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歲
「升之不能大於石也,升在石之中;夜之不能脩其歲也,夜在歲之中;仁義之不能大於道德也,仁義在道德之包」。
念孫案:「脩其歲」亦當作「脩於歲」。
故國有賢君折衝萬裡 「水濁而魚噞,形勞則神亂。
故國有賢君,折衝萬裡」。
念孫案:「故國有賢君」二句,與上意絶不相屬,蓋錯簡也。
案:上文雲「山有猛獸,林木爲之不斬;園有螫蟲,藜藿爲之不采」,此雲「故國有賢君,折衝萬裡」,「故」字正承彼文而言。
「賢君」當作「賢臣」,謂國有賢臣,則敵國不敢加兵,亦猶山之有猛獸,園之有螫蟲也。
《鹽鐵論·崇禮篇》:「故《春秋傳》曰:『山有虎豹,葵藿爲之不採;國有賢士,邊境爲之不割。
』」《漢書·蓋寬饒傳》:「臣聞山有猛獸,藜藿爲之不采;國有忠臣,姦邪爲之不起。
」義竝與此同。
且「采」與「裡」爲韻,今本下二句誤在此處,則既失其義,而又失其韻矣。
且「賢臣」作「賢君」,亦與上文取譬之義不合。
高注有「賢君德不可伐」之語,恐是後人依已誤之正文改之也。
觀注内引魏文侯禮下段幹木而秦不敢伐之事,則本作「賢臣」明矣。
《晏子春秋·雜篇》曰:「夫不出於尊俎之閒,而知衝千裡之外,其晏子之謂也。
」「知」與「折」同。
後人不曉「知」字之義而删去「衝」字,又於「晏子之謂也」下增「可謂折衝矣」五字,大謬。
辯見《晏子》。
《呂氏春秋·召類篇》曰:「夫脩之於廟堂之上,而折衝乎千裡之外者,其司城子之謂乎?」是凡曰「折衝千裡」者,多指賢臣言之。
且「國有賢臣」與「山有猛獸」雲雲同意,故《鹽鐵論》以「虎豹」喻「賢士」,而《漢書》亦以「猛獸」喻「忠臣」也。
《文子·上德篇》「山有猛獸,林木爲之不斬;園有螫蟲,葵藿爲之不采;國有賢臣,折衝千裡」,皆用《淮南》之文,則此二句本在上文「山有猛獸」雲雲之下,而「賢君」本作「賢臣」明矣。
又案:「萬裡」亦當依《文子》作「千裡」。
敵國之遠,可言千裡,不可言萬裡也。
據高注雲「折衝車於千裡之外」,則正文本作「千裡」明矣。
鉤 「人不愛江、漢之珠,而愛己之鉤」,高注曰:「鉤,釣也。
」念孫案:正文「鉤」字本作「釣」,注本作「釣,鉤也」。
「釣」爲「釣魚」之「釣」,又爲「鉤」之别名,故必須訓釋。
若「鉤」字則不須訓釋矣。
古多謂「鉤」爲「釣」,故《廣雅》亦雲:「釣,鉤也。
」下文雲「操釣上山,揭斧入淵」,《説林篇》雲「一目之羅,不可以得鳥;無餌之釣,不可以得魚」,以上兩「釣」字,高氏皆無注者,注已見於此也。
然則此注本作「釣,鉤也」明矣。
《鬼谷子·摩篇》雲「如操釣而臨深淵」,東方朔《七諫》雲「以直鍼而爲釣兮,又何魚之能得」,皆其明證矣。
《道藏》本作「愛已之鉤」,注作「鉤,釣也」,此因正文「釣」誤爲「鉤」,後人遂顛倒注文以就之耳。
劉績不得其解,又改高注爲「鉤,釣鉤也」,以曲爲附會,而舊本之蹤跡遂不可尋矣。
諸本及莊本同。
淺學人但知「釣」爲「釣魚」之「釣」,而不知其又爲「鉤」之别名,故書傳中「釣」字多改爲「鉤」,詳見《莊子》「鉤餌」下。
擁柱 「使養由其射之,始調弓矯矢,未發而蝯擁柱號矣」。
念孫案:「擁柱」當爲「擁樹」,聲之誤也。
《文選·幽通賦》注引此作「抱樹」。
《太平禦覽·兵部八十一》引作「擁樹」。
食草 「故食草之獸不疾易藪,水居之蟲不疾易水」。
念孫案:「食草」本作「草食」。
「草食」與「水居」相對爲文,寫者誤倒耳。
《太平禦覽·蟲豸部一》引此正作「草食」。
《莊子·田子方篇》同。
禮而失禮 「信有非禮而失禮」。
念孫案:當作「信有非而禮有失」。
下文「此信之非」、「此禮之失」皆承此句言之。
今本「而禮」二字誤倒,又脫一「有」字,衍一「禮」字,遂緻文不成義。
不可慮 「事或不可前規,物或不可慮」。
念孫案:「物或不可慮」,文義未明,且與上句不對。
