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弟六

關燈
赴百仞之谷,不懼」,《大戴禮·觀學篇》「懼」作「疑」。

    《管子·小問篇》曰「駮食虎豹,故虎疑焉」,是「疑」亦「恐」也。

    《燕世家》曰「衆人恫恐」,「恫恐」即「恫疑」也。

    作「洞」者,假借字耳。

    馮衍《顯志賦》亦曰「終悇憛而洞疑」。

     來古 「比樂書以述來古」。

    索隱曰:「『來古』即『古來』也。

    言比樂書,以述自古以來樂之興衰也。

    」念孫案:小司馬倒釋「來古」二字,非也。

    「比樂書以述古來」,則文不成義。

    「來古」即「往古」也。

    「來」與「往」義相反,而謂「往」爲「來」者,亦猶「亂」之爲「治」,「故」之爲「今」,「擾」之爲「安」也。

    《大雅·文王有聲篇》「遹追來孝」,遹,辭也;來,往也;孝者,美德之通稱。

    言上追前世之美德也。

    前世之美德,故曰「往孝」,所謂追孝于前文人也。

    鄭箋訓「遹」爲「述」,「來」爲「勤」,謂「述追王季勤孝之行」,失之,辯見《經義述聞》。

    《晉語》「自今以往,知忠以事君者,與詹同」,《呂氏春秋·上德篇》作「自今以來」。

    《呂氏春秋·察微篇》「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淮南·道應篇》作「自今以來」。

    是「來」即「往」也。

    《呂氏春秋·淫辭篇》「自今以來,秦之所欲,爲趙助之。

    趙之所欲,爲秦助之」,《韓策》「顔率曰『自今以來,率且正言之而已矣』」,本書《秦始皇紀》曰「自今以來,操國事不道,如嫪毐、不韋者,籍其門」,皆謂「自今以往」也。

     高祖 「維高祖元功,輔臣股肱」。

    念孫案:「祖」上本無「高」字,後人以此是述高祖功臣,因加「高」字耳。

    今案應劭注《漢書·文帝紀》曰「始取天下者爲祖」,故但言「祖」而其義已明,無庸加「高」字。

    《文選·吳都賦》注、《漢高祖功臣頌》注、《弔魏武帝文》注三引此文皆作「維祖元功」,則無「高」字明矣。

    下文述《荊燕世家》雲「維祖師旅,劉賈是與」,又其一證也。

     其極則玩巧并兼茲殖 「其極則玩巧,句并兼茲今本此下載「《索隱》曰『玩音五官反,巧音苦孝反』」。

    殖,此字上屬爲句。

    争於機利。

    句」念孫案:此以「其極則玩巧」爲句,《貨殖傳》曰:「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并兼茲殖」爲句,「争於機利」爲句。

    《索隱》本「玩音五官反」雲雲,本在「玩巧」下,今本列入「茲」字之下、「殖」字之上,則是以「其極則玩」爲句,「巧并兼茲」爲句,「殖争於機利」爲句矣,大謬。

     姜姓解亡 「田闞争寵,姜姓解亡」。

    徐廣曰:「解,一作遷。

    」念孫案:「姜姓解亡」,殊爲不詞,「解」當爲「鮮」,字之誤也。

    凡從魚之字,或譌從角。

    漢《北海相景君銘》「元元鰥寡」,「鰥」字作「」,《史記·賈生傳》「細故慸薊兮」,「薊」字作「葪」,皆其證也。

    漢《魯峻石壁殘畫象》「鮮明騎」,「鮮」字作「」,俗書「解」字作「觧」,二形相似,故「鮮」字譌而爲「解」。

    《月令》「穀實鮮落」,《呂氏春秋·季夏紀》《淮南·時則篇》竝作「穀實解落」。

    《墨子·魯問篇》「鮮而食之」,《節葬篇》作「解而食之」。

    《爾雅·釋山》「小山别大山,鮮」,釋文曰「鮮,或作字」。

    《文選·吳都賦》「嶰闃岡」,李善引《爾雅》曰「小山别大山曰嶰」。

    皆其證也。

    「鮮」之言「斯」也。

    《小雅·瓠葉》箋曰:「今俗語斯白之字作『鮮』,齊、魯之閒聲近『斯』。

    」《爾雅·釋詁》釋文曰:「『鮮』本或作『』,沈雲:古『斯』字,『斯』與『鮮』聲相近,故字相通。

    」阮氏伯元《揅經室文集》曰:「《尚書·無佚》曰『文王懷保小民,惠鮮鰥寡』,『鮮』即『斯』字,言文王惠斯鰥寡,即祖甲『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鰥寡』之義。

