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弟六

關燈
」四字,注曰:「謂求楊可之使。

    」據此則正文本作「求爲可使者」,今本作「捕其爲可使者」,疑後人依《漢書》改之也。

     徙諸名禍猾吏 「徙諸名禍猾吏與從事」。

    集解引徐廣曰:「有殘刻之名。

    」《索隱》本作「徒請名禍猾吏」。

    《漢書》作「徒請召猜禍吏」,應劭曰:「徒,但也。

    猜,疑也。

    取吏好猜疑作禍害者任用之。

    」念孫案:此當作「徒請召猾吏與從事」。

    上文雲「猾民佐吏爲治」是也。

    《索隱》本作「徒請名禍猾吏」,「名」即「召」之譌,「禍」即「猾」之譌而衍者也。

    隷書「猾」、「禍」相似。

    説見《漢書·高祖紀》「禍賊」下。

    今本作「徙諸」,又「徒請」之譌。

    《漢書》作「徒請召猜禍吏」,「猜」、「禍」二字皆「猾」字之譌。

    此是一本作「猜」,一本作「禍」,而寫者又誤合之也。

    「禍猾吏」、「猜禍吏」、「名禍猾吏」皆文不成義。

     以焄大豪 「舞文巧詆下戶之猾,以焄大豪」。

    集解:「徐廣曰:『焄音熏。

    』」《索隱》本作「熏」,注曰:「熏猶熏炙之。

    謂下戶之中有姦猾之人,今案之,以熏逐大姦。

    」《漢書》作「動」,顔師古曰:「治下戶之狡猾者,用諷動大豪之家。

    」念孫案:《史記》舊本當作「勳」,「勳」即「動」之誤,故《漢書》作「動」也。

    《樂記》「讙以立動」,鄭注:「『動』或爲『勳』。

    」其作「熏」作「焄」者,又皆「勳」之誤。

    《呂氏春秋·離謂篇》「衆口動天」,高注:「動,感動也。

    」今本「動天」作「熏天」,此亦是「動」誤爲「勳」,又誤爲「熏」也。

    因文求義,當以作「動」者爲是。

    《索隱》「熏炙」之説,其失也迂矣。

     小群盜 「小群盜以百數」。

    念孫案:「盜」字後人所加。

    上文「大群至數千人」,「群」下無「盜」字,即其證。

    蓋前既雲「盜賊滋起」,故後但雲「大群至數千人,小群以百數」,無庸更言「盜」也。

    《漢書》無「盜」字。

     能因力行之 「然獨宣以小緻大,能因力行之,難以爲經」。

    念孫案:「因」當爲「自」。

    言獨宣能自力行之而他人則不能,故曰「難以爲經」也。

    隷書「因」字或作「」,見漢《泰山都尉孔宙碑》《魯相史晨饗孔廟後碑》。

    形與「自」相似,故「自」誤爲「因」。

    《漢書》作「能自行之」,是其證。

     推減 「天水駱璧推減」。

    集解:「徐廣曰:『一作成。

    』」索隱曰:「『推減』,上音直追反,下音減。

    一作『成』,是也。

    謂推繫之以成獄也。

    」念孫案:「推減」者,「椎鹹」之譌。

    「鹹」,又「成」之譌也。

    「椎」即「椎擊」之「椎」,故音直追反,若「推」字,則當音尺追、湯回二反,不當音直追反矣。

    「鹹」有「減」音,故雲「音減」。

    《萬石君傳》「九卿減宣」,《漢書》作「鹹宣」,服虔曰:「『鹹』音『減損』之『減』。

    」《攷工記·輈人》注「輪軹與軫轐大小之鹹」,釋文:「鹹,本又作減,同洽斬反。

    」《氏》注「消湅之精,不復鹹也」,釋文:「鹹,洽斬反,本亦作減。