《文子·上德篇》「事或不可前規,物或不可豫慮」,賈誼《鵩鳥賦》:「天不可豫慮兮,道不可豫謀。
」即用《
念孫案:「脩其歲」亦當作「脩於歲」。
故國有賢君折衝萬裡 「水濁而魚噞,形勞則神亂。
故國有賢君,折衝萬裡」。
念孫案:「故國有賢君」二句,與上意絶不相屬,蓋錯簡也。
案:上文雲「山有猛獸,林木爲之不斬;園有螫蟲,藜藿爲之不采」,此雲「故國有賢君,折衝萬裡」,「故」字正承彼文而言。
「賢君」當作「賢臣」,謂國有賢臣,則敵國不敢加兵,亦猶山之有猛獸,園之有螫蟲也。
《鹽鐵論·崇禮篇》:「故《春秋傳》曰:『山有虎豹,葵藿爲之不採;國有賢士,邊境爲之不割。
』」《漢書·蓋寬饒傳》:「臣聞山有猛獸,藜藿爲之不采;國有忠臣,姦邪爲之不起。
」義竝與此同。
且「采」與「裡」爲韻,今本下二句誤在此處,則既失其義,而又失其韻矣。
且「賢臣」作「賢君」,亦與上文取譬之義不合。
高注有「賢君德不可伐」之語,恐是後人依已誤之正文改之也。
觀注内引魏文侯禮下段幹木而秦不敢伐之事,則本作「賢臣」明矣。
《晏子春秋·雜篇》曰:「夫不出於尊俎之閒,而知衝千裡之外,其晏子之謂也。
」「知」與「折」同。
後人不曉「知」字之義而删去「衝」字,又於「晏子之謂也」下增「可謂折衝矣」五字,大謬。
辯見《晏子》。
《呂氏春秋·召類篇》曰:「夫脩之於廟堂之上,而折衝乎千裡之外者,其司城子之謂乎?」是凡曰「折衝千裡」者,多指賢臣言之。
且「國有賢臣」與「山有猛獸」雲雲同意,故《鹽鐵論》以「虎豹」喻「賢士」,而《漢書》亦以「猛獸」喻「忠臣」也。
《文子·上德篇》「山有猛獸,林木爲之不斬;園有螫蟲,葵藿爲之不采;國有賢臣,折衝千裡」,皆用《淮南》之文,則此二句本在上文「山有猛獸」雲雲之下,而「賢君」本作「賢臣」明矣。
又案:「萬裡」亦當依《文子》作「千裡」。
敵國之遠,可言千裡,不可言萬裡也。
據高注雲「折衝車於千裡之外」,則正文本作「千裡」明矣。
鉤 「人不愛江、漢之珠,而愛己之鉤」,高注曰:「鉤,釣也。
」念孫案:正文「鉤」字本作「釣」,注本作「釣,鉤也」。
「釣」爲「釣魚」之「釣」,又爲「鉤」之别名,故必須訓釋。
若「鉤」字則不須訓釋矣。
古多謂「鉤」爲「釣」,故《廣雅》亦雲:「釣,鉤也。
」下文雲「操釣上山,揭斧入淵」,《説林篇》雲「一目之羅,不可以得鳥;無餌之釣,不可以得魚」,以上兩「釣」字,高氏皆無注者,注已見於此也。
然則此注本作「釣,鉤也」明矣。
《鬼谷子·摩篇》雲「如操釣而臨深淵」,東方朔《七諫》雲「以直鍼而爲釣兮,又何魚之能得」,皆其明證矣。
《道藏》本作「愛已之鉤」,注作「鉤,釣也」,此因正文「釣」誤爲「鉤」,後人遂顛倒注文以就之耳。
劉績不得其解,又改高注爲「鉤,釣鉤也」,以曲爲附會,而舊本之蹤跡遂不可尋矣。
諸本及莊本同。
淺學人但知「釣」爲「釣魚」之「釣」,而不知其又爲「鉤」之别名,故書傳中「釣」字多改爲「鉤」,詳見《莊子》「鉤餌」下。
擁柱 「使養由其射之,始調弓矯矢,未發而蝯擁柱號矣」。
念孫案:「擁柱」當爲「擁樹」,聲之誤也。
《文選·幽通賦》注引此作「抱樹」。
《太平禦覽·兵部八十一》引作「擁樹」。
食草 「故食草之獸不疾易藪,水居之蟲不疾易水」。
念孫案:「食草」本作「草食」。
「草食」與「水居」相對爲文,寫者誤倒耳。
《太平禦覽·蟲豸部一》引此正作「草食」。
《莊子·田子方篇》同。
禮而失禮 「信有非禮而失禮」。
念孫案:當作「信有非而禮有失」。
下文「此信之非」、「此禮之失」皆承此句言之。
今本「而禮」二字誤倒,又脫一「有」字,衍一「禮」字,遂緻文不成義。
不可慮 「事或不可前規,物或不可慮」。
念孫案:「物或不可慮」,文義未明,且與上句不對。
《文子·上德篇》「事或不可前規,物或不可豫慮」,賈誼《鵩鳥賦》:「天不可豫慮兮,道不可豫謀。
」即用《