    『斯』者,語詞,故《漢石經》及《漢書·谷永傳》竝作『惠于鰥寡』。

    僞孔《傳》訓『鮮』爲『少』,失之也。

    《釋山》曰『小山别大山,鮮』,言小山之别離於大山者曰『鮮』。

    『鮮』即『斯』,故《釋言》曰『斯,離也』。

    」謂田恒與闞止争寵,弑簡公,專齊政,而姜姓斯亡也。

    「鮮」與「遷」聲相近,故徐廣曰「一作遷」。

    若作「解」,則聲與「遷」遠而不可通矣。

     傳兵論劒 「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劒」。

    顧子明曰:「此本作『非信仁廉勇,不能傳劒論兵書』。

    」「信」、「仁」爲一類,「廉」、「勇」爲一類,「劒論」與「兵書」對文。

    顔師注古曰:「劒論,劒術之論也。

    」言非信仁廉勇之人,不能傳此二術也。

    上文雲「在趙者以傳劒論顯」,《漢書·司馬遷傳》同。

    服虔曰:「世善劒也。

    」晉灼曰:「《史記·吳起贊》曰『非信仁廉勇,不能傳劒論兵書也』。

    」見《集解》。

    是其證。

    今本「仁」、「廉」二字倒轉,「劒」、「論」、「兵」三字上下錯亂,又脫去「書」字。

     不既信 「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

    念孫案:不既信,不失信也。

    《方言》《廣雅》竝雲「既,失也」。

     統業 「維我漢繼五帝末流,接三代統業」。

    念孫案:「統業」當從《漢書》作「絶業」,字之誤也。

    「絶業」與「末流」相對爲文,下文「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雲雲,正申明「絶業」二字之意。

