亦謂私負裝以從之馬也。
師古曰「私負衣裝者及私將馬從者」,亦誤分爲二事。
錯簡正文六十九字注文二十九字 「圍其城,攻之四十餘日。
其外城壞,虜宛貴人勇將煎靡。
師古曰:「宛之貴人爲將而勇者,名煎靡也。
煎音子延反。
」宛大恐,走入中城,相與謀曰:『漢所爲攻宛,以王毋寡自「其外城壞」至此,凡三十二字,又注文「師古曰宛之貴人」雲雲,凡二十一字,舊本竝誤入下文「共殺王」之下,今依《史記·大宛傳》移置於此。
匿善馬殺漢使。
師古曰:「毋寡,宛王名」。
今殺王而岀善馬,漢兵宜解,即不,迺力戰而死,未晚也。
』宛貴人皆以爲然,共殺王。
自「匿善馬」至此,凡三十七字,又注文「師古曰毋寡宛王名」八字舊本竝誤入上文「其外城壞」之上,今依《史記》移置於此。
舊本「匿善馬」之上又衍「宛貴人謀曰王毋寡」八字,今依《史記》删。
持其頭,遣人使貳師」。
司馬遷傳 武信君 「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卬爲武信君將而徇朝歌」。
師古曰:「武信君,即武臣也。
未爲趙王之前號『武信君』。
《項籍傳》曰『趙將司馬卬』,是知爲武臣之將也。
」劉攽曰:「此言當始皇時爲武信君將,則武信君非武臣也。
」念孫案:《蒯通傳》雲:「武臣略定趙地,號『武信君』。
」是武信君即武臣也。
此秦二世時事,而雲「當始皇之時」,記者之誤耳。
誤本《史記》。
始皇之時,卬安得「爲武信君將而徇朝歌」乎?貢父據此一句,而輒生異説,謬矣。
粱 「粱之食,藜藿之羹」。
念孫案:「粱」當爲「粢」。
説見《史記·自序》。
興舍 「有法無法,因時爲業。
有度無度,因物興舍」。
師古曰:「興,起也。
舍,廢也。
」念孫案:《史記》作「因物與舍」,於義爲長。
舍者,居也。
言因物與居而無成心也。
《鶡冠子·世兵篇》亦雲「聖人捐物,從理與舍」。
「因物與舍」與「因時爲業」相對爲文。
而流俗人之言 「若望僕不相師用,而流俗人之言。
僕非敢如是也」。
念孫案:蘇林曰:「而,猶如也。
」見《文選注》。
不相師用,而流俗人之言,謂視少卿之言如流俗人之言而不相師用也。
《文選》張銑注曰:「而,如也。
言少卿書若怨望我不相師用,以少卿勸戒之辭,如流俗之人所言,我非敢如此。
」「流俗人」,猶言世俗人。
師古謂「隨俗人之言而流移其志」,非也。
齊曰:「《文選》作『若望僕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倒『用』字於『而』字下,甚順。
」念孫案:齊説亦非也。
今本《文選》「用」字在「而」字下,乃後人所改,辯見《文選》。
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 「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螘何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爲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念孫案:「不與能死節者比」,「比」字後人所加。
據師古注雲:「與,許也。
不許其能死節。
」則無「比」字明矣。
《文選》李善本無「比」字,注雲:「與,如也。
言時人以我之死不如能死節者。
」皆其明證也。
劉良注雲「言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