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十九

關燈
水注》曰:「廣柔縣有石紐鄉,禹所生也。

    」是「石紐」乃地名,「禹生石紐」,猶言舜生於諸馮,文王生於岐周,非謂感石而生也。

    徧考諸書,無禹生於石之説。

    「禹」當爲「啟」。

    郭璞注《中山經》「泰室之山」雲:「啟母化爲石而生啟,在此山,見《淮南子》。

    」是《淮南》古本有作「啟生於石」者。

    及考《漢書·武帝紀》詔曰:「朕至於中嶽,見夏後啟母石。

    」應劭曰:「啟生而母化爲石。

    」師古曰:「禹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爲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

    』禹跳石誤中鼓。

    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慙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爲石,方生啟。

    禹曰:『歸我子。

    』石破北方而啟生。

    事見《淮南子》。

    」又《禦覽·地部十六》引《淮南》與師古注略同。

    又《北堂書鈔·後妃部一》亦引《淮南》「石破生啟」,蓋許慎本作「啟生於石」,《書鈔》《禦覽》及師古注所引即許慎之注。

    郭璞所雲「啟母化爲石而生啟,見《淮南子》」者,亦用許慎注也。

    且此段以堯、舜、禹、文王、臯陶、契、啟、史皇、羿九人言之,故謂之「九賢」,又謂之「五聖」、「四俊」。

    若既言「禹耳參漏」,又言「禹生於石」,則僅八人,不得稱九矣。

    高據誤本「禹生於石」爲説,則九賢内少一賢,而五聖四俊亦不能如數,不得已乃據上文所稱五聖神農、堯、舜、禹、湯而取湯入五聖,又據上文言「後稷之智」而以稷入四俊,不知彼此各不相蒙也。