    司馬相如雲「反衰世之陵夷,繼周氏之絶業」,意與此同也。

    若作「統業」,則非其指矣。

    《文選·頭陀寺碑文》「惟齊繼五帝洪名,紐三王絶業」,李善注引《史記》正作「絶業」。

     俟後世聖人君子 「俟後世聖人君子」。

    念孫案:此本作「以俟後聖君子」,今本無「以」字,有「世」、「人」二字,皆後人所改也。

    哀十四年《公羊傳》曰:「制春秋之義,以俟後聖,以君子之爲亦有樂乎此也。

    」史公之言即本於此。

    案:《傳》稱「君子有樂乎此」,本指孔子言之,此稱「以俟君子」,則指後賢言之,雖意有不同而文出於彼。

    《詩譜序》曰「其諸君子亦有樂於是與」,亦指後賢言之,與《公羊》文同而意異。

    《索隱》本出「以俟後聖君子」六字,注曰「此語出《公羊傳》」,是其證。

    後人不知,而以意改之,謬矣。

    《漢書》正作「以竢後聖君子」。

     索隱本異文 案:《史記》《漢書》每多古字。

    《漢書》顔注即附於本書之下,凡字之不同於今者,必注曰「古某字」,是以後人難於改易,而古字至今尚存。

    《史記》則《索隱》《正義》本係單行,其附見於本書者,但有《集解》一書,注與音皆未晐備,是以《史記》中古字多爲淺學人所改。

    後人以《集解》《索隱》《正義》合爲一書,乃不肯各仍其舊,而必改從今本以歸畫一,殊失闕疑之義。

    今《正義》已無單行本,唯汲古閣所刻《索隱》本尚存,其今本中正文、注文皆經改易者,已附辯於各篇之下,其餘異文尚多,略記百餘字,以資考正。

    如:「磐石」作「盤石」。

    《孝文紀》:「此所謂磐石之宗也。

    」《索隱》本「磐」作「盤」,他皆仿此。

    「惉滯」作「苫滯」。

    《樂書》:「則無惉滯之音矣。

    」「黃鐘」作「黃鍾」。

    《律書》:「黃鐘長八寸七分一。

    」「菽」作「叔」。

    《天官書》:「戎菽爲。

    」「髥」作「」。

    《封禪書》:「有龍垂胡髥下迎黃帝。

    」「俀」作「倭」。

    《魯世家》:「生子俀。

    」「第」作「弟」。

    《晉世家》:「君第母會。

    」《陳丞相世家》:「陛下第出僞遊雲夢。

    」《司馬相如傳》:「長卿第俱如臨邛。

    」「暮」作「莫」。

    《五子胥傳》:「吾日暮塗遠。

    」「礪」作「厲」。

    勝自礪劒。

    「嶺」作「領」。

    《商君傳》:「魏居嶺阸之西。

    」「効」作「效」。

    《蘇秦傳》:「今茲効之。

    」「虛喝」作「虛猲」。

    「是故恫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

    「饜」作「厭」。

    《張儀傳》:「吾請令公饜事。

    」「輝」作「煇」。

    《賈生傳》:「覽德輝而下之。

    」「爐」作「鑪」。

    「天地爲爐」。

    「缻」作「缶」。

    《李斯傳》:「擊甕叩缻。

    」「鎰」作「溢」。

    「鑠金百鎰」。

    「壍」作「塹」。

    「陗壍之埶異也」。

    「愈」作「俞」。

    《蒙恬傳》:「若知賢而愈不立。

    」「嚮」作「鄉」。

    《韓王信傳》:「及其鋒東嚮。

    」「肮」作「亢」。

    《劉敬傳》:「不搤其肮。

    」「佯」作「詳」。

    《田叔傳》:「以爲任安爲佯邪。

    」「稚」作「稺」。

    《匈奴傳》:「右谷蠡王伊稚斜。

    」「」作「轊」。

    《司馬相如傳》:「軼野馬而騊駼。

    」「」作「貤」。

    「丘陵」。

    「烽」作「熢」。

    「聞烽舉燧燔」。

    「贍」作「澹」。

    「漉沈贍葘」。

    「撰」作「選」。

    「歷選注列辟」。

    「倣」作「放」。

    《日者傳》:「倣文王八卦。

    」「甔」作「檐」。

    《貨殖傳》:「醬千甔。

    」以二者相較,則《索隱》本皆古字,而今本皆俗書也。

    又如:「子貢」作「子贛」。

    《孔子世家》:「唯子貢廬於冢上。

    」「盤」作「槃」。

    《平原君傳》:「毛遂奉銅盤。

    」「訊」作「誶」。

    《賈生傳》:「訊曰。

    」「箕倨」作「箕踞」。

    《張耳陳餘傳》:「高祖箕倨詈。

    」「誚」作「譙」。

    《樊噲傳》:「誚讓項羽。

    」「裙」作「帬」。

    《萬石君傳》:「取親中裙廁牏。

    」「齚」作「」。

    《魏其武安傳》:「杜門齚舌自殺。

    」「鄗」作「鎬」。

    《司馬相如傳》;「酆鄗潦潏。

    」「崖」作「厓」。

    「察之無崖」。

    「野」作「壄」。

    「跨野馬」。

    「網」作「罔」。

    《酷吏傳》:「昔天下之網嘗密矣。

    」皆與説文相合。

    又如:「蒼」作「倉」。

    《項羽紀》:「異軍蒼頭特起。

    」《將相名臣表》:「張蒼爲計相。

    」「救」作「捄」。

    《十二諸侯表》:「吳王夫差十一年,救陳。

    」「高苑」作「高宛」。

    《高祖功臣侯者表》:「高苑制侯丙倩。

    」「莊」作「壯」。

    「棘陽莊侯杜得臣。

    涅陽莊侯呂勝。

    中水莊侯呂馬童。

    菌莊侯張平」。

    「陸梁」作「陸量」。

    「陸梁侯須毋」。

    「恭」作「共」。

    《惠景閒侯者表》:「管恭侯劉罷軍。

    楊虛恭侯劉將廬。