    」若本是「減」字,則不得雲「音減」矣。

    且「鹹」與「成」字相近,故徐廣曰「鹹,一作成」也。

    注内「推繫」乃「椎擊」之譌。

    椎擊之以成獄,故曰「椎成」,所謂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也。

    今本「椎鹹」譌爲「推減」,又删去《索隱》内「下音減」三字,以牽合已誤之正文,斯爲謬矣。

     蝮鷙 「京兆無忌、馮翊殷周蝮鷙」。

    索隱曰:「『蝮』音『蝮蛇』,『鷙』音『鷙鷹』也。

    言其酷比之蝮毒鷹攫。

    」念孫案:小司馬説甚謬。

    「蝮」讀爲「愎」,愎、鷙皆很也,言其很戾不仁也。

    《廣雅》曰:「愎、鷙,很也。

    」宣十二年《左傳》「剛愎不仁」,杜預曰:「愎,很也。

    」《漢書·匈奴傳》「天性忿鷙」,顔師古曰:「鷙,很也。

    」「愎」字從複得聲,故與「蝮」通。

    字又作「復」,《趙策》曰「知伯之爲人,好利而鷙復」是也。

    《韓子·十過篇》「復」作「愎」。

    又作「覆」,《管子·五輔篇》曰「下愈覆鷙而不聽從」是也。

     大宛列傳 大王長 「大夏與大宛同俗,無大王長,往往城邑置小長」。

    念孫案:「王長」當依《漢書》《漢紀》作「君長」。

    上文曰「條枝往往有小君長」,即其證。

    《太平禦覽·四夷部》引《史記》正作「大君長」。

     破匈奴西城數萬人 「漢遣驃騎破匈奴西城數萬人」。

    淩稚隆曰:「『西城』,《漢書》作『西邊』,是。

    」念孫案:「邊」與「城」形、聲俱不相近,若《史記》本是「邊」字,無緣誤爲「城」也。

    「城」當爲「域」,字之誤也。

    《呂氏春秋·勿躬篇》「平原廣域」,《漢書·敘傳》「方今雄桀帶州域者」,今本「域」字竝誤作「城」。

    又《漢書·天文志》「爲其環域千裡内占」,《史記·天官書》「域」誤作「城」。

    域者,界也。

    《史記》作「西域」,《漢書》作「西邊」,其義一也。

    下文曰「單于復以其父之民予昆莫,令長守於西城」,「城」亦「域」之誤。

    上文曰:「昆莫之父,匈奴西邊小國也。

    」又《漢書》作「破匈奴西邊,殺數萬人」,《史記》脫「殺」字。

     善眩人 「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于漢」。

    念孫案:「眩」上本無「善」字。

    後人以上文雲「條枝國善眩」,因加「善」字也。

    不知此言「眩人」,即是善爲眩術之人,無庸更加「善」字。

    《漢書·張騫傳》正作「眩人」,顔師古曰:「『眩』讀與『幻』同。

    」《後漢書·陳禪傳》「西南夷撣國人獻幻人」,「幻人」即「眩人」也。

    《索隱》本出「犂軒眩人」四字,注曰:「韋昭雲:『眩人,變化惑人也。

    』」則無「善」字明矣。

     偵而輕之 「王申生去大軍二百裡,偵而輕之」。

    《漢書》「偵」作「負」,師古曰:「負,恃也。

    恃大軍之威而輕敵也。

    」念孫案:如《漢書注》,則《史記》「偵」字乃「偩」字之誤。

    《淮南·詮言篇》「自偩而辭助」,高注曰:「自偩,自恃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曰「栗姬偩貴」,又曰「偩愛矜功」,「偩」竝與「負」同。