    且彼處五聖内有神農,何以舍之而取湯?此段九賢内有羿,又何以不得與列?若此者皆不可解矣。

    以文義求之,五聖蓋即堯、舜、禹、文王、臯陶,四俊蓋即契、啟、史皇、羿也。

     純釣 「夫純釣魚腸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

    高注曰:「純釣,利劒名。

    」念孫案:「釣」皆當爲「鈞」,字之誤也。

    《覽冥篇》曰「區冶生而淳鈞之劒成」,《齊俗篇》曰「淳均之劒不可愛也,而區冶之巧可貴也」,皆其證。

    《道藏》本、劉本皆誤作「釣」,朱本改「釣」爲「鈞」,是也。

    茅本又改爲「鉤」,而莊本從之,且并《覽冥篇》亦改爲「鉤」,斯爲謬矣。

    舊本《北堂書鈔·武功部》「劒」下三引此文,皆作「純鈞」。

    陳禹謨改其一爲「純鉤」,而删其二。

    《越絶外傳·記寶劒篇》曰「一曰湛盧,二曰純鈞」,《廣雅》曰「醇鈞,劒也」,其字亦皆作「鈞」。

    且《齊俗篇》作「淳均」,若是「鉤」字,不得與「均」通矣。

    左思《吳都賦》「吳鉤越棘,純鈞湛盧」,上句言「吳鉤」,下句言「純鈞」,若作「純鉤」,則「鉤」字重出矣。

     粉以玄錫 「明鏡之始下型,矇然未見形容,及其粉以玄錫,摩以白旃,則鬢眉微毛可得而察」。

    舊本脫「則」字,今以上文例之,當有「則」字。

    又《初學記》《太平禦覽》引此竝有「則」字,今據補。

    高注曰:「於,摩。

    」《道藏》本如是。

    各本皆作「摩,磨」。

    念孫案:「粉以玄錫」本作「扢以玄錫」。

    扢者,摩也。

    高注雲「於,摩」,「於」即「扢」字之誤,隷書「於」字或作「」,形與「扢」相似,故「扢」誤爲「於」。

    《廣雅》曰:「扢,磨也。

    」「磨」與「摩」通。

    《玉篇》:「扢,柯礙、何代二切,摩也。

    」《淮南·要略》「濡不給扢」,高注曰:「扢,拭也。

    」《漢書·禮樂志〈郊祀歌〉》「扢嘉壇」,孟康曰:「扢,摩也。

    」此雲「扢以玄錫,摩以白旃」,是「扢」與「摩」同義。

    故高注雲:「扢,摩。

    」《道藏》本正文「扢」字誤作「粉」,注内「扢」字又誤作「於」。

    後人不得其解,遂改高注「於,摩」爲「摩,磨」,莊本又改爲「旃,摩」,斯爲謬矣。

    《初學記·器物部九》引此竝作「粉以玄錫」,亦後人依誤本《淮南》改之。

    《太平禦覽·學部一》《服用部十九》《珍寶部十一》竝引作「扢以玄錫」。

    又高注《呂氏春秋·達鬱篇》雲「鏡明見人之醜,而人扢以玄錫,摩以白旃」即用此篇之語,是其明證矣。

     有餘 「知者之所短,不若愚者之所脩;賢者之所不足,不若衆人之有餘。

    」念孫案:「有餘」上亦當有「所」字。

     順風 「夫鴈順風,以愛氣力,銜蘆而翔,以備矰弋」。

    念孫案:「順風」下本有「而飛」二字,與「銜蘆而翔」相對爲文。

    今本脫此二字,則與下文不對。

    《藝文類聚·鳥部中》《白帖》九十四、《太平禦覽·羽族部四》引此竝作「從風而飛,以愛氣力」,《説苑·説叢篇》作「順風而飛,以助氣力」,皆其證。

     景以蔽日 「堀虛連比,以像宮室,陰以防雨,景以蔽日」。

    引之曰:景即日之光,不得言「景以蔽日」。

    「景」當爲「晏」,字之誤也。

    《繆稱篇》「暉日知晏,陰諧知雨」,高注曰:「晏,無雲也。

    」《文選·羽獵賦》注引許注同。

    《説文》:「晏,天清也。

    」又曰:「,星無雲也。

    」「」與「晏」通,字亦作「曣」。

    《小雅·角弓篇》「見晛曰消」,《韓詩》作「曣晛聿消」,雲:「曣晛,日出也。

    」《荀子·非相篇》作「晏然聿消」。

    《史記·封禪書》「至中山,曣溫」,《漢書·郊祀志》「曣」作「晏」,如淳曰:「三輔謂日出清濟爲晏。

    」《韓子·外儲説左篇》曰:「雨霽日出,視之晏陰之間。

    」「晏」與「陰」正相對,故曰「陰以防雨,晏以蔽日」。

    言穴居之獸,陰則有以防雨,晴則有以蔽日也。

     不出門 「今使人生於辟陋之國,長於窮櫩漏室之下,長無兄弟,少無父母,目未嘗見禮節,耳未嘗聞先古,獨守專室,而不出門,使其性雖不愚,然其知者必寡矣」。

    念孫案:「門」下當有「戶」字。

    「不出門戶」與「獨守專室」相對爲文。

    且「戶」與「下」、「母」、「古」、「寡」爲韻,「下」讀若「戶」,「寡」讀若「古」,「母」合韻音莫補反,竝見《唐韻正》。

    若無「戶」字,則失其韻矣。

     知其六賢之道 「周室以後,無六子之賢,而皆脩其業;當世之人,無一人之才,而知其六賢之道者何」。

    念孫案:「知其六賢之道」,「其」字涉上文「脩其業」而衍。

     分白黑利害 「閒居靜思,鼓琴讀書,追觀上古,及賢士大夫,學問講辯,日以自娛,蘇援世事,分白黑利害,籌策得失,以觀禍福,設儀立度,可以爲法則」。

    念孫案:「分白黑利害」本作「分别白黑」。

    高注内「分别白黑」四字,即本於正文。

    「白黑」下本無「利害」二字,今作「分白黑利害」者,「分」下脫去「别」字,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