    」《建元以來王子侯者表》:「牟平恭侯劉渫。

    」「陪」作「倍」。

    《建元以來王子侯者表》:「陪繆侯劉明。

    」「條侯」作「脩侯」。

    《將相名臣表》:「中尉條侯周亞夫。

    」「噍殺」作「焦殺」。

    《樂書》:「其聲噍以殺。

    」「大荒落」作「大芒落」。

    《曆書》:「彊梧大荒落四年。

    」「協洽」作「汁洽」。

    「作噩」作「作鄂」。

    「涒灘」作「汭漢」。

    竝同上。

    「藩」作「蕃」。

    《天官書》:「環之匡衞十二星藩臣。

    」「婺女」作「務女」。

    同上。

    「橢」作「隋」。

    《平準書》:「三日復小橢之。

    」「管」作「筦」。

    「欲擅管山海之貨」。

    「犂鉏」作「犂且」。

    《齊世家》:「犂鉏曰。

    」「闞止」作「監止」。

    「闞止有寵焉」。

    「徐州」作「俆州」。

    「田常執公于徐州」。

    「費王」作「弗王」。

    《晉世家》:「子穆侯費王立。

    」「荀躒」作「荀櫟」。

    《趙世家》:「荀躒言於晉侯。

    」「熒惑」作「營惑」。

    《孔子世家》:「匹夫而熒惑諸侯者。

    」「圯」作「汜」。

    《留侯世家》:「步遊下邳圯上。

    」「旗」作「期」。

    《三王世家》:「降旗奔師。

    」「佚」作「軼」。

    「毋侗好佚」。

    「寓」作「偶」。

    《老子韓非傳》:「大抵率寓言也。

    」「端木賜」作「端沐賜」。

    「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漆雕」竝作「漆彫」。

    「公伯僚」作「公伯繚」。

    「公堅定」作「公肩定」。

    「申黨」作「申堂」。

    「公西葴」作「公西箴」竝《仲尼弟子傳》。

    「舫」作「枋」。

    《張儀傳》:「舫船載卒。

    」「得」作「德」。

    《孟嘗君傳》:「齊湣王不自得。

    」「屩」作「蹻」。

    躡屩而見之。

    「灑」作「灑」。

    《範雎傳》:「群臣莫不灑然變色易容者。

    」「馳」作「施」。

    譬若馳韓盧而搏蹇兔也。

    「愍」作「惽」。

    《屈原傳》:「離愍之長鞠。

    」「誹」作「非」。

    「誹俊疑桀」。

    「賈誼」作「賈義」。

    《賈生傳》。

    「洛」作「雒」。

    《呂不韋傳》:「食河南洛陽十萬戶。

    」「匣」作「柙」。

    《刺客傳》:「秦舞陽奉地圖匣。

    」「辯」作「别」。

    《李斯傳》:「辯白黑而定一尊。

    」「渡」作「度」。

    《淮陰侯傳》:「陳船欲渡臨晉。

    」「萆」作「卑」。

    「萆山而望趙軍」。

    「狡兔」作「郊兔」。

    「狡兔死」。

    「湩」作「重」。

    《匈奴傳》:「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

    」「廬朐」作「盧朐」。

    「築城鄣列亭至廬朐」。

    「稽且」作「稽沮」。

    《衞將軍驃騎傳》:「捕稽且王。

    」「敝」作「弊」。

    《主父傳》:「靡敝中國。

    」「勞浸」作「勞寢」。

    《西南夷傳》:「其旁東北有勞浸靡莫。

    」「諸蔗」作「諸柘」。

    《司馬相如傳》:「諸蔗猼且。

    」「雕胡」作「彫胡」。

    「東薔雕胡」。

    「卹削」作「戌削」。

    「揚卹削」。

    「媻珊」作「盤」。

    「勃窣」作「勃猝」。

    「媻珊勃窣上金隄」。

    「酆」作「豐」。

    「酆鄗潦潏」。

    「踰」作「隃」。

    「踰波趨浥」。

    「鷛」作「鷛渠」。

    「煩鶩鷛」。

    「」作「葴鴜」。

    「鵁鸕」。

    「鮮枝」作「鮮支」。

    「鮮枝黃礫」。

    「榙」作「荅遝」。

    「榙荔枝」。

    「胥餘」作「胥邪」。

    「留落胥餘」。

    「卉吸」作「卉歙」。

    「瀏莅卉吸」。

    「嫺」作「閑」。

    「姣冶嫺都」。

    「筰」作「笮」。

    「邛筰之君長」。

    「浸潯」作「浸淫」。

    「浸潯衍溢」。

    「眩湣」作「泫湣」。

    「紅杳眇以眩湣」。

    「」作「逢」。

    「湧原泉。

    」「經」作「徑」。

    《大宛傳》:「經匈奴。

    」「導」作「道」。

    「爲發導驛抵康居」。

    「黎軒」作「犂軒」。

    「北有奄蔡黎軒」。

    「謫」作「適」。

    《滑稽傳》:「罰謫譖之者。

    」「竿」作「幹」。

    《貨殖傳》:「竹竿萬個。

    」「黿」作「蚖」。

    《太史公自序》:「黿鱓與處。

    」亦可見古書多假借之字,故并記之。

     注 鄒誕,《史記索隱》作「鄒誕生」。

     注 開越巂郡,《史記索隱》作「置越巂郡」。

     注 智,《史記索隱》作「緻」。

     注 説禍福以誑言也,《史記索隱》作「以得人情也」。

     注 師,原作「司」,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注 選,當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