    後人多見「偵」少見「偩」,故「偩」誤爲「偵」矣。

     瑤池 「《禹本紀》言『河出崑崙。

    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裡,日月所相避隱爲光明也。

    其上有醴泉、瑤池』」。

    念孫案:「瑤池」本作「華池」。

    後人多聞「瑤池」,寡聞「華池」,故以意改之耳。

    《論衡·談天篇》曰:「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裡,其上有玉泉、華池』。

    」《藝文類聚·山部》《太平禦覽·地部》《白帖·崑崙山類》引《史記》竝作「華池」。

    又《文選·遊天台山賦》「嗽以華池之泉」,李善注引《史記》曰「崐崘其上有華池」。

    又洪興祖《楚辭補注·離騷篇》曰「《禹本紀》言『崑崙山高二千五百餘裡,其上有醴泉、華池』」,此注即本於《史記》。

    是洪氏所見本尚作「華池」,而今本作「瑤池」,則元以後淺人改之也。

    又案:《海内西經》「崑崙之虛方八百裡,高萬仞」,郭璞曰:「自此以上二千五百餘裡,上有醴泉、華池,見《禹本紀》。

    」是《禹本紀》自作「華池」,與他書言「瑤池」者異也。

     本紀所謂崑崙者 「惡覩本紀所謂崑崙者乎」。

    念孫案:《索隱》本出「惡覩夫謂昆侖者乎」八字,注曰:「惡,於何也。

    言張騫窮河源,至大夏、于窴,於何而見昆侖爲河所出?」據此則正文本作「惡覩夫謂昆侖者乎」,「夫」字即指《禹本紀》而言。

    今本作「惡覩本紀所謂崑崙者乎」,疑是後人增改。

    《漢書》作「惡睹所謂昆侖乎」,亦無「本紀」二字。

    又「昆侖」作「崑崙」,亦是俗改。

     餘不敢言之也 「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

    念孫案:《索隱》本出「餘敢言也」四字,注曰:「餘敢言也,謂《山海經》難可信耳。

    」據此則正文本作「餘敢言也」。

    「也」與「邪」同。

    昭六年《左傳》「今豆有加,下臣弗堪,無乃戾也」,《魯語》「主亦有以語肥也」,《論語·爲政篇》「子張問:十世可知也」,《雍也篇》「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孟子·告子篇》「然則飲食亦在外也」,「也」字竝與「邪」同。

    《顔氏家訓·音辭篇》:「邪者,未定之詞,北人即乎爲『也』字。

    」《荀子·正名篇》注:「『也』當爲『邪』。

    」《大戴禮·五帝德篇》「請問黃帝者人邪,抑非人邪」,《樂記》正義引此「邪」作「也」。

    《淮南·精神篇》「其以我爲此拘拘邪」,《莊子·大宗師篇》「邪」作「也」。

    《史記·張儀傳》「此公孫衍所謂邪」,《秦策》「邪」作「也」。

    「餘敢言邪」即是不敢言,後人不達,而增字以申明之,殊爲多事。

    乃或改注内之「餘敢言也」爲「餘不敢言」者,以牽合已增之正文,則其謬益甚矣。

     遊俠列傳 況 「陽翟薛況」。

    念孫案:「況」本作「兄」,古多以「兄」爲「況」字。

    見《大雅·桑柔》《召旻》二篇、《管子·大匡篇》及漢《樊毅脩華嶽碑》。

    又《呂後紀》之「酈兄」,《漢書·翟方進傳》之「竇兄」,《儒林傳》之「翟子兄」,又《尹翁歸傳》「翁歸字子兄」,皆讀爲「況」。

    《索隱》本出「薛兄」二字,注曰「音況」。

    今本改「兄」爲「況」,而删去其音,斯爲妄矣。

     藏命作姦剽攻不休及鑄錢掘冢 「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姦剽攻,不休及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

    念孫案:「及」當爲「乃」,「休乃鑄錢掘冢」爲一句,「休」上「不」字,後人以意加之也。

    此因「乃」譌作「及」,後人不得其解,遂於「休」上加「不」字,以曲通其義耳。

    《漢書》作「臧命作姦剽攻,句休乃鑄錢掘冢句」,顔師古曰:「不報仇剽攻,則鑄錢發冢也。

    」是「休」字下屬爲句。

    《貨殖傳》曰「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此又一證也。

     佞幸列傳 抗 「高祖至暴抗也」。

    念孫案:「抗」本作「伉」。

    淺學人多見「抗」,少見「伉」,故改「伉」爲「抗」耳。

    《索隱》本出「暴伉」二字,注曰:「伉,音苦浪反。

    言暴猛伉直。

    」《酷吏傳贊》雲「郅都伉直」是也。

    今并注文亦改爲「抗」,不知正文作「伉」,故須作音。

    若作「抗」,則不須作音矣。

    何弗思之甚也。

     滑稽列傳 幸雨立 「女雖長,何益,幸雨立。

    我雖短也,幸休居」。

    念孫案:「幸雨立」本作「雨中立」。

    今本「雨」上「幸」字涉下「幸休居」而衍,又脫去「中」字,遂緻文不成義。

    《太平禦覽·天部》引此作「幸雨立」,亦後人依《史記》改之。

    《初學記·人部》、《禦覽·人事部》《樂部》引此竝作「雨中立」。

     宦署 「金馬門者,宦署門也」。

    念孫案:「宦」下脫去「者」字。

    《藝文類聚》《太平禦覽》「居處部」及《文選·西都賦》、《别賦》注引此竝有「者」字。

     行十餘日 「爲治齋宮河上,張緹絳帷,女居其中。

    爲具牛酒飯食,行十餘日」。

    念孫案:此謂居齋宮中十餘日也,「十餘日」上不當有「行」字,蓋涉下文「浮,行數十裡」而誤衍耳。

    《太平禦覽·方術部》引此無「行」字。

     治鄭 「子産治鄭,民不能欺」。

    念孫案:「治鄭」本作「相鄭」。

    今作「治」者,因下文「治單父」「治鄴」而誤。

    《索隱》本於下文兩「治」字,皆避諱作「理」,而此獨作「相」。

    是正文本作「相」,非作「治」也。

     日者列傳 誇嚴 「夫蔔者多言誇嚴以得人情」。

    《索隱》曰:「謂蔔者自矜誇而莊嚴,説禍福以誑言也注。

    」念孫案:「莊嚴」與「矜誇」事不相類。

    「嚴」讀爲「譀」。

    《説文》曰:「譀,誕也。

    」「誇,譀也。

    」《廣雅》同。

    《廣韻》引《東觀漢記》曰:「雖誇譀猶令人熱。

    」「誇譀」猶言「誇誕」,此謂蔔者多言誇誕以惑人。

    「譀」與「嚴」,古今字也。

    《管子·法法篇》「國毋怪嚴,毋雜俗,毋異禮」,「嚴」亦與「譀」同,「怪譀」猶「怪誕」耳。

     龜策列傳 松根 「伏靈者,今作「茯苓」。

    千歲松根也」。

    念孫案:「松根」本作「松脂」。

    後人以上文言「茯苓在地中」,故改爲「松根」,不知茯苓乃松脂所化,非松根也。

    《淮南·説山篇》「下有茯苓,上有兔絲」,高注曰:「茯苓,千歲松脂也。

    」《博物志》引《神仙傳》曰:「松脂入地,千年化爲茯苓。

    」《藝文類聚·木部》引《玄中記》曰:「松脂淪入地中,千歲爲茯苓。

    」《太平禦覽·藥部》引《典術》曰:「松脂入地千歲爲茯苓。

    」又《禦覽》及《爾雅翼》竝引《龜策傳》曰:「茯苓者,千歲松脂也。

    」皆其明證矣。

    又案:《呂氏春秋·精通篇》曰:「人或謂兔絲無根,兔絲非無根也,其根不屬也,伏苓是。

    」然則松脂入地爲茯苓,茯苓之氣上爲兔絲,謂茯苓爲兔絲之根則可,謂爲松根則不可。

     滿百莖 「傳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莖長丈,其叢生滿百莖」。

    念孫案:「滿百莖」本作「百莖共根」,今本有「滿」字無「共根」二字者,後人依上下文改之也。

    不知上下文言「滿百莖」,皆褚先生之語,此言「百莖共根」,乃褚引古傳之文,不與上下同也。

    《藝文類聚·草部》《太平禦覽·百卉部》引此竝作「其叢生百莖共根」,無「滿」字。

    上文「蓍百莖共一根」,徐廣曰:「劉向雲:『蓍百年而一本生百莖。

    』」此《洪範五行傳》語,見《藝文類聚》。

    《春秋繁露·奉本篇》曰:「蓍百莖而共一本。

    」皆其證也。

    邢昺《爾雅&m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